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位于金山区朱泾镇健康南路555号。1905年创办,校名为淑新女校。1927年,县立一高、一女高、淑新和辅仁四校合并为朱泾第一小学,1930年改为朱泾中心校。校名几经变更,1982年9月,定名为朱泾中心小学。1984年,朱泾中心小学一分为二,校名为朱泾中心小学与金山县实验小学。朱泾小学主持朱泾辅导区教育教学工作,下辖袁村、秀浜、赵浜、联盟、墙头、良种、金龙、蒋泾、东京、贺埭、腰港、横港、李埭十三所村校。1987年8月,朱泾中心小学迁入幸福路原罗星中学校址内。1993年8月,朱泾中心小学迁回原址文化路18号。2003年8月,学校迁至位于金山区朱泾镇健康南路555号的新校舍,村校全部撤并到新校舍。2006年6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市金山区朱泾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17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545平方米。有普通教室30个,面积1611平方米;拥有实验室、画室、舞蹈房、录播室、音乐室、微机房、阶梯室等专用教室10个,还有闭路电视、室内体育运动房和室外篮球场、足球场。学校开设29个班级,在校学生1250人,共有教职工105人。学校始终把教研、科研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学校先后成立了“现代教学理论学习中心”、“现代教学技术培训中心” “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班”,2003年被上海教育学会命名为“上海市中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小学)实验基地”。倡导读书学习和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引导教师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技术,加强课例研究,优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技艺。学校完成了《小学数学“情知”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情知”课堂教学模式》两个市级课题和《学生自主性情感的培养》区级重点课题的研究任务,分别获得上海市教科院教科研成果评比三等奖、上海市青年教师奖励基金会课题成果评比二等奖和金山区第二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教学质量(毕业考试)始终处于区中上等水平。 雷锋精神教育是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学校以《用雷锋精神来塑造小学生健康人格》和《雷锋精神生活体验教育》两个课题为抓手,边研究边实践,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雷锋精神教育,塑造小学生的健康人格。研究成果《雷锋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录入市教委《铸造中华民族的脊梁》书里。雷锋精神教育已融入了学生生活的全部,完成了学生“课外生活、课堂学习、班队活动、课间休息和同伴交往”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学校每年涌现出一批雷锋班、雷锋小队、雷锋队员和雷锋式师德标兵。2006年,学校把雷锋精神教育与“两纲”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抓起,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现实性。朱泾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为了一切师生的幸福”学校办学理念和“让学生感受学习进步的快乐,让教师体验事业成功的喜悦,让学校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的办学宗旨。目前,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自己的共同办学理念指引下,向着共同的办学目标,辛勤地耕耘着。学校近年来办学成效尤为显著。先后获得全国“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是金山区 A级学校、发展速度快学校,实行绩效考核以后,每年获得“优秀学校”奖励。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杨浦区一所大型九年一贯制公办艺术特色学校。建 校以来,学校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办学历程:1998年,始建中原初级中学;2001年,与原殷行一小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中原实验学 校;2005年,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音乐学院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学校再次更名为上音杨浦学校。2009年,杨浦区人民政府与上海音乐学院深化合作,学校 搬迁新校区,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学校在一次次的更名中实现着自我超越与发展。学 校坚持"基础厚实、艺术见长"的办学理念,重视内涵建设,努力建设"求真、务实、尚德、崇美"的校风、"教有所长、善思躬行"的教风和"学有所长、勤思笃 行"的学风,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声誉。2005年,满载着领导的关怀和社会的期盼,上音杨浦学校挂牌成立,我们依托高校这一资源平台, 发展以民乐、管乐为特色的艺术教育,打造以音乐为主体、多元艺术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在"涵养高雅性情,感悟美好人生"中提高艺术修养、形成健康人格、促进全面发展。2009年9月,一座占地50亩的现代化校舍在新江湾城拔地而起,为学校发展艺术教育创造更好条件,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目 前,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有300名学生在学习民乐,每个年级都建立了一支民乐队。中学六年级到八年级共有近400名学生在学习管乐,共组建了一支校管乐队 和三支年级管乐队,学习器乐的学生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一半。2010年我们又分别在一年级、六年级开设了声乐专业,有近二百名孩子开始接受训练。"高山流水觅知音,管弦丝竹伴我行",音乐如清泉润泽心灵,吹拉弹唱中,我们激扬个性,绽放生命的活力;悠扬琴韵里,我们寄情抒怀,感悟美好人生。根植于基础教育沃土的艺术教育,枝繁叶茂,满园香飘,彰显着独特魅力。
上海市陈鹤琴小学于2005年10月27日正式命名创立,她是在原延安中路小学的基础上筹建的,是静安区实践精品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静安区第一所以我国著名教育家命名的学校。 学校面积宽敞,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和综合大楼各一幢,设有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电化室、音乐室、舞蹈房、多功能厅、乒乓馆、图书室、音像资料视听室等各类专用教室,室内教学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并配备了闭路电视网。校内有篮球场、足球场及塑胶跑道等体育设施,校园绿化环绕,环境幽雅,有楼顶花园,室外垂吊,假山喷池、绿荫走廊。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科学管理,教风严谨,质量优良,尤以数学教学、外语教学见长。学生行为规范正,校风好,尤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逐步形成三类 “活教育”课程:CSC外语情景课;学科多媒体实验课;家庭教育支持课,扎扎实实地培养提升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 发展目标: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实践、传承和发展陈鹤琴教育思想,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以先进理念为引导,以整体团队为支撑,以实验课程为突破,努力建设现代化、实验性的一流学校。 培养目标:努力使学生成为“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的“鹤琴好少年”。使学生成为 “有知识,会学习;有能力,会合作;有爱心,会感恩;有个性,会创造”的时代新人。
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第六小学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地处曹杨新村内,与曹杨新村一起成长、发展。五十年来曹村六小在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历任领导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面对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第六小学紧紧依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华师大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团队,努力遵循"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为本、特色凸显、特长发展"的办学思路--追求内涵发展。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创特色,全方位进行教育实践,开设了基础课程以外的拓展课程:古筝、舞蹈、女子曲棍球、"未来工程师"、合唱、绘画、电脑、篮球、"三字经"诵读等,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主动发展的学校环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在创新气氛中专业提升,让学校真正成为老百姓满意的素质教育实践舞台。多年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第六小学先后培养了多名教育战线上的领军人物,也培养了一批像电视节目主持人袁成杰那样的特长学生;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深得家长和社会各方的称赞。去年,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项目实验学校。历年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第六小学连续五届获得普陀区政府颁发的区文明单位称号,并获得上海市金爱心集体、上海市语言文字先进单位、上海市先进卫生室、普陀区绿色学校、普陀区行为规范优秀校、普陀区档案管理先进校等荣誉称号。新时期,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第六小学将以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健康文明的师生群体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办普陀人民满意的教育。
华新中心校创建于1962年。在四十几年的建校史上,办学条件从简陋的校舍到如今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规模从百多名学生到现在的一千五百多名学生,学校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磁场,凝聚学校中的每一位师生团结合作,吸引每一位师生和谐发展,也在几十年的风雨洗礼中,逐渐荡涤、沉淀、凝练,被一代又一代的华小人所认同,并为之付出努力,收获了成果。作为上海市郊的一所农村小学,在几十年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在全市教育系统赢得了声誉和知名度,在青浦区的农村学校中,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图书、卫生、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均在区教育系统范围内处于前列。学校获得国家级荣誉有: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全队调研奖、有关红领巾文化建设的论文获全国校外课外活动方案征集一等奖,在市内获得的荣誉有: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健康促进校、上海市无吸烟校、上海市红十字工作达标校、上海市图书工作先进集体……近五年来,我校的师资队伍经历了老教师退休高峰,以及38名新教师的引进,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教师队伍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逐渐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师资队伍的吐故纳新,使我们对二期课改充满信心。我们的宗旨是让课程真正地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的新一轮发展。
西康路第三小学创办于1925年,为培明女子中学附小。1956年1月改为公立,与中学脱钩。1958年8月迁现址,改名为西康路第三小学。98年8月与北京西路第五小学合并,是一所规模较大的公办学校。 现学校占地面积共4103平方米,校舍分东西两部,分别座落在西康路196号与北京西路1117号。学校有标准教室38间,校内设有科常室、电化室、音乐室、电脑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近一千二百多名,教职工130人,其中教师115人,小学高级教师42人,一名外语学科带头人。现任校长毕宏玲。 长期以来,历任校领导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稳定,使学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声誉。这无疑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已逐渐形成,绝大多数教研组均有骨干教师把关。学校管理逐步形成层级管理网络。 1990年2月,学校与“南京路上好八连”结成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至今已十几年,德育上,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又以科研为先导,确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各学科科研论文频频在市,区级比赛中获奖,拥有了具有一定的教科研水平的师资。 特色: 为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001年起又探索办学新路,以“双语教学”作为教改的突破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诚信-西三人追求的品质;双语-西三人办学的特色;健康-西三人前进的动力;进取-西三人发展的基石”的口号将激励西三人不断地在时代意识中明确目标,在科研意识中寻找途径,在进取意识中抓实效。努力形成“我为西三添彩,西三为我喝彩”的共识
张堰小学原名私立张堰留溪初级小学堂,创办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1949年5月,金山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后,定名为张堰中心小学。1960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1998年在张堰镇康乐小区南首建了现有的校舍,撤并了12所村小,保留原中心校校舍作为学校分部。2003年9月两部合并。200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市金山区张堰小学”。 学校占地4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校内联体综合教学楼一幢,内设图书馆、多功能厅、实验室、电脑房2间,另有室内体操房一座,教工食堂一所。有250米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一个。多媒体投影仪34套,教师电脑 82台,图书馆藏书计有 3.3万册。 到2006学年止,学校共有教职员工89人。学校中师学历25人,占26%;大专学历45人,占47%;本科学历18,占19%(其中在读本科3人)。高级职称1人,占0.96%;中级职称69人, 占72%;初级职称14人,占15 %。小学高级教师中35岁以下 11人,36—45岁的35人,46以上的21人。 学校管理科学,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有机结合,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规章制度完善,各项工作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合作有力,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达成度高。实现了由经验治校到理念治校的转变,由任务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转变,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994年,学校作为教育局试点单位,实施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修订增订了各种规章制度,推出定编制、定岗位、定任务、和考勤、考量、考绩的改革方案。1995年制订了《学校管理工作条例》,1997年6月,学校再次作为教育局试点单位。进行了“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试点, 2000年制订了《学校章程》,根据区教育局意见,学校分别于2001年、2003年分两次在教职工中实行内部退岗休养政策,共有52位教师内退,有效地精简了教师队伍。2004年制订了《学校管理工作制度》。 2000年9月,接区教育局统一部署,学校实行了“五四”分段学制改革,即小学五年学制,初中四年学制。从2004年9月起,学校从起始年级起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并逐年推进,至2007年,已推进到四年级。 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落实于各科教学和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效果明显,德育工作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静安实验小学是国家整体课程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协会教育试验基地。学校拥有一支敬业爱生、师德高尚、专业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并聘请博学业精、以身立教的校外资深专家为顾问,为学校的优质教育提供了专业支持。 学校是“优质教育共同体”、“素质教育联合体”的成员,与静安区教育学院附校一起开展了“联合教研”、“同课异构”、“异校教学”等各类活动,针对教材共同解读、共同研讨每一个教学环节,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与一师附小、上外静小等学校一起共同研讨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身心、较高的科学素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校以提高效能为抓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积极开展教改实验,聚焦课堂,锐意创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和谐发展上取得成功。
二联小学地处上海东北隅,延吉中路和沧州路交汇处,建校于1954年。学校前身是“杨浦区第二工人联合子弟小学”,1972年划归教育局所属,更名为“二联小学”,1994四年被确定为杨浦区中心小学。其间,1996年与杨家浜小学合并,2002年与三联小学合并,2007年成为控江二村小学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学校硬件设施基本齐全。学校硬件设施基本齐全,各种专用教室基本到位;多功能礼堂、电脑房、闭路电视、局域网等设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和谐发展,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办学水平,积极探索立足本校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和谐发展之路。学校积极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校实际,把“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融入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1999年秋天,学校经教育局批准,成为全区首批实施“小班化教育”的试点学校之一。学校以此为契机,倡导师生关系的改善,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二期课改背景下,学校提出环境教育,旨在优化育人环境,探索学习、家庭与社区合作教育的模式,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家庭教育实验基地”“上海市绿色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杨浦区文明单位”等,这些都将成为过去,而今迈步从头越,二联小学全体教职工不断努力探索,开创新的未来。
华泾小学创建于1908年,1998年随龙华乡撤乡建镇而更名为徐汇区华泾小学。2003年3月华泾镇与教育局达成协议,华泾小学由区教育局全面托管。2008年12月学校搬入华发路新校区并举行了建校100周年的校庆典礼。学校现有教学大楼二幢,体育馆一座,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约8650多平方米(包括体育馆面积近800平方米),操场约3000平方米。学校配有两个计算机房、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形体室、劳技室、阅览室、书法室等专用教室;图书馆藏书两万余册。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577人, 外省市民工子女学生有297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1.5%;外区县学生有33人,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7%。学校倡导以特色促发展、以科研促教研。学科教学注重学以致用;活动结合科技、羽毛球、编制钩绣等特色项目开展活动。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双有”先进学校、上海市“爱心助老”特色基地、上海市家庭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阳光伙伴”健康指导站、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节先进单位、上海市科学教育试点学校、上海市校园开放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安全文明校园、区法制宣传先进校园、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绿色学校、区体教结合试点学校、区绿化先进单位、区规范性操作食堂等荣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