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原名为沈阳机车车辆厂第二中学,成立于1993年,校址在皇姑区岐山中路116号。2000年,归属地方,更名为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现有在校学生743人,18个教学班,91名教职员工。 学校占地面积13 376平方米,建筑面积4 970平方米。有理、化、生、音、美、劳、语音、微机、多媒体等专用教室;有图书馆、阅览室,但条件都比较简陋,四层的综合改革实验楼正在建设中。学校设有闭路安全电子监控系统、校园电视台;学校是皇姑区CAI软件制作基地;校园网为市二级网站。 学校有专任教师60 名,本科学历56人,占93%。专任教师胜任率达到100%;专任教师(除50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合格率为100%,多数教师能经常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90%教师自己制作课件。 学校承担了多项省、市级以及国家级科研课题,有的已经结题,有的正在进行中。多人荣获省、市级优秀课及优秀示范课。
沈阳市第四十中学创建于1957年,1993年成为首批市级重点中学,是一所文化底蕴丰厚、教学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领先的沈阳名校。在杜强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创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工作氛围,以建设和谐学校为基点,以德育工作为主线,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以科研促教为特色,形成了“五个一流”的办学模式。 一流的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一座教学楼、实验楼为主体建筑,另建有塑胶操场和学生车库。校园内假山石堆砌,绿树环绕,鲜花锦簇,风景秀丽,环境优雅。 一流的教学设备:学校有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电化教室、实验室等设施。校内计算机联网,VOD插点60个,多网合一为教育教学工作搭建了现代化的教育平台。
沈阳市第十一中学创建于1952年,是辽宁省重点高中。2002年8月通过异地置换,学校从市内闹区搬迁至郊区,扩大了校园面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沈城北部落成,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学校现已具备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新校园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拥有省示范级、沈阳市高中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系统以及教学楼、办公楼、报告大厅、大型艺体馆、400米全塑胶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和大面积的绿地。宽敞舒适的环境和现代化校园网等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与发展空间。 学校有3,000余名学生,200余名教职工。多年来,学校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学校获得教育部命名的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单位、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信息技术示范校、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省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等诸多荣誉,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高中。
沈阳市广全中学始于1993年,是沈阳市首批民办学校之一,现有在校生3158名,教职工班262人。办学十七年,广全中学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在开拓中不断前进,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以振兴中华、培养人材为已任。出色地办学效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家长的认同,学生的信任。学校具有一支教学水平高,为人师表,责任心强的一流师资队伍,其实力具备了省市重点高中水平,教师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向社会招聘教师,积极吸纳师范学院优秀毕业生。高薪聘请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各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先后被国家、省、市教育部门评为《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辽宁省民办教育优秀学校》、《辽宁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沈阳市重点中学》、《沈阳市民办先进学校》、《沈阳市民办教育星级学校》、《沈阳市教学管理示范校》、《沈阳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沈阳市德育系统安全教育与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沈阳市双语教学实践模范单位》、《沈阳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
沈阳市拔萃私立中学是一所市级重点学校,坐落在沈阳市北部,与沈阳医学院、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等院校近在咫尺。校园内有塑胶跑道、有标准的室内体育馆、教室、宿舍全部铺设地板,教学的各项设施按市级重点高中装备。学校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学术氛围浓郁。 办学者石翔宇校长系原辽宁省教委办公室副主任,当过教师,任过学校领导,既懂教育又有管理经验,是当之无愧的内行办学者。学校以优厚的待遇选聘了一批业务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骨干教师,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学校办学10年来,培养出合格毕业生千余人。其中有的已考入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相当多的学生已考入省属、市属大学。经省教育厅特批,学校与澳大利亚合办的中澳合作试点班已向澳大利亚输送学生百余人。由澳方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学生在仅仅一年之内就能突破口语大关。由于学校教学质量突出,办学成果显著,多次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学校、沈阳市示范学校和辽宁省先进办学单位。
沈阳市第一私立高中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凯翔三街27号)。现有18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近100名教职员工。 2006年2月经沈阳市教育局审批,晋升为沈阳市重点高中。 办学宗旨 学校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推行素质教育,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 办学特色 坚持以人为本,以法治校,开拓创新教育,实践科学发展观; 突出外语教学,不断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培养外语尖子生; 开展学习方法研究课程,提高自学能力,使学生从“要学”到“会学”;达到“低分进,高分出”的办学人才观。 师资队伍 学校以沈阳一中退休教师为主体,吸纳一批中、青年教师,组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其中有50%以上为特级、高级教师。 领导班子 校长郜树文系原沈阳一中校长。 副校长王慧章系原沈阳一中书记、教学副校长。 副校长吕之春系原沈阳一中校长。 副校长王建时系原一中德育副校长。 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楼、食堂等。有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及电教微机室、语音室、图书阅览室等。学校在世博园附近购地筹建“沈阳市第一私立高中世博园教学区".
学校概况:沈阳市第四中学始建于1952年,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为学校题写校名。1980年四中被评为辽宁省首批省级重点中学,成为具有面向全国53所重点大学保送新生资格的窗口学校。2003年被评为辽宁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辽宁省中小学双语教学实验先进校。 沈阳四中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心设计和打造育人模式,充分拓展学生优良个性发展的空间,先后荣获“中央大成美育先进学校”、“国家教育部课题实验基地”、“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辽宁省教师先进集体”、“辽宁省陶行知思想研究实验基地校”、“沈阳市德育示范校”、“沈阳市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沈阳市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被沈阳市人民政府、铁西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先进学校”、“花园式单位”、“绿色学校”、“文明单位”。
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1981年建校,1993年创办重点高中,2000年晋升为辽宁省首批省级示范高中(全省仅20所高中获此殊荣)。学校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万平米;教职工280人,其中专职教师210人,特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120人,研究生学历教师82人。现有64个教学班,学生总人数近4000人。 近年来,本着“办盘锦人民满意学校”的理念。通过务实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成绩,被评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全国质量强校”;“全国科研先进学校”;“全国图书馆先进单位”; “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状”;“省十佳标兵单位”等数十项全国和省级荣誉称号。 学校教学质量也是连年攀升,从2006年开始至今,学校连续5年高考成绩名列盘锦第一,辽宁省前列,每年考入清华和北大平均十人以上,每年高考600分人数接近150人,一本上线人数近600人,本科升学率100%。2011年高考再创辉煌,考入清华和北大学生13人,600分以上人数将突破201人,一本人上线人数700人。 目前学校获得2012年高考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清华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学校资格。 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是全国一流,世界知名。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由沈阳师范大学主办,与沈阳师范大学新校园毗邻而居,是一所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各层次教育为一体的实施基础教育的学校。附属学校是沈阳师范大学的教育实习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教科研成果推广实验基地。师大附属学校将在沈阳师范大学强大的教科研优势的支持下,走创新发展之路,力争在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等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子,使学校在创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依托沈阳师范大学的办学优势,附属学校必将在学校的品牌、地利、师资、管理、教科研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优势,她有能力让儿童和青少年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期享受到优秀的基础教育。 例如,在沈阳师范大学强大的教科研优势支持下,师大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广学先生自愿捐资奖励师大附属学校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并于2002年9月11日新学期开学典礼之日成立了广学院士奖学基金。这是来我校就读学生的骄傲和殊荣,也是师大附属学校的光荣。 ● 教学环境及教学设施优势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新校园占地面积约150亩,学校目前的总建筑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绿化面积约7000平方米。附属学校设有独立的实验楼,并有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舞蹈教室、绘画教室及各类专业教室,而且学校的每一间教室均可以实施多媒体教学。同时,附属学校还与沈阳师范大学实行教学资源共享,附属学校的师生能够同在校大学生一样享受师大的图书馆、文体馆、会议室等设施。附属学校的特困优等生还有机会享受师大相关部门提供的扶困奖学金或奖励。 师大附属学校特有的田园风光及以"博爱、博学"为主题而构建的校园文化内涵,构成了学校优美、宁静、雅致、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理想的、惬意的、读书学习的好环境。 ● 师资优势 师范院校办教育的优势之一是师资优势。沈阳师大附属学校拥有一支具有"两高"特点的优秀教师队伍,第一高是青年教师学历高,其中95 %以上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这股力量将使附属学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了不断发展强大的后劲,2002年在中国教育部和日本教育省共同签署的中日教师交流活动中,我校的王方老师作为辽宁省的优秀教师代表参加了"中国优秀青年教师赴日代表团"交流活动;第二高是老教师教学水平高,学校目前的老教师100 %是沈阳市及各区的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这支教艺精湛的骨干教师队伍将有利和有力的保证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使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 外语教育优势 沈师大附属学校的特色教育是外语教学。学校是沈阳市几所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的学校之一,学校已尝试性的在部分学科中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而且英语口语课由师大的外教担任。经过几年来孜孜不倦的努力,目前学校的外语特长教育已初见成效: 2001年在参加首届"难忘瞬间"全国中小学生英语作文演讲比赛中,我校八年一班孙文婷同学、八年二班张荣芷同学荣获初中组优秀奖,六年二班白晨同学获小学组优秀奖;2003年在沈阳"冠亚杯"英语口语演讲赛中,我校七年二班马乐陶同学、七年三班姜鑫懿同学获得了优秀奖,更值得骄傲的是:我校的两位选手是整个沈阳赛区内初中组获奖选手中年龄最小的学生;在2002-2003学年度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校七年级的英语成绩排在皇姑区前列,这对于我们这所新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骄傲和鼓励。 2002年沈师大附属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双语教育实验校",这使我校的双语教学工作更具有规范性。 沈师大附属学校还是国家和省基础教育中相关课题的实验校。 ● 特长教育优势 沈师大附属学校的特色教育除双语教学外还有其它内容。例如,小学部开设了沈阳地区少有的珠脑速算课 ,中学部开设了由沈师大教师任课的奥林匹克数学课。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音乐系以其优秀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享誉于省内外,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是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基地,附属学校利用沈阳师范大学美术、音乐、体育等教育资源优势开设了美术、音乐、体育等特长教育班。学校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沈阳师范大学美术系、音乐系、体育科学学院及其他艺术类高等学校培养合格预备生。 ● 文化熏陶优势 利用与师大毗邻的优势,借鉴"孟母择邻"的典故,学校每周安排固定学时,组织在校学生与师大大学生同堂进行十余种活动课程,其中包括:趣味数学、速算、奥数、趣味英语、写作训练、寓言故事、社会科学、奇妙的自然现象、手工制作、足球、舞蹈、合唱等内容。这得天独厚的大、中、小学生相互之间的优势渗透教育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综合素质的熏陶培养。例如,我校七年二班齐涵同学发明的新型肥皂盒200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并由共青团沈阳市委青少年科技发展中心颁发了证书和奖状。 踏踏实实的校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已经成为师大附属学校的教育优势之一。学校在短短的三年发展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 放心的选择 总之,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严谨的治学态度,强大的师大教育科研支持,初露端倪的高质量教学效果,以及齐全的教学设施,公寓式的住宿条件,使附属学校有能力塑造、并正在形成独有的、具有个性的学校教育特色。学校以校风正,教师优,教学质量高为骄傲,她有信心成为家长为子女们做出的正确选择之一。
同泽女中(全称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女中部)始建于1928年,是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1989年成为省级重点中学,2003年5月作为同泽高中女中部恢复建制。 恢复建制后的同泽女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是一种教育领域的创新。学校确定了“创办全国一流的女子高中,创办女性教育的研究基地,创办优秀女性人才的摇篮”的办学目标,以“诚、孝、智、健、礼、法、耻、秀”为校训,以“培养多能、优雅、成功、现代的知识女性” 为培养目标,为女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适应性空间。 同泽女中位于沈河区金融地带,校舍占地面积10078平方米,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宿舍(饮水机、供热水)、食堂、浴池、车库等。教学楼建筑面积8420平方米,除了设有符合女性特点的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16个专业教室,还建有新闻采编室、MIDI电钢教室、乐器房、计算机教室、形体健身馆、心语室、校园电视台、多媒体报告厅、汉卿校史馆。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