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初十,即公元1896年11月14日。百年来,四次迁移校址,十六次改换校名,历任校长34任,是浙南大地上享有盛誉的历史名校,曾荣获“全国百所名牌学校”之一、“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全国红领巾示范学校”、“浙江省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浙江省教育科研200强”之一、“中国名校600家”之一;她还是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部“九五”、“十五”重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语文“四结合”实验先进单位、全国先进艺教集体、全国体育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饮誉四方的百年名校广小,吸引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英国等国的教育专家前来学校参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辅导员》、《现代教育》等国家级新闻单位都曾来校作过采访。 百年树人,英才辈出。学校曾先后培养了一代词宗夏承焘、文学家郑振铎、数学家谷超豪、陆善镇、徐桂芳、物理学家李启虎、商界名人吴昌涛、书法家陈铁生、舞蹈家黄豆豆、芭蕾王子孙慎逸、人民卫士林勇等中华英才。一批批校友战斗在各条战线上,以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着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改革者之歌,为学校赢得了荣誉,这正是广小“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因我而誉”的生动写照。 2005年秋,广场路小学合并上陡门一小,整合教育资源,成立了广场路小学教育集团。学校现有62个班级,2680名学生,教职员工150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9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市、区级教坛新秀67人,全国、省、市、区优秀教师81人,本科学历88人,大专学历58人,教师队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校教学设施完备,藏书6万余册,各类报刊杂志187种,校刊《读书乐》与校报《家长报》,为广大师生与家长构建了信息通道,学校以第三代校园网为支撑的网络系统为学校的现代教育搭建了平台,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结构。校园环境以“精、巧、美”著称,整洁高雅,四季常青,是中英环境教育合作项目成功验收的实验基地。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文化塑校,名师塑校,质量立校”, 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兴校,精品特色,名牌取胜”为办学途径,通过“六大工程”即凝心工程、形象工程、读书工程、育人工程、质量工程、荣光工程的实施,传承和发扬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营造特色的校园环境文化,铸造学校精神文化,践行学校行为文化,努力走文化立校之路,使校园充满了朝气和活力,呈现了一派“芳菲桃李春成海”的景象。 新的世纪里,温州市广场路小学继续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创人民满意的诚信学校,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为办学宗旨,不断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学校品位,发挥名校优势和效应,扩大名校辐射度,提高学校竞争力。强化科学管理、人文管理,重视师资培养,凸现办学特色,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成管理规范、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并拥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社会上享有盛誉的一流的名牌学校,在改革的大潮中续写新的辉煌,实现新的跨越!
本校是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温州名校,创始于1897年(清朝光绪22年),1996年11月改为蒲州育英学校,是知名台胞何朝育先生在温州捐资创办的“育英”系列之一。 坐落在温州新城新蒲路口,学校占地面积1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设置24个标准的教室,现有30个教学班,学生总数1200余人,教师总数65人。 学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校舍气派。造有“回”字型的综合教学大楼,拥有200米环行跑道,80米直道,413.25平方米的风雨操场,246个座位的阶梯教室,252平方米的舞蹈室,200多平方米的师生餐厅;辟有微机房(50台)、语言室(56座)、美术室、仪器室、实验室、藏书室、图书阅览室,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校园网、电视演播室、闭路电视系统等。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中,中共党员17名,小学高级教师15名,一级教师22名,大专及以上毕业学历13人,区、市级及以上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6名,市级名师、名校长对象3名,获市级公开课、优质课奖6名,全体教师均取得省计算机二级应用能力考核证书,均经过“三本书、三项基本功”培训、“学科技能”培训,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并配有音、体、美、英语、电脑专职教师。 学校办学质量稳步上升,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坚持以教科研为先导,强化教学改革,致力于学生行为规范,文化素养、审美情趣、身体素质、个性特长的培养与提高,突出思想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英语、计算机、美术、足球、棋类等特色学科的教学,使我校的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近五年来,本校学生在各级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3多人次,省市级奖项168多人次。集体荣获区级及以上奖52余次,名列全区的前矛。 “展科技特色,树名校风范”。学校优良的学风、一流的质量赢得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及家长的高度赞誉,先后连续四年被评为区、市级文明学校(单位),连续四次分别被命名为温州市一级示范学校、温州市红领巾示范学校,温州市创安全文明校园示范学校,浙江省示范学校。成为区级的三个基地:学生足球训练基地、棋类训练基地和环保教育基地。现在,学校正以“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我校办成教育现代化的一流学校”为目标。努力进取、勇于开拓,追求卓越,跨步向前。
温州市建设小学创办于1928年,原为永嘉县私立水木石小学,1953年更改为“打铁巷小学”,60年代后期更为现名,距今已有80年的历史了。1978年学校被定为市重点小学,现为建设学区中心学校,坐落于温州市中心鹿城区,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优良的学校。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五马、大南、小南三个校区;藤桥、仰义两个分校的“教育集团”,拥有48个班级,2349位学生,教职员工11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50人,省、市、区教坛新秀31人,省、市、区级名师多达20余人。学校教师学历情况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共有74人,占全校教师的66%,其中青年教师学历大专化达99.9%。 学校在1992年就明确提出优质教育的概念,以“提质—减负—提质”为理论模式,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依托,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深入开展整体性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玩中学、学中玩”的开放性教学模式。1999年,学校承担了国家APEC项目课题《开发潜能、开放课堂,评估促教学,探索新模式》。其中的《开发潜能、开放课堂》子课题在2002年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工作会议上作先进经验交流,获得了全国各地的一致好评;而学校承担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质教育子课题《运用现代化评估系统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已成功结题,准备全国交流;省级课题《数字化教学策略探索》在酝酿了3年后,今年将全面铺开,开展实验研究。同时,教师科研成果也成绩斐然,仅2001-2003年,教师课题研究获奖达34项(国家级1项,省级1项,市级16项,区级16项);论文获奖高达89篇(国家级13篇,省级8篇,市级26篇,区级42篇),真可谓硕果累累。
龙港一小创办于1985年秋,坐落在龙港镇最繁华地段,占地面积21275平方米,建筑面积8965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池水泛涟漪,紫藤绕假山,奇花异木,四季常青。学校设施先进,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现有教学班38个,学生1600多人,共有教师98人,其中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1名,市教坛新秀4名,市学科骨干教师5名,县名师2名,县教坛新秀28名,各类荣誉教师占教师总数80%。可以说,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钻研刻苦的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学校始终坚持以铸名师、育名生,创一流特色为办学目标,坚持以“明德、健体、博学、创新”校训,秉承“做个感悟幸福的人”的理念,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茅。1997年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小学(苍南县第一所),2011年挂牌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实验学校,曾60多次评为县、市、省先进单位,分别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学校、温州市文明单位、市花园式单位、省中小学学业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学校、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样本校等荣誉称号。校舞蹈队获省一等奖,在央视“校园春晚”演出并获金奖。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曾就学校的管理作过专题报道。学校被收录入《中国名校》、《中国学校揽胜》等书籍。
龙港镇第五小学创办于1993年9月,坐落在龙港镇最中心繁华地段,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之优势。学校现有占地面积21876平方米,建筑面积10720平方米,绿化面积6378平方米。学校拥有两幢连体教学大楼,一幢多功能综合大楼和一所附属幼儿园。现有48个教学班,学生2377人,专任教师115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79人。校内设施齐全,配有网管中心、电脑房、多功能教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书法室、实验室、师生阅览室、藏书室、校史馆、教工之家、绿茵场、体育馆等。完备的硬件设施,为师生学习生活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优雅宁静的校园环境,伴随着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学校以“厚德、善学、健体、快乐”为校训,开拓进取,努力形成“团结、奋进、求实、创新、好学、守纪、活泼、友爱”的校风,坚持走富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品牌办学之路。 学校以教科研为教育改革发展之切入口,作为浙江省科研百强学校,科研努力做到三个面向:面向每一个孩子和孩子的差异发展、面向每一位教师和教师的特色发展、面向每一门学科和学科的品牌发展。扎实推进,坚守教育的主流价值,为每一位师生的幸福一生奠基、增色。学校致力于省、市、县课题的立项研究,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省级课题《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与《小学课堂创新教学研究》,市级课题《小学课堂有效倾听实践研究》,县级课题《优化活动课程与学生个性特长养成之研究》等系列研究,获得诸多荣誉,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改革。目前,学校正致力于省级课题《小学学科教学评价探索》与县级课题《我爱背古诗》之探索,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同时,为学校品牌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创新型学校的塑造夯实坚实的基础。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学创建于1988年,是江干区实验学校。随着杭州城市的东扩,为了适应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在杭州市江干区政府、区教育局决定下,学校先后与城郊结合部的笕桥镇小学、清泰门小学实行三校合并,并于2002年9月开办国有民办采荷第三小学。今年9月采荷校区整体搬迁新校园。学校现拥有三个校区。学校占地面积29035M2,生均7.5M2;学校建筑面积5397M2,生均4.05M2,绿化面积8709M2,生均2.2M2。学校有100 米直跑道和200米的环形操场,280M2的风雨操场(礼堂),一个70M2的小型游泳池,2个室内体育馆。学校有音乐、自然、图书阅览、美术、舞蹈、书法和劳动等专用教室。配备了队室、广播室、卫生室和拥有11个网络教室,91个多媒体教室,一个227座的阶梯教室。学校现有图书资料9万余册,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通讯系统,校园计算机系统俱全。学校现有91个教学班(其中:采荷校区45个班,采三校区6个班,笕桥校区40个班),有3886名学生和212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03人,131人具有大专学历,占64.5%,本科以上学历为34人,占16.7%,其余均为合格学历,预计2005年本科学历将达90%以上。省市区教坛新秀52人,省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72人。 在2005年,成立了采荷二小教育集团,集团内有着3个校区:采三校区,采荷校区,笕桥校区等三个校区。2010年后又分离校区。截止2013年,采荷二小已经有了2000余名学生,在杭州境内,时常可以见到穿着集团校服的同学。
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小学地处东海之滨,三江河畔,现有28个班级,1164名学生,70余名教职工。建校六十多年来,素以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一直以来,学校以“为每个孩子提供全面而适合的教育”为办学宗旨,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先后荣获全国语言文字规范学校,全国、省红旗大队,省、市足球、羽毛球传统学校,省群体先进单位,省现代教育技术中期评估成绩突出学校,省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市文明示范单位,市级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首批“轻负担高质量”实验学校,市阅读明星学校。 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现有市、区名教师8名,市、区学科骨干9名,市、区教坛新秀近60名。中学高级教师13人,占全体教师的近20%。2012年,由30名语文教师组成的团队荣获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高效的德育工作。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学校开展了以十大传统节日、六大盛事(读书节、科技节、建队节、英语节、音乐节、体育节)和四大典礼(开学典礼、入学典礼、休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了以“红领巾志愿者服务营”为载体的学生体验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轻负高质”的教学研究。学校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抓实备课、抓活课堂、抓勤辅导、抓精作业和批改,实行个性化备课与教学反思相结合,严格控制作业量,开展优秀作业展评活动,探索出了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自主整理三点合一的“轻负高质”的有效途径。 鲜明的办学特色。艺术教育、阳光体育(羽毛球、游泳)、英语是我校特色项目。其中,《小学水墨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获宁波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校羽毛球队在省、市各级比赛中频频获奖。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学校开设了跆拳道队、舞蹈、乐器、水墨画、棋类、书法、编织等37个社团,参与学生达800多人次。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获得知识,也享受着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就和快乐。 今后,我们将怀揣着“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教育理想,不断探索,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
江东中心小学创办于1954年,99年移址新校于美丽的樱花公园之南(华泰街99号),2001年又新建华光分校(福明路757号)。现占地约2019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至2008年,学校共有47个教学班,约2000名学生,约114位教师,其中,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约40名。学校各类设施齐全,是第一批区现代化二星级学校。 学校根据"为学生未来"的办学宗旨,树立将"品位和形象融入教师,将科研和创新融入教育"的理念,提出了学校工作"以德为根"、教师管理"以理为主"、队伍建设"以导为本"、课堂教学"以学为本"、教育活动"以能为本"、教育研究"以质为本"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减负增效”、宁波江东中心小学中山校区“双主互长”、“小课题研究”等实验研究。 全校教师共同“改革学科课程、尝试实践课程、开发环境课程”,以教师的勤勉、探索、超越精神,培养快乐、负责、创新的学生。
温州市南浦小学成立于2005年8月,按照集团化办学模式运作,是鹿城区教育局整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学校坚持“为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基”的先进办学理念,以创办都市名校为目标,凭着团队的创新精神和真抓实干,以优异的办学质量显示了集团化学校的旺盛生命力。学校设东、南、西三个校区,共74个教学班,在校生3200多人,教职工170余人。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务实高效,管理模式实现了最优化。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雄厚,大学学历占95%以上,中高级职称占50%以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齐备,省市区各级教坛新秀、名师、骨干60余人。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幽雅,各类设施设备按省一类学校标准配备,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杭州大成实验学校创建于1995年,是以安吉路实验学校为依托,但是现已改成公办。实施“五四”分段、九年一贯,走读与寄宿并存的新型公办学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为教育宗旨,以“学会做人,学会求智,学会健身,学会生活“为育人目标。 学校师资精良,教学设备先进。现有85%的教师获区、市级以上教坛新秀或其他荣誉。拥有设施一流的计算机教学中心、信息网络中心,闭路电视系统、音响广播系统等。学校特聘一批特级教师、专家指导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双语教学,计算机教学,科艺特长教学”的特色,“敬业、勤业、精业”的教风和“好学、善学、乐学”的学风。大成优质教育,优良服务赢得了家长、社会的好评。 跨入了新世纪,大成将不懈追求,勇于开拓进取,为办成示范性、超前性、现代化的一流名校而努力。 杭州大成实验学校于2010年正式和江心岛实验学校合并,目前拥有岳家湾,刀茅巷和江心岛这三个校区,而学校的名字依旧名为大成,从民办转到了公办,而学校全称则变成了杭州市大成实验学校(原杭州大成实验学校)这三个学校共同称为大成教育集团。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