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于1968年,名为东方红中学,地址辛庄村。1970年迁入刘庄村,更名为沂源县第十一中学,设有初高中。1980年学校迁入现址,1986年改名为梭背岭中学。2001年乡镇合并后,更名为西里镇第一中学。2007年西里一中、二中合并后,名为西里中学。我校位于全镇的中心区,交通便利,校园布局合理,环境整洁优美,学校占地面积为55亩,总建筑面积12365.9平方米。设有32个教学班,在校生1900多人,教职工139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教师专业对口率86%,本科以上学历100人,中级以上职称49人。学校于2000年通过市义务教育强乡镇验收,被命名为淄博市规范化学校。教学成绩步入全县前列,多学科多人次受到县级以上奖励。教务处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务处,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教学工作优秀单位。2002年被授予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称号,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德育示范学校,县文明单位,市级“绿色文明家园”,市交通安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青岛格兰德中学创立于2002年,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现有市北合肥路校区和市南泰州路两个校区;格兰德中学是格兰德教育集团“通慧教育”体系下,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一贯制教育的初高中教育部分。学校以通慧教育体系为载体,落实以“通慧为一”为核心理念,以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为统领,解读出教书和育人的内在关系,提出价值观引领的人本教育。在“通慧教育”理念的价值指引下,把传统的圣贤教育与西方的现代教育学、全脑科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融合起来,总结出心脑体共运的核心教育规律,提炼出“通慧教育真言”即“修、学、炼、悟、化”,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教育的根本,使教育回归文化和社会,满足人的生命成长需求和生存发展需求,从而回归教育本源,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世界人。目前在校生近千人,长期坚持国内外两条升学途径,近些年学校开设的国际课程已经成熟,逐渐形成了国际办学领域的具有先进理念、系统课程、特色课堂和独立出口的国际合作办学体系,高中部开设了中美班、中加班、中英班、中澳班、医学本博连读预备班、中日班和普通班,初中国际部已经准备了一套完整的六年一贯制国际升学课程模式,将基础英语学习和托福、雅思、SAT、AP课程等应试学习一体化,并配有国内外最佳师资力量,目前是国内唯一能够提供这种课程的学历教育学校,同时还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体系。 格兰德将成为优秀学子们,就读世界顶尖大学的最佳选择!
即墨市长直中学始建于1957年,该校占地面积35781平方米,建筑面积6017平方米.现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仪器室各一个,图书室、微机室、卫生室、器材室各一个,标准300米体育场一个。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生534人。教职工56人。近几年该校先后被评为“即墨市文明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学校的办学传统是:爱国荣校 培养特长 健全人格 着眼提高 全面发展。
山亭区天成中学是一所寄宿制、封闭式的民办学校。位于枣庄市山亭区桑村镇驻地,创建于2002年,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现有学生700余人。教职工56人,占地面积13340平方米。 一、学校办学理念: 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创办规范优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和发展,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二、办学思想 以科研为先导,以实践为根本,以创新为核心,为学生终身体发展打基础。 三、学校发展目标: 创建管理科学规范、质量一流、服务优质,让社会满意的优质品牌学校
利津县利津镇一中坐落在山东省东营市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尼山中学始建于1969年初,地处孔子但生地尼山,1989年香港爱国人士沈丙麟捐资21.6万建成。现有9个教学班,学生262人,教职工39人,教学楼一座,其余为平房。 目前已申请到济宁教育局资金100多万元,曲阜市教育局资金80万元,南辛镇资金20余万元,正在建设高标准综合楼和操场。2006年争取曲阜教育局帮扶资金6.5万余元,自筹资金1.15万元,建设高标准车棚,粉刷墙壁,购置了音乐电铃,更换了新变压器,维修了电路,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我校正在内强素质,很抓教学管理,外树形象,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素质教育为学校特色德办学思路,建成寄宿制学校。我校走向正规化,力争年内达到曲阜市规范化学校,三年内达到济宁市规范化学校。
山东省潍坊第十一中学,是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所属初中学校,该校创建于1958年,占地65亩,现有教职工86人,在校生510人。学校确立了“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团结、务实、创新、发展”的优良校风,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教学常规条例》、《教职工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教学质量考核奖励办法》、《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等文件,完善了竞争机制、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改善了用人机制,使教育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先后获得“区级规范化学校”、“区级文明单位”、“市级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加快奎文区教育布局调整步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奎文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对潍坊第十一中学进行改扩建。潍坊十一中改扩建项目按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建设配备,总规划面积149.08亩,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设计规模为初中部1800名学生、小学部1200名学生。新建初中部、小学部、艺术部、综合办公楼、体育馆、风雨操场、餐厅、学生公寓、教师周转房、400米环形运动场等。该工程于2007年4月开工建设,2007年底完成主体建设,2008年7月竣工并交付使用。潍坊第十一中学改扩建项目的完成,将解决奎文区部分学校校舍紧张、班额过大的问题,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潍坊文昌中学是潍坊市教育局和寒亭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潍坊陆洋交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设立的一所初、高中一体的高起点、高标准的民办完全中学,学校实行政府和企业联合办学模式,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为宗旨,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寒亭优秀师资为基础、自聘全国各学科名师为补充、企业雄厚财力为支撑的优秀办学平台,致力于打造潍坊教育新名片,铸就基础教育新辉煌。 潍坊文昌中学初、高中2017年9月1日正式开学地理位置优越文昌中学地处奎文、寒亭、高新和经济区四区交界地带,位于寒亭区通亭街与亚星路交汇处,紧邻青银高速潍坊路口,4路、5路、41路公交车在文昌中学门口设有站点,毗邻潍坊高铁北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办学理念先进学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精英人才”为办学宗旨,秉持“文润质方,昌德笃学”的校训,营造“励学敦行,谨严求精”的校风,滋养和锻造学生良好的品行和优异的成绩,使每一名文昌学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管理团队高效在过去的一年,为充分利用文昌中学这一优质的资源,寒亭一中高一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搬至文昌中学。学校管理和教学团队科学施教、严格管理,激发了学生潜能、促进了学生快速成长,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好评。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师资队伍以寒亭区优秀初、高中教师为基础,高薪聘请全国各学科名师,共同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顶尖教师团队。学校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措施,浸润国学为主的传统文化,利用民校灵活办学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积极性,将文昌中学打造成齐鲁教育的新高地。办学特色鲜明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初中和高中一体化的课程,构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在高质量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国学课程、体育特色课程(武术)、艺术特色课程(书法)等,让不同的孩子在特色课程中找到自我,健康成长。实施小班化教学。初中每班30人,高中每班40人,着重于精准对接,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国际教育接轨。学校引进欧美国家为主的外教,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应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外语思维的能力。教学设施高端学校建有高标准室内、外运动设施,遇恶劣天气全部室内活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教室全部配备保护学生视力的短焦多媒体教学LCD系统和全国最先进的SMART教学软件和资源库。教学管理采用最先进的“极课大数据”系统,在全维度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实行精准化“教”与“学”,利于成绩的快速提高。
德州跃华学校是经德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德州跃华集团李忠印、李忠义兄弟投资兴建的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民办寄宿制学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占地269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学校地处德州经济开发区行政文化区内,毗邻董子文化街,周边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安静祥和,乃学子求学之圣地。学校自2000年正式招生,现有10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300余名,教职工480余名。 办学十年来,董事长钟情教育,倾其所有,痴心办学;与师生情深意浓,用大仁大义、大智大信令群贤毕至;凝聚英才智慧,惠泽一方百姓,赢得了师生爱戴和社会赞誉。“跃华人”精诚团结,用厚德博爱、真诚奉献滋养了万千跃华学子,铸就了跃华品牌,终使一所管理一流、质量卓越、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民办学校巍然矗立在鲁西北大地上! 办学十年来,“跃华人”秉承“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办学宗旨,面向全体,针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办学十年来,“跃华人”始终坚持“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坚持以法规范办学、诚信办学,坚持“厚德立校、科研兴校、名师铸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方针;创建了“部为实体、处室服务、学校统筹、因部制宜、创办特色”的办学模式;形成了以“大气、诚信、合力、规则”为核心的跃华文化;确定了“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和谐发展,幸福生活”的学生发展观;形成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煅造、自我发展”的育人模式;构建了“体验式心理发展课程、团体辅导课程、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了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具有多元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打造出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高考重点本科和本科上线率居德州市第三名,2005年、2006年居德州市重点中学第二名,2007年应届生高考重点本科、本科上线率跃居德州市第一名;中考升学率连续五届居城区第三名,中考平均成绩保持城区第一名。2008年起,紧紧抓住落实《山东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的契机,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全面规划学校课程设计,重建学生校园生活,全面推进“阳光校园工程”,引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全面实现了学校教育的转型。 办学十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5项,省级荣誉8项,市、区级荣誉若干项。学校先后有百余人次获全国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市级优秀教师、市级教学能手、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区级优秀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十年办学,凭借的是“跃华人”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跃华精神。董事长“真办教育”,校长“办真教育”的决心和毅力,凝练成了全体“跃华人”为教育事业发展、为每个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信心百倍建“百年名校”的宏伟目标。
起源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起源地和国家农业最高学府的中国农业大学,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特色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面对新世纪之初,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升中国农业大学综合办学能力,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科、创新知识、培养人才。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中国农业大学(烟台)”。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中国农业大学依托山东省烟台农业学校创办了烟台教学基地。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烟台教学基地先后开办了2、3年制的土地管理、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食品安全等近二十个专业,到2004年底在校生达1200人,毕业1900多人。基地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应用基础、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称赞,成为山东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基层人才队伍。 2002年11月山东省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在烟台设立校区。2003年2月,校区选定在烟台市莱山区3000多亩临海高地。2003年8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与烟台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简称“烟台校区”。200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在继续招收专科生的同时,首次招收本科生。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建设和发展,按照公办机制和模式运行,举办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园北临滨海大道,南靠烟威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校区规划总用地199公顷,总建筑面积规划100万平方米。校园总体规划中建有国内一流的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图书馆、各学院楼、国际交流中心、体育场馆、高标准的学生宿舍、餐饮中心、专家公寓、教师住宅及各类配套设施。校园建筑既充分体现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烟台海滨城市碧海、蓝天、红瓦、绿地的建筑风格,突出塑造依山傍海、诗情画意般的风光和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景观。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院系资源优势和烟台校区特点,拟逐步设置水产科技学院、葡萄酒学院、食品学院、商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理学院、农艺学院、畜牧兽医学院、工程学院、城乡建设学院等10个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机制,秉承中国农业大学“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以中国农业大学丰富的文化底蕴、突出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教育资源为依托,逐步把中国农业大学(烟台)建成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立足山东、面向北方、辐射全国,教学科研相兼的校区,成为中国农业大学新型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改革的示范基地,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企合作的示范基地,成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 “三农”服务的基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