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北新村小学创办于1966年7月,占地2549平方米,建有唱游室、美术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功能室、茶艺实训室、展示室等专用教室。现有专业教师32人。沪北新村小学坚持以全体学生发展位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诚实、团结、勤奋、创造"为校风,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近年来,学校连续二届荣获区特教工作先进集体、区绿色学校、区第七届运动会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学生张旭俊2002年6月参加全国第二届体育大会航空模型比赛中获全国第二名,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上海体育总局局长金国祥等领导的接见。沪北新村小学是上海市第一所少儿茶艺特色学校。早在1992年7月成立了上海市第一支以小学生学习茶文化和茶艺表演的为主的苗苗茶艺队,当时这也是我国的第一支少儿茶艺队,至今已开展了10个春秋。10年来,沪北新村小学茶艺已学知识、学技艺、学做人为宗旨,以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倡导的"爱国、奉献、团结、创新"的茶人精神为指引。全校班班有茶艺队,每周有茶艺课,每年有茶文化节。同学们学泡茶、唱茶歌、跳茶舞、做茶操、办茶报、搞探究......学校的茶艺活动,也从少数学生发展到全校学生;从学习泡茶到开展茶艺研究型学习;从学校到社区、到家庭,少儿茶艺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学生们在茶文化熏陶下,自觉地接受了爱国注意教育、行为主义教育,提高了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10年来,学校苗苗茶艺队参加了全国、市和区组织的表演、展示和比赛上百次,并获各类登记奖40多个,学校小茶人海味德国、日本、美国、朝鲜等国际友人以及港台地区嘉宾进行了少儿茶艺的表演和交流,学校少儿茶艺活动,经常在上海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进行了专题报道。2001年9月学校的少儿茶艺活动又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茶艺研究性学习中,走出学校,踏上社会,接触社会,与街上、市场上、茶馆中的陌生人交谈,提高了孩子们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大宁路小学创建于1985年,目前教学班16个,学生552名,有编教职工52名,75%的教师是小学高级教师,65%以上的教师是青年教师,目前有区学科骨干教师4名,区兼职教研员1名,总支教育之星2名,校级骨干教师,学科特色教师10多名。大宁路小学努力成为一所能提供优质教育与服务的学校,以"敬天爱人、力行实践"为校风,以"如风导之、如雨沐之"为教风,以"积跬步以至千里"为学风;学校以"崇学、治严、尚德、体健"为校训,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基本学习能力、有基本道德修养、有强健的身体素质、有与人合作的能力、有服务社会的意识"的社会人。 大宁路小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强调尊重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潜能,各学科教学质量稳定,在区同类学校中处于中上水平。 大宁路小学有比较完善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和温馨美丽的校园环境,有和谐向上的人际氛围,特别注重为青年教师提供较好个人发展机会,使青年教师有迅速成长的空间。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建于1929年,是其“活教育”思想的实践基地。陈先生的全体教工的工作出发点始终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在课程建设、师资选择等方面均有所建树。学校历来有“爱国爱校”的光荣传统,地下党员、进步人士在教师中占了很大比例,不少同志在解放后走上了政府领导岗位。 90年代以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成为一中心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通过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使“潜在”变为“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十数年如一日打造一直堪当此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各个学科均有在市区乃至全国闻名的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教育明星。 使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素养是每一个教师和家长共同的心愿,学校为此提出了“现代小公民,创新小能手”的育人目标,而达成目标的前提则是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现代小公民”教育是学校闻名全国的德育品牌,小公民楼则是这一教育活动的象征。 变“知识的灌输”为“问题的解决”,建立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让同学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均有所收获,从而打响“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品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目前,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拥有25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教职工80名。学校拥有的行政实验楼、教学楼、体艺楼、小公民楼、生活楼为同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塑胶灯光操场为同学提供了体育锻炼的优良条件,电视中心、少儿网吧、图书馆等设施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校现为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市课改研究基地、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学会实践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普教研究基地、上海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等。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市德育、艺术、体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科技特色示范校,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 “在改革中求发展”,学校的办学实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同,正逐步成为素质教育的先行校、教育科研的示范校、基础教育的名牌校、国际交流的窗口校。
静安区第二中小学,座落在余姚路441号。学校占地面积4027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3689平方米,运动场地1400平方米,绿化面积120平方米,教室面积1547平方米,辅有两幢简易临房。校内设有多功能厅、演播室、电脑房、会议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自然实验室、舞蹈房、音乐室、IT活动室、美术室、劳技室等专用教室。 学校早在1984年就已经开始着手教育科学的研究,始终贯彻“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方针。现以校本课程的开发、搞好校本课程的展示、继续市级课题(国家子课题)《小学科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养育的研究》的研究、加强日常科研工作管理、争创优秀科研室等方面为抓手全面开展工作,力争开创我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重点,着重于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做好各个阶段的分期研究工作,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各个含有科学教育内容的学科继续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及时进行交流,总结经验,对已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若干进步点加以巩固推广,不断创设校园人文环境,形成较浓厚的氛围。 我们相信人具有自发学习的天性,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形成学生的独立自主的个性,发挥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指导和自我评价的潜能,学校的一切做法是要营造一个全新的教育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工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促使教师具有养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能力,促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的本领,力争使对师生的“人文养育”成为学校的特色。
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学(原名和安小学)创办于1905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 学校占地面积5700m2,校园人文环境浓郁,学生活动空间宽敞,各项教学设备齐全。多功能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均配置了联网计算机、双向视频系统、投影仪、录放机及音响系统。为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主楼的各个层面配置了多媒体移动展示平台。学校图书馆面积200 m2,藏书总量达1万3千余册,已实现计算机管理,并配有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电子读物的vod视频点播系统。学校还拥有各种功能的专用教室,如:语音室、音乐室、舞蹈房、IT教室及室内操场等,良好的设施设备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目前教学班15个,均为30人左右的小班。在岗教师43人,其中38人为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教师群体中有市级骨干教师、市优秀班主任、区学科带头人、区名星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多人。 学校连年来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三八”红旗集体、区先进党、团支部、区道德实践示范群体、上海市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上海市优秀家长学校、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本校创办于1925年4月1日,创办人为龚冰先生、徐忍寒先生,初创时定名为民智公学,先期校舍仅只有茂名北路润德里五幢房屋,教工六人、学生三人,以后几年逐步发展,从1935年6月开始,校舍位居威海路茂名北路口。抗战开始后,学校曾一度停办,1945年8月29日抗战胜利后光荣复校,校名为私立民智中小学,仍由龚冰先生、徐忍寒先生主持校政,著名的教育家吴若安先生为本校校董。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新生,1956年1月起改为公办小学,即用现校名。多年以来,我校一直被列为区的重点小学、中心小学。 本校现有27个教学班,714名学生,在校工作的教职员工80名。历任校长为龚冰、吴棣华、徐赛英,现任校长黄华明,党支部书记王建萍。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本校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0年9月本校北部校舍得到了全面改建,使学校旧貌换新颜,新教学楼造型别致、设备齐全,教室、办公室宽敞明亮,同时设有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多个专用教室,整个校园美丽整洁。1999年7月静安区教育局又将原新群学校全部校舍扩充为本校南部校区,并进行全面整修,恢复独特的建筑风貌,增添一流教育设备,学校建有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红外遥控闭路电视系统和卫星接收转播系统,创设了新颖育人环境。 长期以来,本校以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享誉社会,逾万校友,学有成就、事业有成、报效祖国,涌现了全国优秀科学家吴文俊先生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开通民智,服务大众”是原本校的办学宗旨,尤其是自1988年下半年开始,本校根据原国家教委提出的基础教育必须要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在1989年,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校相应提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素质”的办学目标。自1990年起,本校以科研为先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强化教学流程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注重改善办学设施条件,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校办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自1990年以来,我校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同时,形成了计算机、国际象棋、艺术教育、排球和“三模”制作等方面的办学特色。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本校现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范大学实验基地、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校长培训实验基地。 全体师生员工决心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进取,争创一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以优异的成绩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本校创办于1925年4月1日,创办人为龚冰先生、徐忍寒先生,初创时定名为民智公学,先期校舍仅只有茂名北路润德里五幢房屋,教工六人、学生三人,以后几年逐步发展,从1935年6月开始,校舍位居威海路茂名北路口。抗战开始后,学校曾一度停办,1945年8月29日抗战胜利后光荣复校,校名为私立民智中小学,仍由龚冰先生、徐忍寒先生主持校政,著名的教育家吴若安先生为本校校董。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得到了新生,1956年1月起改为公办小学,即用现校名。多年以来,我校一直被列为区的重点小学、中心小学。 本校现有27个教学班,714名学生,在校工作的教职员工80名。历任校长为龚冰、吴棣华、徐赛英,现任校长黄华明,党支部书记王建萍。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本校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0年9月本校北部校舍得到了全面改建,使学校旧貌换新颜,新教学楼造型别致、设备齐全,教室、办公室宽敞明亮,同时设有配备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多个专用教室,整个校园美丽整洁。1999年7月静安区教育局又将原新群学校全部校舍扩充为本校南部校区,并进行全面整修,恢复独特的建筑风貌,增添一流教育设备,学校建有完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红外遥控闭路电视系统和卫星接收转播系统,创设了新颖育人环境。 长期以来,本校以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享誉社会,逾万校友,学有成就、事业有成、报效祖国,涌现了全国优秀科学家吴文俊先生等一大批优秀校友。“开通民智,服务大众”是原本校的办学宗旨,尤其是自1988年下半年开始,本校根据原国家教委提出的基础教育必须要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在1989年,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校相应提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使学生具有终身受益的素质”的办学目标。自1990年起,本校以科研为先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强化教学流程管理,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注重改善办学设施条件,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校办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表彰。自1990年以来,我校多项科研成果荣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同时,形成了计算机、国际象棋、艺术教育、排球和“三模”制作等方面的办学特色。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本校现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范大学实验基地、中国国际象棋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实验基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校长培训实验基地。 全体师生员工决心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进取,争创一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以优异的成绩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万航渡路小学地处上海市的中心城区。有25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82名教职工。有着漂亮的教学大楼,现代化的设施和场地。校园环境优美,学生活动丰富,教育质量上乘。 学校是上海市小学办学先进单位,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上海市体育先进集体,上海市电化教学先进集体,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小学校长培训实习基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学校。 办学思想是:以人为本,以才为旨,以德为先,以真为训,以新为导,以活为道。 办学特色是:科研兴校;校训是:求真;校风是:文明、活泼、向上;学风是:主动、认真、灵活;教风是:热情、严谨、创新;教育主题是:学会参与,走向未来;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新人。 学校于1990年起就进行“等级分制”改革,在全国一定范围产生了积极影响。1992年起进行的“学会参与”课题研究,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获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目前已发展成为小学素质教育新模式。2001年起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实践和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已被列为上海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而且已取得了可喜成效。 学校一直研究并实践“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改革实践的互动”。以教育改革实践为载体,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前提,促进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尤其是在“课程建设与教师发展”的互动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校长张雪龙,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首批一级一等校长。兼任全国实验学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小学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实践基地指导校长,静安区教育学会副会长,静安区政协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至今,已有20万字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他主编的《学会参与研究》一书,撰写了《学会参与走向未来》专著。
延安中路小学位于延安中路高架桥南侧,达安广场后,,始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现有11个教学班,教职员工70多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及小学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3%。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教,科学管理,教学严谨,质量较高,尤以数学教学、外语教学见长。学生行为规范好,校风正气,尤其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上一直享有声誉。学校设施完善,建有教学楼和综合大楼各一幢,内设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电化室、音乐室、舞蹈房、多功能厅、乒乓馆、图书室、音像资料视听室等专用教室,并配备了闭路电视网。学校设有篮球场、足球场及塑胶跑道,校园内绿化环绕,有楼顶花园,室外垂吊,假山喷池、绿荫走廊,环境幽雅。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狠抓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学生全面发展。现设有数学兴趣班,英语听说班(由上师大教授任教)以及电脑班,作文班等特色班;设有合唱、笛子、口风琴、鼓号、儿童画、篆刻、舞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专业教师至交)等特色队,频频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同时学校还设有业余电台、无线电测向、三模等特色兴趣小组,在全国、市、区中保持领先水平。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现为区少体校乒乓布局校,由少体校教练及上海市体育宫教练执教乒乓课,培养乒乓人才。我校的多项活动如:“我为高架出把力”“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等活动均被《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少年报》等刊登。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开放——激励”特点的管理机制,营造有活力的学校环 境和氛围,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创见——有个性”的师资 队伍、校本课程系列、培养方法及学科教学特色。学校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创见,有个性的,会提问,会学习的, 健康、积极、主动发展的人。 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探索形成延中“有活力、有创见、有个性”的办学特色,重点开展两项课题研究,即《小学生学会提问的实践研究》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研究》,创设两个保障条件,即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创见、有个性”的师资队伍和具有“开放——激励”特点的管理机制,以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曾获上海市办学先进单位、静安区办学成绩显著校、静安区文明单位、全国雏鹰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静安区青少年保护工作先进集体、静安区卫生先进单位、上海市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