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墟中心小学是宁波国家高新区直属中心小学,前身是梅墟求精学校,始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至此建校已逾百年;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梅墟乡中心小学;1988年迁址新校于梅墟街道北二路。 2009年起由高新区社管局全面接管,学校也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学校建设的目标。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Ⅱ类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示范性文明学校、宁波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高新区文明单位、高新区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现学校占地面积16439.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812.3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3321平方米;有可容纳24个教学班的两幢教学楼;实验楼内设有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器乐室、仪器室、实验室、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劳技室、图书室、阅览室、少先队室、医务室等专用教室;有一幢集行政、礼堂、食堂、教师宿舍为一体的综合楼;有一个占地约10000平方米的200米塑胶跑道体育运动场;配备了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音响系统,每个教室配备了视频展台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长远规划中,学校在不久的将来会演变为拥有145亩土地、有着102个班级的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700人左右,公历教职员工编制44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6人,宁波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宁波市德育优秀工作者、市级区级“教坛新秀” 、区“十佳教师”及各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等济济一堂,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较高学历、有一定创新意识的较为成熟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学校经过百年沧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为己任,培育出代代英才。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更将传承先辈“进德修业 精益求精”的训言,发扬“爱、勤、实、新”的校风,必厚积而薄发,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宁海县城关镇城南小学原址龙灯墙,创办于1907年,于1993年秋,迁址环南西路28号,占地21.5亩。现有教学班17个,学生940人,教职工42人。学校领导班子开拓创新,于时俱进。校长杨春丽是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首届名师,曾多次到外地开课讲座。学校树立“为雏鹰锻造铁的翅膀,让幼苗沐浴春的光华”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三精”办学目标:精干的队伍,精湛的教学,精美的环境。围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 “县示范性文明学校”、“县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县德育先进集体”、“县助残扶残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市雏鹰红旗大队”、“市现代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环境优美,楼群整齐,绿草成茵,花香四季,处处皆可入画。我们努力创设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花园学校,让默默无语的四壁为孩子们传递做人的道理和科学知识以及现代气息。 “让校园鸟语花香,让童年幸福美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我校充分体现
三魁镇第二小学坐落于金钟山麓——三魁镇戬州营背顶,距58省道复线(在建)只有一百多米,四周均为田园,无民房,环境幽静,处于各村落之中心,是个办学的好地方。 本校创办于1921年, 由原泰顺县县长黄励中倡议,在本地知名人士和群众积极响应下,“拆戏台,办学校”、“捐租办教育”,办成了本地第一所小学——戬州国民小学。1949年改名为戬州乡小学。1953年改名为戬州中心小学。1992年,戬州乡并入三魁镇,学校改名为战州小学(村级小学)。2002年12月4日,经泰顺县教育局批准,升格为三魁镇第二小学。 80多年来,我校历经风风雨雨,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校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 学校占地面积3900m2,建筑面积1853m2(其中新教学楼为864m2,厕所84m2,旧教学楼和宿舍合计885m2)。教职员工22人。 1992年,戬州乡并入三魁镇时,校舍只有砖木结构的旧教学楼(8个教室)、宿舍楼各一幢,而砖木结构的厕所只有8个坑位。撤扩并后,学校虽已降为村校,但办学热情未减。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村民的支持下,92年至今,校建力度虽不大,但没有间断,量入而出,每年建一点。经过近10年的努力,新建砖混结构的新教学楼864m2,厕所84m2,解决了无教室、上厕难的问题,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在每班配齐“两机一幕”的基础上,创建了计算机教室一个(1台教师机、25台学生电脑),还新添了5台办公电脑并全部投入使用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位于浙江省的“南大门”——温州市苍南县灵溪镇,是苍南县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小学。学校创办于1985年秋,现有两个校区,共82个教学班,217名教职员工,是浙江省示范性小学,温州市素质教育示范校。近几年,在金招辉校长带领下,学校在“源于心,成于行”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教育质量、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得到了省、市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成为浙南基础教育的示范窗口学校之一。 学校江滨校区占地面积19960平方米,建筑面积13935平方米,有教学楼3幢,行政楼1幢,综合楼1幢。拥有一个200米的塑胶操场,一个可同时供100多名学生阅览的童书馆,一个可容纳500多人的艺术演播厅等现代化教学设施。 学校在落实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基础上,不断去探索建设静态动态、显形隐性相结合的学校文化及课程。学校每年如期举行传统四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成立了如“少年文联”等20多个学生社团,还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资源和周边社会资源,充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新世纪小学创办于2006年9月,学校南依风景秀丽的省示范小区祥生新世纪花园,北临滨江初级中学,东靠第二高级中学,西望城市文化休闲中心五角广场,周边环境格调高雅。校园整体布局合理,构思精巧,环境优美,四季花香流溢,绿树掩映,处处充满着现代化的生机 学校近年来投入资金近500万元用于增添信息技术、图书、实验器材、音体美器材、劳技器材、会议音响器材六大类常规教育装备;扩建食堂二楼多动能报告厅;翻建学校塑胶操场;自主开发建设高标准、个性化校园网站和学校资料库,基本实现教育、教学、后勤、学籍、档案和图书的数字化管理,彰显出新型学校"名品"窗口的特质。 学校现有教职工99名,其中本科学历达85%,学校现有国家级讲师1名,绍兴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11名,名优教师比例居全市第一。全体教师自觉地用"爱心"导航,用"智慧"塑身,凝成了一支德才兼备、创新型、学术型、服务型的师资队伍。 学校教学坚持开展"小班化"模式。积极寻找发展突破口,在教育科研、阅读教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显现亮点,充分保证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更多个体能动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个性得以更为淋漓尽致地发挥。 学校坚持以"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以爱心育人,以品味塑人,以高效导人,以品牌服人,快速、有序、高质扩展,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市阅读提升力工程试点学校"、"示范家长学校"、"卫生单位"和"浙江省标准化1类达标学校"、"绿色校园"、"优秀图书馆"、"全国和谐校园"、"浙江省十佳优秀校园网站"等,以其不懈努力和优异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信任与支持,成为诸暨市一所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质学校。 学校坚持以"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铸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以爱心育人,以品味塑人,以高效导人,以品牌服人,快速、有序、高质扩展,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绍兴市阅读提升力工程试点学校"、"示范家长学校"、"卫生单位"和"浙江省标准化1类达标学校"、"绿色校园"、"优秀图书馆"、"全国和谐校园"、"浙江省十佳优秀校园网站"等,以其不懈努力和优异业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信任与支持,成为诸暨市一所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质学校。
温州市瓦市小学,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东瓯名校,现拥有瓦市校区、江滨校区、中山校区及育英校区。各个校区各具特色,瓦市校区历史悠久,校园古色古香,文化底蕴深厚;江滨校区,现代气息浓厚,设施齐全;育英校区系省体育特色校,乒乓球教学卓有成效;刚刚创办的中山校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 古樟下,操场上,瓦小学子奔跑着、追逐着、嬉戏着,撒下一路欢歌…… 学在瓦小,乐在瓦小,爱在瓦小。 历史悠久 人才辈出 公元1912年,清朝御史、民国第一任督军徐定超夫人胡德淑在今日的瓦市校区创办了女子学院。后数易校名,曾先后改名为“永嘉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永嘉县立第九小学”、“康乐小学”、“温州第九小学”等。1978年恢复为“温州市瓦市小学”。 春风育人,桃李芬芳。近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名扬海内外的人中翘楚。他们种有世界杰出考古家夏鼐、中科院院士戴金星和陈式刚、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刘治廉、美国工程学会院士蔡亦钢等5位院士,还有著名的巴西华侨实业家林训明、著名作家金江、叶永烈和戈悟觉、世界冠军诸宸、著名舞蹈家山翀等等;近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位位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才,以及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他们从瓦小起步,奔向人生广阔的天地。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创建于1996年9月,采用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学制,是一所国有民办性质的现代化学校,为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实验学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学校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北仑区教育局创办,原址位于北仑城区百川路28号,校园占地13000 m2,建筑面积7500 m2,首期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开设1—6年级11个班,共468名学生。 学校自创办来,以超乎常规的速度迅速发展,根据社会的强烈需求和学校发展现状,于2000年9月移地重建,迁入新址。新校园座落于北仑新区新大路1008号,占地54933 m2,总建筑面积25400 m2,总投资达到6000万元人民币。 学校现有中小学教学班41个,1839名在校生,132名专任教师,173名教职工。学校设有寄宿管理中心,可满足900人同时在校寄宿,现有寄宿生718名。 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人本因素,功能区划分科学合理,包括中小学部教学区、行政办公区、运动健身区、科技园艺区、生活休闲区,拥有科学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阳光剧场、报告大厅、学生社团活动中心、食堂餐厅、学生公寓及塑胶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现代化学校设施。 投资达300万元人民币的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布置计算机节点400多个,进入全校各室,建有多个信息平台,实现教育教学、办公管理网络化。已拥有网络教室、多媒体制作室、多媒体语音室、多媒体阅览室、多媒体观摩教室以及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钢琴房、美术室、书法室等近30个专用教室,建立了校园中心演播厅和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已将多媒体控制平台、51英寸背投和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化设备配置到各班教室,教育设备处于领先地位,现代教育技术已与学科教学得到有效的整合。
缙云实验小学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所名校。其办学历史可上溯到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创建的县学。当时在县城吏隐山下就建有文宣王庙以尊孔子倡儒学兴教化,后由缙云县令李阳冰等主持扩修遂成颇具规模的学宫。宋淳熙九年(1182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到缙云巡视讲学,其学子为弘其学说创建了独峰书院。明洪武年间独峰书院并入县学,至明嘉靖四年(1525)在原学宫后隙地(原缙云中学初中部)兴建五云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科举,兴学堂,五云书院改为五云高等小学堂。此后,随着国家形势的变化,校名又数经更换。1959年,由于校园拥挤,学校由县城吏隐山下原缙云中学初中部迁建到现校址。1963年,被省教育厅确立为首先办好的30所重点小学之一,1993年被县教委命名为缙云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学生2685名,教职工141名。学校占地面积295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010平方米。建有千兆校园网、智能广播系统;拥有科技楼、音乐楼、学生公寓。建有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性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美术专用教室、卫生(保健)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大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篮球场、250米环形跑道操场。48个普通教室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年来,学校紧扣“弘圣贤之学,育现代英才”的办学核心理念,围绕“全面育人,发展特长,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总目标,秉承“厚德博学,敏行求真” 的校训,贯彻实施“质量立校,文化治校,科研强校”的管理理念,逐步实现了学校德育主体化、学生学习自主化、社团活动个性化、学校管理科学化、教师队伍专业化、重点工作课题化、社区教育一体化、教育设施现代化等学校发展的八大目标。在科研兴校,艺术润校方面成绩显著,形成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学校集体已获得全国级荣誉34项,省级荣誉75项,市级荣誉73项。教师个人先后获得全国级荣誉37项,省级荣誉74项,市级荣誉125项。已有99项科研成果在市级获奖,32项课题成果在省级获奖,8项科研成果在全国获奖,并连续三届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已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语文教学四结合实验学校、国家级外语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写字教学基地、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全国国际象棋传统小学协会会员学校、全国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培训基地、浙江省首批创新教育试点学校、省书法教学试验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书香校园建设示范学校、2011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省文明学校、省示范性小学、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校、省科研兴校200强校、省先进家长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100强学校、省百年名校100强学校。学校办学影响日益扩大,办学品位不断提升,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这里共享五色云天,同沐春风雨露,团结向上,茁壮成长,进而踏上壮丽辉煌的人生旅途。百年漫漫争辉路,一代一代创业人。百年实小,将勇立潮头,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创造新优势,实现新跨越,为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瑞安市塘下镇新华小学是塘下镇在塘梅公路南侧唯一一所镇级小学,目前,学校占地面积为24943.33平方米(约37.41亩),建筑面积6630平方米,学校绿化面积1284.5平方米左右,学校拥有一幢教学楼、一幢办公楼兼宿舍、一幢实验楼、一幢食堂,建有200米环形煤渣田径场,有26台多媒体教学小平台,2个多功能会议室,有电脑、语音、美术、音乐、舞蹈、劳技、科学实验等功能室,配有28961册学生图书和72台计算机。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015人,教职员工46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大学本科学历19人,大专学历20人。
凤卧镇红军小学创办于2001年9月,学校总面积为1667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61平方米。学校坐落于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区,中共浙江省“一大”所在地凤卧镇,位于当年粟裕将军率领红军挺进师北上抗日的红军桥边。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军精神,故名红军小学。学校依山傍水,环境优雅,静谧和谐之中洋溢着浓厚的学习氛围,蕴藏着感人的革命传奇色彩。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811人,54位教师,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39人,占72%,小学高级教师职称27人,占50%,中共党员25人,占43%,拥有一个团结、民主、务实、创新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敬业奉献、开拓进取、严谨治学的教师队伍。 学校本着“全面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办学伊始学校便依托其丰富厚实的人文资源,以“办让社会满意学校,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校园生活”为办学宗旨,以“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味的红色精神食粮”为支撑点,以 “全力构建红色德育特色”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建设。 办学几年来,在全体教师的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下形成了 “诚信、朴素、活泼、乐学”为特征的校风,“勤奋、乐学、善思、好问”的学风及“爱生、敬业、协作、探究”的教风,构建了红色德育办学特色。2005年8月学校代表浙江省晋京参加全国首届希望小学歌咏大赛荣获一等奖的佳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德育特色校,县首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县“二十佳”满意学校,温州市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市红色德育特色校,浙江省模范希望学校,爱国基础教育全国示范学校。2006年7月学校代表浙江省亮相中央电视台,参加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现场展播。200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实践创意方案评选中,获得浙江省“双十佳”的殊荣。2006年10月,再度荣膺浙江省模范希望小学称号。2007年4月学校被评为“和谐中国·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2007年度被评为平阳县“二十佳”满意学校。2010年被命名为温州市示范校。 今后我校将一如既往地演绎 “继承、开拓、求真、创新”的校训理念,弘扬“坚定信念、艰苦朴素、诚信守纪、勇于超越”的红小精神,努力把红军小学办成一所朝气蓬勃的富有人文传统的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