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第三中学是一所武汉市市级示范高中,学校地处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其前身系1947年创办的私立湖北省精一中学。学校依山望湖、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校园浅含清清的柴泊湖水,偎依苍翠的古岗山。花木四时竞发,鸟语五更争鸣,芙蓉池内泉涌泉落,听涛亭畔涛声依旧;洁白的环湖路,巍峨的教学楼,富丽的图书楼、报告厅,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可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里处处显露出园林式学校的特色。“学海无涯”、“惜时如金”、“励志笃学”等校园文化小景的巧妙配设,无不体现优雅与和谐,更是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经过几代三中人的努力,学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办学规模、办学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新洲区教育发展的窗口学校之一。学校被授予省级“园林式学校”、市级“德育实验基地”、市级“教育科研五十强学校”、市“绿化红旗单位”、“武汉市绿色学校”、区级“最佳文明单位”、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市教育工会“先进单位”、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区“百强基层工会”、市“先进团委”、市教育局“教育创新、工作创优示范岗”等称号。 学校现有教职工288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51名,高级职称60人。教师中先后有120余人次获得过国家、省、市、区各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新长征突击手、十佳名校长、十佳教师、区管拔尖人才、区级名师等荣誉表彰。目前,学校在校学生4000余名,共有64个教学班。 学校按照“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构建“发展•服务”教育模式,围绕“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着力创建“勤奋、文明、团结、进取”的校风,精心培育“体格健美、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智能发展”的立体型人才。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立足于本校实际,努力探索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之路。以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发扬“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三中精神,致力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努力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思维为指导,树立精品意识,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造就“身正学高”的一批名师。近年来,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学校课题组 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论文《塌方了——情境实验画出农村高中生的心灵地图》、《左脚抬起时能迈出右脚吗》曾在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学校是武汉市教育科研五十强学校。2005年1月,学校承担的市级重点课题《农村高中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顺利结题。
武汉市新洲区第二中学座落在鄂东文化古镇仓埠镇,其前身是誉满全鄂的私立正源中学,始建于1931年。解放后新洲二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严格、扎实、认真”的优良校风,教育质量、办学水平领先全省,闻名全国。1962年同黄冈中学等十八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65年同北京景山、上海育才等六所中等学校被教育部定为全国教改实验学校。改革开放以来,新洲二中继承和发扬老二中的优良传统,努力开拓创新,全面实施和谐教育,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又获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一代名校再创辉煌。 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传统的文化思想——以德立校和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现代意识融合起来,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构建起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和制度保障体系,一代名校在新世纪又腾飞了起来。“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是新洲二中腾飞的翅膀。“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充实自我”是二中人立足的基石。“有为才有位、有为才有威、有为才有味”是二中人奋斗的动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当教师满意的干部”是二中人追求的目标。在“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的办学思想和“从学生信心兴趣起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下,秉承“厚德益智、和谐发展”的校训,弘扬“严格、认真、求实、创新”的校风,全面实施“以人为本,和谐教育”的办学模式。完善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使学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人文化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轨道。 新洲二中现有专任教师251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在编在岗行管人员3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2人,市区名师3人,市区学科带头人15人,优秀青年教师1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28人,高级教师78人。学校大兴学习之风、研究之风,深化教学的前沿改革,一个市级科研课题和三个区级科研课题相继结题。结合课题研究制定了各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和针对不同学生分类推进的方案,把教学从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本上来。学校现有64个教学班,4357名学生。近年来学校高考过重点线人数都在200人以上,在市、区教职工太极拳比赛、中学生篮球比赛、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演讲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等赛事中,多次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完善的设施、丰厚的校园文化、精良的人才队伍、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教育质量展现出新洲二中这所历史名校的现代化风采。
一颗充分展示时代风采的校园明珠,镶嵌在大别山麓长江北岸举水河畔,使历史悠久的小城锦上添花。她就是诞生于共和国成立时的礼炮声中的武汉市新洲区第一中学,属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是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 1994年,学校整体搬迁。新学校占地面积200亩、投资助2000万元,1993年6月奠基,历时13个月,实现了举校搬迁。她以其宽阔的地理优势,精当的规划设计,恢宏的建筑群体,活泼美丽的风采,令港澳台同胞、国际友人和省内外数万光观者赞不绝口。 新校园的美,注入了决策者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美学思考与美学要求,体现了设计者的美学素质和建设者的美学智慧,她融校园、花园、乐园于一体,集美观气派于一园。 新校园首先给人地理环境优越和规模宏大的美感,她矗立于一片北高南低的向阳缓坡,三面环绕碧绿田野,东面临近邾城公园;既避开了喧器闹市,又偎依着新洲城关;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校园中最雄伟的主建筑--科技楼在校园主轴中段,与黄金分割的教学、生活、运动三大区间,从韵律和气质上相互延伸,相互衬托,形成气势磅礴的整体动态,给人以拓展视野、升华境界、开阔胸怀的艺术感觉。 迁建后的一中教育技术装备优良,生活设施设备完善。学校现在52个高中教学班,2名特级教师,86名高级教师。学校形成了集优美的园林特色、良好的校风校纪、和谐的人际关系、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一体的隐性课程体系。 新一中继承和发扬过去光辉传统,同时积极开拓创新,在科教兴国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牢固树立“举‘三个面向’之旗,走科研兴教之路,务素质教育之实,育自主创新之人”的办学思想,努力探索和实践“自主--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创设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全面发展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心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策略,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群众性教育科研。学校已形成“五为主”的科研特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行,以应用研究为主;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同步,以微观研究为主;全面研究与重点突破结合,以重点突破为生;骨干先行与全员参与结合,以全员参与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行动研究为主。 “九五”“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多项课题研究任务,推出一大批课题成果和论文论著。群众性科研有效促进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师队伍向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世纪之交,新洲一中由市级示范性学校一跃而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五年来,学校坚持“三个面向”之旗,走科研兴教之路,务素质教育之实,育和谐发展之人,积极构建和实验“自主---创新”教育模式,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新洲一中始终以“三个面向”、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育实践:以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尚美、创新的人格为根;以学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培育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精神为魂;以开发学生潜能、开启学生自主心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学校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基础深厚、知青意行合一的能适应未来、挑战未来、创造未来的精英。 学校以办学的高水平、高品位、高质量和雄厚的综合实力享誉江城,蜚声荆楚。学校以突出的办学实绩,赢得了湖北省文明单位、省市示范性高中、湖北省教科研50强、武汉市对开放学校等17项省级和15项市级殊荣。
黄陂一中创立于1933年,原址位于黄陂古城内,1997年搬迁至新城北郊的桃花岗,这里东临滠水河,西接航空港,南依盘龙城,北眺木兰山。学校于1982年被评为省市重点高中;2002年12月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2003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高中称号。学校现有教职工326人,其中,省级以上骨干教师5人,市、区政府津贴享受者4人,区十大名师两届共8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89人,高级教师123人。现有学生350多人。学校注重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是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市绿色学校。 黄陂一中创立于1933年,原址位于黄陂古城内,1997年搬迁至新城北郊的桃花岗,这里东临滠水河,西接航空港,南依盘龙城,北眺木兰山。学校于1982年被评为省市重点高中;2002年12月通过省级示范高中评估,2003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示范高中称号。学校现有教职工326人,其中,省级以上骨干教师5人,市、区政府津贴享受者4人,区十大名师两届共8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89人,高级教师123人。现有学生350多人。学校注重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育人。校园环境优美,设施设备齐全,是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市绿色学校 学校十分注重办学理念的提升和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终生发展而教,为学生终生幸福而导。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体魄健康、个性鲜明的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起自主教育模式,突出文科教学和人文教育特色。 不断创新学校管理。通过实施校长负责制、干部聘任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激发潜能,调动积极性。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业能水平。努力推进学科组建设,形成团队优势;启动名师工程,造就拔尖骨干;构建青年教师成长机制,缩短教师成长周期。除了本校自培外,还注意引进区内外优秀教师,补充新鲜血液。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央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实验基地”、“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市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刊学科研究基地等。该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220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13篇。学校正在进一步创新机制,锤炼内功,丰富内涵,以期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把示范学校品牌做得更大更亮更响。 (1)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建立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二是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主要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高中选修课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三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 (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力图通过制定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注重学生体验、学科知识和学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的整合,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的理念。 (3)改革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4)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中央、地方、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学有所长的人士均可参加到教科书的建设中,最后由国家审查出版。 (5)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现课程评价的做法重结果轻过程,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亿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是指国家、地方和学校,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身边的生活中,结合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7)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8)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原则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行,是此,国家建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区,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经验,然后推行。
学校座落于闻名遐迩的双凤亭下,滠水河如玉带临门而过。幽雅的校园环境,“二程”文化 历史积淀,浓郁的人文气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兼之以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使学校建设日新月异,一年一个台阶,其中,尤其是学校严格的校园管理,更是在喧嚣的人海商潮之中,独辟一方育人的净土,营造出“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倾心”的安全文明环境,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社会各届也为之侧目。 学校占地96亩,建筑面积达35445平方米,建有3栋学生公寓楼,能同时容纳2000多人就餐的学生食堂,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图书馆、微机室。2004年5月竣工的新教学综合大楼,设有40个教室、20个办公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多功能会议室和1个小型会议室。为了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条件,学校建成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全体七中人通过共同的努力,大家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创造出了一流的办学条件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全能满足当前高中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才的理想圣地。 建校伊始,学校首先着眼于安全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加大力度突出“严格、安全、文明”的全新特点,并荣获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的荣誉称号,同时形成我校全新的教学理念。 办学思想:依法办学,规范管理,体制创新,特色兴校。 办学目标:创优质高中,育时代英才。 办学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创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训:博学、创新、求实、诚信。 教风:敬业爱生、德艺双馨。 学风:勤奋、自信、乐学、善思。 黄陂出生的二程兄弟,在幼年勤学苦读,立志成才,所创造的“二程”文化是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我校附近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遗迹,其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黄陂学子奋发向上,因此学校以此文化底蕴为特色,弘扬“二程”文化,构建人文七中,努力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正是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我校的学生在历年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年一步脚印,一年一个台阶。 在管理上,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校内秩序井然,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更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同时通过理解、宽容、赞赏、激励等人性化管理手段,以成就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创造具有“和美”的人文生态环境,让每一个师生都有一个成长、成才的机会。 多年以来,学校行政一班人励精图治、奋发进取,带领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天道酬勤,经过全体七中人的辛勤耕耘,绿色生命之树在“二程”文化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2009年学校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武汉市示范高中,学校跻身优质高中之列。今后,学校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求真务实,为学校的发展再铸造辉煌!
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位于黄陂前川街板桥大道,创办于1999年[1],其前身是久享盛誉、素有黄陂教师摇篮之称的黄陂师范学校。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在校生近3000人,是全区的第二大校。学校现有教职工21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有8人,本科学历的有180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12人,区级学科带头人7人,区级优秀青年教师8人。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素质全面、乐于奉献、关系融洽、讲求协作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学校自创办以来,结合历史积淀和当今先进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发展性教育模式,形成了体艺特色。已送走的三届毕业生高考成绩年年名列全区同类学校前列,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体艺特色在全区更是独领风骚,体艺特长生高考升学在全区独占鳌头。2002——2004年取得了全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三连冠”的佳绩,2005年由该校运动队代表全区参加市中小学生运动会取得了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教育科学研究蓬勃开展,2003年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称号。学校年年被区教育体育局授予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4年又被评为区“文明单位”、区“德育六有”先进学校、市“先进女职工委员会”、市教育系统“双创示范岗”等。教育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办学模式:发展性教育模式 办学目标:建设教育理念先进、师资素质良好、教育管理一流、办学条件优越、教育质量优良,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型、示范性高中。 培养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志向高远、基础扎实、个性鲜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中毕业生。 办学特色:体艺特色 校训:修德 尚智 重行 求新 教风:修身明德、敬业爱生、博学笃行、合作创新 学风:立德健体 乐学善思、尊师重道、和谐相长 德育管理模式:注重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创新
黄陂二中位于黄陂区西部李集镇龙须河畔,云雾山下校园占地面积138亩,校内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色怡人,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学生近三千人,教职工196人。作为一所有着五十二年办学历史的老牌学校,二中人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及管理经验,形成了以“和谐发展”为特色的办学模式。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建有四栋教学楼和一栋科技楼,配备有多媒体学术报告厅2间,省级标准理、化、生实验室各3间,音乐厅、美术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图书室,建 有校园广播网、宽带网、双向电视网,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自带卫生间的学生公寓、食堂及标准田径运动场等生活、运动设施一应俱全。五十四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涌现出诸如解放军某部司令员许华堂,金马凯旋公司总经理童争丽,美国加州大学终身教授彭绪文等为代表的大批社会各界精英。学校也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极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生资助、留守学生教育等涉及千家万户学生教育热点问题。更值得骄傲的是我校辉煌的高考成绩,从1996——2009年连续十三年高考上线绝对人数居全区同类学校之首,我们对2010年的高考更是信心满怀,2010年高考必将为黄陂二中再添新彩,再创辉煌。
武汉市黄陂区第四高级中学位于黄陂东乡,什仔湖畔,北靠318国谨。南临武汉外环。校园道路四通八达,古木参天,郁郁葱葱。绿草如茵,环境优雅。浓荫掩映之下.现代化教学楼、综合楼巍然屹立,公寓楼宽敞舒适,食堂修葺一新,运动场规范标准,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等教学办公设施一应俱全,学习生活条件优越。校园占地面积80余亩,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生2000多人,教职工151人,其中中,高级教师92人,拥有一支知识素养全面,学科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创建于1956年,历史悠久,高中办学底蕴深厚。多年来,学校本着“人本,科本,创新”的办学李连,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抓决策,德育为先抓方向,教学为主抓质量,发展潜能抓特色”治校方略,校风纯正,学风浓厚,教风高尚。学校至今。走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博士,走出了名扬武汉市的市管专家,走出了一个有一个黄陂高考状元,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学校教研成绩斐然,连续多年高考成绩辉煌。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获奖的有500多人次,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促进学生首先认识转化研究》的科研成果被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连续多年被市,区教育局授予“高中办学质量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学管理经营方面的文章《什仔湖畔华章》在《现代教育报》登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黄陂四中在新的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地进取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争取黄陂四中更加的美好。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