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逸夫中学座落于厦门市东南部风光宜人的石鼓山下,是厦门市政府于1993年开办的一所公办初中校。学校原名为“厦门市洪文学校”,翌年接受香港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的捐款并更名为“厦门市逸夫中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24人,专任教师114人,中、高级教师59人。目前开设38个教学班,学生1812人,其中外地来厦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有1546人,占学生总数的85.3%。近几年来,我校全体教职工恪尽职守、努力奋斗,共同致力于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实践,争创人民满意的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重视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搭好教师培训的“四个平台”。投入培训经费,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共计50人多次参加各级各列教育培训。 学校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加大课改和科研的力度。广泛开展教学课题研究,积极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针对我校生源绝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此我校开始了《实施成功教育》课题研究,该课题被定为市级科研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推动我校教科研的发展步伐;2006年10月起学校英语组、语文组先后被授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重点子课题实验基地;学校还承担了省级子课题5个、市级课题5个、区级课题2个,另有校级课题21个,研究性学习课题70多个,专任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人数达90%以上,近三年来有40多篇论文在市、区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随着厦门经济的腾飞,外地来厦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为特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2004年我校作为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三所公办中学之一,近年来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根据这种变化,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我校享受着同等的教育和待遇。经过几年的探究、研讨、开发,我校现已形成一套有特色、有成效的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办学模式。
厦门市科技中学(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创建于1994年6月,是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生源的特色学校。学校秉承"科技引领、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笃学敏行、止于至善"的品格特质,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的高质量学校为办学目标,社会声誉逐年提高,教学成绩斐然,在创办的第十年即跨入省一级达标学校行列,获得省"文明学校"、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绿色学校"、省"普通高中新课改实验样本校"、省"科技教育基地校"、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一系列殊荣。2009年4月6日正式成为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2011年5月7日学校和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的"厦大创新实验班"正式开班。学校位于厦门市美丽的东南海岸边,与厦门大学毗邻,面海而建,校内绿草如茵,校外风景如画。校园占地面积35954 m 2,建筑面积30088m2。由教学楼、教学实验综合楼、行政楼、学生宿舍楼及食堂构成校园建筑群。拥有环形塑胶跑道、篮排球场和足球场。建设完善了校园网络系统、广播系统,各处、室、年段办公设备齐全。学生宿舍建成公寓式,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满足了寄宿学生基本生活的需求。学校现有 55个教学班(含一个新疆预科班),在册学生数2400多人,教职工22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教师68人,中级教师65人,博士1人,研究生20人。 有6名优秀教师成长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3名优秀教师被评为省、市级骨干教师,6名优秀教师被确定为市级专家型教师。
永泰县第三中学,简称永泰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位于福建省永泰县大洋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31公里。学校始办于1958年9月,1970年1月闽侯师范下放与本校合并办学,1978年5月列为莆田地区重点中学,现为福建省三级达标高中、福州市文明学校、福州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福州市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全校现有47个教学班,2500名学生,172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68人。校园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3189平方米,校舍面积23380平方米。 学校秉承“天道酬勤、滴水穿石”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学生首位”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新”为目标,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两万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其中四千多人进入高校深造。学校曾被评为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福建省课改先进集体、福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永泰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目前是三项国家级教育科研项目的实验学校。近年办学生源效益居全县前列,高考综合比率居全市同类校前矛,高考本科上线率高(2004年45%、2005年54%、2006年56%、2007年50%),高中会考成绩达省一级达标学校水准,30多位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60多篇教师教科研论文在CN刊发表。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创办“家长学校”,聘请校外法制、科技、心理健康辅导员,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网络,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坚持全面育人,着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学生体质的增强;着力学生高雅情操的塑造。搭建平台,组成了山月文学社等社团和兴趣小组20多个,举办全校性的科技文艺节和运动会,组织参加社区活动,指导研究性学习,营造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快乐、全面地成长。 重视科技教育是该校办学的传统和特色。20世纪70年代。该校师生研制的“土壤营养度分析仪”在中央农业展馆展出并在全国部分地区推广,80年代“J—C正碰器”在国家教育部教具展评中获二等奖,九十年代利用校办农场试验研制的“必克泰”农药对水稻“普矮病”有明显防治和增收作用。新世纪之初,生物教师带领学生人工养殖棘胸蛙成功,得到省电视台的报道;学生开展校园气象观测活动,也得到了中国气象报的关注。2001年以来,组织师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硕果累累,有77件创新作品在市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奖,先后获省、市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称号,学校被确立为全国地理科普教育基地。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创办于1993年,位于海沧新市区中心,毗邻雄伟壮观的海沧大桥,是一所为适应海沧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而建立的实验型、示范性大型完全中学。 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明确"办名校、出名师、育名人"的目标;强化"法德治校、综治稳校、管理立校、四考强校、教研兴校"的管理方式;推行"培养能够自主发展、实现生命意义的人"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文明、进取"的校风,"求实、创新"的教风,"勤奋、严谨"的学风。 随着市委市政府加快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各级党政十分重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出要把实验中学作为厦门重点中学重点发展,办成一流学校。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以一级达标校的标准新建了实验楼、图书馆、体育艺术馆(建设中)、塑胶跑道、学生公寓楼等、配置了播音网、闭路电视网、校园网、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学校办学条件已达到一级达标校的标准,处处洋溢这浓烈的现代化气息。 学校拥有一支教育观念新、富有开拓意识、教育科研能力强、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45人,一级教师73人,有1为北师大博士生,9位硕士生;其中有来自全国各地重点中学的80余位的骨干教师,以及来自北师大等6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的60位优秀毕业生;教师队伍结构已达省一级达标校标准。学校教科研意识浓厚,多个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被定为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并取得重大成果。学校还开设了50多门颇具特色的校本教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活,开拓了学生视野,深受学生喜爱。 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绩喜人。高考成绩连年创历史新高,今年更取得重大突破,高考上线人数达228人,上线率达84%(理科上线率达98%,有60人上本科,完成市给指标200%);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各科成绩在岛外均名列前茅;高中会考及格率、优良率已达到省一级校标准;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富有个性、创造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共有44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绩喜人。高考成绩连年创历史新高,今年更取得重大突破,高考上线人数达228人,上线率达84%(理科上线率达98%,有60人上本科,完成市给指标200%);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各科成绩在岛外均名列前茅;高中会考及格率、优良率已达到省一级校标准;学校还培养了一大批富有个性、创造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学科竞赛、文艺、体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共有44人次获国家级奖励,64人次获省级奖励,201人次获市级奖励。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十五年的艰苦创业,厦门海沧实验中学人以她特有的开拓、创新精神,书写了海沧教育的新篇章。短短十年,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如今的厦门海沧实验中学已发展成为厦门市规模最大、设备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学府,成为海沧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
1、根基环境 明溪县夏坊初级中学坐落于明溪县城西北夏坊乡。校园依山傍水,风景怡人,环境美好,是一个抱负的办学场合。校园占空中积为24787.9m2,现有6个讲授班,29位教职工,此中初级西席1人,中级西席10人,在校生数167人(此中投止生数75人),装备电脑室一间40台,尝试仪器达乡村二类标准,1996年、2001年别离经由过程省“两基”验收,2007年5月经由过程"双高普九"验收。全校修建物总面积为3694 m2。 2、生长标的目标 在全部教职工的共同尽力下,我校中考成绩不竭进步,黉舍还前后荣获“安然合格黉舍”“县级文明黉舍”“体贴下一代先进个人”“市级抗洪先进单位”等名誉称呼。现任校长兼书记:周兴根。比来几年来,我校订以“敬业、爱岗、好学、创新、贡献”的精力,全面推动本质教诲鼎新,主动建立文明校园。
漳州八中建立于1990年。黉舍标准办理,努力生长,秉承“志存高远,发奋图强”的办学理念,历经16年的艰苦妥协,已成为省三级达标校、省级文明黉舍和市实施本质教诲先进校。黉舍打算公道,讲授设施按国度一级标准建设,现有门生两千多人,教职工148人,此中高、中级西席达105人,有国度级骨干西席1人,省、市级骨干西席23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工具4人,师资质量较高,学科建设公道,一支敬业、爱生、善教的师资步队已经构成。 作为省德育实验校和省教改尝试中学,黉舍订峙“德育为首位、讲授为中间”的准绳,实施以报酬本的德育教诲,建立黉舍、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诲收集,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活动,全面实施本质教诲,黉舍被评为省小百姓扶植先进个人。黉舍订峙教改创新,落实课改精力,展开校本教研,倡导“有效讲授”,教诲讲授质量不竭进步,中考成绩位居市直中学前线,高考持续12年达标,被评为市根本教诲课程鼎新先进尝试校、市“研讨性学习”先进单位。特性办学初见效果,在初中英语实验班获得胜利的根本上,建立了高中英语实验班并实施小班化英语讲授,已建立了“漳州八中筹办漳州本国语黉舍实验区”,具有礼聘外教资格,并做到让外教进入班级普通上课,不竭加快建立“漳州本国语黉舍”过程。黉舍还筹划着拟在前提成熟时测验测验高中全封闭式的办理形式。黉舍已成为市篮球特性黉舍,并被评为天下大众体育先进单位。 目前,黉舍新活动场及新高中讲授楼完工期近,正杂乱无章地停止新一轮校园打算,黉舍的持续生长获得了充分的必定。八中的全部师生服膺取“勤奋、松散、务虚、朝长进步”的校训,决计把八中办成一所漳州群众信赖的黉舍。
南日中学创建于1960年,1970年开设高中部,1984年停办高中。随着教育发展,学校于2001年秋季恢复高中部,成为莆田市秀屿区9所完全中学之一。 学校坐山面海,位高开阔,校园面积24000m2。校园建筑依山而居,层次分明,建筑面积7968m2。环境幽雅静美,空气新鲜清纯,是海岛求学成才之宝地。 学校现在校学生1198人,开设22个教学班。现在编教职工99人,其中职工4人,行政人员13人,专任教师有82人。 学校班子成员本着“团结、勤政、廉政、高效”的管理理念,99位教职工“敬业、爱岗、乐教、爱生”,辛勤耕耘,1198名学子“勤奋、刻苦、守纪、进取”,立志成才。 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连续四届荣获县(区)级“文明学校”称号,2003年11月被秀屿区区委、区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4月被秀屿区人民政府授予“秀屿区第二届素质教育合格学校”,2006年被南日镇授予“综治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质量稳中有升:2004届高考、中考喜获双丰收,2004届首届高考,参考人数56人,有3人上本科线,实现本科零的突破,有19人上专科线。2006届中考有56位同学上一级达标学校,创学校新记录。 教育硬件有新改善:学校2001年以来投资26万元,进行学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建设。现有电脑室2间、电脑60台,并入莆田市校校通网络,配备3名专任教师,高、初中均开设信息技术课,不断完善学校实验设施,现有理、化、生实验室3间,理、化生仪器室3间,仪器设备已具备了高中、初中理、化、生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投资近百万的教工宿舍楼于2004年12月18日交付使用,改善学校教师住房条件。中央危改项目——学生宿舍楼(2096m2)正在建设之中。 展望未来,南日中学将托起海岛明天新的希望。南日中学全体师生正以十足的信心,立足海岛,立足校情,以发展为本,努力寻找适合校情的学校发展之路,构建具有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海岛特色中学。
连城县第一中学简称连城一中,坐落在文川河畔的东台山上,系福建省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校、省级文明学校。连城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14年。校园占地面积从不足60亩扩大到近100亩,学校经省教育建筑规划设计院重新规划和布局。教职工269人,有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40人。 截至2004年,总造价超过1500万元的教学综合楼在2004年秋季新学期投入使用、现代化教学楼内含40间标准教室和5间功能教室、有近100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配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楼顶建有教学用天文台、整座楼建设面积达13500多平方米、成为一中标志性建筑。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和看台,艺术中心广场正在建设中,其中设计的塑胶跑道是连城县唯一的现代化运动场。前期投资200多万元的校园网已投入使用,校园网已遍布所有办公室及学校各主要建筑。新的一中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有独立图书馆,并实现计算机管理,藏书量达92000余册,为连城县各校之最;集理、化、生实验和多媒体功能教室于一体的综合试验楼——逸夫楼,装备了180台新型电子计算机和5间多媒体教室及两间语音教室,完全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概况浦城二中属省重点三级达标校。(2010年正努力申请2级达标校中) 现任校长:翁来兴 政教处主任:陈晓荣 语文组组长:林云 师资力量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教职工184人,教学班53个,学生3000多人,是全县学生数最多的一所中学。二是办学条件不断完善。现有三个多媒体教室、三个电脑室,配有品牌机210台,二个语音室、一套英语听力测试系统、一间电子备课室。 三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现有闽北名师1人,高级教师45人。 四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是正在进行高中信息化设备改革,每个教室配置一套多媒体,改善教学条件。教育成绩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1、教育科研迈上新轨道。作文教学研究《自主自觉、张扬个性,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被列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英语教学研究《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与实验》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五”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地理学科教研《水土保持教育》也被列入省级重点实验课题。 2、学科竞赛迈出新步伐。一年来有100多人次获省、市级奖励,其中刘巍山同学参加含金量极高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获市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全省比赛(南平市二中系列仅此一位);施李、彭龙涛同学参加2004年“天元杯”化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施李同学同时还获2004年“信利杯”全国数学竞赛南平赛区一等奖。在2004年信利杯初中组数学竞赛中,该校有近百位同学获奖;在第五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该校有三位同学获优秀作文奖。 3、会考成绩实现新突破。2001届高中地理、2002届高中化学、历史、生物学科综合比率全县第一。 4、高考迈上新台阶。2004届高考成绩已揭晓,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从去年的60人增加到今年的116人,省专上线323人,本科、省专上线人数均居全县第二,其中理科考生刘巍山高考总分607分,居全县理科第十七名,文科考生叶雯高考总分572分,居全县文科应届第三名,叶雯英语高考成绩以138分位居全县文、理科第一名,李丹以126分位居全县文科第二名;余馨文科综合253分居全县第一名,江枝华文科综合250分居全县第二名(应届第一名),裴丽珍248分居全县第三名。2004年中考上重点中学人数达176人,居全县第一,其中叶琳同学化学科成绩获全县唯一一个满分,物理科成绩有3位同学获满分,满分人数全县最多。 5、高、初中起始年段教学质量迈入新行列。上学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初一全面提升,超出预期的目标。高一在全县中考500名后的考生有70多人进入500名的行列。 6、“五感”教育结硕果 师生携手献爱心 浦城二中自开展“五感”教育活动以来,学校、各处室、各年段纷纷以各种形式宣传“五感”教育活动。通过“倡议书”“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专刊”“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五感”教育活动的高潮。全校师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五感”教育活动的内涵。校园内外,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五感”之花处处开放。本学期初,七年级(2)班学生马任武,家庭惨遭不幸,父亲早亡,母亲又因病去逝,全靠亲戚资助,和姐姐相依为命。七年级得知这一情况后,下段领导,年段长决定以此为契机,推动“五感”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为此组织各班利用主题班会和黑板报等形式,再次宣传“五感”教育的意义。同时,发动本年段全体师生积极捐款,奉献爱心,把“五感”教育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目前,七年级累计捐款8496.9元,小小的善举,浓浓的爱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让“五感”教育深入人心,让“五感”教育喜结硕果。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