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范桂馥小学创建于1996年,位于海曙区白云街48弄9号。建校过程中,时任旅港宁波同乡会副会长的范思舜及其兄妹捐赠了200万人民币助建了学校,其中50万设立了范桂馥奖学基金,学校因此以他们先父的名字命名。
庄桥中心小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为庄桥集成小学,书法大师沙孟海,外交名家李储文等曾就读于此。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1100多名学生,是一所现代化学校。学校有25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运动场、880平方米的风雨操场和长50米宽21米的标准游泳池。学校功能教室和专用教室基本齐备。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音响系统一应俱全。学校拥有一支精良、干练的教师队伍。现有市名教师1名,市学科骨干教师1名,市教坛新秀4名,市首批模范班主任、区名班主任1名,区级教坛新秀19人。青年教师日臻成熟,逐步成为学校的骨干,他们头脑灵活,思想敏锐,热爱工作,善于学习,富有创新精神,是教育教学的希望所在。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学校制定了《学科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评选条件和管理办法》,并评选出首批校学科骨干教师5名,骨干班主任4名。近年来,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开展,先后获得了“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点”、“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童心在诗意中成长,生命在运动中勃发”,童诗和排球是学校倾力打造的两张特色名片。十年来学校坚持“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的排球特色教育理念,营造以“排球”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排球队多次蝉联省市比赛的冠军。童诗教学活动从课题研究到全校推广,开展得如火如荼:已成功承办宁波市儿童诗教学年会,《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等课题在区市获奖,《一路阳光》诗集已经出刊三辑,师生诗作频频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童诗教学在创建诗意校园,陶冶师生情操方便,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团结、敬业的教师团队努力培养“基础实、发展全、素质优、心理健、有特长”的学生,走着一条“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学校发展之路。
我校最早成立于解放初年,当时村里的祠堂就是学校。现在校舍建成于1995年,座落在藕池新村内,当时只有一幢教学楼(蓝色),98年又增建一幢教学楼(白色),占地5亩,计3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3平方米。现在教职工19人,学生近500名,编制12个班级。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重视十,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依靠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先后通过了上级部门对我校的“双基”及“两高”验收。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体教师学历都已到大专,80%教师已达本科水平,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师资力量在全镇居上游地位。在重视学科质量的同时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书法和美术教学方面更为突出。学生获奖人次多、级别高。由于地处近郊发展较快,学校原有设施设备渐渐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的教学进程。学校规模地需进一步扩大,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下,现已成立方案,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宁波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22年,前身是鄞县私立鄮西小学、宁波市西郊路小学等。1981年改名为宁波师范附属小学,1985年同时定名为宁波市实验小学,隶属于宁波市教育局。2001年宁波市政府出资,港胞范思舜先生捐助,全面翻建了校舍。共有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安装了校园通讯系统、校园音响系统、闭路电视系统和电脑网络系统,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宁波市现代化办学纲要标准。目前全校有31个教学班,1296名学生。有教师78人,其中中学高级职称4人,小学高级32人,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占47.4%;本科学历39人,大专3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3.6%;评上区、市及省级以上的“教坛新秀”和“教改之星”有29人,占37.2%。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在全省率先开展整体教育改革实验,相继进行“审美教育”、“数学建模”和“选择教育”等全国或省级立项课题的实验研究,科研成果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与日本的长冈井市和德国的亚琛市缔结友好关系,进行教育交流,是宁波市最早对外开放的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整体教育效能,在德、智、体、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个性特长鲜明、学习潜力充足、具有一定审美情操的高素质学生。同时,为宁波师范学校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实验基地。学校曾经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教育科研和行风建设先进集体,省“优秀家长学校”和“绿色学校”等称号;荣获宁波市德育工作、艺术工作、群体工作、师训工作、图书工作和电化工作等先进集体。学校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实验学校”,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目前,学校正朝着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实验性和示范性的窗口学校迈进。
墙头镇中心小学前身为“时敏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校址设墙头乌龟岭下前。1914年改名为“欧氏私立果育学堂”,亦称“欧氏义塾”,校址为现在的墙头粮站。1915年更名为“私立果育完全小学”,1940年奉命改“私立果育代用中心国民学校”。1951年校舍改作粮站后,学校迁入欧家祠堂内,改名今“墙头镇中心小学”。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5人,在职自考、函授8人。县学科骨干教师1人,县教坛新秀4人。全校12个班级,学生来自墙头、方家岙、丁家、朱家、溪里方、屠家、岭下、舫前、孔家、徐家井等10个自然村,共400余人。附设2个学前班,共60余人。学校还负有管理、辅导亭溪、洋北、下沙等三所完小村校的职责。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主管部门的殷切关怀下,学校面貌变化较大。学校现有占地面积728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普教仪器达到省二类标准,藏书9250余册。设有实验、仪器、图书阅览、会议室、队室、档案室、美术室、书法室、多媒体综合教室、电脑室、语音室等,其中面积636平方米的欧家祠堂为象山县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确立“质量+特色”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以书法教育和科技教育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理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先后有四十多人次在县、市、省以及全国级书法写字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学校于1999年3月被宁波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吸收为“实验学校”。校乒乓球队连续三届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进入前三名,其中2002年取得女子团体第一、男子团体第二的好成绩。彭秀雅等3位同学的科技小论文《废车胎在养殖牡蛎中的运用》获浙江省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翁艳等3位同学的科技小论文《牡蛎综合利用的调查与实践》获浙江省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999年以来,学校连续5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学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学校。2000年被命名为象山县文明单位、象山县卫生工作先进单位、象山县拥军优属先进单位。2004年3月再次被县委县府命名为象山县文明单位。
洪塘中心小学创建于1908年,由上海北市钱庄领袖洪念祖、洪益三、洪承祁父子等先生筹办,初创时借禅宗寺为学堂,实为私塾。1919年学堂改称为洪塘学校。1929年学校改名为洪塘小学。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经过多次撤并,先后改名为余姚县姚东区校、洪塘公社中心小学、洪塘乡中心小学、洪塘镇中心小学、洪塘中心小学。现本校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洪塘中路436号,占地面积29991平方米。同时,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西校区,位于江北区洪塘南区,占地25200平方米。学校现在校学生1989人,设有44个班级。在编教师106人,支部党员52人,校级干部4人(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各一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中级教师43人,初级教师36人,男教师27人、女教师89人。研究生学历占1.9%,本科学历占80.2%,大专学历占12.3%,中专学历占5.6%。配备有英、体、美、音乐、科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4名教师曾被评为区学科骨干,6名教师被评为农村学校学科带头人,5名教师曾获市教坛新秀称号。回顾学校百年之历程,虽学校历经嬗变,校址也经搬迁,但洪小传统一以贯之,洪小文化一脉相承,审视今日之洪小,学校倡导开放办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品格教育为首,上下团结进取,“以崇高的师德立身,以精湛的业务立业,以真诚的服务立信”成为大家的工作宗旨,“人文关怀,文化立校;润泽生命,开启智慧”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学校办学精神。“让学校成为教师学生生命成长乐园”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重视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形成了“理论学习,实践培训,对话交流,行动研究”四大教师培训制度,构建了“教师进修券”考核评比制度,实行了“教师自主成长发展规划”与“个性化督察评估评定”内外因相结合的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成长的新办法。相关的课题研究都在省、市获得很好的成绩。相关的经验举措多次应邀在省市层面做推广宣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