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前身是杭州采荷第三小学。学校创办于2002年,历经多年的探索和积累,现已经成浙江省教育科研孵化基地、浙江省华文教育基地、杭州市小班化教学实验学校,并连续多年被评为杭州市人民满意学校,是杭州市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31个教学班。其中,采三校区占地面积为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江锦校区占地面积为13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学校共有教职工共74名,中学高级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19人,市区教坛新秀、优秀教师20余人。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每个班级30多名学生,师生人手一只手提电脑。
杭州市留下小学始创于1886年,时称西溪私塾。百年沧桑、几度兴衰、屡次易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杭州市(西湖区)重点小学。2001年学校顺利完成了全部六所村完小及区属杭州前进小学撤并任务。同年秋季,由留下街道安乐街33号搬入留下大街2号。2006年学校成为浙江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2011年秋到2013年春开办杨梅山校区。学校座落西溪河畔,紧邻小和山高教园区,占地约22990㎡,建筑面积约1.38万㎡,为学生喜爱的“花园、果园、科普园、乐园”。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 “千年古镇、百年名校、西溪文化、代代相传”。学校秉承“服务学生、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传承“道义、雅趣、和谐、开放”百年文化,恪守“每天进步一点,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努力办留下人自己的好学校,为留下地区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近年来,学校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契机,坚持规范办学促内涵发展、科研引导促教学优化、落实常规促质量提升,全面践行“高质轻负”;学校坚持立足校本、依托“西溪文化”,建构校本化课程体系,积极实践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坚持为了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明确“开展雅趣教育、培育雅趣少年”培养目标,实现了从乡镇中心小学到城市优质学校的转变和提升。 学校积极推进“践行五气品格,展现雅趣风范”师训工作,以塑造新时期师德师风形象为核心,以问题解决为专业发展路径,倡导自我职业规划,坚持分层培养、加强校本研修,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不断进取的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2014学年有教学班36个,学生1700余人,教职工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3人,市及区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33人,西湖区首席教师2人。目前,学校发展快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特色日趋显著,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学校成为浙江省示范性小学,浙江省百年名校,杭州市首批轻负高质联系学校。2015年被确定为西湖区新优质学校。 今天,“传承百年精神,打造现代名校”已成为全校师生行动的目标,“办留下人自己的好学校,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一位“留小人”努力实践和追求的共同愿景。
民国元年(1912年),借辛亥胜利之机,茶山乡绅诸氏岩松不惜血本,毅然出资创办茶山国民学堂,此乃吾校初始之雏形。民国10年(1921年),其子丽生秉承父业,迁学堂至河头潭(即学校现址),改其名为茶山乡中心小学,此实为吾校之前身,其间历时廿载。至民国30年(1941年)丽生之子诸齐接任时,学校已成颇具规模之完全小学。诸氏祖孙三代三十余载热心教育而不间断,培育人才而不遗余力,堪为人称道。 之后吾校几经起伏,几度变迁,历抗日风雨,披战争虐狂,迎黎明曙阳,遭文革洗荡,逢改革盛世,跨世纪新元…..时光流逝,星移斗转,薪火相传,弦歌不断,也曾熠熠生辉,也曾砥砺磨难,曲折中有欢歌,坎坷里显风范。 而今吾市大学城园落户茶山,各式建筑拔地而起,风格迥异,四方骄子纷至沓来,齐聚梅乡,蓦然间,满眼生机,一派春色。居于一隅近一个世纪之吾茶山一小却受制于方寸之地,难展身手,其尴尬之状颇受各界关注,搬迁事宜已提至议事日程。此时吾校犹如箭在弦、弹上膛,蓄势而待,一触即发。 “南国有一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位于飞凤里230号之茶山一小不正乃欲振翅高飞,一飞冲天之金凤凰乎? 百年茶小,腾飞之日不远矣!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沐浴下,百年古樟、赵碑亭边,新一代湘师人踌躇满志、准备起航。 2月27日 ,对于湘师实验小学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上午,湘师实验小学启用暨2013年春季开学典礼举行。各级领导、新老湘师人共聚这里,一起翻开湘师新的一页。 区教育局局长蔡仁林、党委书记郭亮,城厢街道党工委书记叶阿洪、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钊荣,区教育局副局长赵云飞、党委委员夏国良等领导出席典礼。原湘湖师范学校老校长阙沛霖以及部分湘师老教师,湘师实验小学退休教师、湘师实验小学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活动。 湘师实验小学是由人民路小学和体育路小学合并组成,并在湘湖师范旧址上改建的新学校。学校于2010年下半年开始动工建设,规划占地39.6亩,建筑面积达到2万1千多平方米,连土地在内总投资约1.5亿。目前,湘师实验小学的师生由原人民路小学和原体育路小学的全体师生共同搬入组成,毫不夸张的说,两所学校都是萧山城区的老牌名校。 校园内,斑驳的赵碑古亭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原汁原味的古楼里流淌着淡淡的书香,参天的百年古樟也见证着满园的芬芳桃李,这些都为孩子们创造了一种很好的校园文化,这样的历史厚重感是城区其他学校所没有的。 局长寄厚望:薪火相传铸品牌 开学典礼上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区教育局、城厢街道党工委领导先后致辞,表达了对湘师实验小学的美好祝愿。 教育局局长蔡仁林对湘师实验小学寄予厚望,他说,新的学校能不能秉承陶行知的办学思想,能不能传承湘师的精神,能不能融合原人民路小学和体育路小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文化,在更高层次上谋求更好的发展,这是摆在全体新湘师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蔡仁林希望湘师实验小学能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不断超越,以创新添活力、以质量赢声誉、以特色铸品牌,争创一流名校。希望全体教职工能以学校为荣,尽快缩短两校合并的磨合期,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希望同学们要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珍惜美好的少年时光,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位于杭州市东部,毗邻杭州交通枢纽中心——火车东站,杭州市实验学校,杭州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杭州市江干区城区一级A类学校。集团现有濮家、万家笕新三个校区,共49个教学班,学生1881人,教师131人。其中,濮家校区占地面积10684平方米,建筑面积5090平方米,班级26个,学生1094人,教师70人;万家校区占地面积7874平方米,建筑面积5985平方米,班级20个,小班化教学,学生696人,教师53人;新校区笕新小学,占地面积149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2012年9月份正式开班,招收一年级3个班学生91人。 办学宗旨: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阳光少年”。 办学目标:营造人文美化、实现童真的校园,构建悦教益智、激扬童心的课堂,开展丰富才情、焕发童趣的活动,实现勇于超越、放飞童年的梦想——全面实施“阳光教育”,培育“七彩阳光少年”,实现学校育人模式转换的新探索。 育人理念:积极心态决定幸福人生,健康方式铸就未来发展。 阳光教育成为品牌,彰显特色。“阳光教育”是一种比喻,它可以诠释为一种给我们的校园生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和生命活力的教育。它是追梦的、健康的教育,重激励,重表现,重展示,充满爱心,充满挑战性,充满快乐与吸引力。集团致力于打造多姿多彩的“阳光校园”,开展同伴同乐的“阳光活动”,评选“七彩阳光少年”,打造“阳光教师团队”,全面实施“阳光教育”,得到市委、区政府及教育局的大力肯定,成功打造教育品牌,充分彰显集团的办学特色。
绍兴市龙洲双语实验小学创办于2002年9月,是一所公办小学。学校位于越城区昌安龙洲花园内,占地近50亩,列绍兴市区小学之最,设计规模40个班。按省Ⅰ类标准设有大型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电脑房、语音室、舞蹈厅和音乐、美术、常识、书画等专用教室,还建成了校园局域网、校园音响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班班配有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电、有音视频回传及投影机系统。 四年来,校领导班子励精图治,汲取当前最先进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教科研为先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新课程标准为准则,建立了科学的激励机制,全新的评价体系,以“1+1+1”的育人模式,即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特色+书画特色,发展个性育人才。全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班额控制在35人左右。在这样的班级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内外活动,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互动。 学校以双语教育为办学特色,开展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适应性、在各学科双语教学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有市级立项课题二个。开发校本英语课程,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习惯,积极拓展校园双语文化的氛围,凸现环境育人的功能。学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实施英语教学,每周3课时,有专门的校本英语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实施二套英语教材,每周4课时,经常性地开展英语情景交际活动。几年来,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好,在越城区小学生英语故事比赛中连续二届蝉联一等奖,三、四年级的学生已能流利地与教师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四年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已达到了普通学校小学毕业生的水平。 学校每周开设课程超市,让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目,做到学有所好、学有所长。校园传统活动、体艺节目更是异彩纷呈,每年举办运动会、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让孩子们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锻炼成长,人人会一种技能,个个成为特长生。近年来,学生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省、市、区学生书画比赛中三十余人次获得了一等奖,五十余人次获得了二、三等奖;在越城区小学生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越城区花样跳绳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创新奖,并在《小兰花》中全程播出;学校羽毛球队在越城区首届羽毛球队比赛中包揽了乙组男、女冠亚军;在越城区小学生歌唱比赛中多人获得优胜奖;在越城区小学生故事比赛中多人获奖;有二支小队在越城区中小学生“走进名人名著 践行名人名言”暑期综合实践活动中获一等奖;越城区小学生“迎‘双争’庆‘六一’‘三看绍兴’”征文大赛中获一等奖。有多位学生在全国、省、市级 “环保征文”等作文比赛中频频获奖;有多位学生的作文、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 学校拥有一批年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占85%,敬业奉献是每个教师的座右铭,“每个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是教师们共同的心声。现有教师中,市、区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名师名校长、十佳青年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等名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中学、小学高级教师占40%。100%的教师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大学英语三级及其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0%,我们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在越城区学校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团体优胜奖;书法等作品入选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七届全国中青联书法作品集》、《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作品展》、《书法报》、《浙江省书法教师作品集》;一位教师在“全国青少年临贴大赛”中获青年组金奖;在越城区特色教育课堂比武、优质课、 “情满课堂” 教师教学业务综合素质比武中6人次获一、二等奖;在省、市、区教师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评比中有百余人次获得一、二等奖; 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成果颇丰。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学校”、绍兴市“绿色学校”、绍兴市雏鹰红旗大队、2004、2005年度绍兴市食品卫生A级单位、越城区文明单位、区属学校创建省教育强区工作考核优秀单位、03、04、05年度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越城区双语教育特色学校。在越城区特色教育巡礼中,计算机双语课获一等奖;有三个班级获越城区先进班集体;有数名学生被评为越城区三好学生。
【学校简介】光绪三十一年,里人张荫乔等有感于培育幼苗之重要,改建原九峰书院为养正小学堂,九峰学堂于焉而生……2003年,逢北仑二次创业,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在北仑新区中心新建九峰小学。这是一所环境与交通完美结合的学校——她南临九峰山景区,北依凤凰山乐园,占地面积18228平方米,建筑面积11886平方米。如今九峰已成为一所传统与现代和谐交融的学校——她传承了前身九峰书院的百年文化底蕴,更吸纳了当前生命教育的全新理念。学校秉承百年九峰“笃于学问、明于睿思、志于成人”的校训,积极实践“用阅读开启童年智慧,用习惯追求一生幸福”的办学理念,率先引进正在国际汉语言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亲近母语儿童阅读教育,我们希望借助“经典导读”来构建一个“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新九峰, 以一体两翼为基本建设结构,即以“经典导读”课程建设为主体,以书香教师打造和书香家庭创建为两翼,突出主体,协调发展。辅之以健康、艺术等个性潜能发展计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书香九峰、健康九峰、艺术九峰”的办学目标,以期培养人格完善、体魄健康、个性鲜明的九峰学子。历经七年的办学磨合,九峰小学现已拥有教学班23个,教师50余人的办学规模。几年来,已形成市名师1名,小中高4名,区学科骨干3人,市区教坛新秀20余人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师资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学校逐渐走向成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浙江省优秀校园网站、宁波市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现代化达纲学校、宁波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宁波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北仑区文明单位、北仑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北仑区校本教研训示范学校,是全国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实验基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九峰第二轮发展规划中,学校明确提出了“阅读与实践同行,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全新办学理念。学校以市规划课题《基于学科的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为引领,以“家庭实验小作坊”的行动研究为抓手丰富育人内涵,拓展特色领域,提升办学品质,开创九峰建设新局面!【校训】笃于学问、明于睿思、志于成人注释:“志于成人”就是要立志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是九峰小学的治学根本,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笃于学问,明于睿思”是走向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提高学问的渠道有很多,读书是最重要的一种,只有忠实阅读、博览群书,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的智慧有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之不同。【校风】乐于倾听、勤于反思、善于融合注释:倾听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倾听是对话的前提,乐于倾听为对话教育和赏识教育提供可能;反思就是人的“内省”,勤于反思能提升我们的教育智慧;融合不是妥协,而是不同主张碰撞交流后的新发现和新创造,这既是教育的法则,更是人生的哲学。
陶山镇是浙江温州地区闻名遐迩的果蔗之乡,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于瑞安市中西部,因南北朝时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结庐于此而得名“陶山”。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写的楹联:“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陶山镇独有的秀丽与灵气,孕育着这一方沃土,也孕育着这片土地上这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学校——瑞安市陶山镇中心小学。 学校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亦是一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历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邑人经学大师孙诒让始创办“学渊书院”于澄江(即今桐浦办事处澄头街山后村),后改名为澄江高等小学,1906年又改名为澄江两等小学。1909年宣统年间,陶山乡绅董鲁斋在陶山寺山背杨府庙中创办了陶山初等小学堂。1925年迁至陶山寺山背。1925年秋,澄江两等小学迁至陶山寺山背,两校合并成“瑞安县立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继而曾更名瑞安县第三区中心小学、瑞安县陶山区国民中心小学、陶山区中心小学、陶峰“五七”学校,1987年9月实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名“陶峰镇中心小学”,1992年秋季,因撤区并乡改革,改名“瑞安市陶山镇中心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2003年下半年,撤并了原二小片的3所小学,如期搬到新校舍,现成为瑞安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学校现有48个班,公办教师108名,教职员工152人,学生2250人,2000余人在校用中餐。学校规划占地面积81.5亩,已完成建筑面积17759平方米。学校现拥有一流的微机房、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会议厅等。建有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监控报警等,班班配备多媒体教学小平台。 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环境日益悦目清新,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水平、育人环境、管理体制日新月异。学校先后荣获“温州市示范学校”、“温州市科研先进集体”、“温州市红旗大队”、“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达标Ⅰ类学校”、“瑞安市办学水平AAA级学校”、“瑞安市文明单位”、“瑞安市安全文明校园”、“瑞安市示范家长学校”、“瑞安市首批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瑞安市中小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践基地学校”、“瑞安市少先队工作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 如今,陶山镇小正以全新的面貌,踏着时代的节拍,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努力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推向新的高点。
南白象第一小学建于民国25年(1936年),原名白象初级小学。2011年1月,迁扩建工程作为区重点工程开工建设,2013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校区由原南白象一小、南白象二小、金竹小学合并而成,总投资概算7830万元,占地面30970.39m2,建筑总面积15501.9㎡,分为教学区和运动区。学校现代化设施设备齐全:有36个标准教室,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小平台;有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房、实验室、阶梯教室等多功能教室;有能同时容纳1000多人就餐的师生食堂和250m环形塑胶跑道的标准操场;有室内体育馆和地下停车库等。 近年来,学校秉着“自信教育”的办学理念,发展态势良好,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研氛围浓厚,教科研成果显著。先后被评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示范校、省标准化学校、市信息化1类达标学校、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优秀学校等荣誉。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