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墟中心小学是宁波国家高新区直属中心小学,前身是梅墟求精学校,始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至此建校已逾百年;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梅墟乡中心小学;1988年迁址新校于梅墟街道北二路。 2009年起由高新区社管局全面接管,学校也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学校建设的目标。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Ⅱ类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高新区文明单位、高新区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现学校占地面积16439.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12.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321平方米;有可容纳24个教学班的两幢教学楼;实验楼内设有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器乐室、仪器室、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劳技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室、医务室等专用教室;有一幢集行政、礼堂、食堂、教师宿舍为一体的综合楼;有一个占地约10000平方米的200米塑胶跑道体育运动场;配备了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音响系统,每个教室配备了视频展台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长远规划中,学校在不久的将来会演变为拥有145亩土地、有着102个班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700人左右,公历教职员工编制4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6人,宁波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德育优秀工作者、市级区级“教坛新秀” 、区“十佳教师”及各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济济一堂,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历、有一定创新意识的较为成熟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学校经过百年沧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为己任,培育出代代英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更将传承先辈“进德修业 精益求精”的训言,发扬“爱、勤、实、新”的校风,必厚积而薄发,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宁海县城关镇城南小学原址龙灯墙,创办于1907年,于1993年秋,迁址环南西路28号,占地21.5亩。现有教学班17个,学生940人,教职工42人。学校领导班子开拓创新,于时俱进。校长杨春丽是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首届名师,曾多次到外地开课讲座。学校树立“为雏鹰锻造铁的翅膀,让幼苗沐浴春的光华”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三精”办学目标:精干的队伍,精湛的教学,精美的环境。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 “县示范性文明学校”、“县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县德育先进集体”、“县助残扶残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雏鹰红旗大队”、“市现代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环境优美,楼群整齐,绿草成茵,花香四季,处处皆可入画。我们努力创设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花园学校,让默默无语的四壁为孩子们传递做人的道理和科学知识以及现代气息。 “让校园鸟语花香,让童年幸福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我校充分体现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创建于1996年9月,采用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学制,是一所国有民办性质的现代化学校,为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实验学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北仑区教育局创办,原址位于北仑城区百川路28号,校园占地13000 m2,建筑面积7500 m2,首期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开设1—6年级11个班,共468名学生。 学校自创办来,以超乎常规的速度迅速发展,根据社会的强烈需求和学校发展现状,于2000年9月移地重建,迁入新址。新校园座落于北仑新区新大路1008号,占地54933 m2,总建筑面积25400 m2,总投资达到6000万元人民币。 学校现有中小学教学班41个,1839名在校生,132名专任教师,173名教职工。学校设有寄宿管理中心,可满足900人同时在校寄宿,现有寄宿生718名。 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人本因素,功能区划分科学合理,包括中小学部教学区、行政办公区、运动健身区、科技园艺区、生活休闲区,拥有科学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阳光剧场、报告大厅、学生社团活动中心、食堂餐厅、学生公寓及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现代化学校设施。 投资达300万元人民币的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布置计算机节点400多个,进入全校各室,建有多个信息平台,实现教育教学、办公管理网络化。已拥有网络教室、多媒体制作室、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阅览室、多媒体观摩教室以及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钢琴房、美术室、书法室等近30个专用教室,建立了校园中心演播厅和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已将多媒体控制平台、51英寸背投和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化设备配置到各班教室,教育设备处于领先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已与学科教学得到有效的整合。
百梁天成希望小学是一所农村完小,位于鄞州区洞桥镇蕙江村,毗邻宁波市十大古桥之首的――百梁桥。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14年创办了学校前身蕙兰初级小学。1917年学校改名为启源小学;1938年启源小学与甘溪小学合并(校址就是现在学校的所在地)。1945年,甘溪回归宁波,改名为百梁小学。1951年百梁小学改名为百梁乡中心小学;1954年学校转为公办学校;1958年兴办民办初中,1962年撤消初中。在1959年,学校成立了米丘林科研实验小组,全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生产服务。用试验田2.5亩,试种苏联绿豆,印度寸稻,甜菜,向日葵,蕉藉等,实验作物嫁接;当时百梁小学以虚带实,很有名气,被誉为“科学试验作物大王”,全国生产劳动重点小学和宁波市重点小学。有五名学生被中国科协接纳为科协会员,学校的劳动教育经验还上过《人民日报》。1993年,学校“卫星搭载蕃茄种子”对比种植实验荣获省、市一等奖,全国三等奖。 在1991年至1997年中,陆续撤拼了周边四所村小,并入百梁小学。 1997年,学校被列入鄞州区破旧校舍改造对象,区、镇投入40万,天成大酒店捐资25万,新建了三层1030平方米教学楼,于1998年2月落成,学校也更名为百梁天成希望小学。 学校环境优美,四季有花。学校占地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7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294名,8个班级,来自周边四个行政村。全校有教师13名,学历全部达标,高一层次学历达到75%,有小学高级教师4名。学校设备齐全:配有24台电脑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拥有7000多册图书的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实验仪器按省二类标准配备),配有一体机、复印机的文印室,美术室等。有176平方米的学生餐厅。根据镇政府的规划,2005年暑期投资40万左右改造学校操场,安装校园网络系统。 学校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学校管理,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校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兴趣小组活动有声有色,成绩突出,2002年,二学生代表区参加宁波市象棋比赛获少年乙组团体第一名。在今年全镇小学生运动会中,获总分第二名。学校2002、2003年度被鄞州日报评为先进小记者站。学校还成立了“护古桥小队”,“我是一名小导游”等,努力为社会服务。
该校的前身是峡山小学,创办于民国23年(1934年)到2003年8月,强蛟镇初级中学与强蛟镇中心小学合并并称为强蛟镇中心学校。首任校长为金建国,小学部学生增至646人左右。 近几年来,入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规范日益扩大。2003年变为13个班,学生646人,教师27人。学校教育质量居县先进行列。艺术和科技教育活动,成绩斐然,1997年学校被评为“省十佳少年科技校”,2000年学校荣获“宁波市优秀艺术学校”光荣称号,2001年学校被评为 “县十佳少年科技校”,学校2名教师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 乘县创省教育强县的东风,学校多方面努力,全部配齐了应该配的硬件、软件,如多功能厅、电脑室,间、体、美专业教育等,成为县农村中的一流学校。
我校创建于1907年,当时在洪家永思堂设立“当阳初等小学堂”,后改名为“香岩学堂”。民国元年(1912),在义溪北岸新建木结构两层楼一幢(即今址)。设初小4班,更名为“香岩学校”。民国6年扩为完小,学生200余人,36年改称“香山乡中心国民学校”。 建国后,称“县立香岩小学”。1961年起改名为“香山公社(乡)中心小学”。1968年增设初中班。1976年共16班(含初中4班),学生600余人。1984年中小学分设。时小学为10班,学生400余人。1992年撤扩并后,成为西店镇香山片的一所中心小学,改称“西店镇香岩小学”。从始建至今有近百年历史,现有12个班级,学生397人,教职工22人。专任教师21人,师资学历合格率为100%,已取得大专学历的教师10人,专任教师高学历比例达50%,小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一级教师9人,其中有5人荣获市、县教坛新秀称号,获宁波市第一届红烛奖和宁波市优秀班主任的教师1人,获宁海县优秀共产党员1人,当选宁海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人。 1951年至1992年间,香岩小学校舍进行了多次扩建,至1993年,学校占地面积4477平方米,建筑面积1707平方米,1998年,拆除原7个教室的一幢平房,投资85万元,新建了一幢三层教学楼(现教学楼)1590平方米。现学校占地7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937平方米。之后,投入20余万元配置电脑30台,29寸彩电13台,1台复印机,1台传真机,学校教育硬件得到明显的改善。 香岩小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向来以治学严谨,学风纯正,教学质量高而名闻宁奉,吸引了宁海、奉化大批学子,为国家和乡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不乏革命者和出类拔萃者。近年来,学校在“求实、奋进”的校训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已树立了“团结、勤奋、文明、守纪”的良好校风,形成了“好学、精思、刻苦、灵活”的学风和“认真、严谨、求实、创新”的新教风。一直来,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树立教科立校,教科兴校观念。92年《农村小学国情教育途径探索》教研课题被评为宁海县优秀教科成果二等奖,同时又是当年全县唯一获宁波市教科成果三等奖的课题。95年《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培养》课题获县教科优秀奖;2001年《农村小学环保教育的实践探索》获县级教科二等奖。同时,一直以来把“写字、体育”作为自己的特色教育,99年6月,在宁海县小学生写字比赛中,荣获二年级组团体一等奖,2001年6月,校小学生男子篮球队代表西店镇参加县小学生篮球比赛,荣获第六名。历年来,获县先进教师称号达30人次,1992年,香岩小学被县教委命名为“文明学校”,1994年被宁海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又于2001年被县命名为“示范性文明学校”。 香岩小学的教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高一级学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优秀人才,是一所深受群众称赞的有较好名声的学校。
竹林小学前身是清末育英书院,院址竹林文昌阁(今已毁)。民国(1912)年,迁址到二房宗祠,改设为元峰小学。民国23年,更名为竹林初级小学,民国25年,迁至五份宗祠(即今址),扩建校舍,开辟操场。民国32年,改称竹林乡中心国民学校,1956年起相继称竹林乡、公社中心小学,1992年撤扩并后,改称前童镇竹林小学。 学校现占地面积为9265平方米,设有12个班,共有在校生388人。现有教职工24人,其中高级教师有6人,小学一级教师有17人,小学二级教师有1人;大专学历有7人,还有部分教师正在进行高学历进修。我校是县第一批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学校以“重德、增智、健美、开拓”为校风,以“严教、善导”为教风,以“两大、两全”为培养学生的根本目标。小学生男子篮球队2次获市冠军,2次获市亚军,4次获县冠军,2次获县亚军;1988年学校被评为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0、1991年被命名为县文明单位、文明学校;研究课题曾获市二等奖,县三等奖;奥数组学生曾获全国三等奖,省二等奖;绘画组学生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县比赛中获奖;市电视台“七色花”栏目还对学校泥塑组学生的作品作了专题介绍。
我校始建于1925年,原名学达小学,解放后改为下邵小学,1981年又改为下邵乡中心小学。1996年,扩乡并镇后,学校改名为小港镇第三小学。小港镇成立街道后,改名为小港第三小学,即现在的校名。学校原坐落在下邵村,1982年-1998年,华侨邵永财先生和张新章先生先后出资,学校先后建造了两幢教学楼。2003年10月,学校迁址五盟村(原下邵中学校址),另由小港街道出资,新建了一幢教学楼和一标准化食堂。2004年9月,学校又对操场进行改造。现在的校园环境整洁、优美。 学校现有教学班12班,每一年级设两班,下设一个完小,现共有学生549个。学生主要来自附近的村子,另有民工子弟148人。学校现有200米标准跑道一个,各类仪器、器材配备达到二类标准,设有实验室一个,图书室一个,微机室一个。学校现有计算机25台,藏书15262册,但还未建立校园网。
宁波市老庙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1909年。老庙又名老涨浦庙。相传唐朝时,百姓为纪念西汉末年一位名叫梅福的官员建庙,明嘉靖二年,该庙宇更名为涨浦庙。清朝年间,梅墟村民又建了一座新涨浦庙,因此,将原来的涨浦庙更名为老涨浦庙,简称老庙。此地遂称老庙村。老庙小学因地名而起。 办学百年,老庙小学几易场地。从一所以民宅为校舍的私立学校起始,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漂亮新校,在这漫长的历史跨度中,广大师生风雨同舟,经过种种艰难曲折,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历史性的成就。这一百年来,变化巨大,硕果累累,成绩辉煌。 老庙小学占地11亩,建筑面积为6272平方米。一期教学楼2000年竣工,二期综合楼2004年竣工。2008年高新区社管局又投入近18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二次装修以及硬件配置。目前,学校拥有24个普通教室,12间专用教室。生均图书拥有量达35册。学校虽然不大,但处处都透着精致。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学校也声名鹊起,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学校获得了市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区文明单位、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先进团组织、市书香大队、区教师综合才艺银奖、区特色课间操一等奖等荣誉,2007年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基地。学校剪纸特色校本课程成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助推器。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老庙全体师生豪情满怀,信心百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优质为特色,以办群众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求实创新,我们将一起开创老庙小学新的历史篇章。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