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是发展中的儿童经验
如果课程仅仅停留于重复儿童的生活经验,无疑会造成浪费。虽然我们说儿童的生活经验是生动的、丰富的,但与人类的总体经验相比,儿童作为一个成长和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经验是狭窄和单薄的,需要进入一个更为广泛和开阔的世界。这是我们组织和设计课程的缘由,即以人类文化经验的丰富和广泛使儿童个体的生活经验得以生长和拓展。
这仿佛是两个端点,需要我们加以衔接。以"桥"的主题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分析儿童关于桥的经验有哪些,怎么获得的,他们关注什么,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在思维和情感方面可能有什么样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分析儿童的经验如何构成课程的基础,并将那些具有普遍价值的部分确定下来。例如,儿童普遍对桥的不同形态很敏感,喜欢用身体来模仿和表现;他们知道桥会断会塌,而且对此感到害怕和惊讶;他们能理解立交桥可以使交通更加顺畅,也明白过桥是从此岸到彼岸的便捷方式。最后,我们还要对他们的经验作文化上的判断,从中去发现和确定那些科学、审美和伦理方面的萌芽,并从人类文化经验中寻求各种优秀的资源支持和拓展他们的世界:那些关于桥梁的传说、故事、音乐、科学理论都可以以一种暗藏的线索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
在课程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儿童原有经验之所以得到扩展,是因为其中渗透了人际交往。经验的交流与分享不只是一个外在结果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个意义共同体,彼此在传递经验时达成共识。一个主题活动就如同儿童与教师在共同建构一个意义世界,既探究真理,也在理解与交流中体验自我和他人的存在感与共通感。如果说过去经验是"我的",那么在课程中它们碰撞、交合、激荡、生发,成了"我们的"。
课程除了给予儿童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交往的空间,也提供了将现有经验提升至人类文化经验的可能性。"猴子造桥"的传说不仅准确而形象地传达了桥的原始功能,而且富有童趣,将身体的感觉与力学原理以及人的需要、情感紧密联系了起来;"鹊桥"的故事不仅传达出桥的象征性功能,而且将儿童领人中国传统的风俗、信仰及其蕴涵的态度、价值等更为深刻的层面,还能以此激发和表达他们心中的愿望;"弯弯的桥"则是借助经典艺术作品,在优美的构图和光影中感受和谐和生动,生活的宁静和朴实,同时萌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到下一个活动中去猜想与实验。这些设计使儿童在课程中展开、深化自身原有经验,使课程真正成为发展中的儿童经验。
杜威曾经这样认为,要我们充分解释在儿童颇为简单的要求里究竟包括着什么,整个物理科学一点也不多。当儿童作画或乱涂--通时,要我们衡量儿童心里所激起的冲动的价值,拉菲尔和柯罗的艺术一点也不多。这是因为课程不能仅仅停留于儿童经验的现有程度,放任于儿童自我的所思所想。文化是我们衡量和确定儿童经验的价值的坐标,也是我们对之进行引导的一个方向。这两者不是相互排斥和相克的,它们在一种和谐而独立的人际交往中相互支撑,相互生发。
参考文献: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7
②③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260
《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