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铁路第二中学,前身是南昌铁路局向塘铁路职工子弟中学,是为适应铁路运输生产创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学校于1953年开始小学招生。1960年正式定名为向塘铁路职工子弟小学,附设初中部。1965年9月,中学部与小学分开,更名为向塘铁路职工子弟初级中学。1972年1月升格为完全中学。2004年移交到南昌市教育局,成为教育局管理的市属学校。学校由创建时的一个教学班,发展成为具有初中、高中、职业中专,设施完备、师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整、教育功能完备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教职工由建校时的几人,发展到移交时的73人。其中高级教师20人,中级职称教师33人。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铁道部劳模曾仲连,博士、教授、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等专家级人才及一批省市优秀教师。学校奉行“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理念,传承“团结、刻苦、求实、创新”学校文化,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征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为铁路建设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学校为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按上级要求设置了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处、总务处、综治办、团委等职能机构。 学校领导班子现有3人。由高级教师马春胜校长主持学校党务和行政全面工作。高级教师、副校长彭仁亮分管综治、后勤工作,高级教师、副校长朱晔分管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广大教职工,在南昌铁路局、南昌市教育局的大力关怀扶植下,艰苦奋斗,努力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校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既注重绿色文化,更关注优化人文环境。雕塑的造型、树木的选择、假山的设计、长廊的位置、墙体的装饰、标语字画的安排,力求凸显人文性、教育性、艺术性,发挥审美和教育功能,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学校校园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10640平方米。校园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绿树成荫,郁郁葱葱,满眼绿色,生机盎然。 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先后兴建了12栋教学和生活用房,新建了五个篮球场,建造了两处绿化景观带,新建了2个可视语音教室、2个电脑教室,一个多媒体教室;改造了原行政办公楼、物理生物和化学实验室、大礼堂、学生食堂、宿舍、浴室、400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场;增设了校园网、安全监控等设施。 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努力构建制度文化。通过学习、借鉴、传承、创新,建立和完善了《南昌市铁路第二中学章程》。《章程》涵盖了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后勤管理、安全及卫生保健、章程修改等方面。确保了教育教学的有序、可控、创新、高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学校重视教育的全面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执行上级教育计划,落实课程计划。同时还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定期进行手抄报、黑板报、手工制作、学科性比赛,创设学生活动和成长的平台。学生的卫生健康、出行安全,均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 致力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努力创造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观摩、研究的条件。组织校本学习,汲取新鲜经验;开展课题研究,探究教育教学科学规律;加强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专注课堂等教学过程的研究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创建青年教师成就事业的理想平台,在南昌市第五届青年教师“园丁杯教学竞赛”中,我校参赛选手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人,三等奖9人。 几十年来,学校坚定“人民满意”的办学宗旨,培养了刘挺军、邓鹿兵、周雯、何俊等几百名学生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本科院校, 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了几千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周雯、何俊同学在2000年和2001年连续考入北京大学,何俊、施嵘同学2001年高考在南昌县众多优秀学生中脱颖而出,列理科第一、文科第二,在当地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周李、万金、王旭、彭乐晨、周帆、朱知松等一大批学生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学科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累累硕果,获得社会和家长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学校多次获得南昌市普通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南昌市“职业教育目标考评三等奖”;南昌市教育系统“治安消防先进单位”,南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校园”,南昌市“国防教育普(职)高中组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 “人民满意学校”,2007年被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 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将继续聚精会神办教育 一心一意谋发展,创办和谐稳定、与时俱进、家长放心、学生舒心的学校。 学校校址在南昌县向塘镇民主街,位于京九、沪昆铁路交汇处,有公交车直达,交通便捷。
棠浦中学座落在宜丰县城东边的棠浦集镇,创办于1956年下半年,时为棠浦小学附设初中班。招生116人,分为两个班,学生来源于棠浦、新庄、同安、花桥、澄塘等地,后来扩收到敖桥。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初中班于1959年单独设立,正式成立棠浦初级中学,为两个班。1971年9月,增设高中二个班,招收新生110人,学制二年,时有棠浦、花桥、新庄学生就读,共毕业九届,于1981年8月撤消。为充分利用、整合教学资源,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关怀主持下,先后在2001年9月将江洲中学,2003年9月将江西省棠浦煤矿子弟学校初中部并入棠浦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13个,学生618人。专任教师73人,职工7人。教师学历已全部达标;取得本科文凭的有33人,专科文凭的有40人。已聘中学高级教师9人,中学一级教师20人。棠浦中学自创办以来,通过历年的勤工俭学、集资建校、拆旧建新,学校由原来的一栋古屋(报德祠),成为全县一所发展中的农村初级中学,校舍占地面积26200多平方米,建筑总面积有9343多平方米,有装备齐全的实验室、图书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校园四周均有围墙,有通风明亮的教学楼,为学生安心学习、教师安心执教创造了一个理想环境。为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全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又突出了体、音、美等艺科的建设。
九江学院浔阳附中是一所由九江学院和九江教育局共管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创办于1973年,原名九江市第七中学,1985年作为九江师专教育实习基地,更名为九江师专附中,1992年在高中部始设艺术班,1995年首届高中艺术班参加高考升学率达到74%,以后连年攀升,1997年被省教育局命名为“艺术教育样本校”1999年被批准成立“九江市艺术学校”。2004年被江西省教研室基地办批准成为“江西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基地”。由于九江师专等四所大专院校合并升级为九江学院。2005年学校更名为九江学院浔阳附中,因近几年来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2005年被江西省批准为“重点建设中的中学”。 一、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 附中设有小学、初中艺术班,高中艺术班分美术班、音乐班,高中艺术班面向全市招收普通高中分数线的生源,文化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规定开设,坚持合格教育方向,树立“人人能过文化关”的教育理念,艺术教育突出学生个性的爱好和特长,彰显个性,达到“以艺促文、艺文相长”的理想境界。附中的学生充满自信,附中的学生学习轻松愉悦,附中的学生人人都有特长。 二、最好的教学是对话式教学 附中现有在职职工130人,高级教师54人,中级教师44人,其中专业美术教师9人,音乐教师7人,教师队伍学科分布平衡,全体教师敬业从教,乐于奉献,教学明星、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体现附中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教师主导学生进步,教学中突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总结,发挥自主性,教学中注重师生对话,体现很强的针对性,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学用结合。对话式教学在附中使学生由“被逼迫学”变为“我要学”。 三、最好的教育是成功教育 “教授知识,育人成才”,附中自1992年创办艺术教育至今,已有1000余名毕业生升入中音、中戏、国美、南艺、上海音乐、西安音乐、西安美院、中国纺织、星海音乐、航空航天、解放军艺术、厦门大学、北京印刷等全国知名艺术高校深造,高考升学率灿烂辉煌。办学目标及校训办学目标: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打造精品艺术学校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促进学生、教师、学生共同可持续发展 校 风:乐学、从善、求真、创美 学 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教 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校 训:戒骄戒躁、日知日新
新建县北郊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997年8月的新型初级中学,座落于新建县长凌镇北郊的新建大道旁,占土地面积约20余亩;现拥有教学楼一幢,田径场一个,全校三个年级,13个教学班,学生总数为843人,教师43人。目前,北郊中学第二期教学楼、实验办公楼、校门等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之中,届时,北郊中学将拥有教室24个,物理、生化实验室达国家规定标准,语音室、微机室、会议室、活动室、阅览室齐全,拥有藏书量超万余册的图书资料室250米跑道的田径场、标准蓝球场、排球场各1个,学生总数可超 1200余人,教师达60余人。根据规划,在21世纪初,北郊中学将成为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的县级示范性初级中学。
龙南县实验中学是经县委、政府招商引资创办的一所全封闭寄宿制民办完全中学。校园占地91亩,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现有学校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学校于2010年秋季正式面向龙南县内外招生。学校位于县城解放东路,交通便利,设施完备,师资优良,环境宁静优美。拥有现代化的综合教学楼(每个教室配备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综合楼(有微机室、高标准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图书室、舞蹈房、琴房等),安全舒适的学生公寓(有专职宿舍管理员、小学生宿舍有专职生活老师、每间宿舍专门配备一台太阳能热水器),整洁卫生的食堂(有营养师开单安排饮食)和全天候服务的校医。这里是陶冶学生情操的理想园地,更是学子求学成才的首选之处。 学校采用全封闭管理、小班化教学,突出英语教学和素质教育。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科教兴校、名师兴校的发展战略,坚持“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办成绿色学校、人文学校、创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付垅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农村初级中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付垅乡小学。学校坐落于全国青阳腔之乡——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付垅乡。校园土地面积23421平方米,建筑面积7624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物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广播站、电子备课间及体育、美术、音乐器材室等。在同文中学的协助下,学校创建了图书馆,馆内书架36个,藏书2万余册,分为30大类。现有52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25人;市级优秀教师6人,县级优秀教师16人。 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省规范管理先进集体”、“九江市文明单位”、“九江市德育示范学校”、“九江市师德师风先进单位”、 “教学教研工作先进单位”、“目标管理考评先进单位”等称号。 学校文化氛围浓厚,“勤、礼、信”校训精神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成为师生奉行的标准。广播站开辟了“指南针”、“青春风铃”、 “名人传记”、“走近科学”、“美文雅韵”等十几个栏目,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定时向全校播音。全体师生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学校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会是自主管理的有效平台,每天实行干部值日制度,协助教师管理当天学校的纪律、卫生、生活和学习。学校新食堂致力于确保了学生的饮食安全,食堂工作人员培训上岗,并大力教育学生科学饮食、安全饮食、卫生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一贯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培训和提高,教师多次外出培训,积极参加网上学习,近几年,和九江同文中学结对互扶,又两次前往武宁宁达中学交流学习,大胆进行课堂改革,推行“导学稿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异。2008年中考,3名考生分别名列全县总分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九名,语文学科独揽全县前8名。2009年中考,学校有3名考生名列全县总分第三名、第四名、第八名。学校自创办至今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获得本科学历的有5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学位近30人。
萍乡市第一中学是经萍乡市人民政府批准、由著名民营企业家赖家春先生独资创办的萍乡市第一所大型民办寄宿制综合性中等学校,位于萍乡市高新技术工业园东首。 学校自2003年创办以来,总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200余亩,总建筑面积四万多平米,建有教学楼两栋,标准教室六十六间,教师办公室十二间;五层的科技实验楼一栋,三层的学生食堂一栋,六层的学生公寓楼三栋,学生寝室400间,可容纳3500多名学生学习、就 寝和就餐;校内有完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图书室共16间,拥有两百多台计算机联网的校园网;在体育设施方面,拥有六个标准的篮球场,按国际标准设计的四百米环形跑道;校园内有山有水、花木茂盛、绿草成茵,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学校远离闹市区远离“三室一厅”但交通却很方便。 全校现有专聘教师72名,其中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达56名,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2名。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依法治校。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必须既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又热情耐心地做好身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有犹如在家、在老师身边有犹如在父母身边的感觉,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最佳环境。
宜春一中,即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前身是江西私立袁山中学,为当地名绅杨翘新先生于一九三八年春创办,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雄厚,学风严谨、管理规范、环境优美、成绩斐然、在宜春有着卓著影响的省级优秀重点中学。办学规模学校占地面积57766平方米,建筑面积60300平方米,绿化面积11000平方米,现有初中教学班29个、高中教学班46个,在校学生4700余人,在职教职工262人,其中高级教师46人,中级教师75人,宜春市学科带头人2人。 所授荣誉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声名远播,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先后获得“宜春地区文明单位”、“宜春地区文明单位标兵”,“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江西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江西省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江西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多次夺得袁州区中考、高考状元;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读书活动及教师优质课、论文比赛中更是捷报频传,仅九八年以来,就有400余人次获奖。教学设施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与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渐趋现代化。学校现已建成达国家一类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7间及多媒体视听教室两间;拥有现代化的语音室两间及先进的卫星地面接收站、闭路电视系统和演播室;装备了计算机185台,校园计算机管理网实际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联接;图书馆藏书近八万册,拥有期刊报纸近两百种,开设了电子阅览室及六个学生阅览室;全封闭的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运动区、舞蹈房等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艺活动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为实现一中更大的腾飞,更好地肩负起宜春人民赋予我们的新使命,自去年下半年始,学校领导带领一中人以只争朝夕的豪情、脚踏实地的作风开始了新的创业:学校首先斥资180万元购买土地10.2亩,并瞬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开工建设三栋学生公寓(总面积6470平方米),一栋学生食堂(面积4216平方米)及一栋教学楼(面积3969平方米),现在,这三大工程项目正在夜以继日地施工,2002年9月均将投入使用;其次,发行了综合楼、装饰了教学楼,兴建了现代化的生态园、名人头像名人名言长廊及十多个花坛等;在学校管理上,围绕“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做大做强”这条工作主线,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教学管理的力度,狠抓了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了“创名师工程”活动,并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竞争激励机制。现在全校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方面的工作已出现蓬勃发展之态势。 奋斗,永无穷尽;追求,直至永远。我们坚信,在“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宗旨指导下,只要我们始终铭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努力塑文明教师、育文明学生、建文明班级,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校园规划与管理,一所“校园环境一流,学校管理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设施一流,教育科研一流,教学质量一流”的“现代化、示范型、特色性”的学校就必将昂首屹立于宜春大地上!
江西省新建县第一中学,始创于1934年,占地面积137.7亩,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学校地处风景迷人的梅岭脚下,东临赣江,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隔江相望,毗邻省市政府,距南昌市政府仅4公里,距省政府新址约5公里。现有学生5300多人,教学班83个,教职工23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3人,硕士研究生2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9人。 我校2004年被批准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江西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5年6月被命名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2007年4月被批准为"南昌市体育特色高中"。 我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坚持德育为首,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为先,拓展学生成才渠道;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四名应届生考入清华、北大,历年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名列南昌市重点建设中学榜首,并有十四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为高等院校输送本科以上学生近5000人。校篮球队屡创佳绩,在2007年、2008年南昌市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均获冠军,在2009年"江西省现代杯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第三名,2010年获江西省中学生篮球比赛第五名,2011年获江西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第四名。 今天的一中人,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特色为先,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为实现"一年有变化,三年找突破,六年上台阶,十年成示范"的目标而努力奋进。相信,新建一中定会成为师生愉快的学园、成长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