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小学位于太和圩东边一公里的和龙村内,该小学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有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2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0%。该小学有在校教师11人,在校学生共192人,分小学一至六年级共六个班,该校设有31台先进电脑的电脑室,有学生喜爱的图书阅览室一间,并配有标准的篮球场一个和足球运动场一个。该小学一直坚持发扬“勤、严、爱、实”的校风,使教学质量一直有稳步的提高。
中山三路小学成立于1949年,是一所有着58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占地面积3527.1M2,建筑面积5259M2,现有教学班26个,分南北两个校区,教职工62人,学生1090人。多年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团结协作,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以德治校,以研促教,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确立“为发展而教育”的管理理念,形成了“以情促管”的管理模式。通过挖掘潜力,拓展资源,对有限场地进行精心设计,营造出一个环境优美、美观舒适的校园环境。以德育工作为重点,发挥所处地域的人文优势,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研究。与周边单位联手建立五大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优良传统教育基地——广州军区联勤部、军区东皋干休所关工委;法制安全教育基地——大塘派出所,爱科学、爱自然学习教育基地——广州市图书馆。把五个教育基地作为学校德育特色与发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德育特色的活动取得一定的成绩,成功地成为省的科研课题和国家“十一五”课题的科研单位、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委员学校、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我校教育、教学在社会有一定的知名度,04年被评为“市绿色学校”; 05、06学年分别获得区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二等奖;06年被评为“市一级学校”;06、07年连续获得体育大课间活动评比的市一等奖、区特等奖;06年获第九届广州市合唱节二等奖、区特等奖和少先队红旗大队等荣誉;07年被授予广州市“少年军校示范学校”。
2002年大岗镇与潭洲镇合并后,原来的“潭洲镇中心小学”改名为现在的“潭山小学”,潭山小学创办于194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镇级重点小学。2001年原龙古小学、马前小学、普益小学、岭东小学、并入现潭山小学,实行五校合并。原潭山中学校舍纳入潭山小学。现在正加紧进行新校舍的建设,2005年的2月将与上南小学、新围小学、放马小学再合并。潭山小学将成为一间更巨规模的学校。潭山小学校园美化、净化,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实现了校园无土化,建起了电教大楼,按广州市一级学校的标准逐步完善教学设备、设施,配置了电脑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仪器室、队部室、图书室等专用室及设备,学校对用电设备实行了全面改造和建设了校园广播系统,进行了饭堂和午休室的建造。现潭山小学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井然有序,占地总面积35934平方米,学校运动场占地6688平方米,共有51个教学班,学生2300人、教师120人,学历达标率100%,大专以上学历率达70%,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配备了专职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师。潭山小学拥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2003年9月被评为“番禺区绿色学校”、2004年6月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学校”、2004年学校合唱队代表大岗镇参加番禺区中小学生合唱赛获小学组的一等奖。
沙尾二小学创办于1950年,2003年重新选址于12月落成启用。学校占地面积20519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561人,设14个班,有公办教师26人,代课教师1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大专学历占84.6%,本科学历1人,正在读本科有9人,小学高级教师5人,区名教师1人。 学校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德育为首,规范管理求特色;教学为主,让每位学生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以“规范化、高质量、上等级”为办学目标,立足本地,坚定基础教育改革方向,走探索、开拓、创新的教育之路。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梅园西路小学位于海珠区工业大道北凤凰岗上,有40年办学历史,于2006年1月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现分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338.8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240平方米,现有21个教学班,学生843人,其中1个为特殊教育班,学校用地生均面积10.07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4.78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0。
沙北小校创办于1958年,位于美丽富饶的海鸥岛上,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一所地道的农村小学。在镇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逐步发展起来,于1998年度被番禺区授予“达标学校”称号。 沙北小校现占地面积1823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9平方米。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694人,全校教职工37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有小学高级教师2人,占6%,一级教师24人,占75%。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以上23人,本科学历1人,现就读大专及本科8人。学校的环境建设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一种很好的载体。为了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对育人环境进行改建工作,配备了符合要求的教室及专用室场。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设计,使整个校园充满文化气息,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学校坚持以“德”促“教”,以“德”促“学”,抓好基础,促进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立足于社会的发展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积极进行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科研,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以“尊师守纪、爱校奋发”为校训,以“自觉、刻苦、灵活、进取”为学风。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显著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优良,行为习惯好。学生学习成绩逐年提高,语、数、英三科教学质量连续几年达到番禺区优秀档次。学校还努力开展课程改革,经常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课外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
广州市从化市禾仓小学位于从化市市区东,紧贴着105国道。始创于1966年(名为联星小学分校),于1996年搬迁至现校址。学校占地面积13624平方米,建筑面积6844.08平方米,绿化面积3350平方米。 学校现在有24个教学班,学生1236人,教师55人。
学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广州市瑞康路小学创办于1998年8月28日,位于海珠区新港路142号大院(穗发花园内),是海珠区教育局管辖的公立小学,于2003年5月被评为区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65平方米。
大稳小学座落在东涌镇西北部,创办于1953年,并几经易名。1984年定名为“大稳小学”,下设有三稳小学。原学校校舍残缺不堪,占地面积小,室场不足,与现代教育的要求极不相符,严重阻碍大稳村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村“两委”高瞻远瞩,深感到“科教兴村”的重要性,决定选址重建学校,并将三稳小学合并其中。新学校于1996年6月动工兴建,9月1日搬进新校上课,新校舍总投资340多万元。 现今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是培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83平方米,校内室场完善,共有14个教学课室,并设有教师办公室、仪器室、自然实验室、电脑室、电子琴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图书阅览室、队部室、劳技室等教学功能室,符合了小学教学标准。 学校现有教学班9个,学生438人,老师21人。学校拥有一支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6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教师具有良好师德,工作勤恳,敬业乐业,开拓进取。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尝试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办学方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连续多年达到番禺区的优秀档次,学生的思想品行良好。1999年度经评估成为番禺区达标学校;2000、2002年被评为番禺区文明学校;2004年被评为东涌镇交通文明学校。现我校正向番禺区一级学校方向迈进。
沙螺湾小学建校于1968年,曾改名为红卫小学,后来又重新命名为沙螺湾小学,办学早期条件差,教学设备简陋。现在沙螺湾小学是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有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236人,教职工12人,其中达到本科学历的有1人,大专学历的有10人,中专学历的有2人。教师中有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4人,正在参加学历提高的教师有6人。学校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67平方米,建立四室一场,教学仪器配备达标准。体育器材按农村7个班的标准配备。学校注重抓好师德建设,教师们勤恳工作、乐于奉献。涌现了大批敬业乐业、刻苦钻研、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学校注重抓好了教学常规工作,使学校的教学井然有序,多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均达到优秀的档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部分老师参加了番禺区现场教学设计竞赛获得了一等奖。2002年南沙区第三届运动,我校学生成为游泳项目中的大赢家;同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六名;学校的舞蹈队多次参加南沙区文艺表演,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对学生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多年来,没有一个学生违法犯罪;学校开设了多个兴趣小组,加强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