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车中学位于东江河畔,依山傍水,坐落有致,环境优美,区域明确,规划长远,管理规范,纵观全局是所花园式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50670平方米,生均39.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339平方米,生均8.3平方米。现有教室32个,学生住房60间。配置图书24950册,生均18册。装备了图书室、远程教育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教室。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按二类初中标准配置。 现在有教学班26个,学生人数1274人,其中女生677人。初一,8个教学班,学生385人;初二,9个教学班,学生463人;初三,9个教学班,学生426人。住校生1157人,其中女621人,通学117人,其中妇56人。现有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本科18人,专科60人,合格率100%。正副校长4人,均参加了培训,合格证率100%。 我校遵循“德懿博远”的校训,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朝着“办一流学校、育一流人才”宏伟目标迈进。
兴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罗湖中学,坐落在娟秀弯曲的东乡河边,肥饶宽广的长淤坪旁,黉舍南望抚河,西邻南昌,依山傍水,地灵人杰。五十年的沧桑,育成了五十年的名校。黉舍占地30亩,现有门生近1200人,西席(含退休)102人。此中初级西席13人,中级西席70人,省级优良班主任1人,市级优良西席和优良教诲事情者3人,区级优良西席和优良教诲事情者2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1人。五十年的风雨,铸就了五十年的光辉。在五十年的生长中,黉舍以松散务虚,开辟创新为办学主旨,以发奋图强,昂扬有为为建校目标。黉舍多次被评为文明黉舍,先进单位。五十年的辛苦,育出了五十年的佳构。在半个世纪的风雨过程中,黉舍育出了一多量优良人才,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少年科大门生、留美博士付华祥,天下数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留美博士黄双调,留美博士廖成忠、廖一忠兄弟,哈佛博士罗菊花密斯,供职于教诲部的雷忠良,供职于省当局的许忠华,供职于福州军队的篆刻艺术家王银茂等。忆往昔,五十年沧桑,五十年风雨,五十年辛苦,我们无怨无悔,桃李天下;望明朝,五十年景长,五十年剧变,五十年光辉,我们决定信念百倍,豪情满怀。
南昌县三江中学创办于1958年,1995年恢复高中部,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学校在职教师8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学士学位获得者5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32人。1994年经中共中央统 战部万绍芬副部长引荐,香港著名实业家、新世界董事局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港事顾问郑裕彤先生,慷慨捐资150万元人民币建综合教学大楼,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模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年来,学校每年增加300名学生,现有在校学生1800人,2002年9月份开学后在校学生将达到2200人,2003年9月份将超过2500人。 “治学严谨显实力,管理规范树品牌”,三江中学高中部起步晚、起点低,近几年来,在上级领导关心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教师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克服困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脱颖而出,郭中胜老师荣获南昌市十佳优秀青年教师的称号,并涌现了一批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三江中学1998年招收的高一新生中,上普通高中分数线的学生仅有13人。在2001年的高考中,2人达到本科分数线,8人达到省专分数线,3人考取高职,上线率达百分之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远高于当年那些择出到其他学校就读的同学。 良好的质量效应带来良好的规模效应。三江中学的高中部逐渐走向成熟,教学质量稳定发展。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已经筹资200万元用于校园建设,其中,投资30万元征地20亩,扩大校园面积;投资 80万元新建教学大楼的工程,已经破土动工;投资90万元建造3栋学生公寓楼,2003年9月竣工。三江中学面貌将焕然一新。 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三江中学的厚爱和支持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名誉校长万绍芬多次来校视察、指导,给我们鼓励。学校今后的目标是:1、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竞争机制,搞好内部分配制度改革;2、稳定初中,发展高中,建立有竞争实力的师资队伍;3、力争 今年有一批学生考取本科和重点大学;4、创一流的教学硬件设施,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三江中学将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洞村中学是新余市农村中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始建于1968年,占地面积约30亩,位于新余、分宜、上高交界处,交通便利。四周群山环抱,风光旖旎;校园环境幽雅,清新可人。学校前有三层教学楼,后有十亩大果园;有齐全教学设施,有先进的电脑教室。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师生近千人;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17人。教师年轻活跃,富有朝气;教学认真,刻苦钻研。在近两年的论文评比中,有五人次获市一等奖,一人次获全国一等奖。教学成绩突出,中考成绩喜人,近几年来曾先后两次获得“市文明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县级“文明单位”等称号。2007年又荣获新余市唯一的一所 “江西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的教学设施一流,配置了一套远程教育设备和一套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微机房装备电脑32台,正在准备装备标准生化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各一个,已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远程教育教室一个,语音室一个,图书室一个,藏书近5万余册。 洞村中学奉行质量为本,面向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环境一流,设施一流,质量一流”的奋斗目标。完善育人机制,倡导人文教学。教学质量不断攀升,近几年来,中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重点高中录取率名列全县农村中学前茅。在2008年的中考考试中,我校的黄玲珍同学在全县排名第十二名,在农村中学排第三名。 学校教学紧跟改革浪潮,将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发挥自身优势,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使得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洞村中学在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校长带领下,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扬素质教育风帆,多为祖国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 洞村中学校风端正、教学质量高、开拓进取、特色鲜明。喊出“创具特色、争上层次、勇争一流”的口号,使洞村中学的校风校纪、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将臻于一流。
江西省上高第三中学创建于1976年9月,座落在上高县城河南的向阳小学(现为河南小学)。增设初中部,更名为上高县第三中学,1987年上高三中迁到现地址,除初中部外,增设高中部。2002年撤高中,同时锦江初级中学并入。学校现占地面积55亩,其中校舍面积11186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1258人,教职工79人。 三中自创办以来,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桃李满天下,为国家输送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获得上级有关部门颁发的各种奖励几十项,其中2000年荣获全市"学校建设和管理优秀学校"的光荣称号。历年来高考考取大专、本科的学生达一千多人,硕士研究生六人。中考更是多次位列全县前茅,其中2002年列全县第二名,2004年列全县第一名,令全县人民刮目相看!
新庄中学创办于1963年,开始仅有两个教学班,学生83人,教职工5人。1986年搬迁到现址,至今已有12个教学班,学生465人,教职员工50人,教师中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22人,中学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16人。校园占地面积发展到106亩,建筑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 “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在新庄中学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新庄镇党委、政府投入近500万元,先后建起了三幢教学楼,全县第一幢实验电教楼,综合性食堂、浴室,二幢高标准学生宿舍,二幢教工成套宿舍,厕所等。 学校以环境育人为突破口,在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上狠下功夫,力求校园建设规范化,环境布置优美化,师生行为日常化。目前学校实现了“六配套”,装备了标准语音室,按I类标准配备了实验室,多媒体电教阶梯室,电脑室,配备了图书室、阅览室,建起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全乡人民动手挑出了拥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建起了乒乓求园地。建起了高标准校门、围墙和近4000平方米的植物园。现在校园内水泥道路贯通,树木成行,鲜花飘香,绿化面积达80%以上。学校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初步具备了园林化学校的雏形。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连续多年评为市、县文明学校,是省四所电化教学试点学校之一,省教委燎原计划先进学校,全市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先进学校,全市首批示范性初中。今年,师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有60多人次获奖,其中获国家级三等奖2人次,省级二等奖2人次,市级一等奖3人次,县级一等奖8人次。连续多年中考取得好成绩,06年中考录取重点高中率位居全县农村中学第一。
南昌市青云谱中学创建于一九七0年,校址设在郊区青云谱乡熊坊小学内;一九七二年迁到佛塔路16号,现占地面积15亩。一九七二年只有一棟平房教室和办公室为一体;一九八二年新建的三层教学大楼,面积1200平方米;九一年新建有五层的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楼内设有电脑室、理化生物实验室、仪器保管室、图书室、会议室、行政办公室、教研市等;一九九九年新建了一个4500平方米的体育运动场,每年开一次全校学生秋季体育运动会。 全校交工目前40余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人,中学一级教师17人,中学二级教师16人,中学三级教师2人,退休教师7人。教师文化程度,其中:大学本科10人,大专28人,中转4人。学生总人数828人,共14个班,初一年级3个班,初二年级6个班,初三年级5个班,2002年学生人数达930余人. 近五年以来,学校在党支部和校务会的领导下,学校立足“以人为本,惟才是举“的教育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团结、勤奋、求实、文明”为校训,竭尽全力地做好中考工作。在连续多年中考中我校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每年考取南昌市一中、二中、三中、十中、十九中重点中学的人数达二十余人。升学率达90%。学生学科竞赛荣获省市数学、物理、化学二、三等奖,教师教学比赛获南昌市二、三等奖多名,多次荣获南昌市优秀教师和先进班集体称号。
在豪杰城斑斓的玉带河边,青山湖畔,有一颗灿烂的教诲名珠、一所:“汉藏调和、充满生机的书香校园”————南昌市第十七中学。它位于上海路中段,占地约60亩,建立于1958年。她有着悠长、名誉的的汗青,1985年开端办本地西藏初中班,是全省独一一所汉藏合1、备受带领存眷、家长喜爱的完整的中学,有汉藏师生3000余人,现有55个讲授班,此中汉班初中班26个,高中班26个,西藏班9个,是江西省重点扶植中学南昌市花圃黉舍。近几年来,在省市教诲行政部分精确带领下,南昌十七中步入完整速生长的慢车道,全部十七中人遵循“理念求新,办法务虚,校园求没,品牌”的总要求,颠末全校干部师生的艰苦尽力,黉舍比来几年来完成了超越式生长,赢的了社会的遍及赞誉,荣获“全百姓族连合进步榜样单位”、“全百姓族连合教诲先进单位”、“天下教诲援藏先进个人”、天下红十字事情先进个人”、江西省当代教诲技术树模单位”、“江西省德育事情树模校”、“江西省教诲体系先进个人”、“江西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南昌市基层先进党构造等100多项殊荣。 黉舍办学前提一流,讲授设施完整,是江西省教诲厅肯定的当代教诲技术树模校。南昌十七中有薄弱的讲授人力资本,现有教职工188人,此中专业西席163人,均匀春秋36岁,有初级职称的5人,有中级职称的69人,全部西席单位老态龙钟,主动向上。在这些讲授才俊的尽力事情下,黉舍比来几大哥高考上耳目数一向位居市属同类中学前线,讲授程度充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必定。 1985年南昌十七中成为天下第一批创办西藏初中班的黉舍,江西省、南昌市各级带领非常正视,要肄业校深切熟谙教诲援藏事情促进西藏社会稳定、经济生长、加强民族连合、保护国度同一的首要感化。办班23年来,黉舍前后招收了西藏拉萨、灵芝、山南、日喀则、昌都、阿里六个地区的门生1470名,总计37个讲授班,已培养了19届毕业生1150名。 跟着南昌市经济社会调和稳定和可持续生长,要打造一批质量优化工程,彰显都会魅力。2007年11月。我校被名誉的肯定为“南昌市经济社会质量优化工程”特性教诲观察点校。黉舍把办学特性进步明白为:“汉藏调和,充满生机的书香校园”,为此黉舍以“五百”、打造“五近”空间、完成五雅目标作为有效载体,确切晋升黉舍软气力,打造教诲硬目标,为南昌市经济社会生长着力。完成“五百”教诲就是:肯定百篇必读书目、建立百个门生社团、学习百位中外名流、推出百位着名校友评比百个校园之星;打造“五进”空间就就是经心营建以:“敬”、“净”、“静”、“竟”、“进”五字为文明内涵的杰出余人氛围;完成五雅就是要使得环境高雅、教员儒雅、门生高雅、咀嚼高雅、黉舍风雅。
白鹿一中地处星子县白鹿镇镇中间,东临鄱阳湖,西靠庐山,距县城仅五华里,庐山环猴子路从黉舍东侧径直而过,观音桥景区和白鹿洞景区漫衍在它的四周,给黉舍增加了奇特的天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白鹿一中占空中积25亩,修建面积5868M2,校办农场38亩,茶园15.5亩。颠末四十五年来的扶植和生长,已构成了讲授设备齐备、师资步队薄弱战役面讲授予平面讲授相连络的综合型乡村中学。在校西席49名,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0名,占全校西席总数的95%以上,副高职称人数10人,中级职称的有32人,在校整日制门生720名。白鹿一中的前身是五里完小,创办于1960年。1966年在五里公社和县教诲局的筹划下始建五里农中。校址在犀牛大队(现玉京村犀牛天然村)。当时,有临时搭起的土木布局的课堂两间,门生27名,因受文革掀起的停课闹革命的影响,黉舍一度开办。1969年9月,由李坚、章文清划一志重新筹划在余家斜(现四联村袁家天然村)再次创办五里农中,同年迁至五里牌的五里完小,并改名为五里“五·七”中学,并正式停课。面向全公社12个大队招生。黉舍面积10亩,修建面积1200M2,土木布局的课堂6间,在校门生200名,当时的五里完小迁至五里大队孙家天然村。1970年,为适应当时情势的需求,黉舍建立了“五里中学革命委员会”贫下中农代表余昭珍,工宣队代表汪贻财参与黉舍办理,凸起“又红又专”,五里公社划拨耕地38亩,创办校办农场(即二度农中校址)距黉舍一千米(农场至今仍保存),黉舍实施五天上课一天休息的体制,校办农场每一年产稻谷三万余斤,油料千余斤,除处理五个教员的口粮外,还对公办西席实施粮油补助。党和当局对黉舍非常正视,多方予以体贴。1970年公社又增拨空位10亩作为黉舍体育活动场合,校园面积由本来的10亩扩展到20亩,门生数由本来的200人增至400多人,为体味决师资贫乏的题目,公社党委在全公社的知识青年当中招收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良青年充分西席步队。1971年,为了办学要求,师生本身脱手,经由过程五年的艰苦苦动,开挖了一个具有8米宽,100米长的泅水池,修建了一条3米宽,400米长的环形跑道,便宜各种体育东西等前提。一时候,教诲服从不但丰富,并且体育服从也光辉光辉。1972年,停止了全市中门生泅水比赛,1974年和1976年持续两次停止了全县中小门生田径活动会,为了更加完美各项体育设施,1982年,新斥地灯光球场一个,简略单纯篮球场2个,黉舍还建立了射击队。1976年五里中学荣获中华群众共和国体育活动委员会颁布的展开大众性“体育勾抢先进单位”,黉舍校长李坚同道以先进代表的身份上北京观赏了第五届天下体育活动会。1978年国度体委和教诲部特邀李坚校长插手在南京停止的体育东西经历交换会,并作首要发言。1976年至1978年持续欢迎天下各省、市观光团42次共600余人的观光、阅览,欢迎外宾达9次之多,此中外宾最多的一次是1977年28个国度的驻华文官和夫人一行70多人旁观了门生半主动步枪百米十发有依托的射击现场演出,同窗们最高的打了98环,最低的打了87环,文官们连连喊道“China is great !!” “China is great !!”。同窗们为国度争了光,为故村夫民争夺了名誉。1980年,姜炳煌同道任五里中黉舍长。为落实“勤工俭学”的办学主旨,率先在全县创办了一个木料加工厂,产品首要有课桌、板凳以及家具,成为星子县中小学桌凳的供应基地,处理了黉舍办学经费困难的题目。1979年至1984年,五里一中持续荣获省、市、县教诲体系表扬,多次被评为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跟着教诲奇迹的飞速生长和群众糊口程度的慢慢进步,黉舍的门生数在逐年增加。1978年,门生数由本来的400人增加到近600人,黉舍在旧址上裁撤统统的旧课堂,一次性新建砖木布局的课堂4间,面积250M2,新建花岗岩布局的办公楼一幢,修建面积818M2,新建厨房以及西席活动室二间,修建面积达150M2,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改革。至此,黉舍面孔脸孔一新,初具范围。1981年五里公社党委和县教诲局考虑到河村、秀峰一带的门生到黉舍的路程悠远,将五里“五·七”中学改名为五里一中,河村新创办一所中学——五里二中。如许一来,五里一中招收东片8个大队的门生。固然招生范围减少,但在1984年门生人数达到了700多人,是创办初期的3倍,在校西席38人。大专学历的有4人。1979年至1988年,李坚调任五里公社任职后,前后由叶世铭、姜炳煌、彭文圣、饶启进担负五里一中校长,直到1988年由阳怀铭任校长并担负党支部书记。1990年五里乡改名为白鹿镇,黉舍也由五里一中改名为白鹿一中。黉舍实施九年任务教诲,门生由1984年的700人增加到800人。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4年至2000年间,跟着“两基”验收,黉舍订全校课堂停止完整的改革更新:1990年至1999年共建新课堂4幢二层18间,修建面积1600M2,团体投资近百万元。至此,黉舍根基完成了校容校貌的团体改革。同时,还修建铁栏式的围墙。仪器室、尝试室包罗万象。这是白鹿一中在办学过程中又一次划期间的变迁。2000年,饶万星任校长,任期间,西席集资10万元,建成了具有30多台电脑的微机室,为电化讲授和收集教诲奠定了根本。2001年,由高朝志任校长,对全校的危房停止了全数完整地改革,并对校园停止绿化,建立并健全各种规章轨制。白鹿一中不但迈进了乡村中学无危房的行列,并且成为乡村中独一无二的花圃式校园。白鹿一中从建立以来,一手抓校园扶植,一手抓讲授质量,从创办以来,为国度运送了大量的优良人才。70年代自办了四届高中,高考当破人数就有25人之多,中专人数50多人,进入80年代以来,为中等黉舍运送能分派的人才就达150多人,为市级重点高中运送优良生达200多人。白鹿一中优良人才的倍出,与黉舍西席步队扶植有着紧密密切的干系,据数据显现,70年代,西席步队中,中师毕业的属于高学历的骨干力量,80年代,专科毕业的也是极多数,进入90年代,泛博西席加强了本身停业的进步,现在已有60%的西席获得了大专文凭,30%的西席获得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停业上,西席刻苦研讨,他们在耐久的讲授中堆集了丰富的经历,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丰富服从。1996年,邹剑教员荣获天下初中化学比赛省级一等教诲奖。2001年,周剑锋教员撰写的论文《语文讲授要重视思惟才气才气纵横培养》、《五步一纠讲授法初探》在国度级刊物《语文讲授予研讨》上颁发。2005年,周剑锋教员撰写的论文《我的五点式讲授法》在《语文讲授予研讨》大众版第六期颁发。2005年,黄锦凤教员撰写的论文《乡村中门生为何厌学》在《中国教诲报》上颁发。2005年,熊晓飞教员撰写的论文《充分阐扬门生的主体感化》在《少年智力报》上颁发。跟着教诲讲授鼎新的深切生长,白鹿一中愈来愈揭示她优胜的讲授手腕和完整的讲授设施,黉舍将本着“以报酬本”的主旨和“鼎新、进步、进步”的办学准绳,加快校园扶植,进步师资程度,晋升办学才气才气纵横,充分操纵本身的上风和潜能,向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迈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