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坑中学地处永嘉、缙云、仙居三县交界的西北山区。创办于1970年2月,时称界坑公社中学,为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当时的培养目标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招生数为120人。1978年9月,界坑中学增设农业高中班一个,招收学生56人,学制二年。1984年下半年起,界坑中学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学生数达302人,教职工为16人,管理体制不再属于乡中心管辖,已成为一所独立的普通初级中学。 1993年,为适应新形势办学需要,新校舍动工建设,1996年下半年搬进新校舍,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现有校园占地面各9346平方米,建筑面积4579平方米。 学校自创建以来,自觉贯彻学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界坑、西岙两乡输送合格的初级人才,坚持以质量求生存,牢记“求实、创新、严谨、探索”的校训,追求“文明、团结、勤奋、进取”的校风,走一条山区农村初中的办学之路。
宁海县迪智学校坐落在宁海跃龙街道靖海路56号。学校占地面积6030平方米,建筑面积3664平方米。现有听力残疾学生40人,专任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人,县学科骨干教师1人,大专以上学历达73%。 学校硬件设施齐全。有专用教室12只,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各1只,学生寝室20只,能容纳200多人同时用餐的餐厅1只,1370多平方米的操场1只。学校环境舒适、整洁,校风、校纪优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名列省市前茅。历届中考,我校的上线率、录取率均为100%。2004年11位聋生参加全省招生考试,囊括全省前4名,再一次全部被杭州华强中专录取。 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聋哑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探索》获省、市1996年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近年来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获奖。 学校对学生免收学杂费、书簿费、住宿费,每学期都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生活费补助,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学校95年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96年被评为浙江省特殊教育先进学校、2000年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年度大中专招生先进单位。
温州市里仁信息职业学校创办于1993年,经温州市教育局批准的一所全日制学样,是浙江省第一所计算机学校,浙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计算机教育中心。学校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且与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联合办学。
我校位于大荆镇西下村,校园占地40余亩,建有教学楼二幢(二十四个教室)、实验楼一幢、能同时容纳400人就餐的食堂等,建筑面积达5321.4m2。教学设施较齐全,有标准的理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房和标准300米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全校共九个班级,学生总数500余人,教职工总人数40人,其中本科学历教师1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5%。现在,全校教职工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周围,努力工作,为早日实现校委会提出“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温州市第十七中学坐落在温州市区碧波荡漾的水心河畔,绿树成荫、视野开阔。占地达36亩的校园,是师生学习、工作活动的良好场所。学校现有36个班级,在校生1721人。自1991年创办以来,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日趋完善。拥有现代化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同时还配有图书馆、计算机机房、语音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多媒体课件制作专用室等各类专业教室和教学辅助房,安装了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建有体育馆和250m环形跑道和6条120m直跑道的塑胶大操场。各项硬件指标均超过省示范初中学校标准。 该校的校训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校致力于育人环境的优化,18年来,十七中人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学校,有特色才能有优势,有立足之地,为此,根据学生长远发展和今后社会的需要,构建起了我校的特色学科——数学竞赛、自然竞赛和计算机应用,对其予以重点发展。在参加省、市、区竞赛中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毕业生在全国高考中,有3位同学分别摘取温州市文理科状元,奥运射击冠军朱启南和国家射击队员陈邱龙均由我校选送。近几年学校中考成绩屡创新高,各项指标均名列全市前茅。学校还开展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勤于耕耘,善于总结,勇于探索的十七中人正满怀豪情,以年轻的心态,中年的成熟,智者的谋略,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再创温十七中教育改革的新篇章,跻身全国先进学校行列。
浙江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乐清市分校创办于1981年,分别于1988年和1993年增设“乐清市农技培训学校” 、“乐清市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三校合署办公,一套人马,属全民事业单位,由乐清市农业局主管。2001年3月,学校被评审授予农业部“育才兴学示范学校”,7月,经中国农业大学授权,在校内成立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温州市教学辅导中心。二十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学校始终坚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紧紧围绕“三农”做文章,坚持“一业为主,两翼拓展,内引外联”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稳定扩大中专、职高学历教育为基础,向下把办学触角延伸到农村,办在农民的家门口,向上积极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高教自考、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证书班、农大远程学历学位教育等),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掘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广泛联合有关单位搞好联合办学,至今已培养中专学历毕业生1100多人,职业高中学生400来人,绿证初农3000多人,农村实用人才2.5万多人次,为乐清市农村职成教事业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我校自1988年始拥有自己固定的办学场地。学校建筑面积2215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160平方米,教室288平方米,实验室100平方米。因现有校舍不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准备迁进乐清市教育园区,前期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学校领导班子队伍稳定,结构合理,富有开拓精神。校长由市农业局局长兼任,负责学校基本建设。另设常务副校长1名,主持日常工作,领导班子中有兼职人员3 人,专职人员5人,基本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专门办学人员10人,兼职教师40人,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学从员具有中高级职称,有些还有“双师型”特长。 办学的模式与规模。
蒲公英学校创办于2008年,是经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批准的一所高起点、低收费,以招收来杭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九年一贯制、全日制民办学校。学校坐落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长命桥村。一、办学宗旨:解决来杭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为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尽绵薄之力,为杭州市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贡献。二、办学理念:坚持以法办学,以德治校,以人为本;人文管理,安全至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信誉求发展,以质量求壮大。三、办学条件1、硬件设施我校在租用原“立人高级中学”的基础上,又自建和租用三栋教学楼和一片场地。现校园占地面积46.6亩,其中绿化面积1005m2,建筑面积18000m2。可开设78个教学班,同时多媒体、电脑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功能室齐全,有标准塑胶体育场地;校车、食堂、餐厅、宿舍、洗浴设备、监控设备、教学活动、生活、交通安全设施等也一应俱全。 2、师资力量我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富有经验的和专业对口的应历届师范类大学毕业生,经过试用考核,录用师德高尚、管理有方、业务精湛者执教。教师资格合格率和学历合格率均符合有关要求。四、办学规模学校在校学生数3000多人,开设60多个教学班级(小学每班不超过50人,初中每班不超过54人)。 五、课程设置 我校按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使用杭州市余杭区统一教材,并按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要求开展教学工作。 六、学校管理 1、机构健全我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长——法人兼校长,常务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下设安保处、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共青团委员会组成校委会。 管理模式:纵向五条线——分工明确,横向联成片——通力合作。具体工作,各负责其责,各司其职;使总体工作高效运转,良性循环。2、制度完善我校制定汇编有120多项规章制度,对各项常规工作,均实行岗位责任制、量化考评制、等级奖励制和优胜劣汰制的激励机制,各项工作都制定有岗位职责和量化考评细则,并坚持随机抽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分月小结公示,期末综合评定,做到公平公正。3、学生管理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即学生在校期间,不得出校门,有保安人员负责门卫。其中:走读生中午在校就餐,校车接送生有跟车老师负责跟车接送,住宿生的起居有生活老师负责看管和护理。我校将每学年开学的九月份定为“养成教育”月。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浙江省杭州西兴中学创办于1966年,原址在西兴镇铁岭关。1968年与小学分离,成立了“萧山县东方红中学”,后易名为“萧山市西兴镇初级中学”,1996年改现名。学校先后数次扩建,2000年8月迁入新址——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路750—23。学校占地50亩,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余万元,绿化覆盖率达36%。学校教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755名,有教职工82名。学校关注教师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通过学校三个层次的名师培养模式的运行,现有中学高级、中级职称教师56名,本科学历教师65名,研究生2名。有市、区教坛新秀14人,区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5人,区学科带头人6人,区骨干教师22人,曾获省、市、区各类先进称号有60余人。近年来,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经验,探索教学方法,努力向45分钟要质量,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目前,我校实现了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怡人的文明校园。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