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镇岷岗小学就坐落在岷岗后村,学校环境清幽,前溪流,后青山,坐拥于青山碧水之间。学校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建筑面积475平方米,有二层新教学楼一幢,班级6个,学生200余人,教师10人。
茗屿中心小学前身是西河国民学校,创办于1913年,为晚清孝廉高谊(字性朴)先生所创设,是当时白象与磐石之间唯一的小学。 校现有一所中心校、两所完小(高岙小学、白鹭屿小学),三所校区环温州大桥工业园区设置,教学辖区覆盖原茗屿乡16个村。本学年,共有49个班级(中心校26个班), 2339名学生, 112名教师。 2003年9月中心校迁入新校区,百年老校焕发新风貌,无论是教学硬件设施还是师资管理水平,都有了巨大的飞跃。新校区占地34.1亩,合计22737M2,建筑面积达5914M2。拥有28个教学室,3个音乐教室,2个科学实验室,2个美术(劳技)室,2个计算机室,学生阅览室、舞蹈室、合班阶梯教室一应俱全。同时,学校拥有250M环行跑道,100M直跑道和篮球场等体育运动设施。 004学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温州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温州市绿色学校、温州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学校、乐清市文明单位、乐清市三星级学校、乐清市先进教工之家、乐清市“平安校园”创建先进单位、乐清市教学规范检查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在,学校全体师生正在以满腔的热情,迎接学校更辉煌的明天!
千岛湖镇第三小学是淳安县千岛湖镇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小学,学校创办于1988年,占地面积13949平方米,建筑面积有8535平方米。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82名。学校发展至今,条件优越,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学校座落在繁华新安北路7号,北邻县政府,西靠绿城五星级公寓,美丽的千岛湖就在窗外。1988年建校时为千岛湖镇中心学校, 2000年布局调整,初中部迁出,将千岛湖第四小学并入改为现名,成为淳安县上规模的小学之一。今年来,随着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学校当初仅有的一幢“M”型的综合楼,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教育需求,为此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关注下,学校开始加大投入,深化发展。2006年以来,抓住“创省教育强县”的契机,学校扩地3.8亩,兴建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大食堂,完成了旧楼的翻新改造,新建了200米标准的塑胶操场,建设了艺术长廊和文化小广场,配置了39个多媒体教室,建成了先进的校园网,总投资800余万元,使学校办学条件步入先进行列。学校硬件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合理。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走进三小新校门,火红的塑胶跑道,蜿蜒的艺术长廊,耸立的雪松翠柏,宽敞洁净的校园处处给人美的享受。 校园北角文化小广场上矗立着“书海扬帆”的校标雕塑,主楼正中镶嵌着鲜红的校风——“明理,好学,求实,创新”;“求真,至善,达美”的校训镌刻在新校门的内墙上,一幅幅生动形象、艺术浓厚的师生书法绘画作品张贴在走廊上,处处彰显着三小的文化追求和教育品质。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楼走廊、楼道过道,都悬挂名人名言、教育目标、学生获奖的书画作品,形成独特的三小“文化长廊”。 2007年以来,学校完成了多媒体教室和专用教室的建造、改造工程,先后建成了2个电脑教室、校园局域网,发布了学校网站(www.qdhzsx.com),购置了摄相机、录像机,39个教室安装了背投设备,建成了校园网和校园广播系统,学校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
淳安县中洲镇樟村中心完全小学成立于1992年已有17年历史,淳安县中洲镇樟村中心完全小学位于人杰地灵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主要经营实施小学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员工人数约为壹拾玖名。
郑家小学在解放前是由当地居民集资而捐建的一所学校。校名没“通德小学”。就读学生来自附近几个村。(象岩、岭下、郑家、长潭)学校办学经费主要靠学校校东对当地居民的募捐集资而来。解放后改名为“鄞县郑家学校”,包括小学部与中学部。到1986年由于师资、校舍等原因,撤消了初中部。变为一所村级完小学校,办学至今。 现学校为“鄞县区章水镇郑家小学”。占地面积4754平方米,剪除面积校舍2235.90平方米。自1985年来,逐步拆除原校舍,在原址建造新校舍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一幢教学楼由原村、乡、集资建造,于1985年竣工交付使用。为三楼9个教室。另一幢教学楼由当时县团委集资捐建,取名为“鄞县共青希望小学”教学楼,为三层9个教室。 现学校设有专用教室为“音乐室、图书室、美术室、电脑室、实验室、语音室各一个。电脑室配有学生用电脑20台。语音室有学生座位45座。学校设1―6年级6 个班级,全校共计学生173人。学校教职工10名。其中中级职称(小高)5名。一年级教师4名,其他1名。随着本地人口不断外流及自然人口萎缩,学生数量逐年减少。现173学生中有52人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 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各种教学设施。不断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引进新的具有专科特长的年轻教师。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不断创新,在新课改环境下,不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家质量在当地受到社会的赞誉。学校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的能力。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道德教育上,以学生日常规范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形象,及勤奋进取精神。 学校在教育改革春风下,会朝着现代化办学的方向,不断提高办学档次。
富阳市场口镇中心小学坐落于钟灵毓秀的学堂山,学堂山是富春江畔的一座小山,高虽无百仞,但恰是35平方公里场口平原赖以安澜的三大砥柱之一。场口镇中心小学现由镇小、真佳溪完小、叶盛完小、马山完小、青江完小、华丰完小6所学校组成。镇小有小学班7个,在校小学生213人,在职教职工17人:附属幼儿班1个,在校幼儿31人,在职幼儿教师2人。5所完小共30个小学班,在校小学生717人,在职小学公办教师40人:完小附属幼儿班5个,在校幼儿139人,自聘幼儿教师5人。场口镇小和5所完小的学生来自于化竹、场口、大庄、木排、前溪、红溪、后溪、叶盛、周家、闻家、青江、华丰、曼头山等13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区。履盖人口13000左右。场口镇小于1984年新建现教学楼,华丰完小于1989年新建现教学楼,叶盛完小于1992年新建现教学楼,马山完小于1994年新建现教学楼,青江完小于1996年新建现教学楼,真佳溪完小1997年新建现教学楼。现场口镇小教学楼占地面积1082平方米,操场1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336平方米。学校有实验室、仪器室和计算机房各1个,学校有大屏幕多媒体1套,由场口镇党委政府从杭州“49100”工作中争取资金10万元,配备每套价值2.1万的简易多媒体6套,6所学校各校1套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场口镇小学创办于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当时在场口有两所学校:一所名为“富阳县公立景山初等小学堂”,另一所名为“富阳县公立西南区两等小学堂”,到1911年两所学校合并成一所,更名为“景山初等小学校”。 1928年由著名乡绅李宝濂为首在场口亭子山,筹建景山小学,1929年9月开学,学校名称为“富阳县第三区立景山小学校”,学校聘认了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办得很出色,全县统考成绩及体育成绩都在全县名列前茅,学校成为当时富阳四所有名的高等小学之一。国民党委员何应钦在学校大门上题写“美秀所锺”四个大字,浙江省参议长余绍松为学校礼堂题写“纪念堂”三个字。 抗日战争爆发,景山小学迁至常安乡小剡村,场口又办起了“县立战时临时场口小学”,由富阳县县长陈学评任校长。1941年2月景山小学迁回场口。1944年临时小学改名为“场口第一中心学校”,校长冯柏材。1949年解放后场口小学办在场口徐家祠堂,校长宣光钟,教师7名,6个班级,150名左右学生。1951年王贤才任校长,搬到学堂山,1951年起成立少先儿童团、共青团、教育工会。1958年大跃进、学校开展“大普及”、“大炼钢铁”,种试验田等活动。1960年校长李向荣。场口区中心小学建立党支部,许志营任文卫支部书记,徐修忠任副书记、兼副校长。1966年文革开始。1969年6月教师改变四队任教。场口学校革命领导小组组长冯志超,公社教育干部徐洪玉。1970年学校改为场口“五·七”小学业校。1977年9月—1978年2月校长孙友富,1978年校长周荣根、叶润丰、李水兰,1979年小学校长叶润来、李水兰。 1979年场口小学办起两个初中班,后又办了一个高中班,1977年中学、小学分开,更名为“场口公社中学”,“场口公社小学”,建制乡镇后“场口公社小学”又更名为“场口镇小学”,学校一直被定为县重点小学。 1989年场口中小学合并为场口中心学校,孙德其任校长、书记,1993年场口中心学校中小学又分开,朱富生任校长、书记,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孙士法任校长、书记。2000年8月方银梅任校长、书记。
江花小学创建于2004年2月,座落于大闸路164弄80号(宁波大剧院旁),现有 18 个班级, 590多名学生,38名教师。学校坚持“和谐共生”这一办学理念,以“温馨、多元、健康、快乐”作为学校发展的愿景,努力培育“宽容大气,合作进取”的校风,积极营造“主动沟通,快乐共享”的人文校园。学校拥有一支年轻、富有活力的教师团队,拥有区级及以上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师占70%。 学校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是江北区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在“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的教育理念引领下,通过四年多来的教育实践,已经形成小班生动活泼、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学期都举办“百生讲坛”、“百生艺坛”等让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增强成功体验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还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定为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把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经典阅读”、“亲子阅读”等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使书香满溢校园。作为宁波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以“国球”——乒乓球为传统体育项目,开设了兵乓课。校内不仅拥有500多平方米的训练场馆,而且还配备了优秀的教练。经过短短三年时间,乒乓教学已取得了可喜的竞赛成绩。 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宁波市市级治安安全单位”、“宁波市阳光体育运动先进集体”、“宁波市先进家长学校”、“江北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凤垟乡距县城30多公里,全乡下辖7个行政村,总人口9742人,是泰顺县13个欠发达乡镇之一,全乡目前有中心小学和洲路小学两所学校。凤垟乡中心小学位于凤垟乡三门垟村,始建于1953年,原名三门垟小学,后经多次搬建,于1998年迁至现址。根据凤垟乡建设规划,考虑各村适龄儿童实际情况,结合道路交通发展情况,为了改变教学点分散、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的现状,提出 “一乡一校”的办学规模。2005、2006年,分别撤并了西溪小学和吾峰小学,现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村完小,为实现一乡一校的办学计划打下基础。2007年,中心小学通过温州市“新农村新校园”项目建设,新建封闭围墙和面积达847平方米的综合楼。2009年新建塑胶操场、传达室,维修校舍。几年来,学校基本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学校两侧环境清幽,绿树成荫,是理想的学习场所。校园用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4平方米,集中绿化面积520平方米,拥有200米环行跑道的田径运动场1个,羽毛球场1个。学校教学、办公、宿舍用房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洲路小学位于凤垟乡洲路村,学校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9平方米,新建篮球场一个。
我校创建于1902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占地面积10.27亩,39个教学班的现有规模。十多年来,学校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坚持德、育、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全面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和文化生活,注重教育的整体优化,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现有行政办公楼一幢,教学楼3幢,拥有多媒体教育、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计算机教室、卫生室等教学辅助用房,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器材按省农村小学Ⅱ类标准配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5人,是一支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素质优良、具有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其中已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46人,占专任教师的55%,中级职称以上37人,占专任教师大44%。近几年来,学校大兴科教兴校之风,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每年均有10多篇教科研论文在县、市级有关评比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每年都有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 在上级的关怀和支持下,学校领导集体团结务实、勤政创新,全体教师精心教研,敬业奉献,取得了优良的成绩,自97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乐清市级先进单位(3次)、巾帼创业杯示范岗、十佳学校、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温州市级文明学校、先进单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