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储能中学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享誉沪上。1989年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陶冶学生优良品行为责,以帮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为旨,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要求。 储能中学位于人民广场西侧,教学设施完善。作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科研项目校和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的课题研究试验校,学校高中部各班级已全部拥有现代信息技术专用教室,并且在各科都开设了网络教学课程。学校已经建设了IP系统实时视频教学专用教室,为进一步拓展远程教育渠道和促进校际的教学交流奠定了基础;作为上海市数学学校的协作单位,在高中部也起步探索世界上先进的应用图像计算器进行教学的初步尝试;作为一所集书法、绘画、射击项目为特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注重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编撰校本课程,目前,高中部全员开设射击课程,初中的书画特色班更是享誉业内。 叶圣陶先生说:“自学的本领事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一大批宿儒名流,如:叶圣陶、段力佩、周建人、冯宾符、楼适夷、王元化、马飞海等均曾执教于此;一大批专家学者,如:潘玮、顾鸿达、吴铮、丁晓禾等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特级教师、全国劳模都为储能留下深厚的治学底蕴;如今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又在储能崛起,形成了一支专业能力持续发展,思维观念与时俱进,才华出众,成效显著的新型教师队伍。 回眸六十余年来储能的风雨历程,她以浓郁的民主办学氛围,严谨的教书治学风气,培育塑造了一代代储能学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如:上海交大原副院长范祖德;西门子通讯终端有限公司中国总监谢建浩,还有多位北大、清华、北师大、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复旦、等著名学府的学者教授;著名演奏家刘德海;著名运动员张燮林、以及众多市、区各级领导干部。如同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为储能中学的题词“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是对储能中学办学成果的首肯。 储能中学一贯追求“夯实‘双基’”的教学目标,开展富有实效的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教学管理,实绩显著:2004年以全部在校人数计算,储能高三毕业生以91.44%(本科率为46.15%)进入高等学府。2005年,学校开始实施“差异性”教育模式的办学实践研究,把“关注每一位学生,构建精心培育工程”,作为今后两年的重点课题,构建精密、细致的实践方案,涉及到学校管理层面的每时每处,涉及到教育、教学、后勤等方方面面,实施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激化学生的主体精神,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储传统之能,储创新之能,储实践之能,储科学之能,促使每一个储能学子奋发民族精神,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上海市金陵中学为黄浦区的一所完中,于1956年由上海市北郊中学分校(原沪江大学附中分 校),与上海市建工初级中学合并而成,校址为原法国驻沪领事馆。学校现有4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2个班。教职工153人,其中教师113人,高级教师 22人,现有二位学科带头人,三位学科带头人退休,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50%。学校已形成一支有良好师德、业务优秀的骨干队伍,其中有上海市优秀政治教 师、物理学科带头人、“我心中的好老师”金奖获得者、市园丁奖获得者市优秀班主任等。 四十多年来,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优秀毕业生。近期来,学校发扬学校办学特色、严格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使学校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声誉。 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性”“发展性”的目标为工作重点,发展学生 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参与市级课题研究,获成果推广奖。学校是区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教育科研是学校办学的又一个特色。重视教育科 研队伍建设,积极参与市区各级课题研究,其中有“学习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研究”等。 学校建立了教育、教学工作常规、班主任工作常规等。重视常规常抓常新,今年根据二期课 改要求对教学工作常规作了很大修改。学校每学期一次由学生对每个任课教师,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每次搜集十多万条信息,汇总得到个人、班级、年级、教研组的 总评,并及时反馈教师。使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加强学校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学校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竞争上岗的机制,使教师队伍逐步得到 优化。
上海市浦光中学(前身为青年会中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1907年迁到现址(现四川中路599号称东楼),1912年起按教育部规定设置课程,侧重英文和商科。1914年,由美国人马特出资,在青年会所后面营建砖木结构五层教学大楼。(现四川中路591弄10号,称西楼)由美籍教师任教,教师大多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曾虚白,邹韬奋,洪深曾在校执教。1927年春由高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增设无线电专科。1930年夏,韦悫任校长,得工部局华人教育处长陈鹤琴之助,充实图书仪器设备,采用中文教科书,增开职业选修科。有室内篮球场,健身房,游泳池、学生宿舍。教学质量、铜管乐队、球队闻名上海。1938年冬,建立中共地下支部。陶行知、郭沫若、沈雁冰等来校讲学。1947年,江泽民来校任夜校部外语教师并进行地下党工作。1950年文昌中学并入。1951年底,学校脱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改称私立浦光中学。1953年春,改公立,称上海市浦光中学,因发现白蚁,遂改建校舍为四层砖木结构楼房耗资24万元。1956年修文中学(私立立信高级会计职业补习学校)并入。1958年秋有迁校宁夏之议未成。1964年秋因高中迁至浦东另办浦明中学,改为初级中学。1970年春,虎丘中学并入。1979年秋,恢复为完全中学。1982年,培成中学并入,1986年11月2日江泽民为建校八十五周年题写校训。1989年底发现西楼白蚁严重,得拨款170万元于1991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五层教学大楼。1993年由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主持将东大楼改建加层,学校占用底层至四层五个楼面。1995年7月上海市六十七中学高中部并入。1999年7月拨款200万元对西大楼整修,增加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中心、演播室等教学设备。
上海市第十中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公办普通完全中学,创办于1906年,前身是“民立女中”、“市十女中”。中学高级教师黄正为现任校长。 学校教师敬业、教风严谨、学生朴实、校风正气,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在社会上享有声誉,获得社会、家长的普遍认可和赞誉。 在教学大楼上,有醒目的几个大字“做最好的自己”、“笃行勤学”,这也正是学校的校训。上海市第十中学是大型公办普通完全中学。学校创办于1906年,曾名“民立女子中学”、“上海市第十女子中学”,创始人系爱国民主人士苏本函女士。1967年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中学”。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形成了“身教言传、循循善诱、教学相长、精益求精”的教风和“为人忠实、作风朴实、学习扎实、身体结实”的校风。学校区面积8.4亩,有近1000m2的实验大楼,配置了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370 m2的图书阅览室、220 m2室内体操房,设立了美术、音乐专用教室,新建了先进的电化教学楼层和网络中心。近几年,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进行了全面整修,铺设了现代化塑胶操场,实现了退商还教工程,如今的市十校园更加整洁、更加和谐、更加靓丽。2011年下半年起开始全校大型装修,为期一学期。市十中学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黄浦区。学校教学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已建立校园网络、闭路电视中心和IT宽带交互教育系统。绿化覆盖率达32.2%校区面积8.4亩,有近1000m2的实验大楼,配置了设备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以及370 m2的图书阅览室、220 m2室内体操房,设立了美术、音乐专用教室,新建了先进的电化教学楼层和网络中心。近几年,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进行了全面整修,铺设了现代化塑胶操场,实现了退商还教工程,如今的市十校园更加整洁、更加和谐、更加靓丽。多年来,市十中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项改革中,硕果累累,在市、区乃至全国竞赛评比中获得数百次奖项,学校总体办学水平处于普通完中的前列,近两年高考升学率均在95%以上,本科上线率近70%,单科均分达到或超过全市区重点中学的质量水准,已成为一所以综合理科为特色、教育质量高、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一流学校。学校在逐步形成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淀丰厚的校园文明基质,构筑了《面向二十一世纪》和《市十教育论坛》教育平台,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品牌教师,建立和完善师资校本培训基地,以研——训——教一体化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市十中现有初、高中32个教学班,近1500多名师生,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敬业求实的师资队伍,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约占30%。文理各主要学科师资质量高,配备整齐,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在市区有一定知名度的资深教师,有特级教师2人,市名师后备人选2人,区拔尖人才1人,区学科带头人1人,区骨干教师5人,先后有13名青年教师进入黄浦区名师工作室学习,由名师带教。历届学生在文理各科高考中成绩优异,在市、区文理、科技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跻身于重点中学行列。学校在加强和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更注重软件建设,进一步朝着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方向迈进。学校于1906年由吴若安女士创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总结出教学“五认真”和“三课、三查、三活动”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为人忠实、作风朴实、学习扎实、身体结实”的十六字校风。市十的精神在“民立”的传统基础上凝聚着更深厚的活力,焕发出更璀璨的光热。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方向,将长期形成的“七史七情七行”爱国主义系列教育进一步提升为教、学、研为一体的“中学史情教育整合性校本课程建设”,并作为市级教科研课题进行探究,使学校的每一堂课、每一项活动都整合到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范畴中。学校注重传承优良办学传统和坚持内涵发展、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科研为引领,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创建以理科见长、各科均衡发展的办学特色。多年来,市十中学已凸现出特有的办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获得市文明单位、区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创先一级党支部”、区“先进职工之家”、“市普教系统优秀退休教工之家”、和档案工作“市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名列各大完中的前茅,并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2011年被证实批准为“区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上海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学校有特级校长2名,特级教师6名,高级教师59名,在校学生1700名,是一所师资优良,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市重点中学。 学校以“坚持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健康发展个性,培养时代新人”作为办学目标。自一九八七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高中课程整体改革。近几年又辅之以学生特长认定制度和实施学分制管理,试验开设有该校特色的拓展型、研究型的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三年来,有350人次在全国、全市学科竞赛中获奖。2003届的孙韵婷同学以600分高分摘得上海市高考理科桂冠;汪佳璋同学获2004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一等奖,并入选第36届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化学竞赛国家集训队。 学校提倡与实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坚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课程开发、学业评价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育与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声誉。 学校拥有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足球队、舞蹈队等多个艺术运动团队。艺术团多次出访,足球队获2003年全国中学生足球赛亚军。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增强师生对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接待来自美国、英国、丹麦、西班牙、瑞士等各国的师生来校短期学习交流,并与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瑞士等十二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关系,师生代表互访“留学”,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执教。 学校重视素质教育,精心育人。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一连冠”、“全国群众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上海市大同中学创建于1912年,是市教委首批命名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师资优良,是上海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学校坚持课改领先,实践现代教育。自一九八七年起率先在全市开展高中课程整体改革,近几年又辅之以学生特长认定制度和实施学分制管理,试验开设有本校特色的拓展型、研究型的选修课程,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近年来700余人次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与全国、全市学科竞赛中获高奖。学校提倡与实践“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坚持改革,服务社会,发展自我”的办学理念,坚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有特长”。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课程开发、学业评价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育与改革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声誉。学校拥有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闭、合唱团、足球队、舞蹈队等多个艺术运动团队。艺术团多次出访,足球队获2003年全国中学生足球赛亚军。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增强师生对外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二十余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关系,每年数十名师生出访“留学”,并聘请外籍教师来校执教。学校为市教委首批批准的可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单位。学校重视素质教育,精心育人。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三连冠、“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标兵校”、“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是上海市二十八所市重点中学之一,也是市教委首批命名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以“引领学生更好发展”为办学理念,自2000年起,学校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培养和造就一大批 “外语见长、和谐发展”的大境界、高学养、有特长的大境学子,积极建设具外语特色的现代化精品、特色、优质高中。 近年来学校学生在国家、市各项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周瀛、余开达、高耀等获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二等奖、市“东华杯”中学生化学竞赛和市青少年“白猫杯”应用化学与技能竞赛一等奖;余开达等五人次获全国中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竞赛一等奖、化学竞赛二等奖;张宏毅等十多人次获黄浦区中学生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竞赛一等奖;陆文舟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二等奖;邵禹铭、林轩获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三等奖;赵欣宇等六人次获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三等奖;胡平等八人次获全国中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竞赛一、二等奖;杨凯特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王雨嘉等六人次获上海市高二年级物理学科能力竞赛二等奖;应碧丞、陈达观获市高三物理竞赛三等奖;王时尧、陆奕昕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三等奖等。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多年来高考成绩骄人,如2012年高考一本率达60%以上、本科率达98%以上。学校有许多高三学生进入复旦、交大、上外、同济、财大、外交学院等名牌大学学习,陈真美同学以572分的高分被复旦大学录取,周瀛同学以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笔试成绩市第一名被复旦大学录取。 学校与上外合作办学十多年,2012年区政府与上外签订新的战略合作协议,上外与大境中学将在教师培训、课程建设、外语尖子培养等全方位深度合作。上外著名教授团队直接在大境开设人文课程、英语口译课程和大学德语课程。西班牙教育文化体育部、德国驻沪领事馆和美国国际教育发展中心参与创建的〈西班牙语课程〉、〈歌德课堂〉和〈中美课程〉是国际课程。学校已建成全国外国语教育实验基地,是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外语学科实施小班化教学,建设以沉浸式、快乐型、开放性为特征的IEO教学方式。学校已经有十多位有相当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先后来校执教,形成了浓厚的外语教学的氛围,袁文博等十几名学生被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小语种等专业保送录取,有多位学生到美国、德国等国外学校交流学习一年。梁静波获第十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全国一等奖、上海市高中组英语类口语专业金奖;汤落雁、屠佳杰等获“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英语演讲邀请赛”一等奖等。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丹麦、日本、韩国等国多所优秀名校建立广泛的教师、学生和课程教学交流。 学校重视学生的特长发展,在体育、艺术、科技等特色教育方面成果丰硕。学校被命名为“上海市射击二线高水平运动队”、“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校合唱团连续四届获世界合唱比赛银牌;学校现有发明专利四百多个,学生的发明获英特尔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一等奖、市长奖入围奖、飞利浦杯实用新型专利一等奖等。 学校拥有数字化实验室、信息中心、多媒体阅览室、外语小班化教室、室内体操房和射击中心、多种艺术专用室、科技探索廊、辩论室、心理活动室等等,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光明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百年名校。创建于1886年,始名“法文书馆”,由法国人创办。1911年改名为“中法学堂”,学校实行法国学制,1946年更名为“中法中学”。解放后,1951年改名为“光明中学”。由于我校有传统的法语教学,自1986年起学校增设法语为第二外语,1995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中法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中学法语教学执行单位之一,1997年希拉克总统访问上海以后,法国驻沪领事馆指派了法籍教师来我校加强法语教学,成为光明的特色教学。1999年起,每年都有高三优秀毕业生赴法国著名的大学留学。光明中学地处上海市中心,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形成了一个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教师群体。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培育了一批有个性特长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外语组被评为上海市劳模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120多年来,为国家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栋粱之才,如原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中科院院士周秀骥、杨雄里、全国特级劳模马桂宁、著名学者钱文忠等。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四有”新人作为育人目标的核心。树立“光明学子形象”,培养学生成为品行良好、学习勤奋、身心健康、善于合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优秀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把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是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为上海的教育改革起了排头兵的作用。作为原国家教委“活动课”课题参与单位之一,在探索“活动课”如何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的实践中处于领先一步的地位。学校历来重视文理和谐发展,也培养出许多数理化的尖子学生,光明文科在社会上享有盛誉,学校的人文氛围相当浓厚,正是这片滋润的沃土,1999年光明出了个建国五十年来第一位获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以课题带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是上海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学校在艺术、体育、科技、卫生、心理教育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特色和传统。学校已连续八届16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是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
学校地处上海市中心,闹中取静,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块“教育绿肺”。校区是完整的街区,环境雅致、交通便捷。学校按教育功能分成“五楼一区”,格意楼、物趣楼、致远楼、知行楼、格致校史楼,以及室内外运动区,包括户外运动场和室内球类馆、室内温水游泳池、室内击剑馆、健身房、棋类室、乒乓房、桌球房、射击馆等运动场馆,为开展游泳、射击、击剑、跆拳道、篮、排、网、乒乓、羽毛球等项目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学校还设有乐团排练厅、合唱室、书画室、茶艺室、戏曲排练室等艺术活动区。学校的实验室以“精、特、优”而著称于全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劳技中心、语音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和格致书馆,以及天象厅、创意工作坊、创新实验室、视频教室、学生电视台、学生网站、学生社团活动中心。这些设施设备为培养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提供了众多的平台和有利的条件。 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近1100名学生。2011年学校计划面向全市招收高一新生九个班。其中两个理科班,一个创新实验班。欢迎综合素质优秀、身心素质良好、个性特长鲜明的考生报考我校。 格致中学前身为“格致书院”,始建于1874年,由清朝重臣李鸿章倡议,又由近代著名化学家徐寿和时任英国驻沪总领事麦华佗联合创办,迄今已有137年历史。它是我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中西合办、最先传授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之一。137年来,学校继承“爱国、科学”的优良传统,弘扬“格物致知,求实求是”精神,发展“和谐、崇理”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19位两院院士),并以其教育的高质量享誉海内外。1958年,学校即被评为本市首批市重点中学,现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江泽民同志曾为学校题词“乐育英才”,朱镕基同志也称赞学校“培养了一流人才”。 学校在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特别关注理科资优生的培养,也注重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的培养。 学校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和谐发展,理科见长”的教学优势与育人特色,主要得益于学校拥有一支“德才兼备、教有所长”的一流师资。 学校拥有诸多市和区的教育教学骨干,其中有上海市“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7名,还有两位是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导师;学校现有特级教师、特级校长5名、高级教师65名,占教师总数的62%。学校有博士生1名、研究生22名,占教师总数的22%。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社团群星荟萃。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结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现有学生社团30多个,其中学生天文学会、环保社团、学生理论社团、模拟联合国等社团是上海市学生明星社团。 学校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形成了“和谐发展,理科见长”的教学优势。我校继续保持高考质量稳步提高、学科竞赛大面积获奖的良好态势。2010年学生在国内外各项重大学科竞赛中再创佳绩,在全国五门理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学生获一等奖15人,获二等奖38人次,获三等奖26人次,总计79人次,获奖人数名列本市中学前茅。顾超同学获2011 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金牌。赵之玺、卢涛同学分获全国物理冬令营银牌和铜牌,彭阳同学获全国化学冬令营银牌,邵颖瑶、徐迟馨同学获全国生物冬令营铜牌。截止到目前统计,应届高三已有2名学生保送直升北大、自主招生3人,共5人。5名学生保送直升清华、自主招生6人,共11人。保送其他大学4人。 2010年,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十所名校的学生,达到应届毕业生的51%。 学校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师生长期交流互访,彼此促进。
向明中学是沪上百年名校,上海市重点中学,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地处上海市商业经济文化中心城区,与淮海路商业街毗邻。享有得天独厚的经济、人文资源环境,构成中西文化交汇,演绎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百年的向明历史,构画了向明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交融。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提出了“坚持全面发展,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造就四有人才”的办学思想,开展了中学创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开始注重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提出了“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每个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成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学生创造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形成具有综合能力和国际化素养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造教育为重点的,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向明创造教育课程框架,从而形成“基础+特长-创造”的办学特色。学校现代教育设施齐全,师资队伍优秀,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近60%,学校除开设基础性课程外,还开设一批拓展性校本课程、提高性的专业课程,每年聘请一批外籍教师任教,还开设英、法、日、韩多国外语,与美、法、日、澳等国和港澳台兄弟学校建立友好关系,互相交流访问。学校还设立国际部,招收一批外籍学生。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