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创建于1885年,坐落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的华中重镇——武汉市武昌区。学校占地面积70余亩,建筑面积30922.69平方米。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000多人,教职工245人,专任教师197人。学校历史悠久,最早源于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创建的“WesleyCollegeWuchang”(武昌博文学院),迄今已有121年的历史。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东门外官购民地,修建山形西式楼房作永久校址(即今十五中校址)。1928年,更名为“武昌博文中学”。这里人杰地灵,区位得天独厚,人文积淀丰厚。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在校园内点过兵(即现在的“中山坡”);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曾亲临“博文”作过报告;众多的科学家和知名政要曾在这里治学卒业。中国心理学先驱、原浙江大学名誉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立院士;原天津大学校长、天津市副市长、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张国藩教授;“托着太阳升起的人”著名动物学家吴醒夫教授;世界著名气象专家、新中国首任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涂长望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胚胎学家杨弘远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生化学院教授查全性先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李德华先生等早年都曾在这儿就读。中共“一大”代表、原国务院参事刘仁静先生、原广电部部长艾知生先生、现任湖北省妇联主席张岱梨、武汉市委副书记殷增涛、朱毅等也曾是这所学校的骄子。历史人物陈立夫回忆在博文求学往事时,欣然题写“博文古井”四个大字。120多年来,这里人才辈出,名人众多,充分体现了这所百年老校卓著的办学效果和深厚的办学底蕴。195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把武昌博文中学正式定名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1962年,被定位为武汉市重点中学。1964年,十五中首创的“滑翔班”受到社会广泛赞誉,江城人称其为“滑翔学校”。1978年,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又再度被市政府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2001年秋,武昌区政府及武昌区教育局对高中资源实行优化组合,把原武汉市第十五中、武汉市第三十三中、武汉市第二十五中三个“完中”的高中部整合为一所单设高中,校址选在面积最大的十五中,校名定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整合前的十五中(博文)、三十三中(文华)、二十五中(理达)是三所知名百年老校,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均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原十五中以教科研见长,原三十三中以文科优势和外语特色而知名,原二十五中的理科和体育特色较为突出。在整合过程中,集三校之长,撷广博之文采,展文明之华章,追科理之腾达,做大做强新十五中,逐渐形成了新十五中强大的优势和特色。2003年7月,整合后的十五中仅用两年的时间,不仅实现了平稳过渡,而且成功地创建了市级示范学校。2005年11月27日我校通过了省级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2006年4月顺利通过省评估回访组考察,成为省级示范学校。在120年的办学实践中,原武昌博文中学“诚之为贵、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的校训始终熏陶着十五中人,并在新的世纪里以新的内涵将其发扬光大。如今,“诚信、明礼、励志、博文”的校训正高扬在十五中古老的校园里,它将继续激励着十五中的师生员工,奋发向上,再创佳绩。近年来,按照省级示范高中的硬件标准,学校在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投入建设。学校共投入资金4000万元,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科学规化校园,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人文思想。校园建筑设计新颖,主体突出,既有东方古代文化的典雅,又有西欧现代科技的风韵,坚固实用,符合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新建19000平方米哥特式综合教学大楼,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实验区,集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化网络监控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学术报告厅等于一体,分布合理,形成一体三区的综合格局。供教学的办公楼内配有中央空调;教学楼内各教室装有环保空调及优质矿泉水机;实验楼内,学校按教育部部颁一类标准,配置了理、化、生、劳、微机等专用教室;另外,独立的图书楼面积达1200平方米。目前,各学科实验室,功能教室设施齐全,配置标准。全校共有七个多媒体教室,四个物理实验室,四个化学实验室,四个生物实验室,四个计算机室,三个美术室,二个音乐教室,二个劳技室,一个形体舞蹈房。每个实验室均配备了两名实验员,功能教室有专人负责,满足了各学科的实验需要。图书馆整洁的藏书室有10余万册图书,幽静的阅览室配有近四百个座位,给莘莘学子创造了一个汲取丰富精神食粮的理想场所,也为教师教学、科研创造了开拓视野的有利条件。在各楼层、各班都配备有满足学生需要的生活及饮用水。学校医务室药品、器械完全按照国家级标准配备,三名专职医生随时处理师生中突发的疾病等相关事件。二是新建的运动场为学生的课外生活提供了场所。“中山坡”下扩建的绿茵操场和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崭新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以及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设置的体育运动器材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体育锻炼和课间活动的需要,保证了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场所。三是加强校园绿化建设,根据我校的建筑布局,重新植树种花,整修草坪,购置鲜花幼苗,绿化校园。现在学校绿树、红花掩映,草坪、通道相宜,无外露尘土,成为莘莘学子温馨的精神家园。四是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我校围绕“人文校园文化”的主题,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跟随新时代的脚步,丰富“实践教育”的内容,拓宽“实践教育”的渠道,力图使学校的环境“人文”化,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协调一致。首先,我们注重保存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迹,使这些历史积淀重新放出光芒,如“博文古井”和“中山坡”已成为历届学子引以为豪的古迹。在教学楼走廊悬挂着孙中山、陈独秀、董必武、刘仁静、陈立、张国藩、吴醒夫、涂长望、杨弘远、李德华等10位与我校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当代科学家的画像及名言,以他们的精神思想来激励全体师生。我校还建立了“十五中校史陈列馆”,将学校的历史演变、育人业绩、办学经验、科研成果、名师名生都浓缩在一馆之中,成为全校师生的“人文”天地。在继承传统校训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楼正面悬挂着催人奋进的校训:“诚信、明礼、励志、博文”。我们挖掘历史文化的同时,还注意顺应“人文校园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发挥我校的英语优势,在学生活动比较集中的场所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中英文书写横幅、警示语。这些富有年级和学校“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既醒目美观,又生动亲切,形成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东湖中学地处武昌东湖梨园广场旁、华中电力公司对们。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校舍面积3万余平方米,现有40个高中班,有学生近2000人,教职工近150人。 东中是园林式校园,苍松古柏,草绿花红。学校环境富有诗情画意,静观透出文化底蕴,使高中生成长、生活、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设施齐全,教学设备先进。学校现拥有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办公楼、艺术楼、学生餐厅、宿舍楼。有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合现代化的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及三通一网设施。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敢于创新、敬业爱生的教职工队伍。现有中学特技教师1人、高级教师64人,一级教师42人,全国优秀工作者2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16人,优秀青年教师11人。
武汉中学是原国家副主席、代主席董必武等人于1920年创办的。1978年被定为湖北省重点中学,1992年列入中国名校。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是市、区共管的十所重点高中之一。建校八十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学校题词,原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写校名,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高度评价了董必武创办武汉中学的丰功伟绩。武汉中学地处武昌中心城区,交通便捷。学校现有在职教工187人,学生2235人。学校校风纯正,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市管专家、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占教师人数的67.9%,44名优秀骨干教师享受政府专项津贴,学成和在读研究生40余人。2002年以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扩大校园面积,新建了一流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和师生食堂,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多年来,武汉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牢记董老提出的“朴、诚、勇、毅”四字校训,积极推行人格教育,历届毕业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得到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武汉中学学校多年来高考成绩突出,2005年高考,达到重点大学录取线的学生有136人,达到本科录取线的学生有531人。2006年高考又创佳绩,金靖、刘筱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被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录取。2007年高考,我校60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0人,有104名学生达到重点大学录取线。2007年12月,我校被武昌区教育局授予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的称号。2008年元月全区调考和二月全市调考,我校成绩突出,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武汉中学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和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学校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市级重点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也是武汉市田径传统学校,在省市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屡创佳绩。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了“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民主评议合格学校”、“武汉市绿色学校”、“武汉市校园环境示范校”、“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武昌名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立功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新的一年里,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求真务实,为创办队伍一流、管理一流、校园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人民群众满意的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创办于一九二0年,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湖北省示范学校、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校园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和辛亥首义之地武昌城内,南临黄鹤楼,北枕凤凰山,东沿昙华林,西带长江水。明洪武年间在此设贡院,门前立有“惟楚有材”牌坊,1920年夏,成立女子小学,辟“贡院”—部分为校舍,在历史发展中曾先后改名为湖北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湖北省立实验小学、湖北省立实验学校。抗战期间学校撤迁到鄂西,1944年元月改名为湖北省立实验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2月,学校迁回武昌贡院原校址,1947年定名为“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名系毛泽东亲笔所书,现校门牌楼上端南镌“惟楚有材”,北刻“闢門籲俊”,语出《左传》和《尚书》,源于曾国藩当年题写的匾额。学校占地面积约八十七亩,建筑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有充满人文、历史、生态气息的教学大楼、科技实验楼、图书综合楼、学生公寓、体育馆、田径运动场、心理咨询中心等,各类多媒体教学设备齐全,达到先进水平。教师队伍实力雄厚,专任教师160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湖北名师1人,市十大名师1人,区名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7人,市管专家3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39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18人,高级教师129人。学校以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办学风格和优异的教育教学质量而闻名全国(以上数据统计与2009年9月)。学校创办90年来,以“忠毅勤朴”为校训,充分体现“实验”特色,形成了“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严格要求、一丝不苟”的教风和“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生动活泼”的学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有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有以人事部副部长兼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领导,有以南京军区司令员赵克石、海军副司令员张展南为代表的一批军界将领,有以武汉大学老校长陶德麟为代表的一批名大学校长,还有众多的企业精英及正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学习、研究的优秀学子。 学校将秉承实验精神,以创造教育为主线、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为办学目标,以“以生为本、奠基人生、张扬个性、创新发展”为办学理念,在稳定中求发展,在规范中谋提升,在和谐中创佳绩,让实验中学成为荆楚教育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武汉三中创建于1905年,初名汉阳府晴川书院,抗战胜利后更名湖北省汉阳高中(简称阳高),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05年11月6日,省、市、区近百名领导参加我校百年华诞庆典活动,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程贻举、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张酉水、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湖北省副省长韩宏树、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副厅长黄俭、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人大副主任胡国璋、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罗国轩、谭仁杰、靳雁、谢世腰、汉阳区委书记刘传铁、区长李诗伟等。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省政协副主席王少阶、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领导及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发来贺电。百年华诞庆典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武汉三中又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学校有综合教学大楼、教学行政楼、科技实验楼、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术大会堂、塑胶运动场、篮排球场等,办学硬件完善,设施现代,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开办了省级科学与人文实验班,培养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三中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办的英语特色班,对提高学生语言及交际能力卓有成效。三中长期与美国匹兹堡市斯威克利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对三中的开放办学和外语师资建设正发挥着良好作用。武汉三中四新分校坚持“以德立校”,始终不渝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三中精神教育学生,促进了学风建设。学生在各类联考中成绩提升的状态受到有关方面的称赞,文科艺术班、外语班(与华科大联办)等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是英国循道工会为纪念英国传教牧师李修善,在汉阳区西门外北城巷建道校舍,成立训女书院,学校学制初级四年,高级三年,年级设置上已和近代西方学校的办学体制相近,师范课程有四书、圣经、算术、手工作业等,1919年训女书院更名为私立汉阳训女女子高中,附设初中、高小帮,学校体制和小学制度更趋完善。1932年定名私立汉阳训女中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湖北省汉阳女中,1955年,定名市区重点中学,并改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三女中。学校坐落在基地让学生心灵贴近自然;青少年集邮基地使爱好集邮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全市中学唯一一所集邮新星学校,其他五所为:湖大,科大,三小学。
武汉三中创建于1905年,初名汉阳 武汉市第三中学府晴川书院,抗战胜利后更名湖北省汉阳高中(简称阳高),1953年定名为武汉市第三中学,现为湖北省示范高中,湖北省文明单位。05年11月6日,省、市、区近百名领导参加我校百年华诞庆典活动,他们是:全国人大常委程贻举、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张酉水、省政协副主席周宜开、湖北省副省长韩宏树、武汉大学校长刘经南、省教育厅厅长路钢、副厅长黄俭、武汉市政协主席刘善壁、市委副书记殷增涛、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市人大副主任胡国璋、市教育工委市教育局领导罗国轩、谭仁杰、靳雁、谢世腰、汉阳区委书记刘传铁、区长李诗伟等。湖北省副省长辜胜阻、省政协副主席王少阶、武汉市市长李宪生等领导及国家教育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发来贺电。百年华诞庆典活动的成功举行,标志着武汉三中又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学校有综合教学大楼、教学行政楼、科技实验楼、学术报告厅、学生公寓、食堂以及图书馆、体育馆、学术大会堂、塑胶运动场、篮排球场等,办学硬件完善,设施现代,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开办了省级科学与人文实验班,培养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三中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办的英语特色班,对提高学生语言及交际能力卓有成效。三中长期与美国匹兹堡市斯威克利学校的合作与交流,对三中的开放办学和外语师资建设正发挥着良好作用。武汉三中四新分校坚持“以德立校”,始终不渝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三中 武汉市第三中学精神教育学生,促进了学风建设。学生在各类联考中成绩提升的状态受到有关方面的称赞,文科艺术班、外语班(与华科大联办)等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现有任课教师193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武汉市十大名师1人、特级教师5人、省管专家1人、市管专家8人、市区学科带头人42人、优秀青年教师44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5人、高级教师102人,有40余名教师(干部)受到国家、省、市级表彰奖励。有50余名教师参加了全国、省、市教学竞赛,成绩斐然。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综合办学实力位居武汉市前列。 学校有很强的教学实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培养了1984年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何立强、1992年高考湖北省外语类第二名(武汉市第一名)陈小凌、1994年高考湖北省理科总分第二名(武汉市第一名)范一、武汉市理科总分第四名李永茂等。近几年高考成绩更是令人瞩目,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600分以上12人,位居武汉市第六,其中詹纯、丁璇在全市理科、文科中分别排名第八,是当年武汉市文、理科都有学生进入前十名的三所学校之一,上清华北大4人;2004年 武汉市第三中学600分以上86人,位居武汉市第六,考取清华、北大3人,本科升学率98.3%,位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升学率为98.28%,位居全市第一;2005年640分以上5人,位居全市第四,考取清华北大4人;2006年,600分以上70人,位居全市第四,其中熊莺626分,位居全市文科第三,考取清华、北大4人,重本率45.7%,位居全市第五。 三中是全国学联常委学校,学生会主席刘涛曾受到江泽民总书记接见并合影。近三年,学校在学生中发展党员21名,400多名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获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干部、优秀团员称号者达100多人。 锐意改革抓机遇,勇于创新求发展。目前全校师生在市、区政府和教育局的领导和关心下,正在为创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湖北省五十强学校而努力奋斗。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建校于1954年。是解放后党和政府创办的第一批中学中的一所,1982年定为武汉市重点中学。1994年被武汉市政府首批命名为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1999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学校。 学校占地面积32589平方米,建有129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2774平方米的实验大楼,6400平方米的体育馆和有绿草如茵田径场及环形塑胶跑道。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是武汉市花园式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140多名教职工,是一所全日制的单设高中。多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教学、教研、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区。教学区内设有教学、实验、科技、电教、艺术、网络信息、图书阅览、体育训练等八个中心。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的设置和校内微机联网使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优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性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步构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三个模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学校高考升学率年年保持在100%,上省线率稳定在90%以上,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超过60%;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良好,体育竞赛团体总分进入全市前四名;一大批学生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三项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一项获全国银牌,近千条发明建议得到专家好评。学校有十余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称号、有30多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 十一中人正在以崭新的教育观念、积极的进取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阔步迈向21世纪。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位于汉水之滨,是一所重点单设高中。1994年被武汉市政府首批命名为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1999年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示范学校。湖北省文明单位,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了一切学生发展。学区内设有教学、实验、科技电教、艺术、网络信息、图书阅览、体育训练等八个中心。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的设置和校内微机联网提升了教学现代化的档次。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是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现有1800名学生,150多名教职工,其中有9名特级教师,62名高级教师,6名市级教育专家和拔尖人才,45名市、区学科带头人, 16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优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性教育”的办学模式。发展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它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到较好发展。学校高考升学率100%,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超过70%,多名学生保送进入全国名校。教育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良好,体育竞赛团体总分进入全市前四名,二名选手达运动健将水平,四名选手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一大批学生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至九十年代初期,群众性科技活动普遍开展,数千条发明建议得到专家好评,在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生物与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已有十一项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其中获两项全国金牌,四项全国银牌,五项获全国铜牌,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近百人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十多名优秀学生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校教科教研的风气浓厚,“九五”期间有一个国家课题、两个市级课题结题,一百多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刊物上发表,十·五期间承担科研课题及子课题五项,均已开题启动,被评为武汉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定为武汉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湖北省教育科研五十强单位。 学校办有全省一流的学生食堂,卫生、合理的膳食,对学生全天供应。学校已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有互派学生,交流访问的定向联系。每年举办国际夏令营,并向有关国家和地区输送一批合格学生。 当前,十一中正以稳、实、活、新、高的面貌,逐步向全国名校迈进。 升学情况:07年高考,学校一本上线率60%。近4年,学校有4名同学高考成绩位居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前十名,有2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17名学生被中科大录取,5名学生被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其中,高飞同学获50万港币奖学金。有6名学生被国外名校录取,其中张灿同学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录取,获2万美元奖学金,崔小龙同学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录取,获8万美金奖学金。
学校占地面积32589平方米,建有12950平方米的教学综合楼,2774平方米的实验大楼,6400平方米的体育馆和有绿草如茵田径场及环形塑胶跑道。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是武汉市花园式学校,武汉市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学校,湖北省园林式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140多名教职工,是一所全日制的单设高中。多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有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教学、教研、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区。教学区内设有教学、实验、科技、电教、艺术、网络信息、图书阅览、体育训练等八个中心。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的设置和校内微机联网使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上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优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性教育”的办学特色,初步构建了教育、教学、管理的三个模式。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了和谐发展,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学校高考升学率年年保持在100%,上省线率稳定在90%以上,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超过60%;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良好,体育竞赛团体总分进入全市前四名;一大批学生艺术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三项科技发明获国家专利,一项获全国银牌,近千条发明建议得到专家好评。学校有十余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称号、有30多名市、区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