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地处太湖之滨,位于东山镇新乐路23号,创办于1818年。学校占地约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有一辅导区渡桥小学,位于东山镇渡桥南街,占地面积为306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85平方米。学校自一九八一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办好的江苏省实验小学以来,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走出了一条以“铸师魂、练内功、压担子、送温暖”为主的成功之路,共培养出省特级教师4名,市、县级名师四十余名。东山实验小学现任校长徐卫祖。全校有中学高级教师7名,市学科(学术)带头人3名,区学科(学术)带头人22名,区学科骨干教师12名。有班级43个,学生1546名,教职工11名。其中专任教师104名,专任教师大专以上学历比例为97.1 %,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为 63.4 %。东山实验小学曾获“全国职工自学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两届“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教科系统模范职工之家”、“江苏省千校万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先进学校”、“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二百余项。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地处太湖之滨,洞庭山麓。清嘉庆廿三年(1818年),由太湖同知罗琦创办"仰云书屋"。清同治十年(1871年),仰云书屋毁于大火后原地重建,耗钱皆出于捐款。一百九十多年来,虽校址始终不变,但学校名称几经变更。在清代为公立,先后用过的校名有:五湖书院、养正学堂、五湖两等小学等。民国时期为县立小学,校名先后更迭为东山乡立两级小学、吴县县立文昌中心小学、县立文昌中心小学、东山两级小学、文昌小学、文昌中心小学、前山镇中心国民学校、吴县东街镇中心国民学校、东山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公办小学,学校更名为东一中心小学,后与私立叶氏务本小学合并改名为东山中心小学。1981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吴县东山实验小学。2000年更名为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1979年被评为全国推普工作先进集体,1980年受到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嘉奖。 1981年,学校被原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办好的实验小学之一。学校努力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端正办学思想。在办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坚强的领导班子集体,建设进取的教师队伍,培养务实的精神风貌,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通过"抓内治,促外援",努力优化治校育人环境,积极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使百年老校焕发了青春。1989年荣获苏州市各实验小学办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进入九十年代,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初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线"三为主"教学思想,大力开展"改革课堂结构,更新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为内容的教科研活动,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变原来的单一学科教学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同时并举的教育;二是变原来的学校教育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综合教育;三是变原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为在教育者引导下的轻松愉快的主动求知。以乐教促乐学的"乐、实、活"整体改革试验课题成果获吴县市"八五"教科研成果一等奖。1995年,"乐、实、活"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两组文章(共17篇)先后发表于《继续教育》杂志和中央教科所主办的《教学研究报》上。 学校始终把培养青年教师岗位成才作为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80年代中期以后,东山实验小学形成了一个拉得出、打得响的青年教师群体。1990年起,学校一方面坚持以前的有效做法,一方面提出了青年教师"一、三、五、七"整体发展规划,要求青年教师一年适应工作,三年渐见专长,五年形成风格,成为骨干,七年著书立说。每年三、四月份,学校如期举行"新苗杯"、"育苗杯"教学比武,平时则开办青年教师素质培训班,着力培训青年教师的全面素质。 1995年,"九五"省级重点课题《关于培养合格的跨世纪教师队伍个案研究》实验全面启动。该课题从"组织培训、实践探索、评估激励" 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灵活而扎实的措施,努力实现教师从"教学新手"向"教学能手"的转化,由"教学能手"向"科研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化的培养目标。该实验方案发表于1997年7-8期《人民教育》杂志上。2000年又启动了"十五"课题《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机制及培养模式的研究》,十二五学校主课题《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形成的策略研究》已圆满结题。学校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走出了一条以"铸师魂、练内功、压担子、送温暖"为主的成功之路,促使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这些年中,学校共培养出省级特级教师4名,市(区)级知名教师4名,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9名,先后向上级行政部门、兄弟学校输送了30多名德才兼备的行政领导,正副校长和骨干教师。 自1981年以来,邹进泉、徐卫祖、吴金根三任校长崇尚学校校本管理,努力把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来,通过树"三风":即校风"求实创新"、教风"严谨善导"、学风"勤奋乐学";抓"三严":从严治校、严格治学、严谨治教;达到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秀质量。在原吴县、吴县市历届青年教师评课选优活动中,学校共有50名青年教师荣获一等奖。有20人在苏州市级评课选优活动中分获一、二等奖。学校自1983年来,曾获"全国职工自学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红旗大队"、连续两届"江苏省模范小学"、"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苏州市‘五五工程"示范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连续11届"苏州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一百余项,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5年获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全校教师中获全国、省级表彰30余人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近千篇;学生中获全国、省级表彰20余人次,发表文章300余篇。同时学校充分发挥省实小的示范辐射功能,先后同江西、新疆、苏州市、吴中区等地的7所学校缔结姐妹学校,保持着密切联系。
我们胥口中心小学地处美丽的太湖之滨,古老的胥江河畔。学校创办于1923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乡镇中心小学。近年来,在吴中区教育局、胥口镇党委的关心下,学校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继1994年学校由胥口上塘异地搬迁至东大街,随着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2006年9月,学校又一次异地新建,搬迁到了现在的时进路。如今,学校占地面积4428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活动场地8839平方米,绿化面积19400平方米。学校现有电脑房3个,一流的中心机房一个,学生用电脑150台,三年级起生机比7:1。校园100兆宽带接入。每个教室和办公室都有网络终端,实现了班班通。每个教室都配有电脑和背投,每个教师都配备了液晶显示器电脑一台,达到了无纸化办公的标准。学校图书阅览室计576平方米,图书35547册,人均25册。平均班容量为42.7人。综合楼有音乐房、舞蹈房等专用教室19个,各专用教室设施齐全到位,完全顺应了教育现代化对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活动区有200米塑胶标准田径场1片,2片标准篮球场,还有一排乒乓球桌及功能齐全的体育活动设施群。师生食堂2222平方米左右,可以容纳1300人同时用餐。目前学校有33个教学班,1417名学生,专任教师85人,大专以上学历74人,占87.1%,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7人,占43.5%。校长邱春华已经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学校曾先后获得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竞赛优秀集体”、“吴中区文明单位”、“吴中区教育科研窗口学校”、“吴中区绿色学校”、“吴中区美术特色学科学校”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把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当作大事来抓。鼓励教师学习理论、实践探索、不断反思、勤于笔耕、相互交流,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全校教师先后获得区级及区级以上荣誉称号的达58人次,近3年在各级评课选优等业务竞赛中获奖的达186人次,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和在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文章达100多篇。现在学校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吴中区学科带头人4名,区级骨干教师11名。 学校一向注重教育科研,并采取了“以教育科研带动学校特色建设”的办学策略。在办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抓好学科质量的同时,怎样才能做到办学富有特色,在特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八五”至“十一五”期间的省、市、区级书画课题的持续性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书画特色教学建设。课题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书画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书画创作水平,而且摸索出了如何依托书画之乡这一独特背景发展学校书画教学,如何通过书画教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养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新路子。在书画特色教学的带动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先后开设了作文、微机、科技、球类等10多个兴趣小组,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学生家庭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口碑。其中,因为学校有一支语文素养良好和教学功底扎实的语文教师队伍,并且在“十五”学校主课题《小学作文创新教学范式研究》的引领下,作文教学成了学校又一教学特色。如今,学校已经初步确立了系列作文创新教学范式,主要包括“先活动后作文教学范式”、“研究性作文教学范式”、“想象作文教学范式”、“一题多作作文教学范式”等4种,这些作文教学范式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全面+特长”是家庭和社会对全校学生一致的赞誉。3年来,全校学生有5人次被评为区级学科“十佳”,57人次被评为区“三好生”,300左右人次书画作品在报刊公开发表,100左右人次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60左右人次习作在各种报刊刊登。现在,学校又在“十一五”期间申报了有关后进生教育的课题作为学校的主课题,并由此延伸出课题《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有效教育的系列案例研究》,已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的子课题,旨在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在后进生教育方面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后进生教育的科学策略体系,并争取也成为我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以课题带动的书画特色教学的成功经验还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当地特有的人文背景走好特色教学之路。胥口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所积淀的丰厚文化底蕴是学校教育最直观最具教育意义的教材。于是,学校经过反复酝酿,决定汲取地方文化的精髓,形成校本文化体系。学校首先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走访了包括镇政府、文化站在内的好多单位,在拥有了大量的原始资料的前提下,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文化胥口》,该校本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胥口镇的悠久历史,还向学生介绍了胥口镇“一把刀”、“一枝笔”、“一根藤”的文化渊源。在这基础上,学校又在行政楼与综合楼之间布置了“文化长廊”,以图解的方式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胥口本地的深厚而特有的文化。另外,学校还专门开辟了“胥口中心小学书画展览馆”、“胥口中心小学校史馆”、“胥口中心小学藤编室”,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乡的文化。校本教材、文化长廊、专题室馆,形成了我校的校本文化体系。校本文化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能使学生在与家乡文化的对话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并从小立志,将来把家乡和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同时,校本文化体系还能有效地促进家乡文化的传承,将来从我们胥口能走出更多的著名工匠和书画大家。充分发挥校本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成为我校的又一办学亮点和特色,在打造学校品牌中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古老而充满着无限生机的胥口镇孕育了勤劳、聪慧的胥口人,我们就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办学。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我们自身的不断努力下,再借助教育科研这一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学校所认定的“打造一流品牌学校”这一远大目标一定会实现。
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位于高新区津桥街699号,毗邻世界闻名的寒山寺,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江苏省实验小学。随着城市化进程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新区管委会、枫桥街道办事处领导高瞻远瞩,学校整体异地新建于此。新校占地58亩,总建筑面积28722平方米,可开设48个教学班,容纳2000多名学生,总投资近1.2亿。学校是区内设施一流、高品质的现代化小学。 学校传承百年的办学经验,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为办学总目标,努力践行“为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生态校园、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双语校园和人文校园。学校依托千年枫桥积淀的丰厚文化,深入开展小学生绿色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小学生绿色生命教育”的鲜明办学特色。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努力建成“学校高雅、教师儒雅、学生文雅”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小学。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实验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首批和谐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苏州市首批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小学…… 目前,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教育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正焕发出青春的朝气,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