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二外,即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创办于 1993 年,是一所“国有民办”性质的新型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9亩,现有中小学两座校园,71个教学班,2700多名学生,900多名住校生,400多名教职员工。这是一所国有民办的新型学校,即用民办机制管理的公办学校。说它是公办学校,是办为学校一切财产属于国家。所谓民办机制主要是指经费自筹,都是自聘。学校的小学和初中于2008年元月正式合并,并且光荣的将小学门前的路改名育英路,是对学校高质量的认可。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发挥规模效益,学校决定在三年内(2005年)将学校发展至48个班2400名学生;六年内将学校发展为7个班3600名学生的大型学校。 正当学校处于做大做强的关键时刻,六合区委、区政府于2002年7月果断决策,将地处于大厂黄金针段的原南京市第二工人文化宫的50亩土地(实为63亩)以最优惠的条件划拨我校使用。我们打算投入资金5000万元,将“二宫”新校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教学和生活设施齐全的美丽校区,为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最有力的物质保证。 2012年,育英二外有了自己的校歌,名字叫做《育英之歌》。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是2011年由南京市梅园中学与南京市第三十四中学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完全中学,分设梅园校区初中部和太平门校区高中部。玄武高级中学承继两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融合原三十四中“关爱教育”与梅园中学“周恩来风范教育”的办学理念,汲取两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合并一年来学校广受社会美誉。依托优势,超越发展。学校依托南京十三中优质教育品牌,借鉴十三中管理模式,引进十三中名师,共享十三中的校本课程、大课堂学本,逐步实现管理同步、教学同步、考试同步、评价同步,快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太平门校区高中部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严格规范,追求卓越。学校学风浓厚,校风纯正,办学绩效突出,连续7年获得南京市办学发展性评估最高奖——综合奖,本科上线推进率、小高考合格率在同类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市、区教育局的表彰和奖励,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德育先进学校、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全国先进单位、中央教科所教科研先进学校、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学校、省主席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心理教育先进学校、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市工人先锋号、感动南京年度人物、市平安校园等称号。名师荟萃,助力成功。学校现有全国名师4人、特级教师2人、教授级高级教师1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优秀青年教师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27人、市教学先进21人、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36人、市学科带头人5人、区学科带头人41人、区青优115人,区优秀班主任71人,硕士研究生49人,市骨干教师占全体教师的32%,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比例71%。多元发展,特色显著。学校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高中新课程体系,如主体性德育课程、风范教育课程、关爱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体育传统课程等,曾两次荣获世界中学生排球比赛男子冠军,全国首创“周恩来班”、被团省委命名为“周恩来团支部”。学校实施小班化教学,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让学生在普通类、艺术类、体育类等方面个性化发展。设施先进,配备完善。学校建有现代化体育馆、全塑胶田径运动场、功能齐全的综合大楼、50兆高速宽带光纤校园网,拥有省一级图书馆、省理化生实验室、省合格心理咨询室等先进设施。学校具备300余名学生住宿条件,食宿配套设施齐备,学生公寓配置空调、电扇和热水洗浴,实施专人全天候标准化管理。学生餐厅达市A级食堂最高标准,可满足1000名学生就餐。校园幽静,交通便捷。学校地处紫金山、玄武湖、白马公园风景区,紧邻南京军区,公交车 2、11、20、24、40、44、47、48、58、59、68、312、70、93路、南金线到太平门站下即到, 125、143、308、315路到白马公园站下即到。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创建于1999年8月,占地86亩,建筑面积达25000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0多平方米。坐落在百家湖畔、翠屏山下,依山傍水,景色秀丽。 自创建以来,百中人勤奋、严谨、务实、创新,恪守“甘于清贫、安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创业誓言,团结拚搏,开拓进取,为把学校办成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窗口学校而不懈努力。学校先后通过了“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和“省二级档案室”的验收,被认定为“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和江苏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的“心理教育实验学校”、“南京市景观学校”。学校获得全国“十五”规划课题优秀实验学校、“南京市企事业单位、社会办医疗机构文明单位”、江宁区先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教科研、课改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2007年7月,被南京市教育局批准为“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成为江宁区首批“小班化”实验试点学校。 在构建高效、有序的竞争机制过程中,南京市百家湖中学正逐步形成一支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编的102名教师,平均年龄32岁不到,本科学历(含本科在读)有84人,硕士研究生(含在读)7人、市学科带头人、青年优秀教师9人,区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骨干教师32人。学校“青蓝工程”已卓有成效,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已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 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坚持科研兴校的方针,走内涵发展之路。向教育要质量,向科研要效益。 百家湖中学教科研已逐步形成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科研特色。不仅参加了省心理学会课题《新兴城区学校初中生健康学习生活指导》和省级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又于2002年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和南京市十大招标课题《南京市中小学校(园)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2006年,学校申报课题《初中优质课的共建与共享的研究》,已被立项为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并开题研究。全校教师教科研能力不断增强,“研究型”、“学习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26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工作者;3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2006年,学校再一次被认定为“南京市教科研基地”,2006年,再次又被评为省级课题研究先进学校。
南京市溧水区东庐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坐落在百里秦淮源头的东庐山下,风光旖旎的中山湖畔,位于南京市溧水区永阳镇,紧邻246省道,交通便捷,环境优雅。东庐中学是江苏省示范初中,先后获得“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南京市师德先进集体”、“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南京市素质教育创新奖”、“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初中”、“南京市平安校园”、“南京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南京市卫生达标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国家级教育改革特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首批全国德育工作重点示范基地校”、“全国和谐校园建设典型学校”、“全国初中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十佳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重要荣誉。学校已成为 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南京市“合融”教育项目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教师培训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基地、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研究基地。【教育理念】:在教学双元合一的基础上,追求教育之多元融通,简称为“合融”。【学校愿景】:乡土气与书卷气并重、高知名度与高美誉度兼备的样板学校。【学校校训】:至博至淳。【学校使命】:培养学识广博、气质淳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弘扬东庐文化, 以人文精神辐射乡里,树立办学榜样,以教改经验造福一方。【管理理念】:有效劳动,无形约束。【办学要略】:构建“合融教育”体系,形成更高层次的学校品牌。【办学特色】: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大胆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改革,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努力寻求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追求“合融教育”,积极打造合群、合作、合享的团队,倡导无形约束、有效劳动,崇尚“至博至淳”,着力培养学识广博、气质淳厚、可持续发展的师生。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实现了“六无”:一是无辍学,学区内学生100%入学;二是无外流现象,彻底改变了以往优质生源外流城区的现象;三是无快慢班,学校严格执行平行分班;四是无不开课程;五是无加班加点,不赶进度,不补课;六是不买教辅书,不用练习册。而在“六无”状态下,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特色,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的体系,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而带来的身心负担,校园生活回归了常态,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江苏教育》(A)2004年第12期刊发长篇通讯《东庐: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全面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改过程及经验;《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日在头版头条以《减负增效靠的是“讲学稿”》为题介绍了东庐中学的教学改革;2010年8月,《中小学管理》杂志以《从“讲学稿”到“合融”教育》为题进一步报道了我校深化教改的有关情况。【办学成果】:东庐中学创立的“讲学稿”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目前,东庐中学已与全国四百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截至2012年底,共接受了近二千名校长和教师来校挂职学习;学校领导和老师应邀到省内外交流研讨有一千多人次;前来庐中观摩、学习的全国各地教育界领导、教师络绎不绝,已达40万人次;各地借鉴庐中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的“讲学稿”、“导学稿”、“研学稿”、“教学案”、“学案”、“导学案”、“助学案”、“学练卷”等纷纷出炉,该模式不仅在初中广泛推广,而且在部分高中、小学推广,不仅在一所学校推广,而且在一个区域推广,全国已有几十个地区和千余所学校在使用或借鉴“东庐模式”。2009年4月,东庐中学发起成立了“全国讲学稿研究会”,截至2012年底,研究会在全国已经举行了八次千人规模的研讨会,已有像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这样的市级分会七个。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已初步形成为一种朴素而又富于生命力的教学流派。激扬盛世,再谱华章。新起点上的庐中,正继续坚持“合融教育”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走现代化之路,坚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文化的力量引领学校的发展,诗意地行走在新课改的大道上。
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是位于新秦淮区东部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目前占地60亩,师生1500余人。是一所办学理念新、校风校纪严、校园环境美、发展后劲足的创新型学校。学校继承、发扬并实践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伟大教育思想,秉承“人性向善,生命向上”的人文理念,让每一位学生“成长在行知,成功在行知”。2012年8月学校班子重组,学校各方面正发生着积极的改变,我们开始重新对学校发展进行定位与规划,并将南京教育“新三基”理念(基于小班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脑的教育)与学校“陶行知”办学思想相结合,走出一条全新的平民教育之路,以促进教育均衡化的不断深入。2013年我校在新高一年级开设“电子书包实验班”,成为继金中、中华等名校之后第一个普通高中基于网络的移动学习实验班;优势传统项目南京市唯一的“广播电视传媒班”,进一步加强并扩大办学影响,为高中学生的升学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更多元的成才路径;“普职融通单招班”率先实施南京市教育局的高中多样化特色办学战略,并与“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和相关大专院校联合办学,让普通高中学生一次进校,二次选择,构建多元化成才的新途径。学校初中部与南京郑和外国语学校联手打造“行知郑外班”。引进民办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公办学校优越条件,用最优秀的教师队伍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投入班级管理,确保“行知郑外班”的教育品牌。随着南京教育均衡化的推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享受到优质资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行走在求知路上,我们会做得更好!
南京二十九中创办于1945年。现已发展成为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由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原二十九中高中部)、南京二十九初级中学和致远中学组成。南京二十九初级中学分为玉泉校区(初一、初二)和石城校区(初三)两个校区。现有56个教学班,2746名学生。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了“团结、文明、勤奋、严谨”的校风,“敬业、爱生、求实、创新”的教风和“严、实、勤、活”的学风。学校一向以“校风正、质量高,学生素质全、能力强”而受到社会赞誉。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二十九中的初中是最棒的。多年以来,该校坚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齐心协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特长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办学业绩显著,教学质量在省、市、区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绿色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体育人才试点学校、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三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二十九初级中学1996年为南京市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在免试就近入学之前(99年之前),该校中考成绩始终稳居南京市前列,鼓楼区第一,多名中考状元出在该们二十九中。初中实施免试就近入学之后,该校中考成绩仍然居南京市同类学校前列,位居鼓楼区公办初中第一,且总分超出位居第二位的学校二十分多分。2004年中考该校达到省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7.7%,初三(20)班何妤同学以618分的高分名列全市第二名。2005年中考该校达到省重点高中分数线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2.1%,初三(1)班王姗姗同学以619分的高分名列全市中考第三名。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综合楼、机房、学生食堂。教室宽敞,采光符合规定要求,课桌椅按照学生身体实际设计,配套齐全,设施完好。该校教育现代化工程在省、市均处于领先地位,配有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学校投巨资配置每一间教室的电教设备(包括液晶显示仪、实物展台、电脑、闭路电视、扩播器等),宽带高速网和电脑办公系统为教师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之路、为开阔学生视野、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创设了有利条件。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办学历史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我校坐落在白下区太平南路商业街。校址原为创建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上元高等小学,而后四易其名,1938年改为正始中学,1946年学校改称为南京市第三中学。从四十年代正始中学的“格物致志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五十年代的“诚朴友爱勤学向上”;到八十年代“五有一和谐”的办学蓝图和九十年代的“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校贯穿着一条“治学做人”的办学理念。1995年被确认为南京首批重点高中,1998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重点高中,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2005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星级普通高中。根据白下区政府有关教育布局调整的决定,2005年南京三中高、初中分别独立设置。独立高中为两个校区,即“三中本部校区”(白下路117号)、 “三中高三校区”(金銮巷2号)。2005年8月,独立初中移址办学(校址:文昌巷63号,原南京22中校园),更名为“文昌初级中学”,实行了“三独立”。2011年4月,经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准,南京三中、南京六中两所百年老校资源整合,成立新的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学校秉承陶行知老校长办学思想,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上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坚持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努力把新三中办成江苏省四星级优质高中校、全国学陶师陶基地校、国际有影响的素质教育特色示范校。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学风、教风和校风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学校现为一校两部和四个校区的教育规模,其占地面积达80多亩;学校现拥有98个教学班级,在职教职工432人,在校学生4100多人。教师队伍中拥有江苏省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青优120人,博士、研究生学历80 多人,一批教学业务精湛、管理经验丰富、工作精力充沛、教学实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构成了三中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校长吕天纵是南京市名校长,首届行知奖获得者,自2004年南京市教育局对高中的办学绩效进行评估以来,学校连续八年获得南京市高中办学绩效和高考质量两项最高奖励,今年还蝉联南京市第二届校长质量管理奖。学校重视素质教育,建有校本课程教研组,15年来,每学期都开设二十多门校本课程。体育、艺术和科技等校本课程已经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特色显著。
南湖一中是一所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重点中学,始创于1985年,1990年增设高中部,2000年12月被确定为南京市重点中学,2004年8月初高中分离,高中部独立,南湖一中为独立初中。 目前已是一所独立设置的初级中学,学校共26个班级,全校共1120名学生。学校共有教职工101人,其中专任教师80人,具有本科学历的63 人,中高级职称的31人。 校园总面积72468平方米,生均为24.8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不含学生宿舍)43956平方米,生均达15.1米。校园绿化面积32670平方米,生均11.2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3栋,实验楼1栋,图书楼1栋,学生宿舍楼3栋,餐厅1栋,办公楼1栋。学校有闭路电视和广播系统,学校“校园网”已达到“校校通”工程的第二层次要求,学校共5个微机房,300台电脑。微机教室及教师办公室全部连接上因特网,教师、学生可与全国名校、教师、学生随时交流;与闭路双向控制系统的主控机对应,每口教室内都有29吋超平彩电、控制终端;此外,还有高亮度投影仪、投影幕等,已达到了“三机一幕”的要求。有足够的理化生实验室:物理有3个实验室和演示实验室,2个仪器室和3个准备室;化学有3个实验和演示室,2个仪器室,3个准备室;生物有2个实验和演示室,2个仪器室和2个准备室,1个标本室。完全达到2人一组分组实验要求;另设有音乐、美术、语音等专业教室,有钢琴3架,电子琴2台,VCD音乐教学机、电视、石膏雕塑、写生画架等专业设施,设施齐全,能充分满足教学要求。学校有1个专业多媒体教室,内有控制系统、数码投影机、视频展示台、DVD机、放音卡座及功放等,此外还配有2个64座规模的语言实验室。 学校图书、阅览室均实施开架借阅。图书室藏书达117804册,生均达到40.3册,年生均购书达5~7册,已达到二级馆的要求。
南京市竹山中学创建于1991年3月,1999年11月通过首批省示范初中验收,2000年4月正式挂牌,成为首批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学校以出色的党建工作,良好的师表形象,严格的教学管理,过硬的教学质量,连续多年办学水平名列全区之首,成为江宁初级中学的领头羊,在江宁区乃至南京市具有较高知名度。 学校现占地亩62.3亩,校园面积41621m2,校舍面积13421m2。拥有46个教学班,在校生2246人。拥有市级以上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7人,区级学科带头人、教学标兵、骨干教师53人,市区级劳动模范、先进教育工作者47人,中学高级教师42人,硕士研究生6人,在岗教师共171人。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分校[1-2]位于建邺区江东南路以东,黄河路以南地区,占地总面积约120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教学用房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规模为12轨制初、高中各36班,总建筑面积约9.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约8.2万平方米,地下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