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第五中学,建立于1980年,位于山东省会济南东部郊区,一代词宗李清照的家乡,章丘双山街道。地处胡山北麓、百脉泉畔、绣江之源。学校占地350亩,有教学班60个,教职工300多人,在校生4000多人。济南市市属中学,济南市重点高中,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素质教育规范化学校。其中,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长科目,属济南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我校坚持“以学校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教科研兴校”的发展战略,依照“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认真培养着每一位学生。 济南市章丘五中是济南市属中学,济南市重点高中。1981年建校。学校原设计规模为24个教学班,占地102亩。为了实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五中进行扩建改造,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五中扩建一期工程现已竣工,4141学校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共新征用地248亩、完成投资800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教学楼2幢、科技实验楼1幢、图书办公楼1幢、学生公寓5幢、餐厅1幢)、道路9000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5万平方米,完成了原教学楼、实验楼的改造,新建了一座高标准的田径场。现学校占地350亩,有教学班60个,教职工300多人,在校生4000多人。一所集园林化和学院派风格于一身的现代化学校已现雏形。学校重视内部设施建设,投资数百万元按省颁一类标准配齐了实验仪器,投资200多万元为所有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建起了数字化校园网、闭路双控电视教学系统、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
沂源县第一中学创办于1956年,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淄博市重点高中、淄博市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首批创建单位。学校教学设施齐全,现代教育技术市内领先;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路开阔,与马来西亚思特雅国际大学合作成立的淄博中马英伦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首批毕业生前往马来西亚思特雅国际大学就读。为扩大办学规模,沂源一中建设了新校。一期工程耗资1.4亿元,有114个教学班,学校现有在校师生超过7000人,有全县最好的教学设备,所有建筑和设施均按国家示范性高中标准建设和配备。学生成绩优异。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德育工作构建起学科德育、群团德育、社会德育紧密结合的大德育网络。教学成绩突出。高考成绩一直位居全市前列。2004年高考,沂源一中文理本科进线再夺全市第一。3人进入全市文理科前十名,9人进入前二十名,包揽了全县文理科前10名,学校荣获“淄博市普通高中教学先进学校”、“2004年淄博市高考十强学校”等称号。1988年以来,学校向清华、北大输送学生40余人;自1997年以来,有1人获省高考状元,6人获市高考状元,16人获县高考状元。竞赛成绩优异,数百名同学在各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大奖,97届学生任国利同学在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山东赛区特等奖,全国二等奖,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中国青基会联合授予“国家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称号,并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学校男子篮球队曾在淄博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三联冠”,2004年荣获淄博市体育传统项目“三‘十佳’”称号,在市中小学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 学校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省级花园式单位”、“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创安工作先进单位”、“省生物、物理、化学奥林匹克优胜学校”等20余项省级荣誉称号。 沂源一中是一所市重点高中、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文明单位,也是该市两所首批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学校之一。它已不仅仅是我县教育工作的一个窗口,也是我县综合实力的代表,一直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原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来该校视察指导工作。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学校题词:“坚持三个面向,培养合格人才”。 沂源一中建校近50年来,经过几代一中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团结、奋进、严谨、求实”的良好校风,在“方方面面讲规范,项项工作创一流”的办学原则指导下,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质量,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在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都形成了成熟的经验,其中大多已成为我县高中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并且很好地发挥了师资培训、设施建设的基地作用。
东风学校创办于2015年,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隶属于潍坊高新双语集团。学校占地面积37亩,现有小学、初中两个学部,10个教学班,在校生227人;学校拥有教职工35 名,均为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山东省教学能手3人,潍坊市教学能手6人,区级以上教学能手16人,占比46%。 学校地处高新区管委会西邻,交通便利,环境优越,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潍坊高新区管委会投资大量建设资金,配置了全国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多功能报告厅、高配置的微机室、高标准风雨操场、全覆盖的校园监控,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实物投影仪、物化生实验室、数字化史地教室、多功能心理咨询室等。新规划建设的综合楼,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集餐厅、宿舍、风雨操场多功能于一体。餐厅面积为65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就餐。风雨操场配备了高标准的羽毛球、乒乓球场地。设施配备全国领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潍坊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投资大量建设资金,配置了全国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 ipad平板教室、多功能报告厅、高标准风雨操场、高配置的微机室、物化生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数字化专用史地教室、陶艺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机器人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书法教室和包含多媒体展示区、自由阅览区、学生成果展示区、舒适自修区、资料查询区、资料查询区七大功能区的个性化综合性学科教室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上,我们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即:个性化教育,差异化发展。以“学乐”文化为引领,以“全天生活皆教育”为办学理念,通过展示“品艺”课程及“一带一路”课程,突出我们的精品教育、英才教育。 学校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通过 “品艺”课程及“一带一路”课程,突出我们的精品教育、英才教育。学校秉承“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学乐”文化引领全校工作,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即:精品学校、英才教育、小班教学、乐化特色。为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大家风范、敢于担当、创造未来”的未来社会各行业领军人物,学校还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一带一路”课程和“品艺”课程,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差异化,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办学特色是:精品学校、英才教育、小班教学、乐化特色。秉承“全天生活皆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打造了八大办学特色,即:小班教育、经典诵读、生活教育、乐化教育、科学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家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名家进校园。在国家开设的课程之外,还开设了围棋课程、民族器乐之葫芦丝课程、机器人课程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建校以来,学校快速发展、稳步提升,迅速成为一所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高品位学校。教师爱岗敬业,业务迅速成长,学生成绩突出,素质全面发展,迅速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高新区统一组织的历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初中部各科平均分、A率均名列第一。在区统一组织的学校办学社会满意度调查中,满意度高达96%,在区教育局全年督导中,成绩居全区第一,现已成为区域内极具影响力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惠民县第一中学是一所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各种功能齐全、办学水平一流的省级规范化高级中学、市重点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领导班子开拓进取,教师队伍素质优良,教育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 惠民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52年,坐落于惠民县城,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92000平方米。2002年成功与惠民县第四中学合并,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增强了学校整体实力和规模优势。2004年,原惠民师范校区移交惠民一中,使得惠民一中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教学设备设施配套齐全。现在的惠民一中,分为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64093平方米。其中,教学楼3栋,办公楼2栋,试验楼2栋,音乐楼1栋,阶梯教室1座,餐厅2个,教工宿舍楼11栋,教师的人均居住面积有2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6栋,学生宿舍人均居住面积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实验室8个,微机室3个,仪器室8个,电教资料室2个,图书室藏书13万5千册,阅览室报刊杂志300余种,学校固定资产总价值3300万元。学校有运动场地两处,均设有400米标准环形炉渣跑道,学校的体育器械总价值达60多万元。 现有教学班84个,教职工350余人,其中有高级教师80人,中学一级教师87人,省、市、县各级劳动模范4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6人,市级优秀教师2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2人,市级教学能手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8人。在校学生近5000人。
诸城繁华中学位于山东省诸城市人民东路105号,潍坊市重点中学、潍坊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高中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国创新教育先进集体。 全校共有286名教职工和3600名学生,他们拼搏进取,创新发展,使“繁华”名播华夏,飞越大洋。286名教职工中有全国劳模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6人,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12人,省、市特级教师7人,省市教学能手3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8名,市骨干教师65人,市教学新秀16人。这支队伍是“繁华”的骄傲,是“繁华”这块沃土的培育者、耕坛者,他们已向高等院校输送了近万名优秀学生,其中有近百名考入清华、北大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名牌大学,50多人已取得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60多人在中央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其中副厅级以上干部10多人。繁华中学今天,由很多有学生组织并发起的社团组织,在学生会的领导下,正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临沂第十中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城区桃园路151号。2002年7月经兰山区党委、政府批准,由临沂十中与临沂四中初中部合并组建成四中初中部,2009年全市学校重新命名后更名为临沂第十中学。 临沂第十中学占地面积45.3亩,现有42个教学班,219名教职工,3330余名学生。临沂十中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园林式的校园布局,一流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构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体教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骄人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社会的认可和上级的表彰。 学校先后被评为区级政教工作先进单位、区级红旗团委、市级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范学校、市级管理规范化学校、市级教科研先进单位、市级卫生先进学校、市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级庭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市级师德建设十佳学校、市级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地、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物理教学实效性方略研究基地、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优胜单位、全国普法先进单位等。
济南六十八中学始建于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开始招生。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995人,教职工123人,高级教师33人,一级教师45人。现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23415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8平方米,有工字型教学楼和实验电教综合楼各一栋,200米标准塑胶操场,有设施齐备的微格教室、微机室、多功能厅、科技活动室、舞蹈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重视校园育人环境建设,形成了一墙(历史文化墙)两厅(读书休闲厅、科普教育厅)三园(溯芳园、听筱苑、生乐园)的校园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系列,初步建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安静有序、文明向上的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深入开展教师发展工程,涌现出一批省、市、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三年,有90余人次在市级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20余人分别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济南市人大代表、济南市优秀教师、济南市教学能手、济南市学科带头人、济南市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市中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区首席教师和首席班主任等各项荣誉称号。老师们勤勉敬业,师德高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用丰盈的爱心滋润生命,用自己的生命支撑起孩子们成长的天空。 学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有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下不断进步。学校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科普教育”和“法制教育”是我校两大特色活动。此外学校在航模、无线电测向、机器人比赛、科技制作小发明、合唱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比赛成绩突出。校航模队已连续二十年获省市中学生航模比赛冠军。学校合唱队也多次代表市、区参加艺术节展演并承担了多次大型演出。 “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是学校始终不渝的办学理念,坚持崇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办学、民主治校,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毕业生和优秀人才,取得了多种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省电教示范学校、省科普示范学校、省“三模一电”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济南市规范化学校、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市中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信念决定高度,信念引领人生,学校锐意进取 ,与时俱进,以勇立头领先半步的勇气,积极探索,准确定位,坚持教育改革,追求教师成功、学生成才、社会满意的最优效果,以实践铸就发展中的辉煌!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三中学始建于1990年,是青岛市重点建设初中。学校现有教职工111人,学生1472人,占地40余亩,建筑面积12000㎡,是目前全区最大的初中学校。近年来,学校以管理严、质量高、校风正、环境美而享誉岛城市区北部,先后荣获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德育先进单位、青岛市教育局基层先进党组织、青岛市职工诚信示范岗、青岛市文体活动示范校、青岛市劳动关系和谐单位、青岛市创城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帆船活动进校园活动先进集体、青岛市花园式单位、青岛市环境友好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教学成绩连续多年稳步提升,是李沧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我市首批现代化学校建设试点学校。学校校园整洁优美,树木葱茏,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学生餐厅等建筑错落有致,长廊、凉亭、草坪、绿树融为一体;广场绿树花香书声,使校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氛围。教学设备齐全,计算机房、语音室、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理化生实验室、科技教室等设施一流,现有图书6万余册,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素质教育条件。学校有标准的6跑道300米塑胶操场,足球场1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3个,乒乓球台12个,各种体育器械和健身器材齐全完备,为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成绩,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学校秉承多年办学传统,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确立了"厚德、博学、健体、励志"的校训,一直遵循"办老百姓满意学校"这一办学理念,积极落实"加强德育、突出教学、规范管理、科学发展"行动口号,努力打造"青岛市优质初中",形成了"民主、和谐、文明、自律"的校风。 学校有一支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老师们遵循"有教无类、严谨教学"的教风,坚持以爱育人,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发展为己任。目前,教师中荣获青岛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李沧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光荣称号的有40多人,超过了教职工队伍总数三分之一,雄厚的师资力量已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下,学生中形成了"勤学、善思、合作、进取"的学风,参加市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人数逐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受到高一级学校的一致认可。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创建于1964年2月,位于崮山镇驻地,是一所拥有四十三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几代崮山教育人通过勤奋探索、无私耕耘,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成才先成人”和“目中有人”为办学理念,以“点滴皆是教育,细节蕴含成功”为教育教学管理理念,逐步形成了“人文、和谐”的学校的管理模式。 崮山中学自创建以来先后经过数次搬迁与更名。1964年2月,学校在崮山镇岭西村建成,命名为“崮山农中”,当时只有3间校舍,一个教学班,共有学生42人,教师2人;1965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迁至崮山镇西村,共有校舍12间,共2个教学班,有学生60多人,教师6人;1968年初,学校更名为“崮山高中”;1970年5月,校址第二次搬迁至崮山井东村北,有校舍68间,共4个教学班,有学生200余人,教师12人;1971年8月,学校更名为“威海市第六中学”;1981年高中班全部取消,学校只剩有6个初中班,学生300多人,教职工20人;1985年,崮山镇政府又在原威海市第六中学校舍西征地30亩,投资40余万元,建成了一所建筑面积为3928平方米的新校舍,1986年8月,全镇原有的三处初中(威海六中、崮山联中、皂埠联中)合为一处,当时共有19个教学班,学生976人,教职工70人,学校定名为“威海市第六中学”;1993年8月,镇政府又在学校后面征地6亩,投资70万元,扩建了一幢建筑面积为1337平方米的新教学用房;1994年11月,投资4万元,建成了一幢建筑面积为77平方米的教师食堂;2003年6月划归经区管理,学校更名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2007年9月,区、镇两级政府投资400万元,建成一幢面积为3200平方米教学楼,现已投入使用;2007年底,再投资300万余元,建一幢面积为31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学楼,计划三年内逐步完成崮山中学综合实验楼、崮山中学办公楼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几十年来,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荣获“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校园园林绿化先进学校”、“市级电教示范校”、“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研”,“九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百所“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先进实验学校”、“山东省研究性学习优秀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学校先后被各级教学研究主管部门确定为: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国家重点实验学校、省级研究性学习实验基地、“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着立足现实、自主创新的思路,创建的学校网站被评为威海市一类校园网,并在2006年全省校园网评比中荣获中学组三等奖。 2007年,崮山中学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学校现占地面积6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15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59人。在岗教职工,大学专科学历11人,大学本学历49人;高级教师8人,中级教师27人,初级教师19人,未定级6人。学校在积极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下,注重加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主任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全面推行用班主任的名字来给班级命名,实行“班级实名制”,每个班自设班级宣言、班微、班旗、与班歌;制定了“班级双周目标考核”,每双周公布一次,让“班级实名制”更富于其应有的魅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建立了 “清风”记者团和“春蕾”电视台,提出了“学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做焦点访谈记者”的口号,极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清风一吹春蕾开,才华展示在舞台”的校园文化亮景。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