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红山之麓,坐落于中央门外和燕路东井亭100-3号(原734厂中学)。学校环境无闹市之嚣杂,有求学之宁静。学校交通非常便捷:乘地铁至红山站下,步行约6分钟即可到(由一中本部张府园站乘地铁至红山站历时仅15分钟左右);此外有11条公交路线可达,乘8、30、35、54、64、72、76、77、南洲线、802、809线路公交车至东井亭站(邻近地铁红山站和红山动物园北大门)下,步行数分钟即达。求真中学由南京一中和原南京育英三外强强联合,开办的民办求真中学正式挂牌,面向全市招收小学毕业生。据了解,原育英三外是我市退休教师协会创办的一所民办学校,办学规模较校今年为了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南京一中进驻下关和原育英三外联合办学,将原育英三外改制为股份制民办学校并命名为南京民办求真中学。据悉,该校校长及各学科骨干教师都由南京一中调派,还引进了南京一中的管理模式。今后学校每年都将面向全市招生。“求真”是南京一中的校训,源于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求真”为校名,意在继承弘扬行知精神和一中优良传统,也表示学校是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南京一中初中部的中考成绩创过十二连冠的辉煌;一中主办的民办崇文中学(因布局调整,其骨干整合到求真中学)在社会上具有极高的美誉度;一中拥有办初中的先进理念、丰富经验、精良师资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因此社会上众口相传:“要用功,上一中;上一中,能成功”。上一中,已成为莘莘学子的首选和梦想。
南京市沙洲中学 南京市沙洲中学地处城市边缘,是建邺河西新城唯一指定民工子女就读的公办初中校。目前教学班13个,在校学生519人,而民工子女就有475人,占到了全校学生总人数90%以上,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2006年学校面对本地生源锐减至个数,学校又暂不动迁的实际情况,本着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思路,学校领导班子提出走创办民工子女教育特色初中之路,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立足民工子女教育做文章,打民工子女教育品牌,在南京市率先提出“融合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学校以“勤”为校训,鼓励和鞭策上至校长、老师,下至全体学生,全校同心协力,创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并且特将让民工子女“做一名昂首挺胸的南京人”作为办学目标,以“成长在南京”、“成人在南京”、“成才在南京”、将来“成功在南京”为教育策略,并以此衡量和鼓舞外来民工子女,关注他们的学习及心理,为民工子女将来可能融入南京成为南京新市民奠定基础。 “融合教育”指为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生活、心理上迅速与本地融合,同时能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并促使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采用的教育教学的策略研究。学校将“融合”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突破点与归宿点,以实际情况为基本,以包括师生在内的学校发展为根本,这是我们最初2006年提出的最朴素的“融合”教育哲学。两年多来,学校领导率领全体教师立足沙洲中学的实际,不断分析新情况,探究教育新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围绕“活力沙中·魅力融合”做文章,不断求索,让“融合教育”融合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外来工子女接受高质量的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广阔的“融合教育”之路。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方面做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为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融合教育”,教师“爱”字当头;因为“融合教育”,学生“勤”字为先;因为“融合教育”,沙洲中学的生命更精彩。 “融合教育”让沙洲中学这所以外来工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小学校正逐步显现它独特的魅力。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目标,浓郁的校园文化,让这所小学校洋溢着成长的活力和生命的自豪。我们有理由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到的地方,脚步一定能到达。沙洲中学这所真正的小学校就是以这样永恒的执著、坚忍的毅力、必胜的信心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相信总有一天梦想能变成现实,辉煌就会来临!
南京市清水亭学校是一所位于南京市新规划的南部新城——九龙湖综合发展区的中心地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于2007年7月,中、小学部分别创建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和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90亩,总建筑面积29133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60个、办公室64间、报告厅2个,各种功能室、实验室24个;计算机教室4个;艺术教学楼(清雅楼)1幢、容纳2000人同时就餐的师生食堂1幢,学校图书馆藏书6万多册。学校绿地面积24689平方米,绿化面积22552平方米;学校运动场共占地约13000平方米,全塑胶运动场占地11055平方米,其中3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田径场一个、篮球场7片、排球场2片、门球场3片和塑胶场地联合器械活动区,较好满足师生课内外文体活动需要。学校努力打造数字化校园,配置了36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了录播教室,建成全校监控网络和教学音像系统。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小学34个,初中14个),共有学生2144人(小学1671人,初中473人);在编教职工170人(小学88人,初中82人);教师本科学历112人(小学45,初中67),研究生学历5人,在读研究生3人,市优秀青年教师2人(小学2人)、区各类带头人13名(小学6人,初中7人),区骨干教师35名(小学17人,初中18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71人(小学41人,初中30人),退休教师71人。我校积极培养体育教师队伍,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0人(小学6人、初中4人),其中门球教练员2人,各类各级裁判员7人。学校已成功创建为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中国儿基会“让我玩”项目基地学校、江苏省门球运动传统特色学校、南京市园林式学校、江苏省教育学会美术教科研基地、南京市绿色学校、南京市艺术特色普及性学校、南京市优秀家长学校。省市领导梁保华、曹卫星、许慧玲等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学校以“清至真,爱若水”为校训,坚持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将陶研工作与学校管理、师资队伍、班级文化、教科研、高效课堂改革等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工作的实效性和开拓性,有力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的提升。
南京南江中学是一所全日制民办中学,本校由栖霞区名校长、南京市优秀校长姜增敏先生发起创建于1996年。2006年江苏银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在中央门外神农路10号建了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40亩,设有24个班级,960多名学生,70多名专职教师,办学初具规模。十七年来,我校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开拓,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拼搏,在素质教育大道上奋进。我校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行为规范、条件优越、师资优良、环境优雅、师生和谐、质量一流,参加历年全市中考成绩优异,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荣获栖霞区教学质量优胜奖,学生的特长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成为南京市第一中学、中华中学的优秀生源基地;成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实验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德育重点实验学校、江苏省、南京市德育课题重点实验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本区域一流的品牌中学、跨入南京市乃至全国民办中学先进和模范学校行列,成为“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先后被评选与授予首批“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中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中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科研先进学校”“江苏省民办教育先进单位”;因办学业绩较为突出,姜增敏校长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校长”、“中国优秀民办教育家”“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民办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由栖霞区人民政府、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南京市教育局与南京大学四方合作创办,为区属公办学校。学校秉承诚、真、勤、仁的校训,坚持以“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对民族的未来负责”为办学理念,努力实现“让教育更完整,让生命更温暖”的办学主张。培养有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具有社会主义民族责任感的新一代中学生。 学校位于南京城东仙林大学城,仙林大道与守敬路交界处。周边知名高校林立,东濒碧波荡漾仙林湖,西临景色秀丽的九乡河湿地,北眺枫红桂香的栖霞山景,沐秋枫禅韵之润泽。校园枕山邻湖,环境幽雅,堪称读书治学佳境。便捷的交通,深厚的人文底蕴,百年名校的办学积淀,诗画般的自然环境,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总建筑面积70303.79㎡,报告厅2821.50㎡,图书馆、行政楼8546.87㎡,艺体楼9488.60㎡,教学楼18415.72㎡,电教实验楼8521.70㎡,食堂5112.80㎡,宿舍9402.24㎡,绿化率30.48%。学校最终建成后为20班轨制办学,其中初中部12个班,高中部8个班,是一所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位于南京市教育系统前列的综合性学校。 第一届新生于2014年9月1日正式开学,教职工50余名,金陵中学派出了优秀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进驻学校;金陵中学直接派出的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比例近50%。该校师资队伍阵容强大,学校现有特级教师、省内外著名的教授级高级教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有获得过全国名师赛一等奖和省、市级教师赛课一等奖教师多名;还有经过市、区多级选拔而引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南大表示会帮助学校培训师资,在学校需要的时候,会对学校逐步开放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
南湖第二中学是南湖小区建设中两所配套中学之一, 1985年12月建成。市教育局教字(85)198号文件命名为“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校址湖西路19号。2003年对学校旁边的河道进行改造,新的学校大门落成,校址改为南湖湖西街28号。 学校1986年暑期开始招生。1989年经市、区教育部门批准,增设了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形成了普教、职教共同发展的办学模式。2001年8月在市区教育布局调整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全部并入莫愁职业学校。同年学校创建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 学校占地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陆续装备了多媒体音乐教室、美术专用教室、演播室、宽带网、多媒体教学系统、开通了教育一线通、建立了校园局域网、独立的学校网站及宿舍、餐厅等生活设施。设施先进,环境优美。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00多名,在校学生近千名。学校有市优秀青年教师、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区学科带头人、区优秀青年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区德育先进工作者多名。学校秉承陶行知“学教合一”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于2005年创办了“陶行知”寄宿制特色班,积极探索学校办学的新途径。 建校20年来,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员工团结拼搏、奋发进取,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先后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华美德教育优秀实验学校”、“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2005年中考,建邺区状元及第二名均被我校获取。 学校将以二十年校庆为起点,总结办学经验,促进和谐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江宁区岔路学校是江宁区第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紧邻南京市秦淮区,东靠秦淮河,西邻解放军南京理工大学(原空军气象学院)。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捷。学校组建于2000年8月,由原江宁区岔路小学和江宁区岔路初级中学合并成立,2007年8月学校搬迁入新校区,占地45489平方米,建筑面积25168平方米,绿化率32℅,现有学生2280人,教职工171人。中小学两部升学率和巩固率均为100℅。学校建有二幢教学楼、一幢办公楼(含地下停车库)和室内体育馆(一楼餐厅),建有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运动器械场地全部铺有塑胶,配置了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室、技能创造室、音舞美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校园网管中心、工会活动室设备齐全,其中图书室藏书3万册,建有5个机房,生机比为10:1。学校办公区、教学区、运动区布局合理,是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和不断体验成功的精神家园。历经几年的发展,学校逐渐形成了“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管理模式,确立了以“尊重主体、关注个体、面向全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办一流学校、育一流学生”为办学目标,以“和谐发展,体验成功”为办学理念,形成了“文明、团结、求实、进取”的校风、“严谨、活泼、全面、精湛”的教风和“诚实、好学、团结、守纪”的学风。学校德育特色明显,注重全面育人、过程育人,成立了“岔路学校助学基金会”,开展了“设岗育人”和“班级校园值周”活动。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目前小学部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初中部为100%,高一层次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5.25%和65.85%学校努力营造了安全、舒适、文明的校园人文环境,师生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教育、教学、管理成绩突出。学校在2005、2006、2007、2008年度连续四年被评为江宁区先进学校,中小学两部在2005、2006、2007年度连续三年双双荣获江宁区教学质量一等奖,2005年被授予“江宁区第四届师德先进群体”、“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2006年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评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学校”,2007年,学校阳光伙伴荣获江宁区季军,代表南京市参加全省总决赛,少先队被评为“江苏省红旗大队”。2008年,学校小学部成功创建南京市现代化小学,学校还先后获得了南京市安全文明校园、南京市中小学合格学校和“五室”建设先进集体、江宁区依法治校示范校和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档案室和心理咨询室分别被评为江苏省档案工作二级单位和南京市合格心理咨询室。2009年,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实验学校、江宁区文明单位、江宁区十佳服务窗口、江宁区先进学校等先进称号。2010年,学校成功创建南京市平安校园。
2013年初,因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满足优质教育需求,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二十八中学整合,更名为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南京这两所小班化窗口学校合并为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学区拟为所辖石鼓路、汉中门、朝天宫、秣陵路、建邺路和府西街等6个小学。新诞生的“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将有望打造成南京市小班化初中精品名校。 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始建于1901年,首任校长周寄高先生创办的“成美学堂”,2001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省示范初中,2005年成为南京市首批小班化学校,2009年加入“南京市百年老校文化推新”课题,2010年完成校舍改造、文化推新和提档升级,成为南京市小班化窗口学校。近几年,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攀升,办学特色日益彰显,社会美誉度高。被评为区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南京市素质教育示范初中、青奥示范校、数字化示范学校、首批“网络与数字环境下教学实验项目学校”、“星光学校”机器人基地校、江苏平安校园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单位。[1]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始建于1931年,原名“冶城”中学。2007年被列为南京市小班化学校,2011年完成校园改造出新,面貌焕然一新。近几年,学校重视内涵建设,以爱心教育为抓手,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办学质量显著提高。被评为区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教育改革发展突出贡献单位、区文明单位、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陶行知研究会基地学校。 2013年初,因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满足优质教育需求,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第二十八中学整合,更名为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 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将两校整合后, 坚持资源“只增不减”的原则。新学校继续保持小班化特色,每班人数不超过36人。2013年起,新学校招生将以“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番号统一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录取,统一管理。暂拟所辖石鼓路、汉中门、朝天宫、秣陵路、建邺路和府西街小学6个学区。 整合后,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将形成一校两区格局,原24中为成美校区,原28中为冶城校区。初步计划将初一、初二放在成美校区,初三放在相对安静的冶城校区,进行半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备战中考。 按照南京市第五初级中学办学,“一校两区”的功能定位, 科学筹划整合后学校发展规划及文化建设,确保新学校的文化在继承中有发展,在融合中有创新。
南京外国语学校于1963年建校。学校以“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现代人”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平台。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求索,如今的南外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开放型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外语特长、文理兼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南外有强大的师资队伍。目前,全校拥有教职员工320余名,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7名,特级教师10名,高级教师130余名;骨干教师中有28人被评为江苏省、南京市学科带头人,41人获市青年优秀教师称号;还聘有外籍教师50余名。南外教师教育理念先进,教学业务精湛,始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南外有优秀的学生群体。学校共开设英、德、法、日四个语种,现有初中部、高中部、国际部82个班级在校生4150余人。南外学生起点高,视野宽,主体意识强,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办学50年来,南外已培养了一万余名高素质毕业生。 南外有鲜明的外语教学特色。优质的师资、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多样化的课程设置、频繁的对外交流机会,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阔的文化视野是一个高层次人才必备的竞争力。 南外有突出的文理科教学优势。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我校学生先后荣获八块金牌(1996年物理学徐开闻,2005年信息学朱泽园,2006年信息学朱泽园,2008年化学姜夕骞,2009年信息学毛杰明,2012年物理学谷樵、2013年信息学乔明达、许昊然)。近三年来,南外学生有二百余人次在信息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一等奖。在省级以上的各类文科比赛中,南外学生捧回难以计数的奖杯。 南外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外语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周、体育节、学生会竞选、模拟联合国、春季远足、辩论等活动,为学生锻炼能力、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南外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培育了南外学生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气质。 南外有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国际化的视野为南外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在校园里交相辉映。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丹麦、荷兰等国家的30多所中学建立了友好学校,彼此间的双向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学校自2002年开始先后开办了“中加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实验班”“剑桥A-Level课程实验班”“IB国际文凭课程班”等,受到广泛欢迎。 在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办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其办学成效受到学生、家长、高校、社会的一致好评。每年都有大批优秀学生被国内外著名大学录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法国综合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这些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中处处能看到南外学子勤奋求学的身影。南外的高考升学率连年居江苏省、南京市之首。 南京外国语学校不辱历史使命,至今已为国家输送了200余位优秀的外交骨干人才,其中有16位校友出任驻外大使,30多位校友担任驻外参赞,40余位校友先后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工作。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科学、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为南外的辉煌历史增添了新的光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