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ilongjiang.hteacher.net 2023-01-26 15:28 黑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学生观我们可以概括为“两独一发”。
1.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就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就意味着学生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的很有趣味,是不是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 学生是独特的人(独)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做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接下来我们练习几道题,检验下大家的学习效果: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1.【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描述,陈老师的说法体现了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同时又看到了学生在同一方面或者不同方面发展时
速度不是匀速的,体现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尊重
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每位学生成长成才,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因此不恰当的是选择 D,因为没有体现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教师观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