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ilongjiang.hteacher.net 2023-01-26 18:51 黑龙江教师招聘 [您的教师考试网]
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其中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古代社会的教育可以分为奴隶社会时期的教育和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教育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特征。今天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奴隶社会
1.夏、商、西周——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我国奴隶社会从夏朝开始,在夏朝虽然民智未开,但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孟子·滕文公上》上有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可见我国夏朝就有“学校”,夏朝叫“校”、商朝叫“序”、周朝叫“庠”。到了西周出现了国学和乡学。这个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古代官方教导人民掌握一定知识和礼仪的地方,教育主要是为了教化民心,启发民智,教授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乐是六艺的中心。在这个时期教育资源主要掌握在国家、官府和贵族等少数有特权的人的手中,教育是少数有身份和地位人的“特权”。因此这个时期的教育与政治相统一,基本上是官府办学。
2.春秋——私学兴起,自由办学
西周末年周天子落败,各诸侯国崛起,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各种思想风起云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育的内容为各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及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教育的主要特征为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二)封建社会时期
1.战国时期——私学繁荣,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其中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待遇优厚。战国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是由传统的六艺转向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和道德思想。其中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
2.两汉时期——官私并行
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封建专制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两汉时期著名的学校:西汉武帝在中央设置“太学”,东汉灵帝设的鸿都门学是我国和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西晋在中央官学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与传统的太学并列。设置专门的学校(开设四馆,即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4.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唐时期国家开设了六学二馆,采取分科教学,同时变更人才选拔制度,采取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的产生,让一些寒门出生的子弟登上大雅之堂,为国家服务。
5.宋元时期——书院盛行
宋朝,依然沿用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个时期书院盛行,所教授的内容主要是程颐、程颢和朱熹的理学,朱熹将儒家经典再次整理编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6.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明朝,书院慢慢向学塾转化,但依然沿用科举制,只不过考试的内容和文体格式相对固定,成为八股文。而到了清朝,学塾慢慢向学堂发展,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看到与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差距,开始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与此同时,清政府在1905年废除了我国至隋唐以来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力图励精图治,大力改良,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
以上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接下来我们来做两道相关练习题目。
1.中国的学校教育形态最早出现在( )。
A.夏代 B.西周 C.汉代 D.春秋战国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形态的识记情况。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故C项正确。
2.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 )。
A.《春秋》 B.《礼记》 C.《孟子》 D.《学记》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古代《四书》的识记。《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明代以后,科举考试开始异化,其固定的格式是( )。
A.四书五经 B.八股文 C.神学 D.六艺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经多名大臣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B项正确。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云云
上一篇: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古代西方教育的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uatu.com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