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永铭中学是由台胞初永真女士捐资1500万元,莱山区政府配套2000万元兴建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初级中学。学校始建于2003年7月,2004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2005年11月,郭台铭总裁来校视察,对学校管理和规范化办学成果感到由衷的满意,同时表示继续捐资1500万元,用于学校二期建设。办学方针 建校以来,学校以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初中教育窗口学校为发展目标,遵循“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刚柔相济,精细渗透”的科学管理模式,围绕“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思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总抓手,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切入点,坚持走教育内涵发展道路,实施三名(创名校、做名师、育名生)战略工程,做强三大优势板块(永铭文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学校及师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永铭教育教学品牌。烟台永铭中学为学生“减负”出实招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烟台市永铭中学多措并举,从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等方面,还时间于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学习的乐趣。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该校在各级部、学科分别设了备课组长,同级部同学科教师要提前一周集体研讨制定教案,统一教学进度。围绕提高课堂效率,着重研讨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学法的指导及课堂结构的设计,并把课后反思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 该校取消了走读生的晚自习,加强住校学生自习课管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把握复习、预习、作业、课外阅读等各环节的主要任务,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同时限制作业数量,还时间于学生。明确规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课后书面作业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其它学科必须当堂解决所有问题,不得留书面作业。学校活动 与此同时,该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校园群体活动、写规范字活动、烟台?莱山我的家园等活动,并成立音体美专业小组、理化生活动小组、科技制作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烟台双语实验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创建于 1994 年,占地 27000 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 20000 平方米,现有 40 余个教学班, 120余名教职工,教师队伍精良, 77 名专职教师,均是从全区选调的优秀教师,其中有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美籍英语教师在校任教。办学设施先进,学生教室均配有彩电、计算机,具有按国家一类学校标准配备的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室,还有钢琴房、美术室、书法室、舞蹈训练厅、乒乓球室等特长活动室,铺设了塑胶运动场,建成了宽带校园网,实施了网络教学,经过 9 年多的艰苦创业,初步实现了教学设施一流、育人环境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所授荣誉 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走规范加特色的办学道路,使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全市前列,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快速作文研究中心实验学校”、 “ 中央教科所外语教改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 、“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英语教学特色学校”、“山东省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学校”、“山东省教育厅重大课题‘心理教育实验与研究实验单位”、“烟台市规范化学校”、“烟台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烟台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烟台市境外学生定点学校”、“山东省中学生记者站”。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双语教学研究实验基地”、“烟台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烟台市教改实验先进单位”、“烟台市食品卫生先进单位”、“芝罘区文明单位”、“芝罘区师训工作先进单位”、“芝罘区校舍维护管理优秀单位”、“芝罘区规范管理科学育人先进单位”、“芝罘区英语教学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烟台双语实验学校新购笔记本电脑配合班班通教学 烟台双语实验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160台笔记本电脑,现已全部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目前已全部用于课堂教学。笔记本电脑与“班班通”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发挥笔记本电脑和班班通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使每位教师都具备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此,烟台双语实验学校坚持“培训先行”原则,分不同层面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班班通使用培训: 一、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培训。班主任是班级班班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每天要认真填写学校颁发的班班通使用制度,管理好卫生、电源等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班主任要第一时间上报专职负责人,切实做好班班通的维护。烟台双语实验学校由专人负责进行一周一检查,一月一通报制度。为班班通的使用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分学科对每个教研组进行培训。各教研组内充分讨论,展开课件制作,统一备课,资源共享。 三、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使用班班通上课的积极性,烟台双语实验学校在广大青年教师中开设班班通使用优质课展评。参评教师31人,遍布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政治、音乐、体育等学科。优质课评选重点考察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班班通使用水平及教学效果。评委由分管校长、主任、各教研组长共12人组成,目前此项评选正在进行中。五月上旬结束,届时该校将评选出各学科教学新秀,并在该校进行推广。
高陵一中创立于1984年,位于烟台市牟平区高陵水库北畔,环境优美,学校占地面积678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140余人,在校生1400余人。 建校以来,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陵一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成为一所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社会赞誉的教育乐土,学校先后被授予“烟台市规范化学校”、“烟台市电化教学示范学校” “烟台市花园式学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初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 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着三季鲜花四季绿的美育环境,设施完备的实验环境,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电教环境和注重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环境。 高陵一中现有教职工140多人,平均年龄36岁,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年轻学校。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了“规范、和谐、求实、创新”的校训,“厚德、博学、笃思、进取”的校风,“敬业、爱生、勤研、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善思、乐读、好问”的学风。通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又赋予它新的内涵,“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博学求真、合作创新”成为全体师生永远追求的目标。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学校确立了“人本教育、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四个尊重:尊重人性发展、尊重人格特征、尊重兴趣爱好、尊重自主选择;实施四种教育,即实施亲情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实施赏识教育,体现人文感悟,实施环境育人,体现人文熏陶,实施活动渗透,体现人文实践。在德育方面,学校实施人本德育,长期坚持“五讲”教育,即“在家讲孝敬、在外讲公德,对人讲礼貌,对己讲自律,处事讲合作”。以努力实现“志向高远、道德高尚、基础扎实、特长突出、体魄健美、心理健康、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为育人目标。
海阳市第一中学,简称海阳一中。海阳市第一中学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黄海大道南路西。 于1931年在海阳老县城风城建校,时名“海阳中学”,至今已有七十八年的历史,是我省建校最早的中学之一。由于社会历史和战争的原因,海阳中学在建校初期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在跌宕起伏中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教育厅于1952年8月批准在海阳东村重新恢复设立海阳中学,属文登专署,为海阳第一所中学,招收初中生。学制3年,秋季入学,1952年为初一级,以此类推,到1968年的初十六级结束(1967年未招生)。 1956年文登专属撤销,归莱阳专署领导,并且成立了海阳二中成立,遂更名为“山东省海阳第一中学”。成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中生,为高一级,以此类推,直到1968年高十二级结束(1966,1967未招生,1968春秋季各一级)。 1970年开始开始称为高70级,以后沿用。 1978年,1981年,1982年招三届初三学生,以后再没有初中。 2007年11月12日正式搬迁到新校区,新校设计办学规模是120个班,是老校区的2.67倍。 2009年,海阳十一中、六中、七中合并到一中。
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始建于1987年8月,是由院格庄联中、朱唐夼联中、沐浴联中、后山联中四处联办初级中学合并为院格庄镇初级中学,2001年2月,院格庄镇合并于高陵镇,院格庄初级中学更名为高陵镇第二初级中学。2007年9月,院格庄小学、沐浴小学并入我校,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4月,行政区划由牟平区高陵镇第二初级中学更名为莱山区院格庄初级中学,学校的学生来源于16个自然村。学校占地面积97.6亩,建筑面积为7730平方米,共有平房349间,按区域分为教学、宿舍、家属和运动四大功能区,可供20个教学班教室用房和辅助用房。 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学生815人,教职工99人,大学专科学历达标率100%,大学本科学历达标率86%,中级职称以上人数7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9人,区级优秀教师26人,教学能手5人,有90人次获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有6人获市级以上优质课。近年来,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98%以上,毕业合格率达100%,升学率达95%以上。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得到逐年改善,校舍和教学措施均达到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目前已基本具备实施现代化教学的设施,拥有高标准的100座多媒体教室1个,学生微机室2个,教师网络办公室1个,64座语音室2个,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音乐室、美术室、团队活动室、德育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多种专用教室俱全。校园网终端到教室。 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二十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我们的办学理念: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校训:责任、荣誉、博爱、创新;校风:民主、和谐、求实、敬业;教风:严谨、乐教、明德、启智;学风:自主、合作、探究、践行。1995年获牟平区规范化学校称号,1997年获烟台市规范化学校称号,1999年获烟台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近年来,坚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大力强化“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突出以教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全国数、理、化、外语奥林匹克竞赛中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获市级以上获,其中有18名学生获国家级奖,有12名教师多次获全国、全省优秀辅导员奖。同时,不断加大管理力度,狠抓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容校貌建设,狠抓内部体制管理、学生德育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坚持以法治校、以德治校。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格迈纳尔中学,全称中国烟台赫尔曼.格迈纳尔中学,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崇文街201号。 学校占地面积10378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7563平方米,拥有设备齐全、装备一流的实验楼等16座建筑,固定资产达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现有教学班49个,其中高中教学班30个,初中教学班19个,在校学生3353人。 现有教职工256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4人,具有中级职称的87人,教师达标率为100%。
山东省龙口市第一中学坐落在龙口市黄城绛水河畔,环境优雅。其前身是创于1892年的崇实中学,是胶东最早建立的中等学校之一。一百多年来,屡次更名。1978年更名为黄县中学,1986年撤县建市,改称山东省龙口市第一中学。1995年被省教委定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学校占地150余亩,拥有4.4万平方米的各类建筑,包括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体育馆、学生公寓楼、教师住宅楼、餐厅、礼堂、浴池和400米标准塑胶跑道体育场。校园内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苍松翠柏 ,四季常青;假山凉亭、雕塑喷泉点缀其间,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于1907年造型别致的八幢西式楼房,至今仍在向人们展示她昔日的面貌,告诉人们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育人殿堂
莱山区滨海中学座落于莱山区滨海办事处辖区内,东毗三高校小区,西邻庆祥路,南接轸大路,北连逛荡河景观区、上海滩花园小区。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近800人。在职教职工6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45人,学历达标率100%;高级教师9人,中级教师25人。 学校以“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为办学目标,本着“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办学理念,采用“宽严结合、四理并行”的管理模式, 把“知行合一 ,博爱自立” 作为校训,把 “责任、合作、求是、创新 ”作为校风,把“身体、品德、学习、能力”作为工作基础,把“说到、做到、和谐、高校”作为工作原则,让学生在“乐学、善思、探究、进取”的学风中进步,使教师在“厚德 、笃学 、启智 、尚真”的教风中授业,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的新校园。 2007年以来学校中考录取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连续多年获得“莱山区岗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莱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莱山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 “莱山区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莱山区安全文明校园”等光荣称号。 2010年4月15日,滨海中学重扩建项目正式破土动工,规划总用地面积8.8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5.52公顷,总建筑面积21119.70平方米,工程分两期完成。现在,一期工程总面积13055.88平方米的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办公楼、学生食堂餐厅等工程已经完成,2011年新学期学校将整体搬迁进入新校区。 目前,学校工作呈现出高效和谐、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教师干事创业的境界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强,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各方面均呈现出勃勃生机。
龙口市实验中学是山东省首批省级教学示范学校。 学校创建于1990年,占地112亩,建筑面积15700平方米。现有40个教学班,2290名学生,157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1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45人。 学校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努力创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实验中学现有教学楼2幢、办公楼1幢,实验楼1幢,内设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自然教室、语音室、电化教室、劳技教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教师活动中心、校内转播站各1个,2个阅览室、3个微机室。建有能容纳1813人的礼堂和餐厅一幢。校园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风景秀丽,环境优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氛围。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