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地处东城区中部繁华的东四地区,它的前身是成立于一九四四年的东四十一条国民小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体制的改革几次易名,一九六八年学校迁址到此地,一九七三年经东城区教育局(今教委)正式命名东四九条小学至今,这所学校已走过六十一个年头,是一所历经风雨而蓬勃发展,办有特色而广受赞誉的优质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4900余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4200余平方米,附属房屋建筑面积1155余平方米,操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8个(1-6年级),教职工60余人,学生近700人。多年的硬件建设使学校发生巨变,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整洁优雅,设施充足齐备,师资力量雄厚,经济运行稳定。目前,无论是学校管理、师资建设、还是教育教学、体卫后勤等方方面面工作均处在优质高效、平稳有序的运行当中,随着办学质量的逐年提高,学校享有广泛的社会声誉
府学小学是一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充满现代化教学气息的学府圣殿。府学小学建校于1368年,至今已有641年的历史。学校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内,因胡同内的顺天府学而得名。顺天府学是明清两朝的官办学校,因为顺天府学常出进士,史料上将府学胡同又称之为“进士”胡同。胡同内至今还有两块石碑记载了数十位明崇祯、清嘉庆年间出自顺天府学金榜题名的学生姓名。 以往的顺天府学就是现在的府学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小学多年来一直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进行国学熏陶。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我们认识到国学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它能涵养中华民族之魂,强大中华民族之根。它的内涵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态度、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是人类内在的智慧与精神。同时又能包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思想,全球化的视野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现任校长王欢曾在多种场合说道:“老百姓能够记得府学,能够一传十、十传百,甚至代代相传,冲的就是这种国学情怀、国际视野。”
北池子小学校址凝和庙,清雍正八年(1730)敕建,以祀云神,是北京市级文物,占地6000平米,庙宇作为学校办学,距今已有74年历史。 地处“红色中国、红色首都”核心地带的北池子小学以“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办学宗旨,以“夯实教育教学质量,凸现书法特色,使师生具有艺术素养”为办学特色,去经营“以竞争求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和谐求提高”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前进步伐,办出成效,办出品味,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学校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从建设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方面设计和实施,我们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弘扬人文精神,构建书香型学校”的战略认识,以“优质教育平民化”为办学宗旨,积极走内涵式的科学发展之路,给学校教育以先进的理念、人文的气息、精神的意义,使学校教育以更深层次地、更持久地影响师生、感染师生,学校在深入分析自身文化积累的基础上,又深刻理解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我们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把人的发展作为第一要点,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把科研作为第一动力,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这条主线,将“文”(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师德师风等)春风化雨般地“化”入环境中,“化”入管理细节中,化入师生的生命中,有形无形地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组成学校发展的灵魂,凸显学校的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追求“行必明德、学求至善”的教育境界,以改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不断完善学校管理,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铸师魂、立师德、强师能,努力造就一支安教、乐教、善教、勤教的师资队伍,推动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校尉胡同小学坐落于北京市中心王府井文化街区,始建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学校确立了“以德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知礼守信、健康阳光、向学享学为育人目标;以培养教师明礼明智、阳光智慧、乐业享学为育己目标;使学校成为育健康人、育向学人、育智慧人的摇篮。在弥漫书香与绿色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行为,传承文化,培养能力。
东交民巷小学有一个充满活力、追求教育教学时尚、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他们中间有国家级骨干教师,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有区人大代表,还有现代化技术教育的专家,聚集了教育教学的精英。 美丽的校园孕育着全校师生的智慧与理想.学校设有多媒体.美术.自然.书法.音乐.计算机6个专用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把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送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知识与信息连接起我和你,图书馆用藏书3万余册,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总是那么游刃有余,学生的广播电视台,拉近了大千世界,把梦想的空间延伸,红绿相间的塑胶操场是强身健体的乐园,在7160平方米的校园里,垂直的,攀沿的、环绕的,绿就绿在匆忙的身影中。美就美在诗情鸟语间。 和谐的校园氛围使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充满着愉悦,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增进了工作中的和谐,领导与教师的每一次接触,都成为教师们热情投入的开始。集体的聚会,尽情地释放着快乐。完美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丁香胡同小学(原北京汇文一小)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汇文学校几经发展、变迁,1918年汇文大学部与华北协和大学合并为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区今日北京大学的校址,原校址留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之后保存下来的校址于1978年正式更名为丁香胡同小学。 丁香小学是一所具有130余年历史的老校,最早是“美以美教会学校”,六十年代曾是享有一定声望的寄宿制小学。1998年经市教委批准,丁香小学正式恢复寄宿制。目前学校有27个教学班,910名学生。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及教育教学设备等硬件条件的建设与更新,建有多媒体、计算机、语音、电教、电子琴、舞蹈、劳技、乒乓球等专业教室。与此同时,学校还培养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优秀教职工队伍,并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取得了好成绩,使百年老校不断焕发勃勃生机。
北京市东城区东总布小学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普通小学,位于东二环的西侧,建国门立交桥旁,学校附近有中外知名的六百年历史的古 观象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火车站,学校南面是建国门内大街,直通天安门广场。 东总布小学是有近七十年历史的老学校,原东总布小学 的特点是小、分散,大多是庭院式平房,原来的校园分散三处,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于1995年6月改建,在1998年8月底建成了新校园。 学校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10平方米。有18个普通教室,有图书馆、书法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自然教室、劳动技能教室、有计算机教室、有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室、有供教师学习、开会、娱乐的多功能教室。 东总布小学现有教职员工在职在岗39人,12个教学班,380多名学生,小学高级教师34人,共产党员14名,其中青年党员5名,青年教师中(35岁以下)21人已经取得大专学历,已经取得大本学历和正在读大本的有20人。 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学校明确制定了东总布小学的校训、校歌、校徽。 校训是:勤奋、诚实、团结、进取。 学风是:勤奋学习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断求新,积极向上虚心求教,兴趣广泛学有特长。 校风是:举止文明尊纪守法,尊师爱生敬业奉献,钻研业务求真务实,团结和谐作风朴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可能多的环境和条件,坚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全面安排面向全体是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学校有近60名学生的“红领巾管乐团”,经常外出参加活动,亲自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 该校的男子篮球队,多次参加市区小学生的篮球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该校还成立了美术、风筝、书法、合唱、科技、手工劳动、朗诵、外语等课外活动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该校的红十字会是北京市命名的第一批红十字学校。他们在支援灾区,贫困地区,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校从1988年起,多次评为东城区精神文明学校。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 原校址是平房四合院式建筑,于1990年改建成楼房。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学校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目前已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我校的办学宗旨是:“以人为本,以德为魂”。即:办学应以人为本,人的培养应以德为魂。学校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开展着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德育方面,以争当社区志愿者活动为核心,开展了慰问老人、交通义务宣传、奥运志愿者等活动。在教学上,学校力求抓出质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堂上教师围绕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学以致用。 学校的少先队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安全保卫工作、网络信息化工作均达到较高水平。在历年东城区综合评价中度取得好的成绩。学校在2006年制定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力争在三年内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使学校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建设上有新的突破。
遂安伯小学成立于1958年9月,距今已有50年历史了。几十年来,遂小一直掩藏在曲径幽深的小胡同里,日复一日地秉承着斑驳的老北京古文明,并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时间的推移使得遂小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金宝街大刀阔斧的改造,使遂小从狭窄的胡同中走了出来,大方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昔日的斑驳被缤纷的色彩取代,特别是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语音及电子琴教室、多功能厅的建立,又为遂小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一批批年轻教师的加入,更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