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创建于1934年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致力于把学校办成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多年以来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创造了响亮的十二中品牌。现已成为拥有85个教学班,3700多名学生和400名教职工的一校四址的完全中学。2011年,位于东高地地区的东校区依托航天科技优势,创办"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中高考成绩】继2010年高考成功实现高分成绩、600分以上人数、考取清华、北大人数以及本科重点上线率的"四个突破"之后,2011年高考,北京十二中文科、理科重点率继续攀升,理科重点率高达95%;文科重点率高达97%,且600分以上学生占考生总数的37%。2011年中考,在北京市623所参加中考的学校中,北京十二中本部初中以546.5分的均分成绩名列全市第一,初中一部位居第11名。 【师资队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3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在职特级教师, 20名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和市级骨干教师,78名区级骨干教师;拥有北京市"十佳"班主任、"紫禁杯"班主任30多人;多名教师获得全国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两名青年教师获得全国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在北京市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活动中有9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得一等奖的比率居全市首位。 【课程建设】学校综合课程体系由传统的学科内融合课程、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广域课程和以主题为核心的核心课程组成,形成"选修课、社团活动、竞赛队"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设了以形体、心理、少年智慧学、花香花语花文化为代表的百余门校本课程。《中学形体艺术课程》、《板球教学与训练》教材向全国推广,《机器人结构与程序设计》等一批校本教材正式出版。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SDP剑桥大学国际技能拓展课程,首期学员顺利结业。2011年正式启动了PGA高中国际课程和瑞典YMP环境小硕士课程,开设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外语选修课程,引进开设了AP国际大学先修课程。航天实验班突出科技创新特色课程,开设通识教育类必修基础课程、科学素养培育类必修提高课程和选修拓展课程,加强数理课程的深度或广度,开展以航天科技实验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开设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讲座课程、国际技能拓展课程和人文讲座课程。 【学生培养】十二中人用心做教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整体规划学生在校三年的各类教育活动。学校通过社团活动为学生制定了"三个百分百"的成长目标,设立了促进优秀学生发展的校长奖学金,举办院士、科学家、专家和教授等"名家讲堂",参与"翱翔计划"科技活动,实行"双导师制",建立学长团和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国学社、文学社、模拟联合国领袖训练营等四十多个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各类特长。通过开设各类校本课程和国际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主题丰富的研究性学习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艺术欣赏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等德育主题教育,丰富学生德育体验,完善学生人格。学校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开展活动和充分表现的"四大发展空间",满足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素质全面、学有特长、和谐发展、勇于创造、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 【特色发展】北京十二中坚持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不断优化管理机制,扩大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在人文与科技特色课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 科技教育--北京十二中积极探索中学教育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教育的衔接,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发与设置科技课程。在市教委领导的鼎立支持下,2011年5月,学校申报的北京市金鹏科技团获准立项;在区政府领导的积极协调下,2011年9月,依托航天部和钱学森青少年航天创新学院创办"钱学森科航天实验班"正式开始招生。 国际教育--为了培养更多"会通中西、学贯文理"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加速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创办国际学校,引进先进国际课程,先后与美国洛杉矶哈佛西湖中学、俄勒冈州圣玛丽学校签约为友好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北京十二中现已成为 "世界名中学联盟学校"的国内十三所学校之一。被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为"中外合作项目学校"。 一体化办学--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各部委、各高校以及友邻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北京十二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集团化办学模式。国际学校、科丰校区、东校区、文化生态园、文体综合楼、数字校园等一批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随着学校"十二五"教育规划的逐步实施,北京十二中的各项教育事业必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设有,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以及方便快捷的校园信息网都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了条件。学校还有高水准的学术报告厅、百米文化长廊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宿舍楼干净舒适,管理科学严格,每间宿舍都装有空调,每层都设有公共淋浴室。学校食堂花样品种繁多、服务一流,这都为学生提供了极好的生活环境。 人大附中分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高、治学严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他们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学科带头人,还有朝气蓬勃、肯于钻研、善于学习的青年教师,学校还经常外聘一些名校的特级教师、专家、学者来校授课和指导青年教师教学。 人大附中分校的办学思想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人大附中分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即“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人大附中分校引进人大附中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广阔空间,使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能得到个性的发展。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人大附中分校的全体干部和教职工将本着“崇德、博学、创新、求实”的校训,秉承人大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绩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人大附中分校与人大附中的教师属于一个体系,许多分校老师都是直接从人大附中本校调过来的。他们去分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个人意愿或学校安排。也就是说,每一名人大老师都有可能去分校。分校实际上就是人大附中的一个延伸! 而且分校的硬件设备也与该校一致,教室、实验室、报告厅等都用的是该校的设计图纸,是缩版的人大附中。同学们的业余活动也非常丰富,有各种选修课,与该校资源共享,且定期有英语角,还有各种各样的party,使每一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平时分校统练试卷、期中期末试卷均与该校共用一套,且除共用卷外,有时也会自己再另组织统练,分校老师也会定期区本部一起备课,保持进度一致。高中的任课老师都非常好,大多是特级、高级教师。分校高一年级组长在该校也颇受学生好评,高二4班班主任于金华老师,讲课非常出色,深受同学们喜爱。 人大附中分校2009年高考,中考成绩均不凡!高考有数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而中考成绩更为亮丽!海淀区中考最高分有4位,其中就有一位来自于人大附中分校。海淀区前十名人大附中分校占了4位,几乎一半。人大附中分校也囊括了海淀区中考总分平均分第一,总分及格率第一和总分优秀率第一!有近四分之一的同学考入人大附中和四中这两所顶尖中学。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始建于1955年,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1978年被定为全国铁路重点中学和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12月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占地面积42716平方米,建筑面积57327平方米;现有80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900名,教职工近390余名。学校建有办公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楼、学生宿舍楼、塑胶运动场、多功能演播厅和报告厅,并设有师生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教室、机器人教室、科技创新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报刊杂志500余种。学校建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网和广播网,各班教室及专用教室全部多媒体化,实现了教学、办公网络化。 学校随着祖国的发展而提高,随着社会的改革而创新,在半个多世纪的特色办学中积淀了丰厚的底蕴和强劲的发展优势。 优势一:精神旗帜 作为国家经济动脉的铁路系统办学,一开始就备受重视并被寄予厚望;毛泽东主席1964年为我校所作的"春节批示"精神中指出:学校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这高屋建瓴、影响深远的指引是学校独有的精神财富和卓越资源,正是这伟大旗帜的指引,学校快速全面的发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优势二:区位优势 学校处在北京市教育强区--西城区,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而所在的黄金地段,紧邻国际金融中心,学校周边有16个副部级以上单位,高水平的社区环境和高素质人文环境是得天独厚的。 优势三:师资优势 曾经是首屈一指的铁路重点中学汇聚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现在仍然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学校300多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110余人,达到近40%;各级各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近百名。2008年学校聘请了一批特级教师和专家组建成立了专家顾问团,专家顾问团以学校和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优势四:课程特色 作为北京市教科研先进校,学校努力把教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与当前的课改相结合,大力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加工"能力和成就水平。我校特级教师程汉杰研究发展的校本课程"高效阅读"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被北京市教委初审通过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被西城区列为区级地方课程,"高效阅读"已成为学校的典范特色课程。 优势五:学风优势 作为北京市有影响的传统校,我们一直面向全市招生,由于我们与北京四中一样具有在各区县较大比例招生的优势,招入的各区县优秀初中毕业生,朴实真诚,自律自强,学习刻苦,努力追求发展,用实际行动体现、充实着我校踏实刻苦的学风。正是优秀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引领使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特别是为高等学府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优势六:住宿优势 在核心城区的示范学校里,有可以容纳900余人的住宿条件是非常难得的,学校有着良好的管理传统和习惯,有一支高水平的宿管教师队伍,住宿生管理规范、有效,确保安全、全面关爱;学生宿舍条件优越,所有宿舍都装有空调等,新整修的毕业年级宿舍四人一间,为学子们发奋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优势七:管理优势 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管理团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火车头"。作为全国优秀教师有着15年校长经验的新校长,不仅有独到的办学理念,还有丰富的办学实践,他提出教育的根本功能、价值和意义是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提升人的生活品味,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美好!提出学生要"为尚品德、增才干、健身心走进校园,为担责任、做贡献、求发展走向社会"等新的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激情、新的行为,也必然带来学校新的发展和新的面貌! 优势八:品牌优势 作为当年全国铁路系统重点中学理事长学校的铁路二中,在全国各省市的相关示范学校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现在学校和部分省市示范学校建立起互助促进组织,对学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学校师生的发展构建了广泛的网络,搭建了较高的平台。 优势九:特色成就 学校认真贯彻毛主席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和特长发挥。作为市级科技示范校,科技教育特色显明并成绩优秀,如在第八届北京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在09年北京市第2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科技论文荣获优秀项目一、二等奖;作为排球体育传统校,2006、2007连续两年我校排球队获北京市传统校排球赛第一名,2008、2009西城区中小学生三好杯排球赛第一名;学校的铜管乐队08年获西城区第一,在09年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获一等奖;作为乒乓球传统校,在09年西城区中学生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五项第一。 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年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开展体育单项竞赛、铜管乐团、机器人工作室、书法、绘画、摄影、演讲、辩论、征文、才艺展示等活动;实现校园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升国际境界,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瑞典、南非等国家的一些学校建立了交流互访活动等。 学校曾先后荣获"北京市西城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类学校"、"北京市西城区心理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西城区平安校园"、"北京市西城区科研先进单位"、"北京市排球传统校"、"北京市电化教育优类校"、"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西城区创建文明行业示范单位"等集体荣誉。 鲜明的办学理念、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为我们办卓有成效的精品名校提供了充分保证!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系原北京市新源里中学,1969年建校,是一所朝阳区重点发展的区级示范学校,于2010年5月5日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办学更名为清华附中朝阳学校。2012年1月11日合并服装附中。学校校长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担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派出优秀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到我校工作。目前学校的三位主管校长均来自清华附中,清华附中本部还派出包括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在内的一批清华附中的优秀教师到朝阳学校任教。 学校校园总占地面积83亩,分新源里校区、新源西里校区、柳芳校区和三元桥校区,新源里校区是主校区。新建的教学楼和体育馆已投入使用。目前共有47个教学班, 1500余名学生。学校设施设备齐全、校园环境舒适、文化气息浓郁。学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以"德修于行,行胜于言"为校风,秉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走一条学习、发展、创新之路。另外我校将每年从初一、高一的新生中选派部分优秀学生到清华附中本部留学。师资力量 学校校长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担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派出优秀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到我校工作。目前学校的三位主管校长均来自清华附中,清华附中本部还派出包括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骨干教师在内的一批清华附中的优秀教师到朝阳学校任教。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有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学校有特级教师2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12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80%。清华附中将从20名特级教师和50多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中选派部分老师到我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在全国及市区级教师能力展示、优质课评选、论文写作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另外,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及市区级比赛上十分突出。我校教师仅今年一年获国家、部委、市区级学术奖励就达97项。学校特色 学校连续多年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奖"。高考、中考成绩稳步提升,位于朝阳区级示范中学前列,近几年,我校中、高考成绩突出。连续获得中、高考成绩进步奖和优秀奖。 学校高度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有着良好的教学秩序和育人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曾荣获"朝阳区德育工作先进校" "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 学校十分重视科技、体育、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设有文学类、天文类、科技类、环保类、民乐类、体育类等各项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开设40余门类选修课程,各年级每周均有外教课。清华附中朝阳学校自2011年开始设立美术班(面向全北京市招生)及排球队,发展有学校特色的项目。学生在国家及市区级各种比赛中均有突出表现。其中美术绘画书法比赛中,多人获一等奖。在2011年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夏令营活动中获力学知识竞赛一等奖,全国力学竞赛团体二等奖、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大赛团体一等奖,在物理、数学竞赛中多名学生取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一年来学生获各级、各类奖励共163项。 航模和无线电测向等科技运动是我校传统特色项目,在全国级竞赛中连年取得好成绩。我校的机器人项目在2009年、2010年2011年北京市和全国比赛的个人及团体项目中多次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连续多年荣获"北京市科技教育金鹏奖",并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无线电测向活动重点单位"荣誉称号。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创建于1956年,至今已有近五十年的办学历史,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重点中学和北京市对外开放单位。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质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坚持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先后被授予“北京市德育先进校”、“北京市科技活动示范校”、“北京市体育运动(田径)传统项目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京市教育科研先进校”和“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03年6月被北京市教委认定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80中为初高中分址办学,初中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 。高中部位于朝阳区望京科技产业开发区的中心地带。 全校教职工约有290人,其中专任教师约200人,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0人。 一流的硬件设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 生活设施、科学高效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新型的育人模式,形成了80中独具特色的育人环境,为众多学子搭建了成才的舞台。 近年来,80中培养出了戎剑(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吴镔(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获得者)、于巴特(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获得者)、韩旭(全国生物联赛一等奖获得者)、施海夏(1998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权静(2000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陈鑫(2001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陆程远(2002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80中的学子在全国科技及体育竞赛中更是大显身手,十余年来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科技竞赛获奖达千余人(次),其中孙忆南等获得全国科技竞赛金鹏奖,王汝博等在全国船模比赛中获银帆奖,陈星、贾子楠、甘田等同学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也获取了金、银、铜牌;2002年,16岁的在校高中学生孟焕发现并论证了“御夫座流星雨”的存在,所著论文已在国内外天文专业刊物发表,并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国际“科学大奖赛”,因此一颗小行星以“孟奂”命名。 80中长期以来在"科技、电教、体育"三大方面成绩卓著,进而形成了80中办学的三大特色,因此,80中先后被授予了"北京市德育示范校"、"北京市科技活动示范校","北京市体育运动传统项目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称号;如今,面对时代和社会的迅猛发展,适应新世纪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80中正努力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再形成"外语、计算机"两大特色;继而。在这五大特色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和全面发展。
北京一六一中学的前身是著名的“北京女一中”,创建于1913 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校初期即得到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关怀,现在的北校区就是1926年李大钊同志亲自为学校选定的校址。李大钊的学生曾有多人到学校任教,使当时的师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二·九”时期,学校是北平市学联所在地。解放后学校是北京市最早的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现为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校。70年代更名后,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三个校区均地处北京市中心。南校区位于前门西大街北侧,比邻国家大剧院。中校区在南长街南口,是新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园式校区。北校区在北长街南口,是由一组仿古建筑构成。学校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校园环境幽雅怡人。 学校现有初、高中共52个教学班,近2000名学生,教职工300余名。 学校的教学设备先进,信息化程度高。有形体教室、科学实验室、陶艺教室、生物数码互动教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所有教室及理、化、生实验室均装有多媒体设备和实物展示设备。 建国以来,学校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中有的成为国家领导人、社会活动家,有的成为两院院士、著名的艺术家和成功的企业家。郭明秋、卓琳、于若木、郝诒纯、汪大婉、张瑞芳、何鲁丽、林文漪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学校始终把“爱国、明理、乐学、向上”作为教育的主题,把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作为教研的重点,努力构建最适合一六一中学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与方法。 优良的校风,数字化的校园,20多门校本选修课的开设和深入开展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了最佳环境。学校通过开展“四个一”活动,引导学生成为“掌握一种健身健体的技能、拥有一项兴趣爱好、参加一次大型国内外活动、完成一项研究性课题”的创新型人才。“模拟联合国”、“学生电视台”、“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十四岁生日”、“成人仪式”、“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更让学生铭记了成长的历程、明确了承担的责任。一六一中学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 多年来,我校中、高考成绩优异,高考升学率100%,重点率90%以上,其中文科重点率达95%以上。学生参加全国、市级各类学科、科技竞赛多人次获奖,曾有多名学生获得北京市科技银帆奖、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和北京市“市长奖”。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始建于1958年,1978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定为东城区重点中学,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示范高中。 在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精心、精细、精品”的办学精神,不断实现”惠师、惠生、惠民”的办学目标,精心培养“健全的人格、优雅的行为、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智慧”的终身发展的学生。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高中、市级德育工作示范较、市级科技教育示范校、市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获得各类荣誉称号四十余项。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软硬件建设的双向突破。现有南北两个教学点.建筑面积58432平方米,其中主楼34000平方米,集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实验中心,艺术健身中心,信息网络中心为一体,为师生发展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备。 学校在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人人成才”德育模式,探索“生活育人,活动育人,教学育人”德育途径。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在实施“主体教育”“尊重教育”提高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新课标实施力度,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营造教科研氛围,扎实做好校本培训,打造学习型团队方面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思路;在艺术科技体育教育中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培养“优秀基础加特长”的中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发挥辐射作用,参与学区化管理方面,赢得了积极的效应。学校各项工作形成了和顺、健旺的发展势头。 学校着力把“为和谐社会培养人才”作为建校、治校、兴校的核心追求,引领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创造并 享受和谐教育”的理念,以“师生发展为本”思想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营建“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书香校园”。注重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高效,务实进取,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文化;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融,建设科学、规范、人本、民主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科技与人文相结合,建设具有教育力的学校环境文化。在学校文化积淀与建设中,既注重过程的的精心创意,又注重细节上的点滴积累,为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全面系统优秀的学校文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和谐教育的逐步实施。 学校现为两址: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在本部,初三、高三年级在北校。
一六六中学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重点完全中学,她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名校。李岚清副总理为学校题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一六六中学的名字已载入《中国名校录》和《教育大辞典》。 一六六中学创建于1864年,她的前身是蜚声海内外的“贝满女中”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10所市属重点中学之一的“女十二中”。她的校友人才济济,遍及世界各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的李德全、著名女作家谢冰心、原上海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我国首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瑛、核物理学家王承书、化学家蒋丽金,以及戏剧家孙维世、表演艺术家张筠英、钢琴演奏家鲍蕙乔、国氏营养液发明者国敏元等许多名人都曾在学校就读。 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教学楼、实验办公楼布局合理。教师电子备课室、校园网、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室、音乐教室、乒乓球馆、报告厅等已达到较高水平。 多年来,一六六中学始终遵循“科研领先、效率为本、全面育人、整体提高、发展特长、办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发扬“敬业乐群、求实进取”的校训精神,朝着“活而有序、优质特色”的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严谨、扎实,严格管理、规范;教学改革、教科研活动活跃,基本实现了“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好评”的奋斗目标。 学校深入开展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健全的制度抓住管理线,以良好的习惯抓住学习线,以真情的交流抓住学习线,以丰富的活动抓住兴趣线,以身边的榜样抓住激励线,以有效的形式抓住理想线。学校校风健康向上,学校先后获得北京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首都先进少年军校”、“法制教育先进集体”、“文明校园”、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尊重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自始至终狠抓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永恒主题,牢牢把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中心环节,积极开展教科研,多次举行市、区教育教学研讨会,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并成为“联合国提高中小学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实验学校。学校注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手段,教学水平逐年提高,教学质量在区内名列前矛,高考升学率的比例几乎是年年百分之百,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比例在区内处于领先地位。1995年高考,学校有两名学生进入全市前十名;在1999年高考的10篇满分作文中,一六六中就占了3篇。 同时为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提供“高学术、深层次”的学习渠道,搭建科学家与学生之间“发现与被发现”的桥梁。学生有机会进入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遗传所、生态研究中心、生物物理所、植物所、动物所、计算所等近20个科学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 学校重视学生特长的发展,文、体、科技课外活动开展得活跃、广泛、经常。每学年一次的合唱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已成为学校的传统活动,并有在全市艺术节比赛中连续几届夺取市一等奖的“金帆管乐团”、成绩斐然的科技俱乐部、在市区屡屡获奖的合唱团、实力雄厚为东城区屡建战功的田径队、在青少年计算机各种竞赛中多年保持区团体一等奖的校计算机小组……在这里普及与提高,群众性与竞技性得到了很好的统一,取得了明显效果,培养了不少尖子特长生、特优生,他们在全国、市、区各种竞赛中成绩突出,有的被评为北京市“十佳天才少年”、北京市银帆科技奖、“四通之星”、柯达科学奖;有的获“英特尔少年英才奖”、入选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验活动优秀项目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全国二等奖、生物联赛全国二等奖、北京市高中英语大赛一等奖;有的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深造。为此,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爱科学月活动、艺术节活动、合唱节活动、美育工作的先进集体;并被市教委命名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北京市艺术传统校”,被市科协命名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被世界卫生组织城市卫生发展合作中心命名为“健康促进学校”…… 一六六中学办学特色中最突出的、也是最宝贵的应当是教师的敬业爱生精神,这是一六六中学取得一切成绩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广大学生、家长对一六六中学最喜爱、最向住、最看重的地方。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学校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锻炼,由经验丰富的中老教师传、帮、带,给他们创造各种学习机会。一六六中的青年教师群体是一支值得信赖,很有生气,很有希望的队伍,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成为北京市模范党员,优秀班主任;有的被评为区教育新秀、先进青年教师;有的在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不少教师已成为所教学科区级骨干,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东城区“青年教师工作先进单位”。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是国家公立学校,始建于1921年,是朝阳区唯一一所具有90年历史的老校,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是目前朝阳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市级示范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校"、"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校"、"北京市教科研工作先进校"、"北京市金鹏科技团"、"北京市校园环境示范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北京市骨干教师行动研究项目基地校"、"北京市‘校本课程"建设先进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北京市高中课程网建设先进单位"等集体荣誉称号。 陈经纶中学具备一流的办学设备。新建的图书馆、阅览室宽敞明亮,藏书13万册,实行开架借阅;学校各类专用教室齐全,今年投资建设朝阳区第一个数字博物馆,并拥有设施先进的学术报告厅、和可容纳近2000人的多功能大礼堂,可安排不同规模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拥有竞赛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室内篮球馆和游泳馆;2007年10月竣工的陈经纶中学数字化校园工程,无限扩展了师生的教育视野和学习时空,成为了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新平台。 近年来,陈经纶中学的高考成绩稳居朝阳教育第一质量平台。升学率100%,99%以上升本科,80%升入重点大学。尤其是2009年以来,陈经纶中学连续两年大幅度超额完成升学指标,摘得中高考质量双优学校的桂冠。陈经纶中学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一流学府,四分之一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进入中科大、北航、北理工等部属名校。2010年我校吴轶凡同学被哈佛商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孙一能同学被美国蒙特霍利学院录取,他们不仅成绩优异,更是在我校校本课程体系中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符合这些世界名校对未来人才的遴选标准。 陈经纶中学在 "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正朝着"办学个性化、施教科学化、校园数字化、学习国际化、规模集团化"的办学目标发展,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健康、活泼、主动的发展,全面践行素质教育。 陈经纶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老校、大校、名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有着优秀的师资和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积极的学习体验。 名师特色:陈经纶中学是"重视人才先进单位",围绕"名长名师"工程创新了学校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机制。张德庆校长工作室和王苹、丁益祥、崔秀琴老师的"特级教师工作室"的设立,各类体现经纶办学特色和水平的教育教学研讨会相继召开,标志着经纶名师已经在市区乃至全国发挥着辐射示范作用。全国劳模、市区先进、优秀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的人数占学校教师的56%,其中特级教师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学科骨干16人,区级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68人,高级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0%,硕士以上高学历教师24人;班主任队伍精良,我校是唯一一所与《班主任》杂志社密切合作并正式命名为研究基地的学校。 课程特色:学校全力实施新课程的同时自主构建拓展性课程。我校课程不仅注重"双基"训练、还强调开展学科综合,渗透学科思想,培养方法能力,注重学生基本学力和高考竞争力的提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人生远足等课程在市区都做出了有益探索,有广泛的影响力。特别是我校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科技英才班",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大、北京工大等高校合作,让优秀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深度的课题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构建了"科技活动类、学科竞赛类、生活技能类"等十大类开放多元的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在社团建设方面,开发了以"拾贝公司"为代表的品牌社团100多个,每个经纶学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社团,给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搭设发展的平台。 体科艺特色:学校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并列入课表,还自主组建了各类体育俱乐部,课程及活动内容选择了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类项目,形成菜单,供学生按个人的兴趣及需求自由选择,实现了体育与健康发展的个性教育和培养。仅2010年,我校共有700多名同学在国家、市、区的体育、科技、艺术大赛中获奖,学校被同时授予北京市金鹏科技奖和金帆艺术奖两个科技、艺术最高奖项,张弼凯同学获得世界航模冠军并获得北京市金帆奖,也是朝阳区唯一一个金帆奖;全校共有1000多名同学在全国、市、区学科竞赛中获奖。
北京五中分校是一所纯初中校,成立于1998年5月4日,前身是北京五中初中部,是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学校比邻历史悠久的钟鼓楼,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现有初中三个年级,2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62人。 走进校园,眼前是红白相间的教学楼,绿意丛丛的操场,点缀其间的篮球架、健身栏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一切都显得那么干净、整洁、有序,再加上勤奋上进的学生,执教有方的老师,整个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本着“锻造品格、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强健体魄”的办学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力求向社会输送有良好教养的创新型人才。从1999年起,每年都在新的年级组建1—2个数学实验班。经过多年的摸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数学试验班的教学体系,学科优势日渐突出。今年招生中又增开了英语实验班和科技实验班(也是北京市第一个科技试验班)。在2005年—2006年东城区科技英语创意大赛复赛中我校成绩斐然:初一、初二组全区共92人进入决赛,我校有21人;初三组入选决赛87人,我校有18人;其中进入决赛的初一学生共10人,我校就有4人,是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获区一~三等奖的初一学生,全区共44人,而我校有24人,占获奖人数的一半以上。学校每年在国家、市、区级各类竞赛中的成绩均有目共睹。建校以来的七年中,我校学生在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422人次,市级竞赛中获奖792人次。2005年,我校初二年级曹剑楠在北京市第三届高中数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年的“北京市科技创意市长奖”五名获奖学生中就有两名五中分校的毕业生。 教学上学校一直坚持向课堂教学要成绩,努力创设一种低负担、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在“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勇争第一”精神的感召下,教师们循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更新观念,尝试新教法,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而他们也是课程改革的最大的受益者。每年中考被市、区重点学校录取的学生达到总毕业人数的75% 以上,连续5年中考成绩位居东城区榜首。我们越来越接近既定的目标了——“一所全市领先、人民满意、优秀小学生向往的精品学校。” 注重成绩,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这是我校办学的重要特色。今年学校开展了“走进名人”活动,先后邀请了邱钟惠、郑小瑛、何祚庥三位知名人士。他们与学生零距离接触,以精彩的讲话打动学生,丰富的阅历感染学生,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 当然,健全人格的培养单靠熏陶是不够的,还需要点滴的养成。我校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就狠下了一番功夫。我们一直坚持做到:要求规范化,内容细目化,养成序列化,把养成教育化解到一日生活规范中。我们相信好的习惯促成好的性格,好的性格成就好的人生。从习惯到自觉,我们要交给学生一把重塑自己、改变人生命运的金钥匙。五中分校校风正、学风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与此同时,我校的“德育为先,尊重学生,全面育人”的教育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蕴藏的巨大潜能得以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同样不容忽视,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校办学的又一特色。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经常请家长到校听课、参加班校会,学校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是我校的又一大风景。校民乐团曾出访过德国,参加过亚太艺术节;2004年暑假,王府井国际中学生艺术节留下了他们的身影;2005年春节,中山公园音乐堂聆听了他们的演奏——紫檀音乐会圆满成功。校合唱团捧回了全区一、二等奖、全市二等奖。乒乓球队在市级比赛中年年取得好成绩。富有特色的天文小组、学生广播台、每年的定向越野、科技节、艺术节……这些无不为学生增长才干、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长。本学期,初一年级的远足、初二年级的延安之行、初三年级的生存拓展训练,都在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十一世纪是交流与合作的时代,我校的目光也投射得越来越远。“关注国际交往”,“走出校门,走出国门”,成为学校新一轮的工作重点。除已经与日本枥木县真冈市大内中学结成友好学校,实行校际互访外,我校还计划进一步扩大交往范围,结交更多的国内、国际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交流中促进,在合作中发展,让我们的老师有更深邃的目光、更博大的胸怀,让我们的学生有更活跃的思路、更创新的精神。 教育是一项为了明天的事业,是一项托起祖国太阳的事业,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五中分校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五中分校,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土, 五中分校,学生展翅高飞的天空。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