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畲中学位于平远县北部。校舍前傍黄畲河,后依麻姑岭,山清水秀,环境优雅,是理想的育人之所。 学校领导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业务素质过得硬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学校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礼貌的养成。在狠抓教学常规落实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教法。该校校风优,学风浓,尊师爱生,谦虚好学,勤教勤学是本校的持色。自一九八八年以来的十多年间,教育教学水平一直稳居全县前列。深受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赞赏和家长的信赖。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梅州市文明学校,平远县文明单位标兵和梅州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该校师生以多年来教育教学佳绩为动力,以各项荣誉为鞭策,以县一级学校的评估为新起点,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以崭新的姿来的十多年间,教育教学水平一直稳居全县前列。深受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赞赏和家长的信赖。学校先后荣获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梅州市文明学校,平远县文明单位标兵和梅州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该校师生以多年来教育教学佳绩为动力,以各项荣誉为鞭策,以县一级学校的评估为新起点,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以崭新的姿尽心尽责培桃育李,争创再度辉煌。 1969年,黄畲中心校附设初中班。 1982年,黄畲中学创办。 1993年,黄畲中学全体教师过上第一个教师节。 2000年,黄畲中学被评为县一级学校。 2000年,黄畲中学校友第一次捐款兴建校友楼。 2003年,黄畲中学创建黄畲中学网站 2004年,黄畲中学实行九年一贯制试验。 2005年,黄畲中学校友第二次捐款兴建尊师楼。
石马中学原名私立宁东中学,由石马处所人士陈凌汉、陈介民即是1940年创建,校址为现石马镇小,束缚后当局领受改名为“兴宁石马初级中学”,同时将校址迁至田螺坑内,是兴宁市办学范围较大的山区初级中学。 为扩展黉舍范围以适应不竭增加的门生人数,历届黉舍带领均多方筹资改建和扩建校舍,并以此作为复兴石马文明之乡的严峻行动。1981年由侨胞援助和当局合伙兴建侨兴楼;1985年地县结合拨款和社会人士援助,改建区公所的西席宿舍为门生宿舍楼;1988年港胞何肇陵师长西席捐资105万港币,兴建何肇陵纪师长西席念楼;1999年港胞何肇陵师长西席的夫人张淑婉密斯慨捐120万群众币兴建何肇陵迷信馆及从属工程。 2004年7月3日上午,由香港何云亭慈悲基金会主席、梅州市名誉市民何张淑婉密斯捐资500万元兴建的兴宁市石马何肇陵中学续建工程停止奠定典礼。梅州市纪委副书记何梅林、兴宁市市长曾祥海等与石马镇干部大众、石马中学全部师生共2000多人插手了奠定典礼。 何张淑婉密斯一贯体贴故乡公益奇迹,此前已前后捐资总计650万元兴建了何云亭病院、何云亭大桥和石马中学何肇陵记念大楼、何肇陵迷信馆等多项工程。石马镇向来正视生长教诲,多年来石马中学办学成绩凸起,中考成绩一向在兴宁市乡村中学中首屈一指。当何张淑婉密斯体味到该校教诲讲授前提仍然较差、几百论理门生仍在旧瓦房上课时,再襄义举,慷慨捐资500万元兴建新讲授楼、门生宿舍食堂、会堂、门楼等。
蕉岭县逢甲中学原校名为文福中学,创办于1956年。1991年,为纪念蕉岭县文福籍的我国晚清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易名为逢甲中学。该校现有教学班20个,教职工68人,学生900多人,是一所设备设施较为完善,校风、教风、学风良好的中学。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下,该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挖掘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索农村中学办学成功之路,校园处处涌动着改革的春潮。 逢甲中学现在建筑总面积5500平方米,总投入人民币219.5万元(其中台胞、侨胞、港胞捐资100万元,教育部门、文福镇政府投入119.5万元)。 逢甲中学得到了乡贤校友的关照。为了鼓励逢甲中学师生发扬丘逢甲先生“教育兴园”的精神,设立了“丘裕先奖教奖学基金会”,“逢甲中学奖教奖学基金会”“丘应棠教育基金会”“邱彭教育基金会”四个奖励机制。基金总额为本金人民金80万元。这些基金会的设立,为逢甲中学师生勤教奋学,为社会培育良才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激励作用。
大埔中学创办于1904年,1938年始设高中班,成为大埔县第一所完全中学,1946年定为省立中学,改名为“广东省立大埔中学”。由于县治迁移湖寮的原因,“文革”后列为大埔县面上完全中学。大埔中学创办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其中有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院士(2人)、工程师、专家、教授、华侨实业家等,遍布海内外。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完全中学。大埔中学座落于茶阳镇西门河畔,背靠金山,面朝笔架(笔架山),闹中取静,环境优美。学校占地120亩(山地60亩),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其中有语言实验室1个,电脑室2个、多媒体教室1个。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布合理。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1000多人。大埔中学有一个勤奋务实、团结合作、敬业爱岗、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办学思路清晰。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安教、乐教,练硬功,塑形象,科研促教,改革图强,默默地为山区教育事业作奉献。近10年来,大埔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和依法治校、依规育人的治校方略,强化改革意识,创新理念。坚持两手抓一手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学校一年变一个面貌,教育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 目前,大埔中学全体师生正以全新的姿态,加倍的努力,争创更优秀成绩,迎接学校百年华诞。
平远县冬青实验学校(原名石二中),坐落于石正镇樟田坳,位于石正圩镇西北方,相距2公里。学校坐西北朝东南,左仰南台山,右倚莲花寨,背靠之远山是江西的层峦叠嶂。校园外墙两侧的山坡上,种植着春华秋实的金柚。校园中, 栽满了花草树木,四季如春,风光旖旎。学校占地3370平方米,进入校门,依次是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现阶段,学校设置有14间教室,可容纳800多位学生;具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中学一级教师28人。师生间和谐相处,教学相长;教学中文道兼容,优差兼顾;管理上环环紧扣,层层落实,点面结合,内外沟通。从办学到兴学进30年来,承蒙众多乡贤、校友的关心支持,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升,迄今已培养出数千名学生,当中不乏优秀人才:有的升入高一级学校直至科班出身,随之融入社会各界出类拔萃;有的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实践,几经历练几番拼搏,尔后在各行各业中脱颖而出,兴旺发达。与此同时,学校逐渐形成并持续稳定发展起来的浓厚的学风,扎实的教风,良好的校风,以及不拘一格整体兼顾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赢得了日臻提高的社会声誉,也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表彰,先后获得了省、市、县各级各类先进荣誉称号30多项。现今,学校按教育形势发展需要,须在本年内朝着规范化的标准办好学校,并按学校发展计划,办成“九年一贯制”规模。发展使命,任重而道远,发展前景,可喜且可观。
丰顺县一中是丰顺县丰良镇一所完全中学,位于 广东省丰顺县丰良镇东山路80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九年(公元1745)丰顺县知县葛曙建造的安墩书院(尔后改名为鹏湖书院), 后来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将鹏湖书院改办为学堂。 此为丰顺县第一中学之前身。 1918年 (民国七年)7月,在学堂原址上正式创办了县立中学堂。1920年(民国九年)本校定名为“春季始业”。1940年 (民国二十九年)县立中学真正改称丰顺第一中学。2002年10月,通过县级学校等级评估,评为县一级学校。2004年被晋升为“梅州市一级学校”。这是学校本着“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让学生成长、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也作为立校之本。 学校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514平方米,各类楼馆十五幢,教师套房96套,学生宿舍三幢(设有单独卫生间、冲凉房)。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电脑室、校园局域网,各类实验室,地理园等现代教学设施,满足师生教学及实验操作需要。 学校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现有38个教学班(其中高中24个,初中14个班),在校学生2592人,教职工168人,其中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47人,具有本科学历38人,5位教师分别评为“南粤教坛新秀”,“南粤优秀山区教师”,“梅州市名教师”。
兴宁一中,广东省一级学校。一贯以校风好,质量高,办学有特色,输送人才多而享誉海内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是兴宁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辛亥革命、反袁护法、北伐、东征、抗日救亡等,追求民主进步的学生运动就从没停歇过。1942年春,来兴宁避难的中国国民党元老何香凝,曾应邀到校演讲,宣传抗日。2014年12月8日,兴宁市第一中学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兴宁一中,广东省一级学校。一贯以校风好,质量高,办学有特色,输送人才多而享誉海内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等人创办,是兴宁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辛亥革命、反袁护法、北伐、东征、抗日救亡等,追求民主进步的学生运动就从没停歇过。1942年春,来兴宁避难的中国国民党元老何香凝,曾应邀到校演讲,宣传抗日。2014年12月8日,兴宁市第一中学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梅县宪梓中学位于梅县新城区,创办于一九六九年,原名为梅县扶大中学,一九九O年起得到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先后捐巨资1100多万元重新兴建,并于一九九三年春经梅县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梅县宪梓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生均占地约23.9平方米,通过曾博士多年的捐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的设施设备,现已有建筑面积42000多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为80%以上,校园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合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教学大楼、科学馆、科技实验大楼、师生生活综合大楼、学生宿舍大楼等座落有致、设计新颖、建筑美观、大方、实用,教室与教学辅助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满足教育教学所需并与学校规模相适应。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齐全,多媒体电教室、电脑室、语言实验室、理化生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均按标准要求配备,教学仪器、化学药品满足教学和实验所需;图书资料充足,现有图书10万多册,并不断充实图书册数;运动场有200米的环形跑道、附100米直跑道,有与田径场分开的独立的标准篮球场3个,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 8个;现有教学班72个,学生来自梅州市七县一区共4618人,在职教职工266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3人,中学一级教师150人。 学校在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认真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评价制度,采取“六抓六提高”的管理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常规和教学改革两手抓,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五勤”工作制度,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法和学法,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加强教学科研,以科研促课改,以课改促教学;“普九”措施到位,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特别是对贫困学生,学校从学习到生活都给予关心和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十多年来,学校创建了“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勤教勤学”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第一,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学校连年升高中考试各科成绩位于全县第一名,每年有96%以上的毕业生升上各级各类高一级学校,其中考上东山中学、曾宪梓中学、高级中学等重点中学人数占40%以上。近三年来,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2010年我校升高中考试又传捷报,再创佳绩,高分层尖子生人数又有新的突破。凌益萍同学以总分764.4分居全市第九名,荣获梅县中考状元。上市重点线(635.1分)人数达466人,破学校历届纪录。其中入东山中学正取线(688.5分)以上有173人,比去年增加70人;入曾宪梓中学正取线(681.8分)以上有205人;入梅县高级中学正取线(648.1分)以上有382人。 学生在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中,成绩喜人,多年来,获得国家级竞试奖达383人次。教学科研成绩显著,在2009年9月全省数学科说课比赛中,荣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2010年5月全省数学科说课比赛中荣获全省一等奖;2008年6月全省数学科说课比赛荣获全省一等奖;2006年6月,由校长主持并参与研究的国家级“十五”课题《创新教学与创造力培养研究与实验》之子课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研究》通过了省总课题组组织的专家鉴定,课题结题验收合格。学校课题组被评为该课题科研“优秀课题组”。 学校党支部多次评为县先进支部;学校连续十五年评为梅县办学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评为县“综治”先进单位和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并被梅县人民政府授予县“文明单位标兵”;近年来还先后被授予“梅州市美丽校园”、“广东省绿色学校”、“梅州市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示范学校”、“梅州市行为规范教育示范学校”、“梅州市书香校园”等称号。
梅县华裔中学是梅州城区完整中学、市一级黉舍。校址在风景娟秀的城北教溪河边,与环城公路、 206 国道相连。 黉舍占空中积 80600 平方米,校园布局公道、环境文雅,根本设施完美,讲授设备配套,师资步队薄弱。黉舍于1955 年由爱国侨领刘宜应、刘家祺、丘燮亭师长西席等热情倡办。五十年沧桑砥砺,桃李芳香。黉舍不竭生长强大,为国度培养了多量优良人才。 黉舍以“爱我侨中,尊我教员,守该校规,发愤成才”为校训,构成了“连合、朝长进步、昂扬、向上”的良好校风。黉舍全面贯彻国度的教诲目标,重视本质教诲,构成了 浅显类、艺术类及体育类 多元化生长的光鲜的办学特性,校风良,质量优。 本着“连合、务虚、守纪、高效”的事情准绳,遵循“鼎新明向,办理求质,办事前行,效益立品,德育居重,讲授中间,特性是路,生长为本”的事情思路 ,获得了较着的办学效果:近十年,华裔中学插手高考人数 2387 人,上省 3A 线 810 人,登科 1560 人,升学率为 66% ; 1986 年创办的文艺班, 1992 年被省教诲厅肯定为“特长班”, 18 届毕业生 1086 人,升入高档艺术院校 910 人,升学率均匀为 83.8% 。特别近十年,毕业生 702 人,升入高档艺术院校 627 人,升学率均匀为 89.3% ,为各中小学、文艺个人、告白装潢界培养了骨干人才。黉舍高考年年获得新成绩,初平分类办学比年评为县先进,黉舍荣获“文明单位”,县综治事情先进单位。办学特性深受省、市、县带领的充分必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高本质、强办理、下层次、创名校”的总目标总任务,鼓励着侨中人内强本质,外树抽象、昂扬有为、再创光辉! 1999 年评为首批“梅州市斑斓校园”,2000 年被国度教诲部授予“天下粹校艺术教诲事情先进单位”称呼,2006 年评为 梅州市一级黉舍。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