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十五中学于1954年建校,是一所市重点中学,校址在东直门外新中街12号(工体北侧),乘地铁东四十条下车,乘公共汽车、电车113、115、118、412、416路中街站下车。 五十五中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德育先进校”、“北京市科技活动示范校”、“北京市实验教学普及先进单位”、 “北京市校园建设示范校”,中国第一所“国际文凭学校”。 学校分中国学生部和国际学生部。中国学生部32个教学班,国际学生部14个教学班,中外学生1700多人。校园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三座教学楼,一座双层体育馆(一层体操馆,二层篮球馆),一座能容纳1000人的礼堂和一座能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学校建立了现代化多功能教室和586计算机房,操场全部铺上了塑胶,为中外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与活动空间。从今年起我校将进行北京市示范校改造工程,改造后的五十五中学,校园面积增加到50亩,新建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以及400米跑道的操场,将更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特、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56人,有一批模范教师和在区、市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和北京市奖励的校领导和教师有27人。学校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治学严谨,教科研蔚然成风,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打好基础,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并把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反射幻灯、计算机、录音、录象、VCD等设备,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我校学生有良好的学风,学习刻苦努力,积极进取,近年来高考升学率100%,其中80%左右的学生高考分数超过重点大学的调档线,并且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 学校课外活动、劳技课丰富多采,内容广泛,初、高中开设的劳技课有计算机、英文打字、手工制作、摄影、航模、编织、裁剪、烹饪等项目。课外活动有各学科小组,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课外活动小组。学生通过劳技课与课外活动,既发展了兴趣、特长,又开阔了学习领域。十年来,我校学生在学科、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有千人次在国际、全国、市、区获奖。仅2001年~2002年度,我校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化学、数学等学科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获得金奖1人,铜奖1人,一等奖7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3人,并有多名同学保送到清华、北大、南开等著名学府。 学校国际学生部在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先后接纳了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名学生。1994年,五十五中被国际文凭组织(IBO)批准为中国第一所国际文凭学校,并指定为亚太地区总部国际文凭中学项目的示范校。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创办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唯一的一所附属实验小学。现有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近80余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学高级教师12人,小学高级教师48人,逐步形成“专、本、研”结构的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科研型教师队伍。 学校以科研为先导,重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现有国家、市、区、校级大小科研课题共37项,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占总人数的80%,获各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31项。近5年来,全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教师参与主编和参编的教材及教育科学书籍百余本,教师参加的各级各类教学研究课、观摩课、评优课数百节,并有30余人次取得了突出成绩。 学校实施以人为本的全面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体现长短课结合、基础课与综合课相结合、学科教育与德育渗透相结合、学科教学与活动课相结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在科技、文体、学科竞赛活动中展示才能,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发挥特长。在国际、国内各种项目竞赛中有近千人次获奖。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电教优类校”、“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海淀区“教学管理先进校”、“校园文化环境示范校”、“教育管理示范校”、“科技先进校”、“科研先进校”等,已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性、示范性学校。
北京市通州区第三中学位于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源头。通州的标志古老的燃灯佛塔,耸立在校园西北。塔影波光,映衬着美丽的校园。学校的前身是1915年创建的京兆女子师范学校,1963年改为通县第三中学,1997年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第三中学,学校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现有45个教学班,教职工200余人,近2100名学生。 1998年以来学校一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被评为"北京市校园规范化建 设示范校"、"北京市实验教学先进校"、"北京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系统电化教育优类校"等。并连续11年被评为区办学先进校。 学校西距天安门仅20公里,有京通快速路直达市区。校园内,有两座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和家属楼, 与运动场东西相衬。中间笔直甬路两侧法国梧桐掩映成阴,片片绿茵与黄杨翠柏围成的小花园散落在楼群之间,使学校成为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有规格较高的理、化、生实验室共7个,两个计算机教室,有多功能电教厅和双控多媒体闭路电视系统。50多个教室和实验室配备有多媒体设备,任课教师拥有无线接收笔记本电脑,千兆校园网直通教室和办公室,电子资源库可供师生查阅,为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学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他们当中有市、区骨干教师、市紫金杯班主任、市先进工作者和市优秀教师、市青年教师师德标兵,已经形成一直以高级教师为骨干、中级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全体教 师在"敬业、奉献、创新"的三中精神的鼓舞下,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努力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通州区的师德先进单位。近百年来,学校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风格,为祖国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在"团结、勤奋、求实、创优"的校训精神鼓舞下,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2005年通过ISO9001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我校正在“北京示范校高中”建设的过程中。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拔萃双语学校是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和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合作兴办的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现代化寄宿制学校,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创办的北京四中、光明小学分校。学校还是国家和北京市的“青年志愿者培训基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学校位于东五环路和姚家园路的交汇处,西接朝阳体育中心,东邻奥林匹克花园,交通便捷。校园占地127亩,校内有包括教学楼、实验楼、科艺楼、办公楼、图书馆、专家楼、学生公寓等在内的44200平米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群,环境幽雅。标准的400米跑道塑胶田径场以及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等,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内装备有千兆宽带网络接口,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秘书长江丹出任学校的董事长,江泽玲女士任学校名誉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当代教育名家邱济隆先生曾任校长,现任校监,现任校长是万小平先生;北京四中原党总支书记、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王兆骥和北京八十中学原校长于锐任副校长,学校聚集了一批教育教学管理名家和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有多位北京四中教师担当核心课程教学任务,还有许多来自北京及外省市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任课,择优选拔的中青年教师更是朝气蓬勃、思维敏捷,雄厚的师资力量保证了学校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民族、一切为了明天”的办学宗旨,按照“知恩图报,严谨笃学,志存高远,出类拔萃”的校训,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设立了“红萃生”奖励制度,对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减免学费和住宿费。对其他优秀学生也设有奖励和优惠措施。学校自身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慈善性,以人性化管理为特色的服务性,以重点校教师任课为标志的教学高质量,以教育名家任职高层为保证的管理高品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瞩目。 学校按照“强化英语,夯实基础,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办学思路,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在保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强化英语教学,英语课时设置比一般学校高出1/3以上,并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授课,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并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近期,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教育部签订了相互交流协议,与布里斯班男子高中签订合作意向书,为国内学生与澳大利亚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赴国外深造开辟了可靠渠道。学校还招收外籍学生,设立有汉语语言班与学历班,为外籍人士子女在北京读书提供了良好条件。
我校建于1956年,地处东城和朝阳交界处,占地面积5042平方米,校舍由教学楼、楼后和操场两侧两排平房、操场三部分组成。现有标准教室15间、专用教室8间,另设图书室、卫生室、大小会议室和一间一百平米的电化教室。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简称育新学校)创办于1997年9月,是一所由北京市教委、首都师范大学和海淀区教委直接领导的十二年制公办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近30%的高中教师为北京市或海淀区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近60%的教师为中学高级教师;100%的教师为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现有教学班63个,学生2700余名、教职工208人。 校园环境优雅——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学校始终坚持“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育人方针,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品牌,塑造出了具有浓厚文化氛围、较高艺术层次和科技创新导向的校园文化。 教学设施先进——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学校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多功能厅及其他专业教室。同时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闭路监控系统、多媒体中心;全塑胶田径场和塑胶篮球场地。 2007年学校中学部将迁往新康校区(距育新小区500米),学校将抓住机遇,加大投入,科学设计,全力建设一所现代化的新型校园,办学条件将得到全方位的改善。 教育科研领先——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学校本着“超前型、自主型、科研型”的原则,全力开展教科研工作。作为“首都师大教学研究实验基地”,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有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力求做到“以科研求发展,向科研要质量”。先后有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和区级在教科研方面的奖励。 健康理念人本——北京市健康促进校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身心健康出发,力求建立一个有利于师生健康的人文环境。先后荣获“北京市红十字会系统先进集体”、“海淀区体育卫生示范校”。学校食堂荣获“北京市食品卫生A级单位”和“海淀区食堂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校园生活丰富——北京市科技示范校学校每年寒假组织高中学生进行华东五省市和西安洛阳两市社会实践。部分优秀高中生每年到德国、澳大利亚、韩国进行修学互访。学校每年举办“风华学习节、金秋体育节、银雪艺术节、神州科技节”,成立有艺术、体育和科技三大社团,34个课外小组,已有多人次在国际、全国、北京市及海淀区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劳技教育创造发明专业委员会试验基地”、“中国国际广播少年合唱团育新分团”。 住宿条件优越学校配有专门的住宿楼,住宿环境舒适、设施齐备、条件上乘。公寓式加半军事化管理,形成了学校一道独特风景线。 办学成果卓著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几年来的高考、会考、中考均在海淀区名列前茅。 社会广泛赞誉建校初期,李岚清副总理为我校亲笔题词:“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海淀区副区长赵建中同志把我校赞誉为“海淀教育的北疆新秀”。2000年被海淀区教委推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2006年被评为北京最具影响力的中学和毕业生最具竞争力的中学。 前程发展远大学校将不懈努力,力争起到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一所名校。
学校建校于1968年,是一所公立小学。校园环境,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成绩较显著。 几年来,学校硬件建设稳步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学校有学生279人,教职工32人,校园占地4680平方米。 学校创建以来,确立了“团结 活泼 求实 创新”的校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近年来学在又推出了“三为"管理模式,并确立了“以学为主(文化知识),兼学别样(体、美、劳、科技等)”的教育思想。 针对学校地域和生源的特点(工人子弟多、下岗失业人员子女多,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多。)我校探索出一套适当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进行序列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质量验收。 根据已有条件,学校领导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改变观念,要求教师根据现有的硬件设旖,因陋就简,课上探索课堂教学新途径,转变角色、意识和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匹十分钟要效果,要成绩。课下与家长、学生沟通,拟定学生个人特长发展目标,并营造优化的班级学习气氛,创建特色集体,使学生在不同的发展目标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从而形成学校发展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社会需求是学校的服务宗旨。 我们的办学特色是:创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特色显著的自主、和谐、发展的学校。体现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发展特色。 由兴趣小组中的龙头,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从小受到艺术熏陶。不同学科、不同种类的知识得以相互渗透、印证,特长得以发挥。 本学年,我校按计划招收两个班的新生,共44人,其中本市学生占9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