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周浦中心小学位于富春江畔。始建于1928年,至今已有75年历史。经过75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形成了“快乐校园、人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严谨、求实、和谐、创新”的校风,“博学、敬业、严谨、创新”的教风,“勤学、乐学、博学、多思”的学风。 学校曾涌现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教坛新秀1人,省春蚕奖1人,杭州市教坛新秀4人,杭州市优秀教师2人,杭州市优秀班主任1人。 为了“规模办学,规范办学”,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周浦中心小学于2002年易地新建中心校区,并于2003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新校区占地34亩,总投资1400余万元。校内建有25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风雨操场和可容纳250人的大型多功能教室及师生阅览室,配备有设施齐全的电脑房、实验室、语音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书法教室、劳技教室等20多个专用教室。整座校园在设计上符合现代化学校建设理念,学校管理五大系统齐全:校园网络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音响背景系统、校园通讯联络系统、校园安全防范报警系统。 目前,学校共有教学班37个,专任教师89人,在读学生1700余人。学校历来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新老、新能”教师挂钩等形式,促进了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近五年来,已涌现出杭州市教坛新秀2人,杭州市优秀教师2人,杭州市优秀班主任1人,西湖区一星级教师3人,西湖区学科带头人7人,西湖区教坛新秀16人。
杭州市长青小学是杭州市长青教育集团领衔学校,成立于2004年8月,拥有长青、三塘两个校部,108名负责敬业的教职工,44个个性鲜明的班级,1500余名活泼可爱的学生。独具特色的“长青藤”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意味着学校、教师、学生如同柔韧而富有倔强生命力的“长青藤”,汲取着世界文明营养的同时,根须尽力向下爬,枝芽努力向上生长、蔓延,最终绿树成荫;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地下的黑暗之苦,还是地面上栉风沐雨之乐,不断成长才是生命的本质与真谛。理想,是长青前进的风帆。在“长青藤”文化的润泽中,长青人坚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的办学理念;遵循“促进教师、学生和谐、自由、创造性地成长”的办学宗旨;追求“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做一个好人”的教育目标。书香,是长青独特的品牌。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使孩子知识化,而是让孩子们更智慧。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阅读让孩子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然,走进自我;阅读,让老师、孩子乃至家长在读书中感受幸福,拥有美好的人生,让先贤的智慧与现实的契机融合,幸福地触及和抵达人的根本需要,生长出更多的思想。学校围绕书香特色推出了校长按语、教师读书会、阅读考级、亲子共读、亲子书信、文学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又于2006年推出了“藏书印刻”的特色,尝试在文学和艺术中寻求完美的结合点,实现文学修养和艺术涵养的双丰收,为“长青藤”文化添枝加叶。行动,是长青成长的见证。2015年1月,学校在下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工作中达到了优秀四星级的办学标准,作为城北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充分彰显了发展的优势,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首肯,成为了下城教育的一颗新星。学校还在教育科研方面寻求突破口,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行动研究项目试点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浙江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实习基地,还获得了全国少先队魅力杯、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浙江省红十字示范学校、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轻负高质联系学校、杭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下城区满意校园、下城区书香校园等百余项荣誉称号。境界,是长青不懈的追求。十余年的历练,长青人在学校的发展中完满地诠释了自我,在汲取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直追教育的本源,办一所有境界的学校是长青人努力的方向。有书、有爱、有理想、有阳光的日子,长青的教师与学生拥有了生命最温情的关怀,积蓄着人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储备!
东裕小学前身是六村小学。因所处的六村小学规划于宁波市高教园区,所以于2001年9月搬迁至顾家村即现命名的东裕新村。学校地处未来繁荣的鄞州中心区,位于高教园区的北堍,占地面积近18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是一所蓬勃向上发展的学校。 学校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音室和计算机房。有专用的美术、音乐、舞蹈、阅览、劳技、体育、团队等教室。有演播室,校园音响系统,教学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20个班级,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45人,有高级教师12人。学历层次高,本科占35%以上,大专占95%以上。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教研风气浓厚的师资队伍。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为宗旨;以“加强基础,培养个性,创造特色,全面育人”为目标;“以求实、创新、勤奋、乐学”为校训;以“生动、扎实、清晰、新颖”为教风。走教学兴校之路。 托起一轮红日。高扬时代风帆,浓缩历史的厚望,让东裕人携起手来,共铸辉煌!
温瑞塘河畔,学子书声朗。师生同凝神,共赏美文章。坐落于温瑞塘河畔的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秉承传统,吸纳经典,遵循“博 恭 省 新”校训,树立“让孩子拥有天然的童年” 的教育理念,提出“为铸就学生和谐发展的人生奠基”的育人目标。学校创办于1927年,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环境清幽,占地面积18000㎡,绿化面积6100㎡,拥有适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音乐、美术、实验、图书、阅览、多媒体电教、监控等专用教室,建有250m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配有闭路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图书馆……学校现有31个教学班,学生1542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72位教师中有省教改之星1人,温州骨干教师8人,温州优秀教师(园丁奖)5人,瑞安市教坛新秀5人,瑞安市骨干教师6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61人;本科学历44人。近几年来,学校不断致力于师资队伍建设,推行多维校本教研形式,积极建设特色组织——青蓝工作室,实行师带徒制度,长期聘请特级老师与本土专家加强指导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发展内驱力,造就了一支充满教学生命力的教师团队。学校注重特色办校,努力培养学生成为“博、恭、省、新”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小公民。学校增设阅读课程、访学课程、节日课程、俱乐部课程等特色课程,举办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实施校园“孝道文化”建设品牌战略,逐渐形成校园文化体系。各项活动受到了《瑞安日报》、《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今人说:“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毋庸置疑,教育是推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白象小学及其前身金鳌书院的创办,为白象社会的文明进步点燃了一盏长明灯。 1807年,郑瑞云(瑞里村人)、戈印清(磐石西门人)等22位乡贤,在白象山金鳌峰南坡山腰文昌阁旁筑舍五楹创办了“金鳌书院”。这是白象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面向社会的教育机构,开创了我们白象地区社会化教育之先河。 1907年,金鳌书院改办成“白象乡第一国民初级小学”,地点在白象山“鼻梁”北侧山麓的“三圣阁”(白象禅寺旁)。首任校长位黄挽臣先生。是年,乃白象小学诞生之年。从此,白象教育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的篇章。 1927年,白象及附近地区的有识之士王锦帆、倪悟真、黄挽臣、高兴朴等13位先贤,考虑到“三圣阁”范围小,且“初小”的四年学制不能满足儿童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发起创办了“乐清县立第六高等小学”(倪悟真先生为校长),并筹资在现今的教育东路南兴建了校舍。这是白象小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位革命家预言“试看明日之中国,必是赤旗之天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乐清县人民政府接管了白象小学。从此,白象小学的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但是,学校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曾几经曲折。 1942年前后,日寇两次把校舍焚烧成废墟。然而,教育前辈们在曲折和困难面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毅和奋斗。正如老校歌所唱的“虽几经浩劫,虽几经浩劫,却依旧精壮依旧精壮而年青。” 1966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改革开放后,迅速增长的国民经济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1995年,白象中学迁至西巉村,其占地15亩的老校园整体有偿并归白象小学。至此,白象小学校园的范围由9亩多扩至约24亩,实现了学校发展的又一次飞跃。
北白象镇二小仅有十五年的时间(90年创办),前身是石船小学,石船小学是解放后开办的,解放前这里只有车头小学,1932年就有车头小学。数十年里,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上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 一、基本情况:第二小学现有学生661人。学校占地面积6亩,建筑面积2000m2,其中去年新建的500m2。现在已立项的扩建占地面积是2公顷,扩建建筑面积1000m2。征地已付款200多万元。校舍总面积为2257平方米,其中平房1268平方米,楼房989平方米,共容纳13个教学班,2个音乐室,,学校有综合实验室1个,仪器室1个,准备室1个,微机室1个,学生用机40台,教师用机1台。语音室1个,可供50人使用,图书室1个藏书册数10000册。新教学楼使用面积300平方米,可容纳2个教学班,有办公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设有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多种专业教室,教学条件和环境将得到很大改善。 二、师资情况: 学校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年龄结构人均33岁,平均教龄12年,大专以上学历的13人,占专任教师的57%,中师学历的7人,占专业教师的46%,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100%,小学高级教师6人,占专任教师的29%,小学一级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的57%,小学二级教师1人,占专任教师的5%,未晋级5人,占专任教师的22%。三、学校成绩:十五余年里,第二小学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教育之树结下硕果累累,曾先后获乐清市文明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等。第二小学会在新世纪的新校园创造新的辉煌。
青蓝小学105年的岁月,始终以开阔、豁朗的胸怀和坚韧不跋的步履行进在不断发展的大道上。1906年(光绪32年),杭州知府世善先生创办了杭州市最早的小学之一----“杭府初等小学堂第二所”,后改名为“仁和县初等小学堂”,“市立域区第九初级小学”,“新桥初等小学”,“市立新桥小学”,“杭州市第三区新桥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学校更名为“杭州市下城区第三中心小学”。2001年9月,“下城区第三中心小学”和“东海小学”、“新华路第二小学”移址合并,命名为“青蓝小学”。2004年10月,“青蓝小学”、“青蓝小学胜蓝分校”、“新华分校”和“青华分校”组成了“杭州市青蓝教育集团学校”,同时,学校与浙江教育学院长期合作,另名为“浙江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 “温馨校园,我们的家”,这是青蓝小学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学校倾力提升青蓝教师教育品质,努力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反思平台,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学校依托高校资源,充分借用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群体,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主动与国内外的优秀学校结盟,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运用“星级评比、循环听课、特色规划”等管理策略,激励教师努力前进;建立督教引领机制,推行“名师督教”和“组内互督”制度,让校本教研更具实效;成立“科研俱乐部”,着力打造青蓝科研品牌。学校悉心关爱青蓝学子健康成长。“青青、蓝蓝”卡通人物,在全体师生的共同设计下,极具青蓝特色。几年来,学校致力通过常规活动,督促孩子养习;开展主题活动,导引孩子明志;举办特色活动,促进孩子炼能;推进社区活动,帮助孩子厚基。
我校前身为黄田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27年,有80多年的办学史,2009年实施校区办学模式以后,与瓯北镇三岙小学、白岩小学、枫埠小学合并,设立黄田小学本部和三岙、白岩、枫埠校区。学校现占地面积23450.6㎡,建筑面积6972.04㎡,44个教学班,在校生1879人。学校拥有250m和200 m环形跑道的田径场各一个,一套闭路电视系统、一套校园网系统,44个教学小平台,210台电脑, 28931册图书。学校教职员工83人,教师学历合格100%,本科42人,大专34人,小高职称51人,中共党员21人,市级教坛中坚1人,市骨干教师1人,县教坛新秀5人,县教坛中坚5人,县骨干教师2人。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为办学理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紧扣素质教育主旋律,围绕“夯基础、抓特色、创示范”的工作中心,牢固树立德育为首和教学中心地位,团结一致,更新观念,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德育工作富有特色,教育科研成效显著,校园环境明显美化,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鼓舞的成绩。近几年来,我校先后被评为:县“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县“文明单位”、县“普实教学达标学校”、县“图书馆工作达标学校”、县首批“德育规范学校”、“县治安安全单位”、县“先进党支部”、县“红领巾示范学校”、县“教科研先进单位”、市“雏鹰红旗大队”、“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县“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省“雏鹰红旗大队”、县“校本培训先进基地”、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先进单位”、县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校本培训先进单位”,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达标学校”、“省三类标准化学校”、“县小学发展性评估一级学校”、“市教育装备先进学校”、“县绿色学校”、“县规范化管理优良学校”、“市雏鹰特色学校”、“市示范小学”、“市信息化达标一类学校”、“市绿色学校”、“县教育工会先进组织”、“县教育工会先进组织”、“县校务公开工作集体”,先后被命名为县“教科研基地”、“省雏鹰网络实验学校”、 “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教科研基地”。
百年风雨兼程,润育出三小代代学子,国之栋梁。阅尽沧桑,铸就了柳市镇三小学办学的辉煌。2006,让我们师生焕发生命活力,快乐成长;2006,让郎郎的书声相伴,读懂人生第一乐章;2006,让我们继续成长,追求卓越,肩负起时代与民族的责任;2006,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们勇敢地拼搏,播种理想,放飞希望。 老师们,为了孩子们将来能完满地生活,用我们的教育来为他们奠基。 同学们,为了实现人生的抱负,用我们的努力去奋发有为,乘风破浪。 三小的师生们,今天我们以三小为荣誉,明天,三小因为有你,而自豪。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