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区华山小学创建于1999年9月,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北仑区教育局创办、新碶街道管辖。学校地处北仑新区的中心城区,为浙江省示范性学校、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北仑区文明单位。 校园占地面积162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000余平方米,绿化面积4800平方米,校园内绿草如荫,环境优雅,是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宁波市花园式单位。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学生1130余名。教职员工80名,其中专任教师55名。 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办公形式。目前学校另有宁波市北仑区乒乓球培训学校和宁波市北仑区华山青少年乒乓球俱乐部两块牌子,对学校内外的乒乓球工作进行全方位运作。08年4月,通过区政府、区体育局牵线,与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冠军队——海天塑机集团下属的海天乒乓球俱乐部成为合作单位。海天俱乐部每年提供运动员训练、比赛、俱乐部教练员的各项资金,学校外出比赛冠名宁波海天乒乓球重点学校队。08年7月至今,球队已参加全国各项青少年乒乓球比赛(如全国青少年7大杯赛中的“娃娃杯”、“新星杯”、“幼苗杯”等)十几次,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学校建有600平方米高标准乒乓球馆1个,是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乒乓球重点学校、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乒乓球)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目前自聘专职乒乓球教练4名,有900余名在校生常年参加乒乓运动。 学校依托区域内良好的群众性体育发展氛围以及多支“国字号”队伍训练基地落户北仑良好契机,在北仑区体育局、北仑区教育局、北仑区域乒乓球协会等各级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历年来参加各项比赛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学校乒乓运动员先后参加浙江省第13、14届全民运动会运动会,累计获得金牌6枚,银牌3枚。学校代表北仑区参加宁波市15届、16届全运会青少年乒乓球,累计获得9金4银。参加全国各类青少年乒乓球邀请赛获得冠军十几次。先后已有4名学生输送到省级球队。
象山县泗洲头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50年9月,1997年迁址新建。学校占地面积2580平方米,教学设施基本齐全,环境优美。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等,现有14个教学班,学生652人,教职工37人。下辖一所完小――墩岙塘小学。(全镇共有教职工51人,学生902人)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五育并重,弘扬个性。学校积极倡导“为增强智慧走进未来,为报效祖国走出去”的校训;“严实、自信、发展、创新”的校风;“求实、探索、敬业、奉献”的教风;“勤学好问、开拓创新”的学风;“团结民主、廉政开拓”的领导作风。 学校现有小学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29人,师资配备合理,近几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在改善,办学水平在不断提高。2001年被评为县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学校,连续四届县小学生乒乓球赛都获得了较好较多的奖项,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海曙中心小学(吴剑鸣外国语学校)位于宁波市的政治、经济、化中心,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高质量、严要求、有特长”的传名扬省内外。几十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育,先后获得了全国语言文字先进集体,省文明学校,省、市军警共建文明单位,省、市电化教育先进集体,省、市实验先进集体,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花园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现在全校有28个班级,67名专职教师,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35人,占教师总数的52.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4人,占教师总数的50.75%,有省教坛新秀、省优秀教师4人,市区教坛新秀22人,市教坛中坚1人,市区学科带头人5人。有一支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 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几十年名列宁波市的前茅。海小毕业生分布宁波市各个中学,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这些学校的高度评价。 学校已转制,性质为全日制国有民办小学。 学校定位: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设施,为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和谐发展服务,为他们打下终生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希望通过3─5年的不懈努力,把海小办成在省内有重大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实验性、示范性的现代小学。 教育理念:“以诚为本,达成之的”。“诚”,即:诚诚恳恳搞好教育事业,诚心诚意为学生、家长、社会服务。“成”,即: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使教育成功,学校成名。 硬件建设:学校将在2─3年内使硬件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扩大校园占地面积8亩,增建一幢教学楼(5000多平方米),新建200米塑胶环形跑道;建立校园网,并实施家校联网,新增多媒体教室、学生上网教室、电子阅览室。
该校1937年由范功臣创办,时称榧坑初级小学,以榧坑祠堂为校舍,学生数十人,均免费入学。1950年学校规模扩大,增设高小班,成为完全小学,迁入榧东祠堂,设3班,学生100余人,教师4人。其后,立为双峰乡(公社)中心小学。1967年增设初中班。于1972年新建一幢二层7间的教学楼。1978年又建一幢三层6间的楼房,其底层为公社工业经理部办公室用房,二、三层为学校用房。占地面积1581m2 ,设7班,教师16人,学生近300人。至1996年全乡小学撤并为一所,即中小学合并校,名称双峰学校(小学部),搬迁于榧坑村大庙上新校舍,有2幢,一幢是教学楼,一幢是宿舍楼,现6个班,学生200人,教师15人。
江南教育集团小港实验学校位于美丽的东海之滨,甬江口南岸,始建于1998年。校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设有多媒体综合教室、科技馆、计算机室、语音室、科技创新操作室、实验室、队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学校现有教学班31个,学生人数1360余人,教师60余人,其中市名校长1人,市骨干教师1人,市教坛新秀4人,区名师1人,区骨干教师2人,区教坛新秀多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师资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 学校以“崇德、和乐、博采、勤思”为校训,以“学会参与、自主发展”为校风,把 “以科研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培养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小主人”作为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向着精细化管理、内涵化发展之路潜行。学校先后荣获“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学校”、“浙江省科研先进集体” 、“宁波市文明学校”、“宁波市师德群体创优先进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宁波市交通安全宣传“五进”百佳评选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以科技教育为特色,通过科技五大基地,在实践中不断开展研究,取得了骄人成绩:学校被评为“区科普特色学校”、“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连续三年被评为“宁波市科技创新先进集体”,还被中央教科院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学校”、“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普及实验基地”称号。 此外,学校在追求科技促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弘扬。为此学校努力营造理昭昭、情切切、乐融融、笑盈盈的学习氛围。通过以“经典”为教材,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基础。学校现成为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校”。
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2011年9月创办,占地百亩,投资2.5亿,建筑面积43608m2,建有小学教学楼、中学教学楼、体艺综合楼、科技实验楼、图书行政楼、田径运动场、室外球场等基础设施。学校设计规模72个教学班,九年一贯、外语特色。现有小学一至四年级各8个班,初中七至九年级各4个班,共有44个班级、1649 名学生。学校秉承“中西文化共育,现代传统兼容,科学人文并蓄”的办学理念,践行“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的教育使命,高标准投入、高起点定位。先进的理念、现代的设施、花园式的校园,“海外学子”在这里享受最优质的资源,接受最优雅的教育,铸就最高雅的气质。 学校现有教职工13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 5人,本科学历125人,学历达标率100%,中高级职称教师占62.3%以上,省特级教师2人,市名师1人,市骨干教师3人,区名师5人,区骨干教师16人,各级教坛新秀64人。这是一支充满智慧的精英团队,这是一支团结奋进的奉献团队,这是一支怀揣梦想的融合团队。他们以“放低身子,敞开心灵,激发智慧”为行动指南,以“发展自己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才能成就自己”为专业精神,集潜力、活力、魅力于一身,竭尽所能托举“海外学子”的高飞梦想!
郑家小学在解放前是由当地居民集资而捐建的一所学校。校名没“通德小学”。就读学生来自附近几个村。(象岩、岭下、郑家、长潭)学校办学经费主要靠学校校东对当地居民的募捐集资而来。解放后改名为“鄞县郑家学校”,包括小学部与中学部。到1986年由于师资、校舍等原因,撤消了初中部。变为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办学至今。 现学校为“鄞县区章水镇郑家小学”。占地面积4754平方米,剪除面积校舍2235.90平方米。自1985年来,逐步拆除原校舍,在原址建造新校舍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一幢教学楼由原村、乡、集资建造,于1985年竣工交付使用。为三楼9个教室。另一幢教学楼由当时县团委集资捐建,取名为“鄞县共青希望小学”教学楼,为三层9个教室。 现学校设有专用教室为“音乐室、图书室、美术室、电脑室、实验室、语音室各一个。电脑室配有学生用电脑20台。语音室有学生座位45座。学校设1―6年级6 个班级,全校共计学生173人。学校教职工10名。其中中级职称(小高)5名。一年级教师4名,其他1名。随着本地人口不断外流及自然人口萎缩,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现173学生中有52人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 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各种教学设施。不断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引进新的具有专科特长的年轻教师。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断创新,在新课改环境下,不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家质量在当地受到社会的赞誉。学校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的能力。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以学生日常规范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形象,及勤奋进取精神。 学校在教育改革春风下,会朝着现代化办学的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档次。
江花小学创建于2004年2月,座落于大闸路164弄80号(宁波大剧院旁),现有 18 个班级, 590多名学生,38名教师。学校坚持“和谐共生”这一办学理念,以“温馨、多元、健康、快乐”作为学校发展的愿景,努力培育“宽容大气,合作进取”的校风,积极营造“主动沟通,快乐共享”的人文校园。学校拥有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教师团队,拥有区级及以上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师占70%。 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是江北区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在“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通过四年多来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小班生动活泼、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学期都举办“百生讲坛”、“百生艺坛”等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增强成功体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还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定为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经典阅读”、“亲子阅读”等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使书香满溢校园。作为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以“国球”——乒乓球为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了兵乓课。校内不仅拥有500多平方米的训练场馆,而且还配备了优秀的教练。经过短短三年时间,乒乓教学已取得了可喜的竞赛成绩。 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宁波市市级治安安全单位”、“宁波市阳光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宁波市先进家长学校”、“江北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鄮山书院改建,定名鄞县县立高等学堂;1913年改为鄞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1927年改称宁波市立第一小学校;1929年改称宁波市立鄮山小学;1931年改名鄞县县立鄮山小学;1952年学校名称改为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1986年,镇小被列为市重点小学。 学校总部占地9998平方米,实验校区占地15800平方米,学校不仅布置整齐、和谐、美丽,而且教学场地有保障,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全面达到学校现代化标准。校内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综合教室、总控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等专用设施,拥有了250多个工作站的校园网、38个终端的校闭路电视系统和小能人电视台、智能音乐广播系统。配备电脑及大屏幕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室达36个。 目前学校共有33个教学班,1423名学生。在职的84名教师中,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5名,小学高级教师46名,市级名师1名,区级名师1名,区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教坛新秀3名,市教坛新秀11名,区教坛新秀32名。 学校长期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发展个性,输送人才”为办学宗旨,以“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而被全社会所称道。 近年来, 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以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以《海曙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导引》的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和谐地共同发展为落脚点,先后开展“小学数学‘弹性教学’研究与实践”、“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学校管理新模式,构建了生机勃勃的新课堂,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新发展,提升了学校办学的新品位,实现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江东实验小学原名四眼碶小学,创建于1913年2月,将近90年历史,校名校址几度更改变迁,历任校长三十余人。学校历来以办学严谨、质量较高著称。沈祖伦、朱兆祥、陈廷骅、闻儒根等名人曾在此就读。学校从1985年开始,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从学校管理到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改革和教育科学的实验研究,采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生活能力,努力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适应21世纪新世纪新时代的人才。2003年9月,学校新校舍落成,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40个教室,大型体育馆、室内游泳池、千兆校园网等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施。 多年来,学校提出“崇文尚德,追求卓越,和谐发展,示范一方”的办学目标,逐步形成以 “和谐教育”为办学特色,通过打响学校管理的科学牌;队伍建设的和谐牌;教学效果的优质牌;德育工作的实效牌;科研兴校的特色牌;后勤服务的满意牌,来提升学校品位,走“品牌”学校之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曾获全国红旗大队,省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省、市教育先进集体。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