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二中创办于1957年,2005年成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学校坐落在南昌市城西朝阳洲抚生路上,属市政府"一江两岸"的中心地带。校园占地面积30余亩,布局整齐,环境幽雅,拥有现代化办公大楼、教学大楼、400米塑胶跑道以及5个标准篮球场,是南昌市、西湖区两级文明单位,南昌市市属花园式学校。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配备了学生微机房、舞蹈房、语音教室、多媒教体室及各学科实验室、多功能教室等,为师生提供了一流的学习、生活和育人环境。 学校现设有办公室、正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综治办、实习指导处、工会、团委等8个职能部门和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电教等7个教研组。其中办公室是学校的对外窗口,负责校内外的管理与宣传工作,正教处以学生的德育工作、日常的行为管理为职责,教务处以组织教学、教研活动为职责,总务处以管理学校财务,为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职责。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精良、业务过硬、治学严谨、勇于改革、讲求奉献的教师队伍。现共有在编在岗教师150余人,其中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30% ;具备中学中级教师职称的占全校教师总人数的42%。并有多名教师被授予省、市骨干教师称号;一大批教师先后被评为南昌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优秀教师;有近十名教师被南昌市教研室聘为中心组成员;教师队伍总体正向着研究型、专家型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在现任校长熊云鹏、党支部书记丁晓琴、副校长胡端俊、胡文峰等几位领导的带领下, 我们将继续秉承艰苦办学,争创一流的十二中精神,向学生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和社会欢迎。为实现创办江西省优质示范高中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江西省安福县洲湖中学位于安福县洲湖镇文化路东端(田家村侧),这里青山环抱,碧水缠绕,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学校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先进。校园内树木参天、芳草如茵、优雅宁静、人文景点两处,古今建筑掩映在翠绿丛中,错落有致,相映生辉。学校前身为著名理学家邹守益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倡立的复真书院,为当时著名的讲会式书院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名为“复真学堂”。民国初年(1911年)改为“复真学校”。1922年又改称为“复真小学校”。1936年校名改为“安福县洲湖区立复真小学”。1938年因日寇侵略,省立南昌实验小学迁入复真书院办学直至解放前夕(其间几易校名:1939年为“省立南昌实验小学安福分校”,1942为“江西省立第四临时小学”,1944年为“江西省立第四示范国民学校”,1946年为“复真小学”,1949年为“洲湖中心完小”)。1957年8 月,创办“安福县洲湖初级中学”。1959年改为“江西省安福县洲湖中学”。“文革”期间的1968-1974校名曾改为“洲湖五七中学”。洲湖中学是江西省乃至全国连续办学史最长的学校之一。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崇真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类人才。 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111人,75%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高级教师24人,中级教师37人。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生为本、依法治校、科技强校”的治校方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硕果累累。恢复高考以来,为高校输送优秀新生500多人,培养出处级以上干部40人,博士27人,教授17人,以及一大批副教授、硕士、企业家(如身价400亿跻身2007年《福布斯》 “中国富豪榜”第六名的彭小峰)等活跃在祖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人员。教师公开发表论文达130余篇。在县级以上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先后共有316多人次获奖。 在新世纪里,学校不断提升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办学水平,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了宽带上网,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己任,向着“扬历史名校、展现代风采、创鲜明特色” 的目标迈进,为办“温暖如家,美如花园,人才辈出”的人民满意学校而努力奋斗。
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坐落在以南宋诗人谢仿得命名的叠山路东端,与素有革命传统的市标志性主干道八一大道相毗邻。独特且便利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学校浑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息,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南昌二十八中始建于1970年初,前身为“南昌东湖中学”,原址在南湖路2号;1970年底更名为“南昌市第一中学”;1974年迁至现址,更名为“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1989年起为满足地段内初中生源不断增加的实际需要,学校由完中改为初中,专力发展初中教育。 学校现址占地11716.9平方米(17.6亩),建筑面积14378.00平方米。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育人环境,加大了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建了一幢5750平方米的教学楼,建成了200米塑胶跑道和旱式喷泉,装备了40个多媒体投影仪教室,校园面貌日益改善。 二十八中自创校以来,一直秉承“生以成才为志,师以从教为乐,校以育人为本”的治校格言,倡导“勤奋、自主、诚信、创新”的校风,铭镌“明德至善,格物致知”的校训,以其科学的管理、完善的设备、优秀的师资、雄厚的实力,成为一所“学生向往、家长信赖、社会欢迎”的区域名校。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3000余人,在职教职员工16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教师占70%。 学校大力实施名校、名科、名师“三名”工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在教师队伍中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劳动模范”、 “三八红旗手”、 “优秀共产党员”等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先进典型。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成立了科研活动领导小组。广大教师也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使科研蔚然成风。在每年一次的教育科研论文年会上,老师们踊跃投稿,其中总有90%以上的论文获校级奖励,15%以上的论文获市级奖励或参加全国、省、市学术交流。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200多人次在市教研活动中提供公开课、专题讲座;50多人次在省、市和全国获奖。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还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现在学校绝大部分老师都参与了课题的研究,拥有国家级课题8个,省级课题5个,市级课题3个,校级课题4个,有的已结题。 学校积极组织老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竞赛,获国家级奖励7人次;省级奖励12人次;市级奖32人次;其中语文老师陈宇春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及南昌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徐纪涛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青年教师唐琦老师的语文课《老王》获全国一等奖,张惠明老师的《斑羚飞渡》获全国二等奖,谢陈老师被评为省美术学科带头人,余秀芬被评为全国优秀英语教师、市英语学科带头人。我校教师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积累,注重将自己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形成文字,教育教学成果丰厚,教师论文获国家级奖63篇,获省级奖42篇,获市级奖124篇。学校还投入专向资金编写校本教材,其中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文明礼仪读本》、《文化魂 艺术情》中学生美术作品选已经成为学生上课的补充教材,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学校教学质量上乘,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2002—2008年,学校上重点高中线学生分别有238人、297人、267人、187人、262、342、382人,均名列全市前茅。其中,梁晓阳同学曾以594分的成绩一举夺得南昌市2002年中考状元桂冠。 近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狠抓素质教育不放松,并结出累累硕果:在全国、省市组织的各学科竞赛中,获得100余人次获一等奖,160余人次获二等奖,300多人次获三等奖。仅2006年一年,我校就有4名同学考入全市前十名。其中李文欣同学中考总分位居全市第二,熊凯成同学中考总分位居全市第三。2007年中考张乃昕同学总分位居全市第二,金秋翔同学中考总分位居全市第四。我校还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其中2006年毕业生郁芳同学在音乐课师生共同体验教学活动培养了对文艺方面的浓厚兴趣,她作为韵律操特长生被江西师大附中录取,后又经过自己的努力,提前录取了中央戏剧学院。2007年毕业生丁敏同学在体育课师生共同体验教学活动培养了运动特长,她在全省各级体育比赛中连破记录,被江西师大附中录取。学校组织的科技、艺术、体育类活动也多次获奖:在2001年、2004年、2007年的南昌市三届体育节中,学校均获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第一名;在2002年、2005年的南昌市两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中,学校分获二、三等奖;在2003年、2006年的南昌市两届中小学生科技节中,学校均获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一等奖。2008年,学校的校园集体舞获得全省、市一等奖。 学校多年来坚持探索“文化兴校”、“文化强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之路。一是以鲜明的制度文化打造和谐校园,学校完善了《南昌二十八中制度汇编》,着力打造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空间的生动活泼的制度环境,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以丰富的精神文化培育人文情怀,学校在扎扎实实抓应试科目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以“谷雨读书节”、“希望之星”艺术节、“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体育节为载体,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学生会、合唱团、舞蹈队、健美操队、田径队、篮球队等从不同的层面开展活动,以不同的文体表现形式展现了校园生活的多样化,为全校师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三是以先进的课程文化引领改革潮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挖掘富有家乡特色的素材资源,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使课程真正从“书本课程”中走出来,从而形成课程文化,以拓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涉及文学赏析、文明礼仪、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多个门类。由学校组织编撰的《中学生文明礼仪读本》已问世,得到社会好评;艺术剪纸、编织中国节现场展示学生参与热情极高;今年学校又正在进行瓷板画课程的研发。 自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青少年读书活动优秀奖”、“五四”红旗团委、“青年志愿者服务优秀集体”、南昌市“文明单位”、“学校管理先进单位”、“义务教育先进学校”;南昌市“先进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市直学校评议评价工作先进学校”、“教学管理优级学校”、“课堂展示综合优胜学校”、“花园式学校”、“北大附中网校精品示范校”、市教育系统“先进性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金点子”大赛先进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先进女职工组织”、“市退教协工作先进集体”、连年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近百项各种奖励。 “铁马金戈待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 新世纪的南昌二十八中,正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向着“创一流名校,打造初中教育第一品牌”的宏伟目标前进。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坐落在南昌市北京西路立交桥东侧,创办于1954年9月,原名江西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86年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重点中学,1996年被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优秀重点中学。建校近五十年来,附中以其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校风优良,人才辈出而在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师大附中或附中,学校现有青山湖校区和滨江校区,青山湖校区位于南昌市北京西路194号,滨江校区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锦江路169号。学校现设有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勤工俭学办公室、工会、团委等7个职能部门和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史地、生物、音体美、电教等9个教研组。在校学生5000余人,共有100个教学班。 江西师大附中是江西省第一批授予“全省重点中学”和第一批授予“全省优秀重点中学”的全国名校。在五十六年的办 学积淀中,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教研的质量始终保持在全省的前列。附中以学子被高校和社会 一致公认为“品行正、素质优、潜力大、发展好”, 被誉为江西中学第一名校。
文笔秀峰下,寻乌河水旁,有所斑斓的黉舍——寻乌三中。黉舍目前共有 30 个讲授班,门生 1688 人。黉舍占空中积 40多亩,校舍面积 20000多 平方米。比来几年来,县委当局加大教诲投入,使黉舍敏捷生长。黉舍不竭完美各种讲授设施,设备了多媒体课堂、图书室、语音室、微机室和理化生尝试室。音体美东西、讲授仪器设备、电教设备已按二类初中标筹办齐。黉舍提出了“建一流校园,创一流事迹”的宏伟目标,对峙“以报酬本”的办学理念,重视门生的全面生长。黉舍中考成绩逐年晋升,毕业生大面积升入了重点中学和高一级黉舍;黉舍体育事情超卓,成绩斐然,黉舍田径队在2003、2005、2007持续三庙全县中小门生田径活动会上荣获初中组个人第一名;2007年江西省教诲厅授予我校“群众对劲黉舍”的名誉称呼;2005、2007两年被中共赣州市委、市当局评为“文明单位”,黉舍前后被下级授予“德育树模校”“两基迎国检事情先进单位”“师德师风先进单位”“先进三八红旗个人”“教诲质量评价先进单位”“防震减灾科普树模黉舍”“共青团事情先进单位”等名誉称呼。来日诰日,三中已成了全县一所最具生长潜力的初级中学。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坐落在国家级森林公园仰天岗南麓,地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湖湖畔,是1988年10月经新余市委、市政府批准,1990年开始招生办学的市属重点中学,2002年9月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2004年被批准为江西省首批优质高中工程建设学校。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2009年4月被评为首届"江西省十大人民满意学校",2009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西省重点中学。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质学校和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项目学校(新余市唯一)。现有教学班130个,在校生7800余人,教职工468人,专职教师421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159人,省、市学科带头人26人。学校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有教学楼4幢、学生公寓7栋、学生食堂2幢,电教馆、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各一幢。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理化生实验室、语音室、校园闭路电视、校园网等设施全市领先。现有教学电脑600台,教师笔记本电脑400余台,多媒体教学覆盖各年级,高标准实验室14间。体育运动设施全市一流,已建设好400米高标准塑胶田径场一个,标准篮球场12个,排球场6个。整个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幽雅,有花园学校之美誉,是莘莘学子求知的殿堂、成才的摇篮。
芦溪中学位于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乡的中部,地处石崖头的山坡上, 依山傍水,山净水秀,校园内繁花似锦,绿茎如茵,树木成荫,环境 美好。 芦溪中学始建于1967年,刚建校时独一二个讲授班,门生一百余名 ,教职工不到十人,校园面积近1000平方米,校舍是乡畜牧厂的工人 宿舍。现在黉舍初具范围,门生已生长到1200多人,教职工60名,十 八个讲授班,初1、初2、初三三个年级,有三层讲授楼两栋,教工 宿舍三栋,三层门生公寓一栋,有图书室、阅览室、理化尝试室、理 化仪器室、化学药品室、音体美东西室、微机室,两个水泥球场,一 个200米跑道的田径活动场,校园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其范围位居 全县乡村中学之首。几十年来,芦溪中学为故国培养了不计其数的扶植人才,他们工 作或战役在故国各地的各个范畴,芦溪中学有过光辉的汗青,驰名全 县,现在颠末鼎新海潮的浸礼,更向人们揭示出极新的面孔。目睹芦中的庞大窜改,瞻望将来,难怪芦中西席常不由自主的呤 道: 芦 水 清 清 润 桃 李, 溪 涓 绵 延 千 古 流。 中 麓 繁 荣 育 英 才,学 林 茂 盛 万 木 春。
吉安三中创建于1956年,是吉安市城南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2002年被定为省重点建设学校。学校规划占地210余亩,现有教学班58个,在校学生近三千人,教职工215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三中已发展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管理优质、教学优秀,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江西省绿色学校”、“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对一个学校而言,质量是生命线。近几年,该校通过规范教学管理,狠抓教研教改,使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2004年高考匡萃朋同学以659分的高分位列吉州区(含一中、七中)第11名,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2005年中考总平均分位于吉州区第二,数学平均分列全区第一。2006年中考总平均分位于吉州区第一,五门学科平均分和及格率均列全区第一。特色教育成绩显著,一大批音、体、美特长生被各类大学录取,2006年该校艺术班近50%的同学跨入了本科院校的大门。信息技术教育更是该校的“拳头产品”, 在全国第二、三、四、五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该校10名学生8件作品获全国一、二等奖,学校2次获全国最佳组织奖,7名学生被保送至全国重点大学就读,其中2006年保送生朱琦同学,顺利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考试,被北师大录取。 质量是生命线,环境和设施则是一道风景线。靠近三中,气派的崭新校门,新潮的铁艺围栏,浓绿的进口草坪,火红的立体雕塑,吸引着每位路人的眼球;走进校园,则是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假山、喷泉相映成趣,宛如一座江南园林。还有那精美的庐陵文化长廊,于清幽之外,透露出浓厚的文化积淀,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吉安三中庐陵文化长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常务副校长韩启德亲笔题名,它以一种立体而丰满的形式,书写着古朴而厚重的历史,与该校已出版的“庐陵俊杰”校本教材一起,为同学们创设了独特的人文教育园地,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 一流的环境是表,一流的设施是里,表里一致才是完美的风景。多年来,该校一直用省定一类完中的标准来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除常见的微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图书馆、练功房等,还建有能容纳300多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全区首座天文台,首个现代化校园网,全市首家机器人实验室,各办公室均配备电脑,实现教学、办公现代化,科技楼和新教学楼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学设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品位,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