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光阴如歌。50年东风化雨,沧桑砥砺;50年辛苦耕耘,桃李芳香。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的母校伴跟着您生长的脚步走过了50周年的过程。2009年金秋时节,我们的母校将昌大停止50周年光光阴诞庆典。这是北团教诲生长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北团中学全部校友的一次群英会。北中自创办之日起,几经风雨,几番搏击,在一代代北中人的奋力打拼下,在泛博校友、同乡、社会贤达的热情支撑下,一向以她独占的风采植根于连城这块肥饶而奇异的地盘上。来日诰日的北中,是一所具有相称范围的乡村初级中学(现具有讲授班20个,门生1039人,教职工87人)。比来几年来,在各级部分和本地当局的体贴支撑下,黉舍的办学前提日趋完美,办学质量稳步进步,教诲奇迹生长如日方升。我们将本着“设施一流、办理一流、质量一流”的理念,建立省乡村初中合格校。为本地经济的复兴生长多培养有效之才,这是期间的要求,是汗青付与我们的重担。我们深知,在社会一日千里,合作日趋狠恶的来日诰日,母校的生长面对着新的机遇与应战。我们所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您的存眷与搀扶,我们不敢有稍许的懒惰,因为有您相伴随行。值此母校50周年光光阴诞之际,我们朴拙地向历届校友收回建议:为母校的生长尽点微薄之力,为故乡的教诲奇迹腾飞添砖加瓦。忆往昔,光阴峥嵘;看目前,出息似锦。让我们行动起来,凝心聚力,共襄盛举。让我们共同祝贺母校夸姣的来日诰日。
永安市大湖初级中学座落于风景秀丽的福建石林山麓,1994年8月从原永安七中分离新建。学校占地48793平方米,校舍面积10284平方米,绿化面积22000平方米。校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建有教学综合大楼、教工宿舍、学生公寓、 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学生食堂。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语音室、电脑室、 图书阅览室、电视闭路系统、无线听力系统等教学设施及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基本齐全。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28人。设14个教学班,在校生约700人。学校2000年荣获福建省"王丹萍教育奖", 被评为福建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和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2001年被评为永安市实施素质教育"AAA"学校。2002、2003、2004、2005、2006年,连续五年被评为"永安市教育先进单位"。2003年被授予"永安市文明学校"和永安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2004年2月,学校被授予三明市级"花园式单位"。4月,被授予永安市"校园综治安全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三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永安市平安校园"。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德育科研与创新实践,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德育管理模式:以特殊生的教育转化为纽带,建立健全"军校、警校、厂校、村校"共建共育的教育网络;以寄宿生管理工作为重点,在"精心、细心、安心、舒心"上下功夫,倾情打造"四心"品牌,努力营建"温馨"小家;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三位一体(以学生会为核心,各班委为骨干,各班团、队为先锋)的学生自我管理思路,逐步形成"学校抓、老师导、学生管"的立体管理模式。学校德育特色初具雏形,德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和好评。 学校坚持安全第一、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思路,遵循"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的育人宗旨,倡导"明理诚信、实践创新"的办学思想,坚持教学改革与锐意创新并重,始终向教学科研要质量,求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湖中人以清晰、明确的教学工作思路和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教学管理要质量,向教学科研要质量的质量观。学校建立并健全处室齐抓共管,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科研网络,抓紧抓实常规性教研工作,定期举行教学比武、教学观摩活动,坚持实施同组教师集体备课、同科教师相互听课等制度。作为永安市农村初中唯一一所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学校积极开展新课程目标研究和实践,努力探索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新路子。去年以来,先后在《三明教研》、《福建教学研究》、《福建教育》等刊物发表教师论文8篇。日前,学校正在实验的课题有3个,其中,"农村初中英语听说教学模式"为三明市级重点课题,"苦菜庭院种植"为七年级综合实践课课题。 学校常年开展舞蹈、器乐、书法、绘画、科技、武术、摄影、课外阅读、运动队等兴趣小组活动,配备有专长的教师具体指导,做到在固定的时间里,人人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每年举办"一节一会一展"(文化艺术节、田径运动会和师生作品展),不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演讲、征文、歌咏、技能等竞赛,为师生搭建展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平台。近年来,校田径队在市级竞赛中连年榜上有名;文体队每年都有数人考取艺体学校;航模队参加各类比赛成绩斐然。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着"力创一流工作业绩、争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工作目标,学校将以提高质量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科研为途径,以实施人文管理、激活全员积极性、团结协作为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早日实现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体制和办学效益四大突破,把大湖中学办成具有"一流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质量"的省级农村示范初中。全体师生豪情满怀,决心深入实践"三个代表",励志推进素质教育,以坚实、矫健的步伐, 去谱写大湖中学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
我校前身是福州培英学校。1996年9月,马尾区政府和福建师大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由培英学校和省海洋渔业公司职工子弟中学合并组建福建师大二附中。福建师大二附中由福建师大和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兴办,为区属公立全日制普通完中,是省级文明学校、省二级达标学校。目前有初、高中48个班级,学生二千五百多人;有在编教职工205人,高级、中级职称教师占60%,硕士研究生、本科学历教师占98%以上。学校拥有校园局域网、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办公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条件,其中多媒体教室设备有30多套。拥有四百米标准塑胶跑道的田径场、标准草皮足球场、省级示范图书馆,容纳600多名的学生公寓具备热水供应、卫生等配套设施,为学习生活提供了优越条件。2009年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新教学楼,由区委区政府投资一千多万元,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容纳了高中部、信息中心、各类专用教室等,极大的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二附中创建后,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关怀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马尾区设施良好、规模最大的普通完中。办学效益稳步上升,2000年实现三级达标,2004年实现二级达标。在“十一五”期间,区规划将师大二附中办成省一级达标学校。我校力争于2010年底实现省一级达标校。我校以“办学条件标准高、教师队伍素质高、育人环境品味高、管理规范档次高、全面发展质量高”为办学目标,确立了“以德立校、以人为本、以质为先、全面发展、民主办学”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常规管理,抓好队伍建设,激发了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高了育人水平。学校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成才报国”励志,建设良好校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近年来教学成绩均稳步上升。学校稳定发展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 考名校录取情况:1999届郑宁同学,以全省文科第32名的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2届陈有凤同学高考总分610分,在全省文科考生中位居第100名,录取山东大学。2009届张薇同学高考总分635分,在全省文科考生中位居第234名,录取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高考:文科最高分黄林同学取得617分,成绩居全省第156名;理科最高分王放同学取得646分,居全省第299名。2010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在全国仅招收十一名女飞行学员,我校应届毕业生张世晴同学以优异的综合素质被录取。 中考:2006年、2007年、2008年获得福州市“初中生巩固率、报考率、合格率、中考全科及格率达标先进单位”。2009年中考我校全科及格率居全市公立校第七名。2010年中考全市公立校当中,总及格率第二名,总平均分第四名;总优秀率第六名。并荣获福州市区学校初中素质教育目标考评优胜奖。
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创办于1953年,其前身是厦门私立中级文化补习学校。1954年春,学校迁址江夏堂,同年又搬至现厦禾校区。1955年,经厦门市政府批准,更名为厦门私立思明中学。1956年9月6日,经省政府批准,改为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1971年秋,学校开办高中班,从此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学校试办职业高中。1991年,创办厦门女子职业学校。1997年,女子职业学校分离出去。近十年来,学校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办学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1993年被省教委直接定为省二级达标学校,1998年成为全省26所一级达标学校之一,步入名校行列。2003年,在厦门市新一轮教育改革中率先实施与东渡中学合并,实行高初中分设办学,学校分厦禾、东渡两校区,厦禾校区为初中部,东渡校区为高中部;合并后即扩建高中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厦门市第一所正式申报示范性高中,并于2004年以较高分数通过市级验收。加强同世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路子。与建中教育信托基金合作创办“出国留学实验班”,与菲律宾光启学校合作开办中国文化培训班。如今的厦门六中已发展成为厦门市规模最大、设备一流、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学府。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97648平方米,有教学楼、行政办公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管中心、艺术教育综合楼、实验楼、天文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大礼堂、体育馆、400米标准的塑胶运动场、25米*50米室外标准游泳池等主要建筑。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规范合理。初中部教学实验综合楼于2008年9月奠基,该工程总投资4000多万元,建筑面积约为17300平方米,主体建筑12层,预计2009年底竣工。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雕塑、绿化景观、休闲庭院、下沉式广场、地理园、天文馆等巧妙安排,点缀其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学校拥有全国一流的中学校园网。完善和高级别的网络设施,万兆光纤骨干链路,13台高级服务器,4000多G的网络存储容量,并配有硬件防火墙、网站过滤器等安全设备。先进的教学资源体系,拥有900多G的海量教学资源库。校务管理平台、远程学与教平台、远程视频教学系统等各种软件的应用日趋完善。建有高考听音系统、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可同时播放8频道的节目,有摄像机、编辑机、非编系统及DVD、VCD制作设备;网络走进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实现了教室教学多媒体化和教师备课、办公电脑化。六中网站访问人次居福建省中小学校网站前列。学校图书藏量丰富,图书管理、编目、查询和检索全部实现电脑化,逐步迈向数字化,教学仪器充足,实验设施完善,劳技艺术设施到位,体育馆、艺术馆设备齐全。 学校现有100个教学班,学生4537名,教职工369名。学校拥有一个教育观念新、管理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勇于改革创新、团结协作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教育观念较新、富有开拓意识、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爱岗敬业、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教师6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26人,市级骨干教师35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4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6人。
南安市东田中学位于东田镇山西村,创办于1990年10月,是一所山区初中校,在校生950人,教职工69人(此中党员21人);校园面积54745平方米,修建面积8775平方米,校园环境美好,讲授设备齐备。 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当局、教诲主管部分的精确带领和社会贤达的体贴支撑下,黉舍秉承“广大旷达、松散、勤奋、朝长进步”的俭朴校风, 全面贯彻“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弘扬“在其位、谋其政、出其绩”的团队精力,专注打造一支高本质的师资步队,现有泉州市骨干西席3名,南安市骨干西席12名,南安市“教坛新秀”1名。 黉舍努力于构建“教诲讲授优良化、通例办理迷信化、黉舍生长特性化”的山区办学特性,办学质量稳步晋升,博得社会各界和大众的承认,前后获得泉州市第十届文明黉舍、泉州市基层关工委创“五好”先进单位、泉州市首届文明礼节教诲树模校、南安市新课程尝试先进单位、南安市交通安然文明黉舍等38项名誉称呼。 办校方略:民主理校 鼎新兴校 轨制治校 科研强校 质量立校 开放活校 团队精力: 在其位、谋其政、出其绩 办学理念:以报酬本 全面生长 办学目标: 先成人 · 后成才 校 风: 广大旷达、松散、勤奋、朝长进步 教 风:爱岗 敬业 激情亲切 团队 学 风:好学 善思 合作 朝长进步
地处宁化县西部,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交界。其前身为淮土农业中学,始创于1965年。1969年迁移至现办学点-淮土雷公坪。1976年改名为淮土中学,开始高中招生。1982年停止高中招生后,定名为淮土初级中学。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725人,拥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32人,本科学历30人。历届师生发扬了"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奋战精神,优良的办学传统、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代代相传且不断发扬光大,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校园占地面积1465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27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达8平方米。体育场地较完善,有2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有200米环行跑道,运动场地超过生均3.3平方米以上。学生食堂、宿舍、厕所建设标准、整洁、有序、安全。拥有我县农村学校最早投入使用的一栋建筑面积达1900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公寓楼。教学设施设备日臻完善,仪器器材达省颁[2007]Ⅱ类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在达标验收中获 "优"。图书室藏书23100册,生均24册; 有多媒体电化教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体育活动室、音乐舞蹈室、美术书法室、劳技室、卫生保健室各1间;有电脑室2间,学生用计算机80台。
沙县一中 即 沙县第一中学 。 沙县一中创办于1923年,原名沙县县立初级中学,是三明市最早创办的中学。沙县一中坐落于虬城东门,校前是“沙阳八景”中的“十里平流”和“七峰叠翠”。 校园内有千年古樟、百年银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虬溪试院)。沙县一中创办于1923年,1949年6月沙县解放,10月沙县人民政府接收学校,1952年学校从陈了斋(现城一小学)迁到现址。 1956年秋,学校扩办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80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1996年通过普通中学二级达标学校验收,1998年秋,沙县城区初高中分设,沙县一中办成高级中学。2006年4月被省教育厅确认为普通中学一级达标学校。 学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
武夷山一中是一所拥有60多年校史的老校,现为福建省重点中学、省二级达标学校、国家级规范化考点、闽北首家具有外聘教师资格的中学。1992年起连续八届被评为省文明学校,学校还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先进教工之家、福建省绿色学校、“心手相牵”国际项目福建实验学校、福建省情商训练基地、南平市课改先进集体、南平市首届绿色学校。学校地处福建闽北,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中国武夷山,校园占地面积994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18453.6平方米。现有逸夫教学楼、图书综合楼、实验楼各一幢,学生电脑室3间、多媒体教室2间,还配有多功能报告厅、教室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图书馆、教师电子备课室等,2005年投资600万元兴建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学校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新实验大楼和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该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可达一级达标校标准。 该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学识渊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现有高级教师57人,一级教师84人,福建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人,南平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高中部教师本科达标率98.1%。近三年来,该校教师在各类各级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29篇,其中CN级有8篇,BN级3篇,多位教师在各级教师技能比赛中获奖。 学校大力发展特色教育,以“德、严、勤、实”为校训,创建“文明、勤奋、进取”的校风,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在为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有用的人才的同时,正在努力创建省一级达标学校。近年来,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会考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现有省级课题1个,南平市级课题1个,武夷山市级课题2个,校级研究性课题12个,这些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精神,近三年来,该校先后有340人次在各类竞赛中获地区二等奖以上奖励。吴翰同学获省中学生网页设计大赛第一名,乐成、陈瑶同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一等奖,俞哲辰同学获省化学学会举办的“福建省高中学生夏令营”一等奖,孔玲芬同学获福建省首届“金鹿杯”中学生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以人为本,健全人格”是该校办学宗旨,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邀请各界知名人士给学生开讲座,举办元旦晚会,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位学生成功”是该校办学的理念。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该校建立了完善的贫困生扶助机制。一方面学校每年从有限的办学经费中拨款16万元用于减免贫困生的学费,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贫困生助学基金,学校现设立的贫困生助学基金有:“月月助”基金(由学校师生捐款)、关工委助学基金、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兰春奖教奖学金、太广基金、闽北慈善事业促进会、中国建设银行武夷山支行爱心捐助、富美珠宝爱心基金、港商吴锡源先生赞助等。学校每年有近600名贫困学生得到捐助,捐助总额近30万元。 武夷山一中正以此鞭策自己,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
连城县罗坊中学位于福建省连城县罗坊镇。 罗坊中学现有门生298人,8个讲授班,教职工24人,有“连合务虚、克意朝长进步”的带领班子,有“酷爱教诲奇迹、停业才气才气纵横强”的西席群体。跟着社会的生长,教诲环境的窜改,乡村失业体例的窜改,一个新的教诲题目摆在了教诲者的面前:“5+2=0”的教诲,门生在黉舍受教诲5天,周末2天回到家中,无力的,没有人办理的家庭教诲,网吧、收集的负面教诲,让我们的黉舍教诲显很多么的惨白,同时跟着多量乡村父母外出务工、做买卖,出世了一批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80多人。让我们的西席不由自主的哀叹:现在的门生难教!难在那边?难在笨吗?不是,难在没有一个好的糊口环境、没有一个好的行动风俗,难在品德和心机寻求的偏差。可见,养成教诲已迫在眉睫,“日行一善、善行平生”,教诲对人是毕生的,多少年后让我们的门生还在感悟:“何不为、何可为、何能为”,这便是教诲的力量与效益。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