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是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校址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1918年改名为蒙藏专门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办的民族高等学校,在我国现代民族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因生源、经费等问题,20年代末改为中等教育学校。她有辉煌的革命历史。“五四运动”时以《蒙藏学界之愤激》的宣言昭示天下。积极投入,震动京城。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到校指导,乌兰夫、多松年、李裕智、吉雅泰、奎璧等数十名学生先后入团入党,学校党支部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时,蒙藏专门学校为副总领队校。共产主义思想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最早传播。她成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最早的摇篮之一。在91十多年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几经变迁,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始终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民族人才为历史使命。是各兄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种体现,一幅缩影和一面旗帜,是全国唯一一所面向个少数民族地区招生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的寄宿制民族中学。 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培养了以生前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伟大诗人郭小川、传记文学家巴彦布、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很多校友在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民族地区担任要职,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贡献极大,颇具影响。 学校六个一 近代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高校“蒙藏专门学校”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入党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建立 建党初期少数民族第一本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在这里创刊 建国后第一位少数民族国家领导人乌兰夫是本校校友 我国唯一面向全国招生的民族中学 学校九项获奖成绩 国家民委先进处室单位 国家民委优秀党支部 国家民委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民族学校“民族之光”先进单位 国家民委退休工作先进集体 北京市无烟学校 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 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 海淀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位于首都北京海淀区,南临国家图书馆,北接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四周学府林立,人文氛围浓郁,科技信息集中,是全国惟一一所面向各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寄宿制高级民族中学。学校创办九十六年来,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了大批合格的学生,并培养出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革命烈士多松年、著名诗人郭小川等众多杰出人才。学校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广泛的影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附中的发展,并于2003年起给予我校特殊政策,即凡被我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均可在北京参加高考和录取,并享受与北京考生等同的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也为少数民族学生成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校如今面向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实施自主招生考试,选拔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到北京、到附中就读高中,优秀的学生群体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人文环境及生活环境。学校制定了特色鲜明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校风:为人为学,至诚至和;教风:进德敬业,精益求精;学风:好学好问,善思善行;办学宗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办学目标:出人才、出经验、出思想。 学校目前的规模已达2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1500多人。2008年高考,369名毕业生,高考中理科最高683分、文科最高633分;600分以上41人,考入北大、清华11人,重点率50.4%,本科率71%,教学质量、办学水平逐年提高,附中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今天的附中人正在合力打造民族教育的品牌,明天的附中一定会更加辉煌!
北京市万寿寺中学是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坐落于西三环魏公村小区内,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中央青年政治学院等高等院校毗邻,这里不仅交通便利,更具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环境干净、明亮、整洁,井然有序;各类教学设施完备,教师人手一到两台电脑,教学、办公信息化;教室全部为多媒体,理化生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劳技、音乐、美术、计算机等专业教室一应俱全,并配有心理咨询室;学校各类藏书逾四万册,电子图书达60万册,电子阅览室配有各种工具书和各种期刊报纸供师生借阅,同时学生可上网查阅各种资料。2008年我校又建成了多功能录播教室和电子白板,电教设备跨入北京市最先进行列,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万寿寺中学是一所管理严、校风正、学风浓、教风好而又书香满园的学校。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念,大力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学校以“进德约礼”为校风,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礼”“孝”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学校在每个楼道、每个教室都设立了图书角,走进校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翻阅各种图书,“以儒家精髓提升素质,用优秀书籍滋养心灵”,在这个书香校园,同学们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热情有礼。 学校坚持走“学生为本,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品牌立校”之路。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大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素质,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无私奉献、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他们当中研究生占到十分之一,高级教师占到六分之一,市级“紫金杯”获得者、区级优秀、区级学科带头人、区级班主任带头人和区级骨干教师占到四分之一。 万寿寺中学的教师对每一个走进万中的学生都高度负责,“精心育人,师恩难忘”这是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本科后家长送给学校锦旗上的话;“永不退缩”这是同学们在高考后,为了感激全体高三老师送来的锦旗上的话……老师们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无数孩子铺就了成功之路,每年都有更多的学生在这里圆了大学梦;每年会考所有科目通过率、优良率全都超过市、区平均水平,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每年中考都为重点中学和示范高中输送许多优秀毕业生。 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与职高联手,为学生提供礼仪、面点、插花、炒菜等多项实践活动。学校先后组织英语口语、天文、合唱、手工编织、文学、剧社、美术、计算机、工艺、篮球、健美操等各类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发展特长、展示能力提供平台。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市区各种竞赛中获奖。在海淀区声乐比赛中我校重唱不仅获一、二、三等奖,一等奖还被直接推荐参加北京市艺术节,并获北京市二等奖;初三段依然同学获得海淀区第一届科技创新作品论文二等奖;高一王心阳同学和人大附中的同学合作完成的课题《用分子点亮硅片》在第28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了优秀项目一等奖。 学校各方面成绩得到了周边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校长获得海淀区“校长成就奖”;学校是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文明单位”、海淀区“课堂德育先进校”、“课改基地校”、“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课外活动先进校”等。 目前学校新的五年规划已开始实施,为了给同学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成长,万寿寺中学又为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就是要走“品牌立校”之路,要把学校建成管理精、成绩优、队伍强的精品校。 现在全校师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每一个走进万寿寺中学的同学都将在这里得到更优质的服务。
首师大附中的前身是始建于1914年的成达中学,创建者唯愿中国青年“成德达才”以昌国运,故以“成达”命校名。 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热心中国教育的爱国知识分子,秉先贤之志,用他们的心血育得桃李满天下。我们可以骄傲地说:首师大附中从诞生那一 天起就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国的进步,为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它的贡献。几代人用勤奋、智慧和严谨铸就了首师大附中的风格和传统,这些无形的宝贵遗产凝结成八个字,即我们的校训:自觉、勤奋、求实、创新。 十年“文革”浩劫给学校造成了巨大损失,改革开放后,在各级领导,尤其是在北京市教委、首师大党委的直接关心领导下,首师大附中 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使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北京市前列,被北京市首批确定为市级重点中学。我们不会忘记艾校长、杜校长、霍校长 等几位校长为此付出的艰辛。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后,首师大附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阶段,目前我们 的师资力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们的教学设备已完全实现了现代化,校园网已使我校的每间教室都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电子阅览室可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自由上网。 2000年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我校进入示范性高中校建设行列,这是我校难得的一次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当时就认为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首师大附中的办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首师大附中在2001年12月在专家组的评估验收中以全票通过成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高中校,并于2002年正式颁牌。 首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爱国、科学、人文。我们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种意识(责任意识),两种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刻苦学习精神),三种能力(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多年来实践形成的办学特色是:三注重一体现(注重德育;注重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始终遵循“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首师大附中确定的办学思想很明确,那就是“贯彻素质教育;学校工作以育人为本—— 注重德育,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努力成为北京市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首师大附中的历史是光荣的,首师大附中的未来是辉煌的,首师大附中的教育教学是一流的, 能成为首师大附中的一员是值得骄傲的。我希望每一位同学每一位教师都要铭记李岚清同志对我校师生的叮嘱:“为我国的素质教育起示范作用”,为我们的勤奋努力,续写首师大附中历史新的一页。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职尽责尽力,以无愧国人
北京市六一中学是一所特色鲜明,机制灵活,观念先进,设施完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学校。学校座落于北京西郊阜外定慧西里,环境典雅优美,交通极为便利。目前建筑面积20000余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超过国家一级标准 ,有多个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并建有室外塑胶标准运动场、多功能体育馆、阶梯教室等设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现有初中、高中两个级部,34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150名教职工。 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0年的公安部子弟学校,建校50余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了军队子弟学校自强不息,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社会培养了上万名合格毕业生,向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人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顾问Lan.Bich先生在考察学校后题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六一中学,这是因为六一中学向她的学生们提供的教育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信应当给予学生们的。在这样一种教育模式中,学生、教师和家长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也为孩子们——中国的未来提供了最佳教育机会。”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同志为学校题词:“执法重教,全员育人。”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题词:“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兴华人才。”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北大青鸟-佰德”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中学JIP实验先进学校, 海淀区创建学习型学校先进单位,海淀区学校艺术教育先进集体,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等称号。 学校办学宗旨是:创有特色有品位有生机有活力的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育有特长有个性有知识有理想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对所有学生的终生幸福发展负责;打造数字化的校园生活——创新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坚持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才,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永远追求卓越的办学品质和效益。校训是:崇德、益智、求实、创新。学校已形成了“自觉、自律、自主、自强”的校风,“严谨、博学、敬业、爱生”的教风,“自信、刻苦、笃学、善思”的学风。学校正向特色化、精品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学校是海淀区首批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选聘了一批学养深厚,师德高尚的一流名师任教,各科教学均由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把关。学校现有全国劳模2人、特级教师8人,市区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40余人,外籍教师3人。学校非常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被海淀教委授予“海淀区培养青年教师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已形成一支以名优教师为骨干,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水平一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开设套餐式的以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各种选修课,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在部分年级部分学科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中考、高考成绩连续创下新高,部分学生直接考入北大、北师大、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2004年高考升学率达97%以上,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是北京武术院训练基地,海淀区体育运动传统项目学校,长期与北京市武术院联合办学,面向全市招收部分武术特长学生,由北京市武术院的武英级教练负责训练,从2001年始,学校成功主办了第一、第二届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六一杯”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一、第二,并为高校选送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武术人才。学校的鼓号队、管弦乐队都在市区各类比赛中获奖。 学校对寄宿生实行封闭式管理,住宿生每4-6人一个标准间, 配有空调、热水器和独立卫生间,生活导师24小时全程负责,晚上自习,名优教师辅导。 六一中学正以骄人的业绩,向特色化、精品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 。六一中学的明天必定更加美好!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建于1950年。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2003年成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办学历史悠久,成绩卓著,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创造优质教育,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也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发展愿景。以此为指导,形成了以“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强体魄”为培养目标的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有效管理教与学”等途径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高中新课改建设“校本课程”,形成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和必修、选修两个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开设了包括人生规划和创业设计、心理品质修养、语言与文化、社会纵横、国际视野、科技与环境、生活技能与艺术等学科探究拓展八个领域的80余门选修课和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金帆乐仪团、合唱团、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小组、无线电测向小组、天文小组、气象小组、体育传统项目棒球、垒球、排球、田径、板球运动队蓬勃发展;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特长,丰富多彩的体育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为每一个学生开发潜能、展示才能、提升素质,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因此也取得了突出成绩。多年来,学科竞赛多次获得全国、北京市级奖牌。金帆乐仪团获国际大赛一等奖,棒球队夺得全国AAA比赛冠军。学校为全国优质名牌大学输送了众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著名主持人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杨澜、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就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由原阜成路中学和中学合并组成,是一所现代化的大型完全中学。两所校址占地约47000平方米(70亩),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现有81个教学班,近300名教师,3100余名学生,其中住宿生600余人。2000年学校与北京八中合作办学后,大胆改革用人制度,实施"超编运行"方案,在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优秀教师,"优者上,劣者下",使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生源质量有了本质的变化。教师中三分之一为高级教师,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0多人完成了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的学习。教师中区学科带头人12名,区骨干教师28名,班主任带头人4人。 学校自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拥有现代化的初、高中教学楼、实验楼、图书科技楼、学生宿舍楼和塑胶跑道的运动场;还有集数字图书和教学电影为一体的电子阅览室,机器人实验室和研究性学习专用教室;尤其是建成了包括游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沙壶球等项目为一体的现代化体育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的双向闭路系统可以在同一时间播放不同的12套教学节目;校长监控评估系统可以则使管理者不出办公室就能了解现场的课堂情况;所有教室都为多媒体教室,能直接连接互联网。学校建有校园网、电视台、广播站,拥有自己的网站。学校还创办了初、高中英语实验班和高中理科重点班"钱学森班"。 学生屡屡在市区乃至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2004年高考文科班严冬同学以607分的成绩名列海淀区13位。2006年高考,理科实验班(钱学森班)重点大学上线率86%,本科上线率100%。2007年高考取得新突破,理科状元王雨艰679分(位于海淀区119位),文科状元关梦颖和张楠604分(并列于海淀区189位)。钱学森班3名学生成绩在650分以上,13名600分以上。达到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占88%。 中考在连续五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2006年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均位于全区前列。近年由于成绩突出,学校曾三次与人大附中等名校一起介绍中、高考经验。学校知名度连年提高,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来校就读。2006年不仅新初一年级已达18个教学班,而且高中录取分数继续攀升,其中"钱学森班"录取分数线490分,超过了区部分重点中学。 近年,学校又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立足于"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利用航天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以航天事业一飞冲天的精神引领海淀实验中学的新发展。在航天两大科技集团的支持下,在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亲属协助下,学校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具有航天特色的教育活动:①将钱学森的塑像请进校园,举办钱学森事迹展览,命名"钱学森班";编写校本教材《学习钱学森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②委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海淀实验中学校旗和"钱学森班"班旗搭载我国第二十二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遨游太空,成功返回后举行了交接仪式。③一年之中两次把航天英雄杨利伟请到学校,让全校师生近距离感受航天人"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④组织了师生实地参观,如: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博物馆、北京的航天城和西昌、太原、酒泉的卫星发射基地等。⑤配合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组,在我校举行了《克里夫兰总统号》纪录片首映式(影片介绍钱学森、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家,怀抱科学救国的理想,乘船赴美求学,然后义无反顾的回到祖国。他们的归来改变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历程)⑥举行"钱学森系列学术著作介绍暨赠书仪式"。 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前线》《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教育》《北京青年报》《世纪中国教育期刊》《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各大媒体都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学校先后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海淀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学校》《北京市电教优类校》《教育质量优秀校》《校园环境建设先进校》和《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海淀区十五期间中小学群体科研课题先进学校》《十五期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教改先进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在京城最佳教育机构评选活动中,获"北京最具影响力的学校、市民满意度最高的学校和毕业生最具竞争力的学校"称号。学校体育馆先后获《海淀区优秀体育场馆》《北京市先进游泳场馆》等荣誉。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原北京市花园村中学)始建于1964年,是一所具有四十余年历史的完全中学。本着“学生成长乐园、教师发展基地”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名师荟萃的教师群体,勤勉扎实的教风学风,入情入理的德育管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的发展和进步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成为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校,海淀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海淀区教学软件开发基地,国家十五课题“数学与现代信息整合”的实验校,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海淀区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实验学校,北京市奥林匹克英语学校,北京市金帆书画院分院,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等。一流的硬件设施、先进的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尤其是每年的高考录取率均在99%以上,2006年高考有14名学生取得60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中考成绩一直位于海淀区前十名。学生在区、市、全国乃至国际学科、体育、艺术、科技竞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潘炜同学获第19届世界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银奖,这是海淀区第一块奥林匹克奖牌的获得者;学校合唱团连续六届获得北京市合唱节一等奖;民乐队多次参加市、区比赛和演出并多次获奖;科技小组在全国机器人大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
北京市卫国中学,前身是北京市卫戍区子弟学校。位于海淀区西三环公主坟交通枢纽的西北角,是一所有着良好社会声誉的初中校。学校建于1960年,毗邻中华世纪坛、玉渊潭公园、中央电视台。交通便捷,环境宜人,具有良好的人文地理优势,教育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学校占地20亩,现代化教学楼一座,综合楼一座。校园环境自然幽雅,文化、体育设施先进齐全。尤其是读书花廊,世纪文化墙,800平米绿地与200米跑道的塑胶操场,足球场,两个篮球场,相互映衬,享有小家碧玉,大家风范之称。学校办学以思想教育现代化为龙头,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加强两支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保证,树立新、快、实、正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治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创办一所现代化的初中校。学校以高品位的教学设施和育人环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校长包振泽,2003年来到卫国中学任校长,现任海淀区人大代表,凭着睿智和“创办区域人民满意、适合学生发展、素质教育成果显著的优质学校”的执著,引领着干部教师队伍在教育改革中探索。目前学校有在校生500余人,设15个教学班,全校教职工80多人。现代化教学楼可容纳24个教学班,内有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装饰典雅的美术教室,设备先进的劳技教室,功能齐全的多媒体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都拥有现代化的实验装置,充分满足了学生学科实验和学科课外小组活动的需要。高配置的微机专用教室、设施完备的语音教室、一个能容纳百人听课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不仅使学生接受了现代计算机技术教育,更为学生提高了多种现代化教育技术带来的全方位的各种学习手段。教师办公室、教师资料室、电子备课室,错落有序的分布在综合教学楼内,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近年来,在硬件建设中,学校又投入巨资实施校园整体改造工程,2004年学校斥巨资建造了能容纳400人师生共同就餐的现代化标准食堂。 2005年学校又改建了拥有近150多个床位的学生宿舍。从2006年开始招收住宿班。现在,一所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优美典雅的现代化学校已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校从2003年起开始招收实验班学生,四年来,实验班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赢得了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实验班教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来有了较大提升。尤其是2007年中考成绩突出,近40%的学生考入到高中示范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自然实践课、 运动会、 合唱队、运动队、军训 、中秋联欢会、元旦联欢会等)北京卫国中学作为对外开放学校,与中外多所学校开展了互访交流活动,(京港学生交流,同心结活动 )为进一步实现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初中校建设工程”,卫国中学借建设工程之东风,不断提升软、硬件建设,注意在规范中建设,在细节中发展,强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教学成绩连年攀升,2007年中考中40%学生升入师范类高中。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的显著提升,2007年10月11日,学校承办了“第三节海淀教育节”校园开放日活动,在活动中将教育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分享共勉。开放日活动受到地区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教育同行的积极参与。在不断推进“初中校建设的进程中”学校受到首都师范大学的专家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对外展示。10月29日,学校迎来了瑞典Carlsson School校长的来访,双方达成了教育交流意向书在这些活动中我们的师生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也为学校赢得了国内外师生的广泛赞誉。多年来,在全校干部开拓进取、全校教职工勤奋敬业、全校学生爱校向上、全校学生家长的关心支持下,卫国中学的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几年来,学校在办学效益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被社会称为校风优良,干部作风过硬,教师教风严谨,学生学风良好,办学成绩突出,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先进校。学校获得多项殊荣:海淀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文明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先进校、绿色学校、卫生先进校、科技示范校、北京市无烟校、英语特色校和中考成绩优秀校。今天,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我们相信北京卫国中学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取得更加瞩目的成绩;一定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好的担负起办学育人的重担。北京市卫国中学正在向着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精品校的行列阔步迈进。
北京五十七中学1954年建校,是海淀区一所优质公立完全中学。学校秉承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最好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思想,现已在教学、科技、艺术、体育、国际交流等方面创出学校的特色,取得丰硕的成果,赢得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 学校现有在校生2300多人,有24个高中教学班,18个初中教学班,其中有6个初中住宿班。 教育教学成绩斐然 北京五十七中学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2006年,我校学生以150分的成绩摘得全国高考(北京卷)文科数学状元桂冠,同年,我校学生以117分的成绩摘得海淀区中考英语状元桂冠。2007年学校高考理科最高成绩达到707分。学校现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校、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学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教育传统校、北京市信息教育先进校、北京市首批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北京市奥运教育示范校,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 先进的教学设备 学校有两幢教学楼、一幢实验楼和一幢综合大楼;有设备先进的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数字化音乐、美术、劳技、微生物实验、模拟飞行、数字摄影等专业化创新操作室;配有美国原装电脑自动寻星系统的大口径折返望远镜的天文台,拥有多种演示功能的天象厅以及完善的体育设施,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及条件。 学校信息网络设施完善,已经实现校园内宽带无线上网;与国外的视频交流系统通畅,校园网点击率已上几百万多人次,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引领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的发展。 雄厚的师资力量 五十七中学在校教师160多人,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86%。市、区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34人,30多名市区学科兼职教研员。在海淀区教师课堂风采展示大赛中,获奖人数最多;每年在国家、市、区级各类教学竞赛及论文评选中,我校教师都能取得突出的成绩。每年学校委派多名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有多名专业外教在我校任课。 优良的校风校纪 五十七中治学严谨、办学有方、纪律严明、校风优良,是社会公认“校风好、教风严、学风正、质量高”的学校。学校连年获得海淀区师德先进校、学校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特色的校本课程 1.五十七中学是海淀青少年智能机器人实验基地,学校开展了机器人的系列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在第八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选拔赛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教育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中,五十七中学的学生获得2枚金牌。2007年学校参加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世界杯青少年竞赛,获得中学组舞蹈机器人比赛最佳编程奖。 2.五十七中学是北京市在中学生中开设的唯一一所飞行模拟训练的学校。从模拟到真实的飞行,最终实现了中国首例中学生驾机飞上蓝天的梦想。 3.微生物实验研究,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加;2007年一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古蝉科昆虫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两个新的物种,对于我国古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目已经参加全国创新大赛的选拔赛。 4.天文观测小组的同学从校内、国内观测星空,到“万里追寻日全食——赴埃及观测”,2006年学校参加北京市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获得一项第一名,先后代表中国中学生队参加在俄罗斯的天文知识竞赛,赴罗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你好文化交流等活动。 5.五十七中学是北京市无线电测向重点单位。学校运动员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获得两块银牌,保加利亚国际比赛中获得亚洲第一,蒙古国际比赛获银牌的好成绩。 五十七中学不仅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们在体育艺术方面特长的训练与发展。根据学生的需要建立了多项体育(乒乓球队、篮球队、跆拳道队、击剑队、轮滑队、摔跤队)艺术类(管乐、合唱、舞蹈、音乐创作、音乐剧鉴赏表演)等学生社团。 五十七中学的管乐团是北京市一流的中学生乐队,首创中学生爵士乐团(校管乐团由室内乐团、爵士乐团、行进乐团三部分组成)。学校管乐团曾参加过大运会开幕式、亚太管乐协会第十二届年会,多次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举办过“五十七中学钧天广乐专场音乐会”,所有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目前,学校行进乐团正在积极训练,准备参加奥运会的演出。 迷迪音乐的创作,使学生们享受到自己创作音乐的乐趣;电脑美术小组的同学用五彩的画笔,创造出绚丽的图画,多次获得市区美术作品竞赛的奖牌。 五十七中学的体操队曾在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中获得北京分赛区的冠军和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中学组一等奖。射箭队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射箭重点校”称号。多次打破国家记录,成绩突出,在2007年全国青少年重点校射箭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和4块个人金牌。 开拓视野的国际交流。五十七中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英国、日本、韩国、肯尼亚和意大利等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学校,学校师生通过与友好学校师生的交往,开阔了视野,为国家的文化推广做出了贡献。目前,五十七中学是国家汉语办公室认定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交流协会的成员校之一,参加了“英国特色联盟成员校”;在智利、匈牙利和美国有长期的外派学生的交流;本校成绩优异的中考毕业生,可以奖励出国。 遵循“科学、文明、勤奋、创新”的校训,北京五十七中学永远坚持科研育人、科技兴校,打造优质教育的办学宗旨。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托起明天的太阳,五十七中全体教职员工将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联系电话:63462774-2042、 63463023-2042、63269986 学校邮编:100038 学校地址:海淀区北蜂窝中路6号 学校网址: www.57class.net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