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灵溪二小座落在美丽的横阳江畔北侧,东起大门路,西到望鹤南路,南枕灵溪三中,北靠学仕路,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春草如茵,夏荷映日,秋桂飘香,冬梅傲雪,是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的乐园。 自1988年4月学校创办以来,学校以“勤奋、严谨、和谐、创新”为校训;以“以人为本,主动发展”为办学理念;以“重素质,求全面,创特色,争一流”为培养目标,经过全体教职员工不懈努力,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的肯定。目前学校共设普通教室48个,计算机、语音、音乐、美术、劳动、舞蹈、书法、乒乓、口风琴、形体训练房等专用教室十二个;另外还配备了校史室、队史室、医务室、课件制作室、教工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舞蹈室、多媒体阶梯教室、风雨操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齐全,建成了灵二小网站、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电话网和计算机校园网并经宽带直通因特网。 学校坚持走名师立校之路。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0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市级教坛新秀、宿将5人,县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宿将、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共26人,市名校长培养对象1人,大专以上高学历教师占69.9%。一支高素质队伍辛勤培育着2700多名学生。
温州市黄龙第一小学地处温州市区西部,创办于2003年,是国家安居工程黄龙住宅区的配套学校,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 学校现有25个班级,其中一年级有5个班级、二至五年级6个班、六年级5个班。1135名学生,50多名教师。学校硬件设施堪称一流,除教室,办公用房外、图书、、阅览、实验、、电脑、语音以及音、舞、美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有双向必路电视,还有300多平方米的设备良好的多功能大厅,300多平方米宽敞亮洁的学生餐厅,200米环行跑道的运动场级、游泳馆等设施已建成。黄龙一小建校伊始,即紧紧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坚持五育并举,和谐发展,以“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提高人才素质”为办学宗旨。创办三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做文明学生,建文班级,创文明学校”系列活动,校园环境优美舒适,文明礼貌巍然成风。深受社区和各级教育部门的好评。少先队大队部先后荣获区先进大队部和市雏鹰大队光荣称号。学校以业务水平,教师的论文多次在各级有关刊物上发表。
学校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万康锦绣城住宅区内,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城市中心区配套学校,是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附属实验学校。 学校以省示范性学校标准建设,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8人,目前,在职教师34人,其中省级教学能手1人,温州市、区教坛新秀9人,市、区骨干教师8人,区名师2人,区新苗2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达65%。来自全区的骨干教师和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组成了一支充满竞争实力、生命活力、人格魅力的教师团队。 学校创办于2009年9月,本着“让每一位学生闪光,让每一位老师成长”的办学理念,致力于让每个孩子清楚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在“龙湾二小”奠定一生做人、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致力于让每个教师实现自己教育的梦想。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以人为本、以创新的眼光来打造学校的发展蓝图,构建开放式教育教学体系,坚持科研兴校,走内涵发展道路,走品牌发展道路!
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原为仰义乡中心学校,1996年迁于新校址,是一所具有67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学校坐落在仰义新街,交通便利,校内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布局合理,是学习的理想场所。校园占地面积17373.4平方米,建筑面积 5289平方米,绿化面积6793平方米。建有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建有科学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技教室等专用教室,建有多功能教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辅导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学校有2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内设标准化的绿荫足球场和塑胶篮球场,教育设施较为完善。 学校现有22个班级,学生854人,平均班额38.82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7.78%,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占42.22%,学校有市、区级教坛新秀7人。 近年来,学校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动态平衡中开展德育工作,实施生态德育。通过落实体育和艺术教育,重视教科研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业务素养,初步形成办学特色。学校集体荣誉: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温州市示范性学校、温州市绿色学校、温州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温州市未成年人教育先进基地、温州市篮球布点学校、鹿城区先进单位、鹿城区平安校园、鹿城区教科研先进集体等。
历史悠久,软硬兼备。塘下镇中心小学始创于1937年,至今已走过73余年的征程。1999年7月由邵宅、张宅两村全额投资,划地61.75亩,新建了校园,2001年9月学校搬入新校园。学校建设共投入48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643平方米,绿化面积15500平方米,拥有43个普通教室, 1700平方米师生餐厅、300米环形跑道的塑胶田径场、篮球场、阶梯教室、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等;配有标准的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电脑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卫生室等13个教学辅助功能室。教学仪器等均按省一类标准配置,目前学校的环境、校舍、设施堪称省内一流。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85人,在编教师94人,专任教师90人,平均年龄33岁,本科学历占43%,大专学历占54%,小学高级占70%。其中浙江省名校长培养对象1名、省教坛新秀1名,温州市教坛中坚1名,温州市学科骨干5名,县市教坛新秀6名,瑞安市教坛新苗3名,瑞安市学科骨干3名,学区教坛新秀15名,学区教研大组组长6名。
我县“百年名校”――枫林镇中心小学,位于枫林镇枫二村学前巷10号。该校历史悠久,业绩辉煌。 清乾隆四年(1739年)县丞何森率里人设楠溪义学;同治元年(1862年),由知县曾传楷(愚哉)易名为志仁书院;光绪十八年(1892),改名为楠溪书院。 光绪二十九年(1903),徐定超捐银发起,嘱侄徐象严创办楠溪高等小学。1905年徐象严主持创建校舍,1908年新校舍落成,定名为楠溪高等小学堂,占地4425平方米,招收学童150人,徐象严任校长,徐春波创作校歌和毕业歌。1909年批准公立。1912年改为楠溪高等小学校。 校园内尚存历代碑记,其中《楠溪高等小学碑记》云:“于光绪丁未春,庀工鸠材,拓官廨。后购民地一亩零,创建洋楼,其下为教堂。筑膳厅于西北隅,迤西增购基地一亩馀为体操场。门面焕新,仿温州师范校式,题曰:楠溪高等小学校。太守吴公学庄手书。门以内接待司阍所,分左右。校凡三重,前礼堂;中藏图书彝器及校长监学教习房,庶务处;最后楼舍为诸生寝室。” 1908年落成的洋楼和1909年在校园西南建造的“忠孝之门”至今尚存。这也是永嘉县最古老的校园建筑了。 辛亥革命时期,楠溪警备营教练胡公冕在该校兼任体育教员。革命先辈徐挽澜、金省真、金希真和谢用卿都是该校民国早期毕业生。 1923年,枫林小学改名为永嘉第八区中心示范小学;1928年,谷雁来任校长,增设师范科;1932年枫林小学称永嘉第十一小学,校长季荣祥,1933年毕业会考成绩超过永嘉县一小(今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名列全县第一;1937年为第八学区中心辅导学校;1938年春,徐石麟担任中师班负责人,后担任小学校长,7月在校内创办永嘉私立济时中学,革命先辈谢白波、徐寿考等在该校建立“青年学社”,以学习文化为名,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春,徐存丰任校长,小学内设幼稚班,幼儿30余人,玩具品种丰富多样;1940年秋定名为枫林镇国民中心小学。 1950年称县立示范学校。1953年更名为枫林区中心小学;1958年改名为枫林公社中心学校;1984年,改为枫林镇中心小学。 枫林镇中心小学现有在编教职工4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1人,本科学历11人,获学士学位3人,在读研究生一人。拥有小学高级教师19名,县教坛新秀1名、学科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4名,并有十几名教师先后获得市、县和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中队辅导员、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近年来,该校坚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本校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5篇,在国家级论文评比中获奖9人次,在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12人次,在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近30人次;另有数10名教师在市、县优质课评比或学科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其中音乐教师徐丽芳在县、市和省级大赛中屡屡获奖,曾荣获永嘉县首届文学艺术奖铜奖、浙江省第六届新人新作演唱大赛银奖、浙江省第五届原创歌曲演唱大赛金奖。与此同时,学生素质迅速提高,2004年舞蹈《风声扇影》、2005年群舞《童心的向往》分别在县市比赛中获奖。2004-2006年共有6个班级学生在县市写字比赛中获奖,有3个班级获得县级文明班级和先进班级体荣誉称号,约有近100名学生在县级七巧板比赛、明信片设计大赛、各类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实验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中心小学创办于1925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良,育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现有39个班级,2100多名学生,90多位在职教职工。80年来,通过历任校长和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学校有了很大发展。 校配有齐全的教学设施。现等功能室一应俱全;风雨操场、游泳池等工程正在筹建中。几十年来获得的荣誉举不胜举:90年被命名为“全国红旗大队”,93年被评为国家教委课题实验先进单位,97年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性实验小学,98年被命名为省红领巾示范校,99年被命名为省级工作每学年都有新的突破。近年来各类命名、先进的复评工作都获得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顺利通过。
永嘉县桥头镇第二小学坐落在著名的“钮扣之都”、“拉链之乡”——桥头镇。我校前身为永临小学,创办于1927年,已走过八十二年的办学历程,既有历史文明,又有新的文化成果。学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74人,33个班级,1483名学生。现已成为永嘉县菇溪流域办学规模最大,办学条件最好,最有影响力的农村窗口学校。她以“严谨的管理,优秀的教师团队,突出的教学质量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环境悦目清新。校园里时时花红叶绿,处处清香洋溢,名人画像,艺术画廊,长廊、花坛、草坪等人文景观别具一格,人工建筑和自然美景的巧妙结合,学习空间令人舒适悦目。 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全校在编教师74名,专任教师74人,专任教师中学历全部合格,专科学历44人,占59.5%,本科学历25人,占33.8%,中师学历5人,占6.8%,小学高级教师32人,占43.2%。18名教师获得县学科带头人、县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县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着让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宗旨,提出了创建市级示范性小学的办学目标,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立足学校八十多年来的文化沉淀与未来发展的需要,确立了“踏实做事,诚实做人”的校训,树立了“崇真尚礼,务实创新”的校风,通过温州市示范性小学的创建,逐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内涵,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学校成为全国“尝试教学法实验基地”、“浙江省书法实验基地”、“永嘉县小学语文大读写实验基地”、“永嘉县体育训练点”等。学校先后获得了“温州市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单位”、“温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永嘉县文明单位”、“永嘉县平安校园”、“永嘉县校本培训基地”、“县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县教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永嘉县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第一小学坐落在仙岩集镇中心河口塘村,原系河口塘小学,已有30多年办学历史,1997年被评为瑞安市农村示范小学。2001年8月,全镇校网撤并,其他3所完小并入河口塘小学,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2003年8月,学校更名为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第一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5亩(16675m2),生均占地16.69m2,建筑面积4619m2(规划4000m2综合楼正在积极筹建之中),绿地面积3357m2,生均3.36m2。 校园开阔明朗,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有序,建筑错落有致。各种设施较为齐全,拥有多媒体阶梯教室、微机室、语音室、教学小平台、教师办公电脑和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有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卫生室等教学辅助功能用室。拥有250m环形跑道运动场,有篮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学校现有教学班级24个,在校学生1045名,专任教师49人。教师大专学历达65%以上,参加区级以上教师培训部门培训的骨干教师超过30%。区域调整、校网撤并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学校立足该校实际,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成绩,先后被评为瓯海区文明单位、瓯海区示范家长学校、瓯海区先进学校、瓯海区先进基层党支部、瓯海区绿色学校、温州市绿色学校、温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温州市文明学校等。目前学校继续朝着创建一所“管理制度规范,校园文化浓厚,教师健康向上,学生文明活泼,教育质量突出,社会声誉良好”的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示范性名校努力迈进。
沙城镇第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座落在沙城镇永福村,创建于1938年,学校现有教学班19个,在校升842人,教师40人。学校占地面积17918平方米,建筑面积6296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多平方米,配有200米环形操场等。主要建筑有教学楼1幢,综合楼1幢,办公楼1幢,辅助用房2间。学校坚持“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想,树立“以德为首、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提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师德见识与业务校训口号形成“文明、守纪、求实、奋进”的良好校风,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积极稳妥的推进该校教育的发展。001号教学综合楼,建议2007年,建筑面积2714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主体4层,高18.4米,框架结构。目前,该建筑物正常使用002号教学楼,建议1994年,建筑面积1776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主体3层,高12米,砖混结构。目前,该建筑物正常使用003号行政办公楼,建议1997年,建筑面积667平方米,总投资100万元,主体3层,高13米,砖混结构。004号学生厕所,建议1997年,建筑面积40平方米,总投资8万元,平房,高3.5米,砖混结构。目前,该建筑物正常使用005号传达室好建议1997年,建筑面积20平方米,总投资4万元,平房,高3.5米,砖混结构。目前,该建筑物正常使用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