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历史沿革: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1994年10月由顺义县政府投资兴建,1995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名称为:北京市顺义县第八中学。1998年底,顺义县“县”改“区”,学校随之更变为“北京市顺义区第八中学”。 师资队伍:顺义区第八中学2010年定编129人,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特级教师1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人,顺义区学科带头人3人,顺义区园丁新星1人。具有高级技师职称的26人,中级技术职称53人。 学生管理(含团队工作) 顺义区第八中学学生管理为三级网络式管理模式。 学校设有“学生生活指导中心”。由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主抓,“中心”两名主任主管。下辖三个年级,年级主管班级。 学校设有“顺义区第八中学团总支”主管团队工作。 德育建设:顺义区第八中学始终把德育工作作为立校之本,治校之策。德育建设是学校重点发展领域:他们以“创新、规范、显效”为目标,开辟了德育工作新局面。首先创新德育工作途径、强化实效性。建立德育网络,开展“数字德育”教育方式,创建“家校通”新的联系、沟通、教育的方法,使教育学生的空间不出现“盲区”。德育工作正向系列化、多样化、超前化、显效化的系统性上探索和发展,主题为:育感激之情,养儒雅之气,成绩突出,效果明显。被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中小学德育信息基地学校”。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市教委联合命名为“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获得“顺义区养成教育示范校”、“顺义区文明单位”等多个 光荣称号 在主题教育活动上:顺义八中把常规主题活动系统化;专题教育系列化;节日教育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学科德育教育多元化。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2007年被命名为“北京市奥林匹克明星校”,在2008年被第29届奥组委评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突出贡献校”。 在日常德育工作上,顺义八中贯彻“三抓、两放”的基础教育工作,即初一抓养成习惯,初二抓两极分化,初三抓人生观教育,效果十分显著。在连续14年获得“顺义区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的基础上,2009年12月被中国教育协会教育管理分会评为“2009年全国德育教育管理先进学校”。 教育科研:顺义区第八中学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和教师培训学习等工作。两项工作成绩十分突出,2006年4月被顺义区教委评为“六星级教科室”。从2004年至今,顺义区第八中学将每年的4月定为全校的科研月。2009—2010学年度承担的科研课题国家级一个,市级三个,区级六个,校级十六个。 校园文化 校训:学汇中西秀,品达古今优 校徽: ⒈徽标整体构成:徽标整体由图形和文字两部分构成。 ⒉文字说明:文字部分为学校名称展示,分中、英文两种表述。 ⒊图形说明:图形总体由阿拉伯数字8、八中的汉语拼音的字头B、汉语“中”字、汉语“西”字变形几部分组成。直视效果为“顺义区第八中学”的直接体现,隐寓效果为学校校训“学汇中西秀,品达古今优”的表达。图形采用右倾风吹形式构图象征八中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攀登、追赶明天的八中精神。图形采用高音谱号的连接方式象征着八中人的青春、浪漫、高雅的艺术境界。特色活动: (1)、顺义八中成立有90名学生参加的“顺义区第八中学阳光管乐团”。天天训练,每周日都请专家指导。目前有40多名乐手能独奏演出,2009年乐团参加区级以上大型演出达9场,2009年 6月13日还在顺义影剧院举办“顺义八中2009夏之韵管乐专场音乐会”。莅临的专家、领导、家长对学生的精彩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顺义八中是体育田径传统项目校,运动员住校培训,天天训练,每年在市区级学生运动会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校每天一小时的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2009年11月17日,顺义八中作为顺义区城区中学唯一的代表校,接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检查组对顺义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综合检查,每天保证一小时的学生体育活动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为顺义区人民政府和区教委赢得了荣誉。 (3)、顺义八中有1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6个科技活动小组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科技教育校长负责抓,副校长亲自抓,学生生活指导中心、团委具体抓,年级组长配合抓的管理体系。筹建了100多平方米的科技创作活动中心,添置了设备,完善了设施。在楼内走廊里增加了科普画廊,校园建立了科教专栏,开放了物理、生物实验室为学生科技活动站。图书馆购书时有五分之一为科普书籍,学生阅览室增添了科普杂志、科普报刊。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中做到“八有”,即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专用场地、有专人辅导、有专用时间。活动突出教育性、时代性、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我校的“未来工程师”、“动物仿生模型设计与制作”、“中学生电子技术”小组每年参赛率100%,获奖率100%。2007年以来学生获区级奖115人次、市级奖11人次、国家级奖3人次;团体奖区级15次、市级7次;教师获奖区级奖60人次、市级奖23人次、国家级奖2人次。2008年学校被顺义区教委、科委、科协评为“顺义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现学校正争创“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 (4)、顺义八中是北京市41个中小学教师研修站顺义区唯一的分站,自2008年8月启动此项工作以来,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保障体系,精选培训导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提出了“高度重视、严格管理、系统培训,全面提高”的工作标准;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明确责任、精心设计、循序渐进、互相学习”的工作原则;对学员提出了“珍视机会、潜心学习、加强反思、提升水平”研训要求。明确了随班听课、参与教研、协助班级管理、自学整理与反思、集体研讨交流、集中听讲座、备课与教学设计、上研究课等八项任务。其中物理学科每位学员听课60节,数学每位学员听课达110节。学员的研修内容可以概括为:“精通四课、创过五关、掌握两技、提高一能”。(四课: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五关:备课关、说课关、上课关、评课关、改课关。两技:实验技术、课件技术。一能:论文、课题研究能力。) 在区教委、考研中心、各研修学员所在校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4期40多名学员的培训工作。2009年9月荣获“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研修先进工作站”。2009年12月22日,顺义八中中小学教师研修分站作为郊区县唯一的代表,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经验交流大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重大历史事件 1995年11月顺义县第八中学落成剪彩,时任北京市副市长胡昭广,顺义县县长赵义等来校参加剪彩并视察工作。 1997年5月时任北京市副市长陆宇澄及市教委领导来顺义县第八中学视察工作。 2002年11月顺义区委、团区委在顺义区第八中学召开顺义八中刘宇同学“见义勇为好少年”光荣称号的命名暨表彰大会。 2004年12月,全国教学经验研讨会在顺义区第八中学召开,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来顺义区第八中学参加全国教学经验研讨会,并视察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局)主管教学的领导参加了大会。 2006年2月,河南省滑县封丘20名优秀教师考察团来顺义区第八中学考察学习。 2006年10月山西省阳泉市35名校长考察团来顺义区第八中学考察学习。 2006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55名校长考察团来来顺义区第八中学评估、考察、学习。 2006年11月,美国“人民与人民”21名体育工作代表团来顺义区第八中学进行为期一天的体育专项考察。 2008年3月19日,中国民盟、北京教育学院“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国家级培训进修班一行50人来到顺义八中进行学习考察。他们听了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与教师进行了交流。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的软硬件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008年4月18日,由二十多名美国中学校长组成的考察团来到顺义八中对学校进行考察。他们观看了学生课间操、体育课后,又参观了教师活动室、计算机教室、各实验室、心理咨询室、荣展室、会议室等处,王长存等校领导与客人进行了座谈,双方就中美学校建设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顺义八中全体师生肃立操场,悼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面对着降下的半旗,伴随着撕裂长空哀鸣警报声,默哀3分钟。操场上饮泣声声。领导、教师、学生悲泣的发言,表达心中无限的哀思和悲伤。 2008年 9月25日,来自澳大利亚学校的20余位马来西亚师生来到顺义八中进行友好交流活动。王长存校长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听了初一年级的一节英语公开课,客人们又相继参观了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进行了互动式的交流,他们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给予了赞扬和肯定;双方互赠礼物、合影留念。 2008年4月8日,“警学共建迎奥运 普法守法促和谐”启动仪式在顺义八中隆重举行。顺义区公安分局卢勇副局长、内保处汤和平处长、教委领导韩文仁、顺义区公安消防支队、公安分局巡警支队、公安分局内保处、公安分局交通队、武警十支队、仁和派出所的部分官兵出席了启动仪式。 顺义八中刘长荣主任宣读了警学共建的实施方案,王长存校长与区公安分局内保处汤和平处长签订了警学共建协议书,又分别作了共建发言。会上宣布成立“奥运安全小分队”,教委、公安领导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安全防范小天使授黄、红、蓝旗,为警学共建双方授旗。顺义公安分局消防支队武警官兵表演家庭消防灭火;武警十支队官兵表演擒拿格斗;顺义公安分局巡警支队表演了警犬训练。 2008年4月14日,顺义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队”启动仪式在顺义八中举行。顺义区安委会、区教委、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相关领导到会。顺义区交通支队副支队长杨海玉同志宣读了组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队”的工作方案。顺义八中的学生代表宣读了“和谐交通 平安奥运”倡议书,倡议全区中小学生在全区大力营造和谐、平安的交通环境,为奥运作出贡献。与会各部门的领导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队”授旗。 2008年6月14日,顺义八中初一年级英语组精心编排的《砸核桃》,以顺义区一等奖第一名的成绩代表顺义区参加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科普英语竞赛团体表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以非常高的分数,获得北京市一等奖的第一名;同时也获得了最佳创意奖的第一名;曹佑彪、栗顺欣、柏奇、李想奇分别获得个人表演奖;柏奇表现出色,获得了最佳表演奖和最具潜能奖两项表演大奖。 2008年10月9日市教委、区教委领导莅临顺义八中检查信息技术工作,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高教处黄处长,基教处、科研处领导,市信息网络中心张洪波主任,区教委吴凤英副主任,区信息中心张自江主任参加会议。顺义八中何树清主任作了关于《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全面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概况和信息技术工作开展的三条线;软硬件建设(校园网、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教室、校园电视广播系统、资源建设、学校管理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校园通信平台、备课授课平台、学生学习平台、网络安全平台等);教师信息能力建设;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和我校师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会上各位领导就资源卡应用、同步课堂、资源库及教学资源及时上传、多媒体设备应用、家校互动平台等进行了讨论。市教委领导对顺义八中的信息技术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给予了指导。 2008年11月21日,北京市语文学科深化课堂改革研讨会在顺义八中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国民教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中语组的刘宇新教研员和王彤彦老师,顺义区考研中心张海副主任,以及北京市各区县的语文教研员和部分初三语文教师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顺义八中王长存校长致欢迎词,与会同志观摩了顺义八中李爱军老师讲授的《点石成金与锦上添花》——作文结尾的立意与表达及沙岭中学王健老师的阅读课《心声》。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语组的刘宇新教研员对中考语文的走向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郑国民教授,结合中学语文学科课堂改革情况阐释了《新课标》修订的意见及其必要性。 2009年2月25日,顺义八中代表顺义区教育系统,接受北京市精神文明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考察测评。参与考察测评的领导有市文明办副主任滕毅等市区测评小组18人,顺义区文明办主任沈凤田、区教委副主任陈成国等领导陪同。 考察测评组首先听取了顺义八中王长存校长做的题为《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 深化德育提高实效》的德育教育工作汇报。汇报详细介绍了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措施,以及具体做法。随后,检查团分三路进行调访: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学生问卷调查;参观学校德育教育建设成果展以及各专用教室配置及利用;查阅学校德育工作档案资料。 此次实地考察测评,对顺义八中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09年5月22日,顺义区初中建设总结暨小学规范化建设推进会在区教研考试中心召开。顺义八中被授予顺义区“初中建设示范校”称号,这是顺义城区中学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王长存校长在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他表示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会总结既有的经验,继续加速学校建设,“初中建设示范校”荣誉的取得,凝结着全体八中人的激情与智慧。这一荣誉的取得标志着学校进入了“锤炼办学特色,锻造学校品牌”的历史发展阶段,全校师生将上下同欲,励精图治,共同谱写顺义八中更壮丽的新篇章,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 2009年7月9日,国务院纠风办领导到顺义八中调研。国务院纠风办地方组组长、中纪委纠风室副主任刘牛,国务院纠风办三处李佳颖处长和宋广林副处长等领导,来到顺义八中进行“教育均衡发展,规范教育行为”专题调研。 北京市纠风办副主任何群,北京市监察局副局长宋兰刚,北京市教育纪工委周燕书记,北京市监察局驻市教委监察处白保平处长,顺义区教委姜华阳、李莉莉等领导以及顺义区纠风办、财政局、发改委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调研组首先听了顺义八中王长存校长的工作汇报,然后解答了调研组领导提出的问题。 调研组对顺义八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创优质育人环境,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着力打造教师基本功加强名优教师培养,遵纪守法办学规范学校管理行为给予了高度好评。 2009年9月10日,顺义区第八中学梁学军老师,由顺义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委员会共同推荐,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委员会审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9年11月17日,顺义八中代表顺义区初中校接受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检查组检查。以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乔树平为检查组组长的一行四人,在区教委吴凤英副主任、张华礼副主任等区教委领导的陪同下,对代表顺义区初中校接受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检查组检查指导的顺义区第八中学依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督导。 检查组首先听取了顺义八中王长存校长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汇报:1、科学规划,明确素质教育方向;2、机构改革,提供素质教育保障;3、人才强校,奠定素质教育基础;4、创新德育,增强素质教育实效;5、聚焦课堂,注重素质教育落实;6、科研引领,促进素质教育深化。汇报结束后,检查组人员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中层干部问卷调查、检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档案资料,并对校园环境、专用教室进行了实地查看。 通过此次督导,顺义八中对依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顺义八中“中学生科普英语表演剧‘砸核桃’”代表顺义区参加全国汇报展示演出。顺义八中科普英语表演剧《砸核桃》获得北京市团体一等奖、最佳创意奖、优秀剧本奖和优秀实验报告奖后,于2009年12月12日,代表顺义区参加全国汇报展示演出。 “砸核桃”是八中英语教师自编、自导,由学生表演而完成的。它将艺术性、趣味性融入到学生的英语应用中,做到了语言精炼。 其创意源于顺义区的现实生活,具有本土化特色。该剧巧妙地运用了物理热胀冷缩的知识,解决了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实际生活有很大帮助。 12、学校荣誉 1998.12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评为“1998年北京市中小学百所课间操优秀校评选活动中获优秀奖”。 1999.6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 2000.2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首都绿化委员会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 2002.12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北京市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校”。 2003.4被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评为“北京市共青团“达标创优”竞赛活动五四红旗团支部”。 2007.7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馆评为“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和谐节能的城市第二名”。 2007.12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2007年同心结交流活动先进单位”。 2008.1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评为“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按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校”。 2009、4被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 2009.7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评为“2009全国德育管理先进学校”。 2009、5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北京市二00八年度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 2009、10被首都综治办,市教委,市公安局,团市委评为“首都平安示范校园”。
北京市东城区东总布小学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普通小学,位于东二环的西侧,建国门立交桥旁,学校附近有中外知名的六百年历史的古 观象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火车站,学校南面是建国门内大街,直通天安门广场。 东总布小学是有近七十年历史的老学校,原东总布小学 的特点是小、分散,大多是庭院式平房,原来的校园分散三处,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于1995年6月改建,在1998年8月底建成了新校园。 学校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10平方米。有18个普通教室,有图书馆、书法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自然教室、劳动技能教室、有计算机教室、有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室、有供教师学习、开会、娱乐的多功能教室。 东总布小学现有教职员工在职在岗39人,12个教学班,380多名学生,小学高级教师34人,共产党员14名,其中青年党员5名,青年教师中(35岁以下)21人已经取得大专学历,已经取得大本学历和正在读大本的有20人。 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学校明确制定了东总布小学的校训、校歌、校徽。 校训是:勤奋、诚实、团结、进取。 学风是:勤奋学习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断求新,积极向上虚心求教,兴趣广泛学有特长。 校风是:举止文明尊纪守法,尊师爱生敬业奉献,钻研业务求真务实,团结和谐作风朴实。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可能多的环境和条件,坚持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全面安排面向全体是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学校有近60名学生的“红领巾管乐团”,经常外出参加活动,亲自参加了国庆50周年的庆典。 该校的男子篮球队,多次参加市区小学生的篮球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该校还成立了美术、风筝、书法、合唱、科技、手工劳动、朗诵、外语等课外活动小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该校的红十字会是北京市命名的第一批红十字学校。他们在支援灾区,贫困地区,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校从1988年起,多次评为东城区精神文明学校。
学校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花园式的校园环境,一流的办学条件。学校拥有游泳馆、多功能体育馆、塑胶运动场;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现代化的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报告厅、连通各教室的双向闭路直播系统;学校有电子琴房、形体教室及美术、音乐、科技等专业教室,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寄宿可走读。学校为寄宿生提供优良的食宿条件,每天三餐两点,由专职营养师设计食谱。学生公寓每间四人,内设卫生间、热水淋浴、空调、电话。寄宿学生采取封闭式管理,由班主任与生活老师共同管理学生。精心精细的生活管理让家长放心,时时刻刻的生活育人伴学生成长。
北京市西城区北长街小学是一所公立寄宿制小学,是北京市教委批准的招收外国学生的试点。 学学校环境古朴典雅、整洁优美,是花园式的绿色学校。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建立了校园网,电子备课室,还有装饰一新的专用教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有年富力强、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国家级骨干教师一人,北京市骨干教师两人,西城区骨干教师六人。在近几年北京市、西城区的教学比赛中多次取得好成绩。北长街小学一贯保持较高的教学水平。 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有的升入了北京市重点中学:4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现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有我们的学生。 学校办学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执行国家教委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由美籍教师授课。课余时间,学校组织书法班、武术队、舞蹈队、计算机组、田径队、乒乓球队、趣味英语班┅┅。学校的东北角有两个封闭的小院是学生的宿舍,宿舍内设备齐全,有电视、电话、冰箱┅┅学校提供24小时热水、公共卫生间。 学校有符合标准的食堂,聘请专业厨师,能保证孩子们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北长街小学是一所设备齐全、美如花园的学校,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地方。北长街小学永远是一方肥沃的净土,孩子们将在这里幸福地生活,茁壮地成长。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三中学(以下简称"良乡三中")校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西潞街道苏庄大街11号;现任校长兼书记:佟明河。良乡三中是一所2001年新建初中校。1999年11月破土动工,2001年9月3日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原隶属房山区良乡镇,2006年随良乡镇改制归属西潞街道。良乡三中总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25平方米。运动场面积24500平方米(其中田径场16020平方米、篮球场1260平方米、足球场7220平方米)。绿化面积9800平方米。普通教室30部(全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理化生实验室8部;音、美、科技公用教室4部;容纳350人和15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各1部;练功房1部。视频监控系统3套。计算机259台。数字资源2000GB。图书室2.90万册。经费投入1077.9503万元(其中教职工工资978.563502万元,教育教学经费99.38679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3370.4万元。仪器设备总值69.0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6383件;文体器材1709件;电教设备47套;卫生保健设备315件。2010年,良乡三中招收初一学生数316人,初三毕业生260人,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82人。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中级职称44人,高级教师18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人。建校伊始,良乡三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思想。确立了坚持"一个办学宗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掘个性潜能),两个办学目标(和谐校园、学术氛围),三个治校方略(人际关系和谐健康、校园环境和谐优美、学生发展主动和谐),四个兴校支点(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质高立校)"的办学思路和"博学、健体、尚德、争先"的校训。确定了"团结、和谐、尚学、奋进"的校风目标。2001~2004学年,工作重点是以高质量立校。2004~2010学年,工作重点是全力打造"和谐"与"学术"两块品牌。从2010~2011学年开始,落实"十二五"规划,工作重点是精打品牌创名校。典型经验是推行"成才先成人"系列化德育模式和高效课堂的"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教育特色是"和谐育人,营造学术氛围"。2004~2010年,为高级中等学校共输送了2682名合格毕业生。2001~2010年,学校获"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和"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等国家级奖励3项。获"北京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北京市分层评价先进实验学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单位"、"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北京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集体"等市级称号48项。十年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级《在"ESD"实验中开展主题参与和谐发展的实验研究》等科研课题2个,市级《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小学校本研究--"学导互动式"教学模式》等科研课题三个。市级课题《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学科教学有效行政和的研究》经过专家机构认证已结题,其他课题还没有结题。校长佟明河负责的2个国家级课题在"十二五"继续研究。 教师获国家级奖励233人次,市级奖励167人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80篇,市级刊物上发表130篇。学生参与市级各类竞赛,获市级奖励203人次。
北京市育鸿学校座落在公主坟空军大院内。1962年,在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同志直接关怀和指示下,创建了空军直属子弟学校——育鸿小学。 1964年12月,学校移交海淀区教育局,现隶属于海淀教委。1998年,学校被海淀区教委批准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共有31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职工。育鸿学校建校以来,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在长期办学中,学校形成了“文明、乐学、健美、创新”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学校被确立为“九年一贯制试点校”后,学校提出了“创名校、树名师、育名生”的办学目标,初步确立了九年一贯的三大体系,即:思路清晰、体制完善、内容充实、活动精彩的德育体系;科研引路、分层教学、自主创新、中小衔接的教学体系;舞蹈形体、管乐声乐、科技美术、游泳乒乓等特长生培养体系。
木林中心小学,地处北京顺义区东北部燕山脚下。占地4000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一个特教班,720余名学生,95名教职工。其中硕士学历教师1名,本科学历教师32名,专科学历教师27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园丁新星1名,区级骨干教师8名。木林中心小学环境优美,师资雄厚,办学条件良好。学校以“高起点谋划,全方面育人”为标准,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以“精职业技能,展职业才华”为主题的基本功训练活动。近两年,有53名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论文在市、区获奖。有20多篇教师的论文和案例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在北京市首届小学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学校3人代表顺义区参赛,获得7个单项奖,一个全能二等奖。在顺义区小学专任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竞赛中,学校又有2人获全能奖,9人获单项一等奖。05年区小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中5人获得单项一等奖,7人获得二等奖。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成立了二十个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才能的舞台。近三年来,先后累计700余次在国家、市、区组织的学生艺术、体育项目中获奖。学校共获得“北京市绿色学校”、“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北京市电教优类校”“北京市体育达标先进集体”、“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校”、“北京市校园环境管理示范校”“北京市绿色学校”等八十余个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普教系统先进集体”。
福州馆小学即北京市西城区福州馆小学。 福州馆小学创办于1949年,学校地处宣南,属于陶然亭街道办事处福州馆社区,学校北面紧邻“湖广会馆”,学校占地面积1565.68平方米, 学校历经多次资源调整,现学校为十校合一。 校现有1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4人,学校拥有一只“敬业、勤业、精业、奉献”的干部队伍和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在职教职工共计42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6任,占在职教师总数的62%。区“1-4-1”骨干教师3人,希望之星1人,党员12人。 学校拥有一支66人的七色光五星级鼓乐队(紫色队),它是学校少先队组织的一大特色,这支队伍多次在市、区鼓乐队大赛中获奖,承担过多种大型活动,得到各方赞誉。 前任校长提出的“以人为本,质量为根,家长满意,服务育人”的办学思路仍被新一任校长沿用,并把“育人为本,服务未来”作为办学思考,努力打造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人心思齐、人心思进的和谐校园。 北京市宣武区福州馆小学以“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办学指导思想,创设了适合于儿童发展的德育环境、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了阳光校园、阳光教师、阳光少年,形成了自主发展的素质教育办学特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现有91个教学班,学生3867人,教职工 241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独特并富有深刻内涵的彩虹校门,为孩子们架设了多彩的人生之路;有集游泳、球类、专业教室于一体的“水艺芳”体育馆;开放式专业教室的“学术苑”。校园中有由孩子们亲手绘制的百米画廊,有为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设置的“聊聊吧”、“动动吧”等。丰富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广阔的天地,被家长和学生称为“蓝天下最美丽的校园”。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着眼,在教学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注重能力、提高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基,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创新,锐意打造“负担不重质量高”的素质教育品牌校。创造性地进行一年级闯关考核、学生免考等尝试;成立了“阳光体育中心”“彩虹艺术中心”;开设小语种、艺术、体育等多学科选修课,开展头脑奥林匹克、亲子阅读等校本课程;开展学生毕业旅行、入队植树、采摘、野炊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下,使学生得到知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