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亭小学创办于1947年2月,座落于美丽的流溪河畔,至1986年12月经各级拔款及广大村民、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爱护和热心赞助,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校区动静分开,绿树成荫,是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
宝华培正小学创建于1964年,原名宝华路小学,曾命名荔湾南小学。2002年与兴贤坊小学合并,取名宝华培正小学。2012年3月更名为广州市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2005年11月被评广东省一级学校,广州市绿色学校。占地面积9460平方米,建筑面积6787平方米。现有21个教学班,学生800多人,教职工60多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占专任教师人数96%。布局合理,小桥流水,花圃飘香,教学区、运动区、绿化区、生活区分开,动静相宜,善正文化氛围浓郁。学校场室设施器材按市一级学校配备,功能室齐全,校园网开通。 学校以“追求卓越,至善至正,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以“至善至正,和谐发展”为校训,以科研为先导,以德育为核心,以质量为生命,以课改为契机,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校有国家级课题《培养小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实践与研究》和《网络环境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区级课题《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促进小学生语文有效学习研究》和《促进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研究》;校本课题《分层成功教学》。
福泉奥林匹克学校是著名的侨乡--江门的一间集幼儿园、小学、初中于一体的民办寄宿制学校,位于杜阮福泉新邨。始建与1998年,学校占地31209平方米,建筑面积21175平方米。周围青山绿水,学校南向郁郁葱葱的帽子山,北靠大西坑原始森林山麓。校园绿树环绕,花木扶疏,环境整洁优雅,布局科学合理,人文氛围浓厚,是孩子读书成才的好地方。 教学大楼宽敞、明亮。宿舍楼套间舒适、通风,能容1500人住宿。多功能实验大楼内配有满足各学科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综合教室,有计算机教学室,语言教学室,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实验室及音乐、美术、舞蹈等专用教室和各种劳动技能教育专用室,还建有生物、地理实践活动园地。运动场地充足,有多个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有300米跑道和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有碧波荡漾的游泳池,还有宽大的室内体操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康体活动设施。常规教学仪器,体育器材,音乐、美术设备齐全。完善的设施和设备,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学生1500名左右。师资力量雄厚,罗金宏校长是广东省著名教育专家、中学特级教师。现有教职工155人,专任教师126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4人,一级教师31人,外教6人。全国华罗庚金杯赛高级教练员1人、优秀教练员6人。"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优秀辅导员"6人,他们中还有国家教育系统模范,省、市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省优秀班主任,有5人获国家级优秀课大赛一、二等奖,3人获市级青年讲课一等奖。 学校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学校确立了"高起点、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方向,坚持以德治校的方针,以"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念,制定了"务本、优教、创新、笃学"的校训,营造了"爱、严、勤、实、新"的教风, "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学风,形成了"严勤治校、求实进取、全面发展、立志成才"的校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特色教育,建立个性化、优质化教学模式。"是福泉奥林匹克学校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构建"以人为本,情智交融,和谐共生"的科学管理机制,创建数学、英语、音乐特色,促进其他学科协调发展,达到优质教育,全面发展,良性循环的目的。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方向的素质教育体系。学校狠抓常规教育,教科研氛围浓厚,正式承担了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全国小学生日常英语实验》的实验,主要包括为广东省奥林匹克学校(华师附中)培训基地而开设的四、五、六年级数学奥林匹克培训班,四、五、六年级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实验》实验班。此外还有小学英语日常用语实验班,全校开设有外籍教师讲授的口语训练课,对学生进行听说读的口语训练。 学校还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开设了古筝、舞蹈、书法、美术、电脑、生物、科技创新、体育、等10多个兴趣小组,组建文学社团,出版校刊《红月亮》。第二课堂给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舞台,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发展了学生的特长。另外,学校设有奖学金,以激励学生勤奋向上。特别是对各方面优秀、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高金额的奖金。 十年艰苦磨砺,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学校相继被评为江门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江门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江门市一级学校、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教育部小学英语教育改革实验学校、广东省奥林匹克学校培训基地、全国第二个"华罗庚金杯"赛的培训基地。 学校办学成果丰硕。2001年至2006年,我校毕业生连续六年在初中升高中全省统一考试中,平均分均列江门市第二名,达江门一中录取分数线比率均处于江门市第二名。第一届毕业生张智明同学更成为该年的中考状元。2005年至2007年,我校六年级黄宇东、刘智轩、朱威龙等八名学生相继被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华师大附中)录取。为国家输送拔尖人才,正在成为我校乃至江门地区优质教育的一个亮点。仅2006至2007学年度,我校参加全国、省、市的各项竞赛获奖人数达150多人次。特别是在2007年7月第十二届"华罗庚金杯"总决赛中,我校选手获得银牌一枚,铜牌三枚。学校作为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培训基地,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华杯赛"江门赛区的决赛,其中"华杯赛"连续两年获江门赛区第一名,参加全国第十二届"华杯赛"总决赛获全国最佳组织奖。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正稳步向前发展。 今后,学校将以"创特色,求质量,办一流学校"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配置高标准的教学设备,实施高效益的管理机制,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谱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广州市南沙区沙尾第一小学(沙尾一小)创办于1961年,现学校占地面积25620平方米。在校学生二百多人,设7个教学班,专任教师17人,全部大专毕业。 自创校以来,上级政府和办学单位对沙尾一小学的发展一直都非常重视。2004年10月,上级政府和办学单位为了进一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投入五百多万元。在原校扩建了一栋四层的教学大楼,原校舍重新装修,划出三十多亩土地兴建了标准的运动场,按区一级标准配备了各个功能室和设备设施。特别南沙区成立以来,区政府、镇政府先后投入一百多万元,为该校的每个教室添置了教学平台,为每个教师购买了人手一台电脑和其它设备设施。沙尾一小学在2006年1月4、5日通过评估验收,成为区一级学校,一所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学校已露雏形。沙尾一小学以“务实、守纪、自主、协作”作为校训;“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务实、创质量品牌”为教学理念。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几年来,学校的内部管理不断完善,做到依法治校、从严治校,全校教职工都以校为家、以校为荣、通力合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以“英语口语”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通过摸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乐学、乐说,也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相信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努力,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办出特色。
广州市萝岗区何棠下小学位于九龙大道公路旁,校外群山环抱,校内绿树成荫,清静宜人,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和运动区是分隔开的,学校占地面积是1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734平方米,是一个环境幽雅、读书育人的好场所。 学校原来隶属于白云区,创建于1936年,至今已经走过了75年的风风雨雨。由于区域的调整,2005年我校划归到广州市萝岗区管理,2006年9月,埔心小学撤并到我校,成为我校的分校区,使我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两个校区一年级至六年级分别各开设一个班,全校共有312名学生。 划入萝岗区以来,何棠下小学得到了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关怀,潘史扬区长等领导曾多次莅临我校调研和指导,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2006年区委区政府为我校投入了134.9万元经费,进行了“穿衣戴帽”工程,为我校的教学楼进行翻新装修,并美化了校园环境,使我校的校园环境焕然一新,为全体师生营造了优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了跟上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改变我校教学设施设备薄弱的现状,2007年,区委、区政府为我校共投入了经费155万元,完善了学校各场室的设施设备建设,引进了自来水,铺设了消防设施,拆除了旧校区的建筑,修建了临时板房,建起了生物园,给部分场室安装了空调,为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和新办公桌椅;建立了电脑室、电子阅览室、语言实验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室、卫生室、仪器器材室、美术室、体育室、队部室、心理辅导室、综合档案室、广播室、图书室、陶艺室以及9个教学平台,还购置了9千余册图书,使学生的人均藏书量达20册,很好的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在上级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长远的发展,08年再添置2个教学平台,箭牌公司向本校捐赠2千余册图书,学校环境更净化、绿化和美化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何棠下小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育改革为动力,走科研兴校的路,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益持续、高效发展。学校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塑造了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形成了学生“善学习、会思考、懂生活、知做人、勤实践、能创造”的独特品质,学生以“素质高,能力强,习惯好、后劲足”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为加强家校沟通,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校聘请了派出所的专区民警为法制副校长,成立家长委员会,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四驱车、陶艺制作、花样跳绳等多个兴趣小组,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潜能、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几年来,各兴趣小组在市级、区级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拔尖人才。 办学成绩显著。近几年来,学校坚持 “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和信息化强校”的发展策略,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宗旨,学校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校的教育教学成绩稳定,各项竞赛获得骄人的硕果。 几年来,他们立足本校,利用本校资源有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学生的信息培训。使教师、学生学以致用,灵活利用有效的优质资源,有效地提升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我校在信息技术方面获得多项奖项:学生参加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英语能力竞赛等省级比赛,共获奖12项;参加区举办的电脑绘画、虚拟机器人比赛共获奖4项。在科技竞赛方面所获得奖项有:获得市级奖项的有9项,获得区级奖项的有5项。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获得区奖4项,陈银香老师获得2008年优秀科技辅导员、2009年度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优秀成果奖),熊洁璇老师获得2008年优秀科技辅导员。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强化师德,不断地提高学校行政人员和全体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德育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德育领导班子。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善于学习、勤于钻研,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何棠下小学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一目标迈进。
昌教小学始建于1951年,1991年集资125万元重建。学校的建筑面积为3787平方米。学校的占地面积不多,但设施齐全的功能室却不少:有电脑室、多媒体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实验室、劳技室等十多个功能室……可谓麻雀虽少,五脏俱全。 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387人。教师19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本科及本科在读的有13人,占68.4%,高级教师18人,占90%,教师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在社会上享有美誉。我们以促内涵发展,办学校特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为我们的办学方向。以规范管理,创造动感和谐的氛围,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为办学理念。全方位育人,让小学教育成为孩子良好人格的奠基、智慧的启蒙和品德的基石。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为管理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在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实施民主化管理。创造条件,让全体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决策过程民主化,决策程序规范化,决策方法科学化,以确保素质教育有序推进,抓出成效。以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在特色立校,质量立校,安全立校理念的引领下,坚决执行素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开足开齐课程,坚决落实减负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以《培优扶困》和《质量评价》为指导,加强过程监控,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各学科质量检测成绩优良,学生体育考核合格率、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和优秀率、艺术教育合格率,达到现代化验收标准,学校的心理健康驾驭、安全教育业卓有成效,教育教学工作硕果累累。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是我们校园文化,场室建设的灵感来源。学校的每一个场境都是学生探索、实践、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每个班我们设立了图书角,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平台;设立了班刊专栏,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园地;悬挂了“小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与养成教育,为他日成为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学校的环境布置,我们也是从学生的安全健康,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入手,在美化校园的前提下,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设立了交通安全栏,卫生知识栏,健康上网栏和日常常识栏,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主调是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各功能场室的布置,除了一般的规章制度之外,就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作品展示,校园文化长廊的布置,也展示了学生的纸雕作品、手抄报、书法美术精品、读书交流驿站、第二课堂活动图片等;学校的荣誉室也以展示学生参加区、镇各类学术竞赛成果为主旋律。这样,我们的孩子在充分享受成功,感受自我的氛围下,逐步树立起自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健康快乐的成长。
傍西小学创办于1975年,是由村、旅港同胞共同捐资兴办的村级完全小学。1992年、1997年、2001年村政府和旅港同胞三度捐资扩建,不断完善,现已是一所较有规模的学校。学校座落傍西村后岗,与美丽的傍西公园相邻。1998年被评为番禺区一级学校,2003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0年被评为番禺区红领巾示范学校。1996年至2002年连续被评为区文明学校,1995年至2002年连续被评为区红旗大队。学校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7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0人,教职工23人。校园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花槽内百花争艳,绿草红花相映成趣;高大的白兰花树百花盛开,香飘四溢,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红红的塑胶跑道把学校映衬得更加优雅,是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罗村街道联星小学在社会各界人士、区、街道有关部门热情关怀和支持下,我校经三度搬迁,三度扩建,三度易名,在1999年10月被评为南海区一级学校,2008年通过南海区规范化学校验收。学校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喜人的教育成果。我校是一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又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它的前身为术省学堂,并于1929年改名为“术省”。 1952年改名为联胜小学, 1986年,由联胜小学分出联合小学,原联胜小学改为联星小学。学校现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一千多人。从创校至今,学校以“团结务实、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为办学宗旨,树立“以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了“科学、协作、拼搏”的联星精神。我校近三年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加大现代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力度。在2007年为积极做好迎接区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在功能室、校园环境、场室布置等方面进行整改和重新规划,新建了一个舞蹈室,总投资达260055.3元,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神。此外学校还和联星乡图书室联姻,扩充了学校的藏书量,使藏书量达到六万多本。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进程。2009年8月学校相继投入20多万元,搬迁和改建了电教室2个;刮塑翻新了新旧教学楼,种植了一些绿化树木;添置了多台办公电脑,更新了电脑室的50台电脑,购置一批教学设备,重新布置了宣传栏展示台等校园文化阵地,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高雅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陶冶良好的情操。学校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着力加强“软件”建设。在2008年上学期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街道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学校努力打造特色校园以读书活动为突破口,大力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学校全体老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抓好学生的各项行为学习习惯,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不断茁壮成长。我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通过培训、学习、听课、说课、评课、磨课等系列活动,培养出一批街道知名教师及街道骨干教师。我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注重摘抄手抄报,由最初的“手把手地教”到《电脑手抄报》,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手抄报》,借助美术教师潘献荣收集二百多份手抄报个人博客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和功能,让学生自主上网浏览,自主探究、获取信息,自主交流、表达情感,自主评价、积极反馈,极大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手抄报的能力,办出了我校的教学特色。在“网络手抄报”教学的推动下,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各学科教学不断涌现如《网络作文》,每班汇编有《学生作文集》;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徐华辉、陈悠制作电脑作品获区三等奖……学校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以学科教学为切入口,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活动,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整理、组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校长陈国华信心百倍地说,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街道办事处及教育组和村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改善学校的电化教学条件,罗村的教育事业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广州增城市荔江小学创办于1994年秋,占地面积19709㎡,建筑面积10119㎡,绿化面积4339㎡,绿化覆盖率 73.49%。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绿树掩映,成为师生活、工作、学习的快乐园地。 学校坚持以教育改革寻求发展,以教学科研促效益,以信息技术求创新,以美育为突破点,率先开展了“三美”心育主导性课题研究,语文科开展了增城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之一的“以生为本的‘四学’能力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数学科开展了珠心算的研究,英语科开展了“学习者的积极情感”的研究,体育科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的重点课题的子课题“互动式”教学的实验研究等。这些审美塑美的素质教育,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并促使学校特色凸显,朝着校有特色、教有特点、学有特长的方向发展。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