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西延安中学位于长宁区西部清池路211号,创办于1992年,占地面积18664平方米。学校现有四个年级,32个教学班,1300多名学生,120多名教职员工。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学校秉承延安中学的办学传统,坚持以传承和实践延安精神为立校之本,强校之源,确立了“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校训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的育人目标,以及“学科基础扎实,科艺特色鲜明”的办学方略,并逐渐形成了书画、射击、田径、围棋等特色项目。 岁月砥砺中,全校师生栉风沐雨,励精图治,以其创新的教育和管理,实践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深刻内涵,教学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着力培养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现代文明素质于一身的“西延安学子”,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近年来也因其优秀的创新教育成果而享誉长宁区乃至上海市。 学校先后荣获长宁区文明单位、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书法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党支部“双结对”先进单位、上海市拥军优属先进单位、上海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第三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以及长宁区第九届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工作先进学校、长宁区第九届中小学德育工作研讨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诸多殊荣。
上海市龙苑中学创办于1996年,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历史。在历任校长、书记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一、学校历史回顾1、1996年-2000年 学校概况:龙苑中学创立于1996年, 在建校初期,龙苑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以原名为龙苑学校。学校最早的地址位于龙华机场内丰谷路205弄34号。刚刚建校时,学校的规模很小,在9月开办时,只有7位教师,他们是首任校长陶静,以及董福娣、吴筠琴、陆铁忠、吴蔚、顾雪根、潘红六位教职工。到了96年底,又新增了蒋斐、徐刚、王美娣三位教职工。班级数也只有四个,一个小学一年级班,三个初中六年级班,学生数172人。当时校舍面积是3147平方米。有24间教室,9间专用室、9间办公室以及1间食堂。龙苑中学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8年7月5日,学校的小学部与初中部脱钩,并入了龙二小学。1999年的2月23日,区教育局批复同意龙苑学校更名为龙苑中学。学校理念: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根据学生间差异较大的特点,尝试开展分层教育的研究,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师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家长能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2、2001年-2005年学校概况:2001年,龙苑中学因区教育规划需要,从龙华机场内搬迁到现在的地址:黄石路85号,开始了学校新的篇章。这时,学校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师资力量。到2001年12月底,已有了59名教职工。16个班级,学生数741人。学校土地占地面积11400平方米,校舍面积8355平方米。学校理念:这一时期,学校根据地属人口导入区的特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让每一个普通的学生都能得到理想发展的办学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行为习惯和礼仪举止,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审美情趣。3、2006年至今学校概况:经过15年的发展,龙苑中学已有了一定的积淀。现在我校有55名教职工,其中46名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有4名,有中级职称的教师22名,初级职称的教师20名。有局学科带头人1名,4人次中青年教师先后被评为教育系统中青年骨干教师,6名教师荣获区“耕耘奖”、“育人奖”及提名奖。支部20名党员教师中,共有12名党员获区教育系统好党员称号、区园丁奖、区新长征突击手、教育系统骏马奖、育人奖、耕耘奖及提名奖。学校文化:这一时期,学校坚持平民教育,为普通百姓服务,为弱势群体服务,不论地域、民族,不管基础如何,家庭状况怎样,不讲在校时间长短,何时转走,给每一位学生予真诚的关怀,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教育,真正实践“有教无类”的思想。围绕幸福教育,学校提出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的办学理念,“幸福师生幸福校园 幸福教育”的办学目标,“幸福自己,幸福他人”的校训,“修德正身 自强不息”的校风,“博习 智教 乐研 谦和”的教风,“乐学善思 用勤 砺志”的学风,“和谐共进 彼此尊重 坚定执着”的学校精神。正如现任张小忠校长所说的:“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为教育内容,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培养师生理解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就是把幸福作为教育过程的性质,师生在教育过程是幸福的。教育的过程本身是体验幸福的过程,并使人在体验幸福的过程中领悟幸福真谛。幸福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幸福童年。对人生而言,幸福是不可以存储和转移支付的,教育不能以牺牲今天的幸福为代价换取明天的幸福。学生享受幸福是现时的,当下的,此时此地的。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同时,教育也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做准备。通过教育,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定基础。”二、学校的特色教育(一)科技特色教育1、起步阶段龙苑中学最早地处龙华机场内,附近有龙华航站,飞机制造厂,640飞机研究所等与航天航空有关的单位,其中有不少的宇航专家、飞机制造专家、飞行员和科研人员。学校的学生大都住在机场附近的新村内,每天可以看到听到不少有关航空航天的消息。他们的父母中也有一部分从事这一工作,因此当时的学生们对于航空航天比起其他学校的学生具有更直观的感受、更强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我校当时就以学航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对于推动我们这所新开办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构建学校特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97年9月起开展了一系列的学航活动,主要有:“学航空航天人”,就是学习航空航天人杰出人物的优秀事迹,学习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知识的深入研究,为了祖国的发展可以舍弃一切的精神,以此端正学航态度。“做航空航天事”,就是通过各年级的活动课做航空模型,编航天小报,做水火箭参加比赛,画宇宙遨游图,种太空植物等,以此提高学航兴趣。“圆航空航天梦”,在学和做的基础上,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工作单位、听相关报告,让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以此激发学航的悟性。“创航天航空路”,创建以学航为载体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特色,推动学校科技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向社区辐射,在区内有一定的影响。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学校的科技教育已见成果。我校学生在航空航天科技竞赛中获得全国性的优秀奖1个,入选奖8个;市级的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3个;区级的一等奖9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学校于1999年被评为区科技特色学校。2、发展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的科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校通过科普资源的充分利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完善学生的科技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活动的方法和发展完善学生智能,并在原先单一的航空航天科技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体两翼”的科技教育构想,即以航天教育为体,以头脑OM活动和环境教育为翼,我校的科技特色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航空航天方面:(1)、利用我国航天成就契机,开展科学普及活动:2005年10月12日,在丹桂飘香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傲然飞上了太空,再次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喜讯传来,龙苑中学校园内一片沸腾。中午12:15,全校师生在操场集会,以“祖国我们为您自豪!”为主题举行了庆祝活动。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学生们自制的“龙苑一号”、“龙苑二号”、“龙苑三号”、“龙苑四号”、“龙苑五号”、“龙苑六号”模型火箭腾空而起,激动和欢呼久久停留在龙苑校园的上空。(2)、通过航天科学家事迹,开展科学人文精神教育:选择航天科技领域中的知名科学家作为首批宣传对象,组织学生学习《七彩人生—航天科学家的故事》、《中国少年科普丛书》等科普书刊,在对科学家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筛选出同学喜欢的科学家和希望了解的科学家故事。然后,选拔100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去网上查访百名科学家,参加查访的同学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出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坚持不懈、不怕失败的科学意志品质等内容。(3)、依托世界太空文化交流,开展宇航员榜样激励教育:2005年暑期科普活动中,我校组织学生参加了与美国宇航员迈克·莫伦的见面会,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的亲身经历,引起了在场学生飞向太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渴望,整个见面会,同学们被宇航员精彩演讲所倾倒,加上多媒体演示,使同学们不仅领略了宇航员的风采,而且得到了一个亲临机会。学生们争先恐后请科学家签名、提问,合影,当时出现了十分热烈的场面。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和《文汇报》都对这一幕都作了报道,(4)、搭建航天比赛平台,展示学航科技风采:我校在开展航天科技教育时,在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引进火箭模型制作比赛项目。学生在制作火箭模型时将综合空气动力学、摩擦力、模型制作、降落伞大小方向知识,通过多次实验。拿出最后的火箭模型作品参加比赛。我校学生在市级比赛中屡创佳绩,并成为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在2002年,“我国未来空间站”中小学生创意设计比赛中我校宋勇等同学把静态的建模与动态的机器人相结合,用废电池和乒乓球建造空间站研究室,用节日彩灯构造银河系群星闪烁的画面,作品“龙苑号”未来空间站创意设计获中学生组第一名。在头脑om活动方面学校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的活动,开创了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特色。学生在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转变了学习方式、开拓了思维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全国比赛中,我校连续3年荣获了中学组表演类第一名。为了加强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在校内的普及校外的延伸,扩大该活动在街道社区的影响力度,促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及科技教育进入社区、深入家庭,拓宽学校科技教育的渠道,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和沟通,促进学生创新探索精神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全方位多层次来获取信息与知识,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更好地扩大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在周边社区和社会的知名度,使学校科技教育健康发展,让科普知识深入社区居民,增强国民科学素养。我校积极与周边社区联手,开展了系列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社区科普,并且举行了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的社区头脑奥林匹克比赛。现在学校每年举办区级层面的头脑om万人挑战赛。在环境教育方面为了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提升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学校与上海植物园签订了《深化科普合作计划》,组织少先队对植物园周边社区40岁以上居民(包括樟树苑、园南二村、东泉新村)健康情况进行社会调查,他们分发了“致居民公开信”和“健康调查表”,分析大气、树木、环境对人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我校派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到植物园做科普小导游,为游客和观众进行讲解,通过小导游的服务,让更多的家庭和市民对植物园物种有更深的认识,拓宽知识视野。许多参观的游客对我校科普小导游的扎实的知识、热情的服务、详尽的讲解大为赞赏,《文汇报》、《上海科技报》、《徐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此做了报道,张嫣嫣同学获得徐汇区首届优秀科普志愿者称号。(二)民俗节庆教育自2005年起,我校的特色教育又有了新的亮点。我校是徐汇区民族精神教育试点学校,开发民俗节庆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我校的重点课题,也是我们德育实践和研究的特色。我们充分挖掘民俗节庆蕴涵的“财富”,增强民族自豪感注重四个结合:行为规范教育与学校其它各项教育活动相结合,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行为规范教育与“雏鹰”争章活动相结合。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我们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进行提炼,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分类,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1、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的节日。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创造者。学校充分挖掘“清明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教育资源,每年4月5日组织师生参加龙华街道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参加社区“烈士诗歌朗诵会:龙华魂”活动。尤其我校的德育基地——龙华烈士陵园时常有我校龙陵讲解队伍为中外来宾实施讲解,他们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表扬。这支队伍成为我校社会实践一道绚丽的风景线。同学们在参与营造社会育人的大环境过程中,提高了道德认识,明白了做人道理。 2、端午节——弘扬民族文化的节日。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利用社区共建文明单位有利条件,开展学校与社区端午节一系列活动。走进来,请老妈妈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同学们学得认真,增添端午节得气氛。并通过上课、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形式展示了校园精彩纷呈的端午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校文化生活。2005年6月9日星期四上午,我校成功举办了民族传统教育的德育展示,徐汇区教育局部分领导、兄弟学校的政教主任、龙华街道领导和居委干部以及武警一支队五中队的官兵共50多人观摩了本次展示。3、中秋节——人文精神教育的节日。中秋节是弘扬美德的节日。通过历史老师介绍中秋节,学生了解了吃月饼的习俗和团圆的意义,应该达到和谐境界。每年邀请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召开座谈会,用学校“献爱心”基金买些月饼赠送给他们及家人,让他们从中品尝人生快乐的滋味。同时,带领学生慰问敬老院的老奶奶和老爷爷,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献爱心”的境界,使学校和社区发展得更和谐。比如,2006年学校开展的中秋节系列教育活动主题是“树亲情,讲团结,盼团圆,促和谐”,主要内容分为4大活动:(1)亲情总动员。(2)“亲情无价,和谐是金”中秋访谈录。(3)“中秋团圆,鸿雁传情”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围绕“怀念亲人、祝福亲人,感恩亲人、立志成才”这一主题给亲人写一封“感恩信”,学校进行情真意切的好作品征集评选。(4)“成长历程、和谐社区、爱满龙苑”送爱心活动A. 开展“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谈成长历程”活动,组织学生到徐汇区教工养老院对退休老教师进行中秋节慰问,送上亲人般的温暖,倾听爷爷奶奶讲成长故事。B、开展“和谐社区,节日祝福”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结对孤老家里送上月饼和祝福,学生得到尊老的体验。C、开展“爱满龙苑、感恩社会”贫困学生座谈会,学校向贫困学生发放中秋节礼品,让学生感受龙苑温暖,学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增进学习的动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使我校德育方面成绩突出,曾获徐汇区优秀政教处、徐汇区暑期工作先进集体、徐汇区智力拥军先进单位、徐汇区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区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区未保工作先进集体、区平安单位、上海市金爱心集体奖、中学生报社读报用报先进单位、上海市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中学生“八荣八耻”百题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上海市中学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征文优秀组织奖、上海龙华魂缅怀革命先烈诗歌朗诵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古人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学校发展,教育振兴,国家希望。上海市龙苑中学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上海教育所走过的道路。过去已然定格在历史长河中,但它却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我们重温学校的历史,了解办学成果,旨在激发学校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励志进取,开创未来,书写学校发展的篇章。坎坷的过去,振兴的起步,记录着学校师生不断奋进的足迹,凝聚着社会及领导关爱与希望。展望过去,道路崎岖艰辛;展望明天,将会灿烂辉煌!
梅园中学创办于1995年9月,占地1.5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作为一所初级公办学校,在徐汇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局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治校,认真落实各上级部门的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勇于开拓地把科学发展观的有关要求转化到办学实践中,以求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推动着学校的发展,使学校三年以来办学效益在稳定中有所提升,在所在地区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肯定。学校现有班级16个,学生377名。共有教师51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48人(1人在读),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学位毕业5人(1人在读),完成研究生课程班学习6人;中学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9人,不仅结构日趋合理,而且整体有所提升,师资队伍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于2009年8月通过评审成为徐汇区教师发展达标校;教职员工中:党员22人、教工团员11人(含党员6人)、民主党派1人。区、校等后备骨干力量逐渐形成,并在推动学校发展中成为中坚力量。在学校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下,学校骨干队伍迅速发展,自2008年至今,有区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次,骏马奖1人次,耕耘奖2人次,育人奖2人次,骏马奖提名1人次,耕耘奖提名1人次,育人奖提名2人次。2011年,学校在学科示范引领方面又有新突破,新评1名区学科带头人,并经徐汇区教育局审批成立数学学科特色基地。近三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市平安单位、花园单位,市“十二五”家庭教育试验基地,区文明单位、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教师发展达标校、区科技特色示范学校、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试验基地、区绿色学校、区食品安全先进单位、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先进集体、区学校信息公开工作优秀单位、徐汇区献血工作优秀集体等荣誉称号15项;学校财务财产、“校舍”、图书馆、档案室、财务决算、食堂安全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达标”;教师在市、区级获奖148人次;学生获区级以上奖项417人次(学科类35人次;综合类8人次;科艺体类374人次);获得市区级以上集体奖120个。
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创办于1992年,是一所由徐汇区人民政府领导、上海师范大学指导的初级中学。上海师大委派著名教育心理专家燕国材教授担任名誉校长。建校来学校本着“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办有特色”的指导方针,以教育科研来促进学校管理体制、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位于浦北路41号。现有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洁优美,在高质量配备好各实验室及图书馆的基础上,还配备了设施先进的电脑房两个、多媒体教室两个,以及舞蹈房、美术室、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学生1120人。校现有教职员工83人,其中教师65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52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47人。 学校在积极探索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努力培养其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目前学校已创出了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特色,并逐步形成了学生计算机编程“单片机“的科技活动特色和“初中女子手球队”的体育特色。历年来在各种类型的竞赛中我校学生均取得优异的成绩。 学校系徐汇区文明单位、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校。先后获科技、文艺、体育、卫生、团队等活动中先后荣获多项光荣称号。
上海市田林第二中学位于市区南侧,柳州路400号,临近田林宾馆,是4年制初级中学。学校占地16.7亩,创办于1986年,拥有南、北两幢教学楼,学校专用教室齐全并配置全套先进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和设备,目前拥有24个初中教学班,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45名。 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化面积占3500多平方米,2000年被评为市花园单位。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在徐汇区教育系统乃至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管理经验,英语教改,双语教学成为学校品牌。科技教育有声有色,历年来一直被授予区科技先进单位称号。足球训练硕果累累,参与市、区各级中学生足球比赛都取得优秀成绩,1999年校足球队参加市“麒麟杯”中学生足球赛获冠军,并荣获精神文明奖。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发,在史正伟校长和王履江书记的领导下,一大批优秀青年和骨干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已有数位青年教师赴英、美等国留学,学校教育质量逐年上升,正在向优质普教的办学目标迈进。
学校概况上海市田林中学位于柳州路和桂林路之间的宜山路上,在轨道9号线桂林路站的出口处。学校创建于1980年9月,是田林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较大的一所公办初级中学,跨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412m2,现有班级23个,教职工84名,学生800余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齐全,拥有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系统,设有音乐、美术、计算机、地理、历史等学科专用教室,和理、化、生、综合科学等四个实验室。学校现状建校30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 “和谐、自信、求真、务实”的校风,学校倡导“成长教育”理念,依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办学,教育教学成绩斐然,尤其数学学科成为该校的强势学科,在多次区统测中名列前茅。学校坚持贯彻二期课改理念,自主开发了旅游地理、心理、合唱队、鼓乐队、腰旗橄榄球队、乒乓队等数十门拓展课程。近几年学校初三年级学生100%毕业,出色的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任务。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腰旗橄榄球、广播操,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学校荣获“徐汇区文明单位”、“徐汇区厂务公开先进集体”、“徐汇区法制教育先进学校”,“上海市红十字先进集体”,“上海市无烟学校”,“徐汇区体锻达标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
上海市园南中学创建于1994年,是上海市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为学校题写校名,原上海市委副书记陈沂题写校训 “好学、自强、求真、奋进” 。建校十五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6年起,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区教育局绩效考评综合优秀奖,还先后获得了区文明单位、区三八红旗集体、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区科技教育特色校等各类称号。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98%,有8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学校有80%以上的教师拥有中高级职称,多名教师获得了区学科带头人和区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有2名教师是上海市名师基地后备人选;学校教师中有多人获得市或区的园丁奖、区先进工作者、区新长征突击手、区教育系统骏马奖、育人奖、好党员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在徐汇南片地区具有较高的办学声誉。 学校把培育“基础扎实、人格健全、乐学、勤学、会学” 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学校始终秉持“因材施教,关注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在4年的初中生活中,都能在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每年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升入市一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就读。 近年来,学校将聚焦课堂,关注有效教学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在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学校现有区“防震减灾”科技特色项目、合唱表演艺术项目、棒球等特色体育项目。我校学生在科技类竞赛方面曾先后获得了两届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第30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中国赛区决赛的团体三等奖等重要奖项,这些都为学生升入高中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每年吸纳多名区内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成为我校合唱特色班的成员。目前学校在特色班的教育教学上形成了全方位的培养模式,为特色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合唱特色班的学生不仅在区级的合唱比赛中屡获佳绩,而且在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上都有了全面的发展。 现今,立足长桥,面向徐汇的园南中学已经走上了新一轮健康发展的道路,学校正努力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营造和谐进取的教书育人氛围。今后,园南中学将向着设施设备更先进,师资队伍更优秀,办学更有特色,教育质量更好,社会认可度更高的目标不断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