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裕小学前身是六村小学。因所处的六村小学规划于宁波市高教园区,所以于2001年9月搬迁至顾家村即现命名的东裕新村。学校地处未来繁荣的鄞州中心区,位于高教园区的北堍,占地面积近18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是一所蓬勃向上发展的学校。 学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和计算机房。有专用的美术、音乐、舞蹈、阅览、劳技、体育、团队等教室。有演播室,校园音响系统,教学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20个班级,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45人,有高级教师12人。学历层次高,本科占35%以上,大专占95%以上。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教研风气浓厚的师资队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宗旨;以“加强基础,培养个性,创造特色,全面育人”为目标;“以求实、创新、勤奋、乐学”为校训;以“生动、扎实、清晰、新颖”为教风。走教学兴校之路。 托起一轮红日。高扬时代风帆,浓缩历史的厚望,让东裕人携起手来,共铸辉煌!
【学校简介】光绪三十一年,里人张荫乔等有感于培育幼苗之重要,改建原九峰书院为养正小学堂,九峰学堂于焉而生……2003年,逢北仑二次创业,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在北仑新区中心新建九峰小学。这是一所环境与交通完美结合的学校——她南临九峰山景区,北依凤凰山乐园,占地面积18228平方米,建筑面积11886平方米。如今九峰已成为一所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学校——她传承了前身九峰书院的百年文化底蕴,更吸纳了当前生命教育的全新理念。学校秉承百年九峰“笃于学问、明于睿思、志于成人”的校训,积极实践“用阅读开启童年智慧,用习惯追求一生幸福”的办学理念,率先引进正在国际汉语言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我们希望借助“经典导读”来构建一个“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新九峰, 以一体两翼为基本建设结构,即以“经典导读”课程建设为主体,以书香教师打造和书香家庭创建为两翼,突出主体,协调发展。辅之以健康、艺术等个性潜能发展计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书香九峰、健康九峰、艺术九峰”的办学目标,以期培养人格完善、体魄健康、个性鲜明的九峰学子。历经七年的办学磨合,九峰小学现已拥有教学班23个,教师50余人的办学规模。几年来,已形成市名师1名,小中高4名,区学科骨干3人,市区教坛新秀20余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师资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学校逐渐走向成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浙江省优秀校园网站、宁波市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北仑区文明单位、北仑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北仑区校本教研训示范学校,是全国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实验基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九峰第二轮发展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了“阅读与实践同行,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全新办学理念。学校以市规划课题《基于学科的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为引领,以“家庭实验小作坊”的行动研究为抓手丰富育人内涵,拓展特色领域,提升办学品质,开创九峰建设新局面!【校训】笃于学问、明于睿思、志于成人注释:“志于成人”就是要立志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是九峰小学的治学根本,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笃于学问,明于睿思”是走向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提高学问的渠道有很多,读书是最重要的一种,只有忠实阅读、博览群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的智慧有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之不同。【校风】乐于倾听、勤于反思、善于融合注释:倾听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倾听是对话的前提,乐于倾听为对话教育和赏识教育提供可能;反思就是人的“内省”,勤于反思能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融合不是妥协,而是不同主张碰撞交流后的新发现和新创造,这既是教育的法则,更是人生的哲学。
东红小学创办于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原借民房为校舍,属私塾性质的初等小学。民国32年改名为石孔小学,定址下庄庙,由冯、尤、仇、潘四姓合办,二班二员。建国后,改称石孔初级小学,学生100人左右。1972年,双山、石孔两村联合重建校舍,改名为双山小学,晋为完小。1974年改称东红小学。1990年两村领导先后投资30余万元,一幢三层九间的教学楼于1991年落成,后续建配套建筑设施。除设有标准化的教室外,还有电脑房、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室、队室、食堂、教师宿舍等,属西店镇“窗口”学校、县文明单位、市无烟学校、宁波市农村完全小学现代化学校。学校现有小学6班,教师10人,附设幼儿园3班,幼教职员4人。 学校围绕“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目标,开展整体改革,取得较好效果,学生考核成绩均达到或超过“纲要”水平。学校重视培养有兴趣爱好的特长生。在全国、县、镇级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第十四届“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上,二人获银奖,三人得铜奖,一人获优秀奖。县第六届“全运会”中,屠晨洁同学荣获小学组全能冠军。县硬笔字比赛三人获奖。镇前两届运动会取得完小组团体第二、三名。镇书画赛更是名列前茅。除此以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小记者队伍,他们定期开展活动。作品发表在《小天使》、《读写算》、《未来作家》、《校园风》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中,赢得了家长、同行的广泛关注。
余姚江畔,修人故里,矗立着一所美丽的学校------"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绿",那就是修人学校(因革命烈士、湖畔诗人应修人而得名),修人学校自五十年代创校至今,经历了风风雨雨,今年九月改变了原有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合并到新慈城中学,小学部合并了原虹星小学,师资力量大大提升,教学设施得到改善,成为崭新的修人学校,拥有一支年轻又朝气的教师队伍,成为江北教育一道亮丽风景线。学校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有别致的教学楼、实验楼、电脑房、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劳技、围棋、书法、英语专用教室、综合餐厅、300米环形塑胶田径场,硬件条件保证、现代化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雅,亭阁假山相伴成趣;绿草如荫、花团锦簇;四季常青、鲜花不断;步步有良木、处处有幽香。教室有名人名画、格言警句相伴,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阅览室期刊、报纸放满书架,应修人纪念室陈列诗人文章诗篇、烈士报国豪情壮举。这里是莘莘学子吸收知识锻炼才能、发挥特长的大好场所。学校本部现有在职教师27名,配有专职的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品德教师。学校的英语特色在江北区的农村小学开先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配备 2名优秀的专职英语教师,负责开展学校的英语特色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收获丰厚,不仅在学校举行的特色汇报演出上得到了领导和家长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重视起了英语,喜欢上了英语,这必然会对他们今后学习英语提升兴趣。
一所新兴的小学, 2001年9月1日正式成立并服务社会,学校占地面积18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学校现设21个教学班。近千名师生。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有专长的教师队伍。学校设施齐全,拥有网络数据中心、多媒体语音室、电脑教室、舞蹈房、创新实验室、多功能阶梯教室、演播厅、塑胶跑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助力”为办学理念;把学校办成“和谐宜学,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文脉相承的人文学校”为办学目标。近七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获得省绿色学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巾帼文明岗、市保护“母亲河”号、市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先进单位、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市园林式单位、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区校本教研训示范学校、区十佳网站等荣誉。几年来,学校极力打造长江的品牌,如今学生的电子制作在国家级、省级屡次获奖,在北仑区独树一帜;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已被专家及社会各界所肯定。举重项目填补了小学生业余举重的盲点,举重设施设备全市一流。业余艺术体操初展风姿。
宁波市泗洲路小学创建于1955年7月。2004年,江北区布局调整后,又将新马路小学、压赛小学并入,形成了现在的泗洲路小学。 学校位于宁波市甬江岸老外滩旁白沙公园对面。学校交通便利,闹中取静,有舞蹈房、电脑室、书法教室、国际象棋教室等专用教室,校园环境整洁幽雅。 学校以书法、阅读、羽毛球、拉丁舞、机器人制作、国际象棋、少年军校等为特色教育,均取得不错成绩。1996年4月,学校被定为江北区唯一的省级书法实验基地学校,以后又成立全市第一所少年团校、少年军校、少警中队。2004年8月8日,学校参加“全国少年警校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勇夺全国冠军。2004年11月,学校在宁波市机器人制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是江北区较早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学校。学校以“尚文、励志”为校训,以平民教育、小班教育为理念,致力于培养有自信、有教养,爱读书、善思考,会合作、习惯好的学生,培养敬业、进取、宽容、和谐,拥有幸福感与成就感,不断主动发展的教师,努力创建秉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特色主题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书香校园、平安校园。
横溪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教育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校风严谨笃实,教育质量一流的学校。 横溪镇中心小学前身是丰乐乡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8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改名为横溪区中心小学。1969年改名为向阳小学,学制改为五年。1975年9月戴帽初中至80年停办。1978年3月恢复横溪区中心小学。由于学生激增,原校舍不能容纳,经区政府和学校共同选定,于83年12月在庄山后填田新建教学楼,85年9月交付使用。1992年撤区并乡时改为横溪镇中心小学。学校现有29个教学班,1550余名学生,83名教职员工,其中小学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30名,小学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48%,大专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到72.6%,教师获区级以上教坛新秀称号的9人,获区级以上先进教师称号的19人。 学校内部设施完善,有可供200多人就座的多功能报告厅,有宽敞明亮的舞蹈房,有信息化的综合教学楼和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有可供1000多人同时就餐的多功能食堂。学校于2003年被评为区A级学校,2004年被评为市现代化达纲学校。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以“上台阶、创特色、铸辉煌”为指导思想,以创办“质量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学校为目标,追求“文明、勤奋、健美、创新”的校风,“严谨、求实、奉献、爱生”的教风,“勤奋、守纪、文明、活泼”的学风。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构建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构筑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近三年来学校成绩显著。图文并茂作文和门球两个学校特色项目有较高的知名度。“图文并茂作文”的经验与做法多次在区电视台、《鄞州日报》、《宁波晚报》上报道。校门球队连续三年获宁波市第一名,2004年获省第一名。学校先后荣获区文明单位、区卫生先进单位、区绿化先进单位、区少先队红旗大队、市助残先进集体、省陶行知实验学校等称号。
华天小学创建于1996年,至今已有十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占地面积8050平方米,建筑面积5775平方米,绿化面积1700平方米,占总面积25%,平均每个学生拥有绿化面积2.4平方米。十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学校现在(2007学年)有17个班级,近700名学生,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校。学校现有37名教师,其中本科学历11人,大专毕业22人,小学高级教师 18人,占教师总数的48.6%,有市区级教坛新秀5人,党员5人,团员 12人。教师平均年龄34.2岁,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工作踏实。近几年来,学校在硬件设施中体现教育性,科学性,先进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2004年被评为现代化达纲学校,学校有教师电脑40台,学生电脑90台,学校各个教室都配备了功能先进、设施齐全的多媒体设备,为现代化教学创设了舞台。学校实施了互联网进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红领巾电视台,校园视频直播系统的四网合一工程,优美动听的校园音响系统环绕校园,先进的网络系统为学生步入信息化时代奠定基础,200米的塑胶环型跑道和风雨操场,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都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以“高标准、严要求、轻负担”为办学宗旨,确定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最终使学生不但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并生存于不断进步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且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充实、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十年来,学校在各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先后荣获“区文明单位”、“区卫生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区巾帼文明先进单位”、“区绿化先进单位”、“市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创办于1998年6月,坐落在慈溪市西二环南路。采用“五四分段、九年一贯”学制,实行寄宿管理。现有45个教学班,2078名在校学生,238名教职员工。学校以建设“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沃土”为办学宗旨,倡导“自主体验,和谐发展”的成长方式。在“做实、做细、做精”的阳光精神指引下,扎实开展“开放教育、体验学习”实验研究。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全面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参加市内外各类竞赛均获优异成绩,历届毕业班中考成绩都居市内前茅。敬业善教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慈溪市级教坛新秀以上业务荣誉拥有者占教师总数的60%。所有教研组都被命名为慈溪市名牌学科,其中5个为一级名牌学科,3个又被命名为宁波市星级教研组。10余年来,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持续提高,被评为全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首批浙江省九年一贯制示范学校、首批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卫生先进单位,等等。
北仑区高塘小学地处北仑区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高塘小学立足农村小学实际和当地风俗传统,根据本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特点以及学生需求的原则,从“独树一帜,特色办学”这一鲜明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出发,审时度势,因校制宜,确定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和发展方向。开展了长达20多年的开掘儿童潜质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剪纸”特色教学活动,提出了“播剪纸艺术之精华,获七彩人生之优雅”的剪纸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剪纸艺术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生活理想、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为学生成为高雅的人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剪纸教育教学校本课程体系以及剪纸艺术氛围体系和有特色的活动体系,来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从而使校园生活精彩纷呈,让儿童的世界充满魅力,为此学校积淀了浓厚的剪纸文化底蕴。目前高塘小学被命名为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市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省剪纸特色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