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建县第一中学,始创于1934年,占地面积137.7亩,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学校地处风景迷人的梅岭脚下,东临赣江,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隔江相望,毗邻省市政府,距南昌市政府仅4公里,距省政府新址约5公里。现有学生5300多人,教学班83个,教职工23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3人,硕士研究生2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9人。 我校2004年被批准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江西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5年6月被命名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2007年4月被批准为"南昌市体育特色高中"。 我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坚持德育为首,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育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为先,拓展学生成才渠道;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四名应届生考入清华、北大,历年高考一、二本上线人数名列南昌市重点建设中学榜首,并有十四名学生获国家二级运动员,为高等院校输送本科以上学生近5000人。校篮球队屡创佳绩,在2007年、2008年南昌市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均获冠军,在2009年"江西省现代杯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第三名,2010年获江西省中学生篮球比赛第五名,2011年获江西省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第四名。 今天的一中人,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特色为先,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路,为实现"一年有变化,三年找突破,六年上台阶,十年成示范"的目标而努力奋进。相信,新建一中定会成为师生愉快的学园、成长的乐园、温馨的家园。
新建县联圩初级中学建立于1952年,其汗青悠长,事迹光辉,校友遍神洲,申明播四海。黉舍位于鄱阳湖南滨,依山傍街。校园占空中积60多亩,校园内场面平整,体育设施齐备,具有400米标准卵形活动场,两旁树木整齐,花香草盛,四时如春,树林,竹林铺天盖地,环境文雅,有益于门生学习。黉舍现有教职工60余人,中学初级西席8人,西席学历全数达标,藏书楼藏书5000余册,整年开放,阅览室可包容50人浏览。与讲授配套的讲授楼,办公楼,尝试室,电脑室等已装修一新,门生食堂,寝室都已配齐。多年来,一群群热情教诲的西席,用文明,守纪,松散,务虚铸就了联圩中学的气势与传统,黉舍*班子以“重本质,塑抽象,求质量,创特性”为办学主旨来秉承先贤之志,形展讲授事情。黉舍为高一级黉舍运送了多量优良门生。联圩初级中学的汗青是名誉的,联圩初级中学的将来将是光辉的。
麻丘镇第二中学位于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武溪街东北约200米处。1969年建校,原名武溪中学。1986年6月,该校列入南昌县教育局直接管理,更名为麻丘第二中学。2003年4月,随着麻丘镇划归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更名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麻丘镇第二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25亩,校内建筑排列有序,水泥路面交错相通,花坛内百花争艳,草坪上绿草如茵,加上四周的围墙,成排的常绿树,构成了既安静祥和而又充满生机的教书育人的理想场所。 在校学生1680人,开设19个教学班。学校现有三层教学大楼1栋,三层综合大楼1栋,学生公寓楼(三至四层)2栋,两层师生食堂1栋,并配置了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各1个,有电脑25台。有水泥篮球场2个,水泥排球场和羽毛球场1个。 全校教职工75人,其中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2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16人,专科学历的教师55人。他们中有市、县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其中市县学科带头人1人、县名师1人。 自办学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毕业生1万余人,其中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7000余人。1988年以来,学校中考成绩多次进入南昌县前10名,其中2002年中考总成绩列全县第3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先后有13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奖,其中1998以来,学校中考成绩多次进入南昌县前10名,其中2002年中考总成绩列全县第3名。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先后有13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奖,其中1998年项超群同学参加全国“天元杯”化学知识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990、1996年胡久勇、熊钊荣同学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分别获得南昌市一等奖。考取清华大学的魏兴国(1991年)、熊钊荣(1999年)同学都是该校输送给重点高中的优质生源。
历史背景:学校历史悠久,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教会办的南昌私立豫章中学。1991年12月1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南昌七中”更名为“南昌市豫章中学”。环境特色:校园占地约45亩,绿化美化面积12000平方米。校内古木参天,绿树成荫,琼斯新楼典雅气派,大型喷泉流光溢彩。学校被评为江西省园林绿化单位和南昌市第一批花园式学校办学规模:在校学生人数3400多人,设有5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30个班,高中26个班(体育特色班3个)。设施配置:学校目前已拥有一流的教学和实验设施。现有1栋教学办公楼,1栋教学楼,1栋实验楼。理化生实验室按省级一类标准装备,设有2个语音室,2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1个教师电子备课室,3个学生微机室,共有电脑220台。正在建设全市第一批的校园网,以期实现管理、教学与服务的信息化。正在筹建一条300米长的塑胶跑道和一座新型的风雨球场。学师资:全校教职工168人,其中高级教师39人,一级教师81人,中高级教师占总人数的71%,具有本科学历教师91人,占教工总人数54%,大专学历的教师73人。他们中有全国优秀教师、省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市劳动模范,其中4人获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8人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四十多位教师获市“园丁杯”、“新秀杯”优质课比赛一、二、三等奖。学校有省骨干教师9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青年骨干教师4人,4人获市劳模荣誉称号,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 教学特色:学校以教育教学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教学常规考核为手段,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其个性,真正实现学有特长、教有风格、校有特色。目前,学校承接了国家级课题《物理科学探究性学习研究》和省级课题《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互动原则》、《娱乐性数学教学活动方法的研究》。2001年,学校获高中目标管理一等奖,教学常规管理优级学校。学校为全市体育强校。校足球队代表南昌市参加全省中学生足球队比赛获第一名;校田径队近十多年来连续获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第二名。2001年参加南昌市首届体育节获团体总分第一名。教学成果:初中教学的质量非常出色,自1985年南昌市改革初中招生制度以来,学校中考成绩一直稳居全市前茅,中考优秀率和合格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更难得可贵的是,近十年学校竟出了7名中考状元。2000年学校高考升学率达60%,2001年上升到70%,其中理科高考最高分613分,文科达568分。学校现设有3个体育特色班,招收有体育专长的学生进高中学习,参加全国体育院校高考招生考试,每年的高考升学率高达90% 以上。十多年来,我校参加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初高中团体总分均列第1名或第2名。2001年我校参加南昌市中学生首届体育节,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学生先后多次在全国及省市举办的数理化、作文、演讲、朗读等比赛中获多种奖项,盛裘飞同学1991年获中美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少年航天科技实验”比赛一等奖,被保送哈尔滨工业大学就读,破格录取为中国宇航 学会会员,现在北京航天某院从事火箭设计。2001年我校初三学生邹之琴还获得了百名全国少年科学院院士的荣誉称号。奋斗目标:以百倍的勤奋和努力,把豫章中学建设成教学质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设施一流、管理水平一流、育人环境一流的现代开放型学校,用满腔热情和优秀成绩奉献社会。
南昌市郊区扬子洲中学地处英雄城南昌东北,创办于1969年,其前身“扬子洲公社五七中学”。学校现有学生近千,教职工64人,占地面积十余亩,建筑面积6700平方米。是一所已初具规模的农村初级中学。在历年全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扬子洲中学曾创下“三连冠”的佳绩,1998年,学校荣获“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今年,在全区综合考评工作中又获中学组一等奖。近年来,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学校管理的同时,学校的校园环境和硬件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革。
南昌十中坐落在赣江之滨、滕王阁畔,前身是南昌葆灵女子书院,创办于1902年,1909年至1961年,先后易名为葆灵女校、葆灵女子中学、爱国女中、南昌女中。1961年8月26日定名为南昌市第十中学,男女同校。1978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1994年经省教委评估,评为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南昌十中是南昌市文明单位、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南昌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南昌市绿色学校、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绿化单位、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西省绿色学校、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先进单位。2003年9月被南昌市人民政府评为南昌市首批名校。 南昌十中现有在校有学生2500多人,46个教学班,教职工201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质”的办学宗旨。以“求实、求真、求新”为校训,高标准办学。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文理学科把关教师齐备,其中特级教师、南昌市首批名师、国家奥林匹克数学高级教练员、高级教师和一批在全市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总数的40.33%。数学教研组是南昌市首批十个名科之一。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进行论文评选,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年教师有潜力,中年教师有动力,青年教师有压力,教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敬业爱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优势强势群体,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学校教学设备齐全先进。拥有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16个,计算机教室4个、专用多媒体教室7个、语音教室2个、44间教室全部安装了全套多媒体设备。图书综合楼设备齐全。有一流的学生阅览室、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及电子阅览室、校园网信息点达255个并与因特网联接。 1981年,南昌十中就提出了“教育改革、科研兴校”,在学校首先进行了"语文能力分项单元训练"试验,1984年至1987年,学校承担了中央教科所全国初中数学教材试验训练,这使南昌十中成为全省第一所承担国家级课题试验的学校,当时在江西省教育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这之后,又开展了多项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科研,正是依靠教改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南昌十中从一个普通中学升格到全省优秀重点中学。今天,又风华正茂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创立于1985年的南昌十中少年班,是经省教委批准举办、被列为省八五、九五教育科研项目的具有教学特色的超前教育实验班,是南昌十中办学的一个品牌,1998年该校少年班加入全国超常教育协作组。南昌十中少年班硕果斐然,蜚声赣江两岸。 南昌十中环境优美,古木参天,四季常青,是南昌市首批花园式学校,是读书成才的好地方。南昌十中教学质量位居前列。从1979年至今,涌现了7位省市高考状元,是的状元摇篮。2001年高考南昌十中邓橙同学以总分704分名列全省理科之首。2002年高考,全校升学率达96%,其中录取名牌重点大学人数全市领先,进清华、北大人数为市属重点中学之首。2002年全国26所重点高校在我省41所中学共招收74名保送生,其中我校就占了7名。2003年高考,三本上线率为南昌市市属学校第一名。2004年高考600分以上人数在市属重点中学排第3位,保送生人数在南昌市排第2位,南昌十中唐志威同学是2004年南昌市唯一保送录取清华大学的优秀毕业生。2005年高考,8人被保送录取到清华、北大等全国重点院校学习,是南昌市保送生最多的省级重点中学。2006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南昌十中佳音再传,到目前为止,已有2人保送清华大学,3人保送北京大学,是江西省保送清华、北大人数最多的学校。 南昌十中历来把学科竞赛及各类竞赛作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及创造才能的途径。1979年以来共获各学科竞赛省市团体总分第一名26次,2800人次获国家、省、市金银铜奖。在2000年全国高中数学、化学夺得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全国高中生物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三等奖,2001年又再次荣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和高中物理竞赛第二名。2002年我校黎侃同学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决赛全国金牌,总分全国第二名,取得了江西省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参加2003年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科奥林匹克竞赛,有22名学生25人次获奖,获省级以上等级奖83人次。获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江西赛区南昌市团体总分第一名。其中唐志威同学是我省同年夺得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的第一人。2004年南昌十中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全面的大丰收。获全国初中奥林匹克数学联赛江西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全国高中奥林匹克数学联赛南昌市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江西省团体总分第二名。2004年,我校学生共有75人次获全国奖,90人次获省级奖,578人次获市级奖。其中获省级一等奖的人数居市属重点中学之首。 一百多年来南昌十中英才辈出,学子近两万,博士逾二百(目前统计)。学子中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作家、学者、教授、国际运动健将、全国体育冠军数以千计,他们和其他校友一起在全国、在全球各个领域,为国争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建二中即新建县第二中学。 全称江西省新建县第二中学,地处南昌市政府所在地,红谷滩北端、新建县城中心。倚梅岭而临赣江,感悟南昌山河之灵秀;南靠省城南昌,西邻道教圣地西山,汲取历史文化之精华。1980年建校。 学校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长麦路569号 ,全县唯一的省级重点中学。 新建二中的校史,可追溯到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1939年新建县政府驻扎南昌市后墙路,由当时新建籍的部分地方贤达、社会名流率本县“江东弟子”,任教就读于后墙路的“新建中学”;后因战乱频繁而数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又在县政府所在地生米镇重建“新建县中”。“文革”前夕,县政府迁至长凌镇,“新建中学”又随之迁至长凌镇水工巷。1980年,为强化本县教育,经市局、省厅批准并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校长冯启圣(县团级)率新建中学和部分从全县中学点上精选的一批骨干教师高起点地组建了“新建二中”这所省级重点中学。 校园占地230余亩,处于南昌新城区二环路地段,与南昌市政府所在地的红谷滩毗邻,著名的昌九高速公路、昌樟高速公路、320国道均环绕二中校园而向东西南北贯通辐射,交能条件极为便利。 已投资3千多万元,兴建了三幢(78个教室)有现代化设备的教学楼,三幢可容纳三千六百人的学生公寓,一幢有三层可同时容纳三千六百人吃饭的学生食堂、四幢(120套)教工集资楼。校建工地仍热浪滚滚:多功能的综合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已破土动工,高品位的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展厅、实验室、图书馆及阅览室将应运而生,具有新世纪特色的体育运动场也即将由蓝图变为现实。校园内,百种名贵树各显英姿,四季花卉争芳斗妍,各种装饰灯争相映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