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实验小学前身是聊城最早的中学——山东省立第二中学。该校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校,系清朝东昌府启文书院改组而成,始称“东昌府官立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各官立中学堂一律称为“中学校”并去掉“官立”二字,该校改称“东昌中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原东昌府甲种实业学校并入。是年,因府辖取消,山东全省十三府直隶州之各中学一律改为省立学校,该校遂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聊城第四中学校”。民国三年(1914年)七月,临清的省立第七中学与该校合并,校名改为“山东省立第二中学校”。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该校仅设初中班。民国十四年(1925年)增设高中班。翌年,高中部并入济南,该校仍为三年制初级中学,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战乱而终止。省立二中终止后,来源于冀鲁豫35个县的学生一部分回到本地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一部分学生参加了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领导的抗日挺进队。 抗日战争前期,省立二中改成了军干校,由范筑先将军任军干校校长;抗战中后期,曾更名为“模范小学”,学制五年。(这一时期也曾是日伪时期的司令部所在地)该校毕业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了中共优秀党员和干部,如“中共鲁西县委”的创始人,革命烈士赵以政、孙大安、王寅生、杨耕心等,(均为省立二中1925年毕业生)。金方昌、金谷立、邓延熙(白果)等烈士,著名画家李苦禅、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等都是该校后期的毕业生。省立二中毕业生现尚在中央机关和高等院校担任领导职务者,以及著名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等不计其数,不一一列举。 1949年5月,在省立二中校址上崔墨林主持建校。为纪念革命烈士张郁光,定校名为郁光小学。1951年,隶属于聊城师范,改为师范附小。1953年,被定为地区重点小学。1954年又改校名为郁光小学。1956年再改校名师范附小。1962年经上级指示,将师范附小校名改为实验小学。由于长期附属于师范,师资配备、教学方法均受师范优厚照顾,教学成绩及各项工作均好于本县其他学校。至1965年,实小升学率多在95%左右,其中升入聊城重点中学的升学率高达85%。 1966至1976年,实验小学改名为“五七”小学。1978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小学。1979年,奉省教育厅指示,取消“五七”小学校名,恢复“实验小学”名称至今。
聊城市光明小学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聊城市兴华小学位于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市兴华小学校园绿化覆盖率为81%,各种教育教学功能室、辅助用房、功能室和教学辅助室配套齐全。现拥有电脑室、语音室、多功能电教室、阅览室、多媒体科学实验室、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中心、舞蹈室;还配备了智能机器人制作室、软件制作室、音像教材库、教师备课中心、仪器室、校园网控制中心;又先后自筹资金,购置和更新了部分电教设备,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闭路电视系统、校内电话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防盗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形成校园网;并设置演播厅、监控室和卫视接收室;此外,学校还组建红领巾广播电台、雏鹰电视台、学校网站、小气象哨等。 近年来,聊城市兴华小学实施“以理念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的办学策略,坚持“激扬生命、自主提升、和谐发展、幸福生活”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以“创建阳光生命校园,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办学目标,以“立德·博知·自主·奋进”为校训,全面构建生命化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幸福生活,逐步形成了“勤奋、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成为本地区公认的优质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