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由四所学校经过两次撤并而组建的,撤并校共分流91人,教职工思想稳定,无上访、信访,两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最近还通过了加强初中合格验收并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有信心重新(原林荫中学连续四届为区文明单位)争创区文明单位。 通过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职工提高了为学生、为家长服务的自觉性,表现在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平时的实践中。两年来教师家访累计达780 人次。家长学校9次活动出席率达98%,深受欢迎,被评为区优秀家长学校(全区仅三家)。利用“退商还教”重新恢复了食堂,让师生得益。中秋节召开家庭困难表现又好的学生座谈会,鼓励他们自强自主,送月饼和奖学金。 积极开展“三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做到三个结合:一结合评先进,总结发扬身边同事的先进事迹开展师德教育。二结合行风、教风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办校、依法行政、依法执教的自觉性。三结合学习“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守则”举办以“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师德”为主题的“师德论坛”,引导教职工展现师德新形象。社会公德教育,突出知行统一,与实践上海城市精神、发扬黄浦精神联系起来。家庭美德教育重在体验。通过家务劳动,学生体验到家长的艰辛更加尊敬和体谅家长了。 教育工作,拓形式,重实效。(1)“德育生活化”,抓住倾向性热点问题从点点滴滴入手进行思想教育;(2)从“知、情、意、行”等方面,把教育效果内化为行动;(3)构建以校德育领导小组为主线,以三级家委会和由老战士、老教授组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为两翼的德育网络。 学习二期课改精神,根据教学实际,提出了符合“二期课改”要求的“3E”( 简洁、有效、艺术)教学理念。教师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高。 党支部重视“凝聚力工程”建设。一凝聚党员,关心党员,使党员享受应有的权利,要求党员履行自己的义务。二凝聚群众,政治凝聚,依靠群众民主办校;物质凝聚,提高群众生活待遇;精神凝聚,利用考察旅游机会,增进人际沟通;文化凝聚,组织教工文体活动,切磋技艺,融洽感情。 依靠“五老”队伍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支部的特色工作,依靠新四军老战士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尤为突出。2003年上半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最近获得“老少结对读书活动”市“优秀组织奖”和“演讲二等奖”。 党支部被评为“二级先进党支部” 学校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立体型学习制度:教职工政治学习,教师校本培训,青年教师“三学”小组和党课小组。 积极开展评优活动,两年中一大批师生被评为:区、教育系及校个人先进。工会年年考核得“优秀”,并多次被评为“先进职工之家”。 积极争创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坚持值周班制度,行为规范评比制度,每周行为规范点评制度;没有案发和犯罪记录,已有11个班级曾被评为免检班。 校园文化氛围好,是市绿化先进单位,走廓里、扶梯口布置了师生创作的书法作品。每年有艺术节、科技节,经常举办体育比赛。 六年前我校就是“上海市爱心助老基地”,十几年来我们坚持向社会、社区开放。居民晨练,每天约有50人次。社区的大活动都在学校举行。学生参加访问孤老、交通管理等公益活动累计达1800人次。数次被评为“优秀健身辅导站”,2003年学校被评为“黄浦区开拓老年事业先进集体”。
豫园中学建立于1964年8月,建校时占地面积3.61亩,建筑面积3675m2。建校以来,至1998年,培养了33届毕业生、共192个班级,其中77--80届为完全中学,1986年9月--1987年6月开设了一个印刷职业班。 历届毕业生分布于本市各条战线,也有一批在外省市和国外,为祖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并有一大批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发挥骨干作用。 学校现有22个班级,学生近千人,教职工70多人,现在岗的教师中,高级职称有6位。 通过开展教育改革,1987年经区教育局验收为合格初中。1987年后开展教育科研,质量明显提高,1988年和1990年两次荣获“上海市办好初中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92年又获“上海市普教系统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1991和1993两年均被评为“上海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92年至今连续被评为“南市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在教育局和督导室的关心、指导下,又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测评的实验活动,通过研讨和实践,在提高认识,具体操作和深入发展的思考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获得了有关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区作了交流。 学校构建了“素质教育的总体框架”和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的“德育总体规划”,强调了学校中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根据“框架”,我们在九年一贯制的试验中也做了努力,使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 学校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特长,坚持多年,让学生学会硬笔书法、游泳、英文打字、电脑操作等,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本领,我们还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小组,让80%多的学生通过活动拓宽视野,学会本领,增长才干。 为了使教育的环境优化,力量强化,我们还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进素质教育,从十年前开始的学校街道联合安排学生假期生活,到加强横向构通,努力创建“资源共享,文明共建,家教共抓,假期共管”的社区参与素质教育的模式。 98年暑假,又克服困难,挖掘潜力,把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既拓宽了学生活动场地,丰富了学生活动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促进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使社区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暑假的做法在市教委的暑假工作总结会上作了汇报,99年被评为“南市区‘七彩双休日活动基地’先进单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豫园中学将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争取更大的进展,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四化建设接班人。
敬业初级中学的前身是上海市求知中学。求知中学创建于1961年,1996年2月由原址文庙路200号(现敬业中学所在地)迁入现址尚文路73号。经黄浦区人民政府和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于2004年9月1日正式改建为敬业初级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教职员工100多名。领导班子勤政练达,团结进取,师资队伍敬业爱岗,朝气蓬勃。现有中学高级教师8名,区初中骨干教师5名,教师本科率达87.5%。 在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扶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现已拥有了配备比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电脑房、电子阅览室、物理、化学、科学实验室、劳技室及会议室等设备设施,为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敬业初级中学将以“求臻知理,敬业乐群”为校训,加强和敬业中学的密切联系和合作,从敬业中学2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经验中汲取精华,结合自身特点,整合原有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力求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将全力以赴,充分利用名校的辐射效应和资源优势,以科学的发展观,将学校办成管理上乘,质量领先,特色鲜明,人文和谐,受到社会认可的优质品牌学校。
江南中学创建于1964年,是黄浦区的一所初级中学,现有18个教学班、755名学生、71位教职员工。近几年,学校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从实际出发抓改革、抓管理、抓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走在区的前列,学校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发展学生”的宗旨,确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办学目标,先后实施了内外结合、分层培训、分类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和以“四自”(自知、自律、自信、自强)品格为目标的“江南学子形象工程”。教学上,大力开展“随机”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并实施全员、全面、全程的质量监控管理;学校行政通过建章立制和“扁平化管理”,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勤政、进取的领导班子。学校学生连续五年在黄浦区教学质量测试和中考中成绩显著,名列同类学校前茅;整个学校已形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江南学生组成的“江南之星”口琴演奏团先后赴韩国、日本参加第三、四届亚太口琴音乐赛,荣获团体、个人奖达38项。学生科技制作作品在区、市、全国的各项竞赛中获奖200余项。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的比例近90%,40%的教师获得过市、区各种荣誉称号。语文、数学教研组被评为市文明组室和区先进教研组;学校少先队被评为全国优秀红旗大队;学校党支部为黄浦区达标创新一级党支部。《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东方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多次对学校工作作了相关报道。 目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现代化视听室、电脑房、体操房、实验室、图书馆与多功能会议室一应俱全,学校局域网已开通。 “事业在江南,成功在江南,成才在江南”热忱欢迎您成为“江南”的一员。
上海市第六十七中学前身由十所私立中学(君毅、文昌、新生、辅仁、光耀、群进、民生、苏民、进修、五育)合并成私立五育中学。1956年改为公立,定为现名。1997年与贵州中学合并仍为上海市第六十七中学,校址由北京东路280号移至云南北路50号。 历任校长:孙 坚、龚七友、傅恒奎、杨福根。 现任校长:王新六,支部书记章福春。 现学校建筑面积9000M2,有四个年级、39个班级,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配备二、一、一理化生专用实验室,多媒体的语音室,宽敞的电脑房内设有56台586电脑,有健身房、乒乓房、音乐室、美术室、打字室等专用教室,还有明亮的图书馆、阅览室、教师资料阅览室。音响、照明设备先进,可容纳五百人左右的多功能厅,有130人座,并备有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电化阶梯教室。学校每一教室都备有29寸电视机一台、投影仪一台,学校还有闭路电视转播室,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校内外情况。 E-Mail:学校公用[email protected] 校长专用[email protected]
上外附属民办劲松中学是1997年7月经市教委批准的,根据以“企业主办,名校协办,公平办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由市属重点上海外国语学附属大境中学协办的民办性质的完全中学,原名上海市民办劲松中学,2000年5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办学,我校定为外语特色学校(初中部), 故易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民办劲松中学。 学校与现任校长殷忠林,现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0人,一级教师42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教师基本来自长期在大境中学任教的在职骨干教师和资深的退休教师,外聘高校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保证了民办劲松中学形成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业务精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群体。 学校占地面积20余亩,教学法设备齐全、先进,5个理、化、生实验室,两个可视语音室,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且有专用音乐室和美术室,两个多功能厅和电化教室一应俱全。我校教学大楼上面,有面积宽敞、报刊杂志丰富的阅览室,有储藏十多万册书籍的图书馆,有两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的多媒体教室,成为我校学生吸收知识的海洋。学校设有闭路电视网络和校园网络;加上250米环型塑胶跑道和形体训练、射击训练专用室等设施,两校实施“资源共享”,能充分满足推进高质量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校把“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成功”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打好扎实基础,培养良好习惯,发展个性特长,使学生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其中高中8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总人数850多名。 2000年5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办学,预备年级开始进行外语特色教学。外语教学小班化,口语化,交际化。采用引进教材side By Side为主教材,并辅以上海统编教材。美、英外籍教师参与教学。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用英语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生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外国证明学校的高中部输送优秀学生。
市九学校坐落于黄浦区老城厢地区,紧挨上海最大的道观白云观。 历史悠久、环境整洁、软硬件设施堪称一流。 学校始建于1850年4月15日(清道光三十年),为上海市第一所女子学校。创办距今150余年。 学校初名裨文女塾,后改名为裨文女校。 建校之初,学校建有两幢西式楼房,一个操场,一处停车场。但仅收学生12人,多为富贵家庭子弟,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母亲倪桂珍女士即毕业于该校。 新中国成立后,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该校先后更名为:上海市沪南女子中学、上海市第九女子中学、上海市第九中学,招生对象也改为男女兼收。 “三爱三讲”、“三个一切”,是市九学校奉行数年的办学宗旨。 近年来,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办学精神,在全体教工中开展了“爱学生,讲师德;爱学校,讲质量;爱事业,讲奉献”的职业道德规范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学校的传统和变革,于校训校风中亦可见一斑: 校训——先人后己; 教风——严谨、求实、创新; 学风——勤学、多思、踏实、进取。 ——于是,市九学校人才辈出,原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等均毕业于此。 1997年,学校改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第九学校”。 学校占地7.2亩,建筑面积5585m2 ,在校学生三千多名。现任校长钟士江,毕业于复旦大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袁胜芳是黄浦区政协委员。 学校位置闹中取静,校园绿树成荫,爬山虎、常青藤荫蔽大楼,碧浪层层。许多教室绿藤悬窗,隔绝外界的喧嚣。百年老树高耸如盖,有鸟雀筑窝,绕树婉唱。 多年来,市九学校一直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硬件实施堪称一流,具有设备完善的宽敞整洁的电脑房、语音室、电化教室。 传统的口头传授、黑板粉笔的操作,这种单媒体的活动已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市九学校已添置了一百多台学生多媒体电脑,每一个办公室都装备了一台电脑。 各学科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 学生电脑均已联网,直接冲浪互联网。每一个学生都有上网的机会,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全体教工的竭尽努力和师生互动互进中,作为一所普通学校,市九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同行的首肯,历届毕业生均已取得良好成绩。 2001年初三毕业报考高中的学生,48%进入市、区重点高中(不含各类民办重点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合唱活动,已成为市九学校的特色。 校合唱团为市级优秀歌队,历年来,在华东地区和上海市、区级比赛中多次获奖; 校多媒体教学活动已被电视台做成录像,作为教学特色予以介绍;学校具有一支心理辅导员队伍,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学生心理辅导活动。 1998年,学校被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授予心理辅导实验学校。 学校还设置了面向学生的奖励基金,进一步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中华奖学金,由中新集团资助,奖励出类拔萃的学生;王佩贞奖学金,由海内外老校友设立,用于褒奖清贫家庭的学生。 此外,学校还为特困学生设立了爱心基金,以解决学生家庭的燃眉之急。 在黄浦区老西门地区改造之际,已开始在高级聚居示范区内重新规划市九学校。届时,市九的历史,即将揭开新的一页。
市南中学创办于1860年,原名娄离华学堂(LOWRIE INSTITUTE),1880年改为清心书院,1908年更名为清心中学,1953年由市人民政府接办,改名市南中学,距今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古典建筑和现代化教学大楼交相辉映。更令人骄傲的是,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出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的教育家郭秉文、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瑞芳、漫画家丁聪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市南中学占地14亩,建筑面积14000多平方米,建有校园网和闭路电视系统,每个高中教室均配有空调,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市南中学坚持“教育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从因材施教出发,从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出发,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升学率逐年递增,学生得到了和谐发展,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市南中学是上海市中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铜牌单位)、上海市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国防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和上海市的优秀家长学校、黄浦区文明单位、黄浦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