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太平洋路高级中学是经武汉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单设高中。校长刘汉华被评为“武汉市十佳优秀校长”。该校曾被评为“湖北省先进民办学校”,年年被桥口区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该校被公众誉为民校中的名校。太平洋高中适合志愿读普高,立志到大学深造的初中毕业生就读。学校办学特点与优势:(1) 办学理念:以“立德、立志、成人、成才“为育人目标,以“只要你比昨天进步你就是好学生”为办学理念,激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2) 教师队伍:聘请省市重点学校中从教高中教学多年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任教,高级教师占教师队伍80%。该校还拥有一批市、区优秀青年教师。 (3) 教育管理:德育管理严格精细,班风校风优良。教学管理从学生学习基础等实际出发,小班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注重辅导,形成了一套促进学生“低进高出”的教学方法与管理模式。该校教学管理经验曾在全市高中工作会议上给予推介,市人大领导及市、区教育局主要领导多次视察该校,对该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武汉第十七中学始建于1936年,前身为汉口二女中。学校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汉水河畔,江汉二桥北端,解放大道与建设大道交汇之处,交通便利。学校占地64亩(42085平方米),现有50个班,学生2600余人,教职工187人。 学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的办学目标点是: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学校办成教育质量高、师生素质高、社会声誉高的省级示范高中。 为充分发挥优质高中的优势和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投巨资对我校进行了整体改造。整体改造后的十七中,校园布局合理,建筑错落有致,宽阔的主干道把校园化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教学区,有绿草如茵的绿化广场,造型别致的艺术馆,设备一流的科技楼,巍峨的整饧的教学大楼,功能齐全的行政办公楼;西部为运动区,有4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田径场、足球场。有四个标准的篮球场及多个乒乓球台组成的乒乓球区。优良的运动设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学校是武汉市花园式学校,有雅致的生物园、盆景园、艺术长廊,校内绿树成荫、绿草茵茵。从轻轨车站鸟瞰校园,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确立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立德树人,形成了以不甘落后、奋发进取为核心的十七中精神,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乐于探索、与时俱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特级、省级骨干教师 5 人,高级教师 65 人,一级教师70余人,有研究生学历及双学位9人,市区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34人,省市区先进教师50余人,有国家、省、市、区学科专业学会会员、理事、理事长等80余人。
〔底蕴深厚〕武汉四中于1899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从博学书院到武汉四中跨越三个世纪,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和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以及外交部常务副部长浦寿昌、国家审计局局长曾昭运、中国中东特使孙必干、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刘少斌、神舟飞船测控总设计师陈长贵少将等数以千计的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文学艺术家。正可谓桃李芬芳、群星璀璨。〔理念先进〕武汉四中秉承“勤朴博学”的先师校训,确立“特色立校、个性树人”的办学宗旨,坚持“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其个性品质、个性爱好、个性禀赋、个性特长;探索与名校联办、与高校联办、与境外或国外学校联办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个性”的创新人才。〔环境幽美〕武汉四中占地160亩,是全市城区面积最大的中学;校内古老的教堂和钟楼记录着百年阅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科技楼传播着现代文明;学校的桃李园、折桂园、惜时园、百草园、紫薇园、涌泉等景点和校史馆、文化展厅、书画长廊、院士铜像等文化工程全部竣工;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钟灵毓秀,景致宜人,是读书成才的好地方。学校被评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2009年又被评为湖北省绿色学校和武汉市文化名校。〔设施一流〕市区斥资1.5亿元,为武汉四中建成现代化的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实验楼、学术报告厅、篮排球馆和8000座位的标准田径场。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学校争创全国千所示范高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师荟萃〕武汉四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博学兼容,名师荟萃,拥有特级教师7名、省骨干教师、市管专家、享受市政府津贴的人员、区拔尖人才、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60余人,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乐于奉献的名师队伍。 〔质量优异〕武汉四中以优异的教学质量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享誉江城。高考升学率均在98%以上,连续多年高考文理科上重点线和本科线人数在全市同类学校中居领先水平,学校连续14年获高中教育质量特优单位,近几年一批荣获袁隆平奖学金的学子昂首跨入全国名校,如苏红兵、张曦、朱露莎、邵建军、熊斌、叶孝慈、张超、高云、胡冰、杨涛、邓海桑、冯翼、沈吟、赵明、王杉、黄晋平、余璇等同学分别考入等同学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教育科研成果丰硕,学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 点课题《班级生本教育与管理》、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与教育方法》等6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近三年教师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出版教育教学专著10余部。〔特色鲜明〕英语特色强力推进。学校获得了聘请外国专家资格,申报的博学国际部已获市区批准,正由省教育厅论证备案;学校“博学之星”电视台和“博学之声”广播站设立了专门的“学英语”栏目,开设了英语实验班、英语口语选修课。体育特色不断创新。武汉四中是全国优秀田径试点校、全国足球传统校。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省重点中学运动会、市六城会、中国高中足球联赛、亚足联中国展望项目等系列活动。学校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学生田径俱乐部,校田径队连续19届夺得市中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多次夺得夺得湖北省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男子团体第一名,学校田径队代表中国中学生在葡萄牙夺得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冠军,实现了全市、全省、全国、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大满贯!校足球队夺得湖北省中运会足球冠军,在南京打进全国八强。科技特色承先启后。学校先后培养了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杨显东、张世贵,著名航天科学家林华宝、陈长贵以及各条战线数以千计的科学家。近年,学校传承科技传统,与省市区科技局联手开设发明创造、科技制作、数理化及信息学奥赛等课程。〔前景广阔〕武汉四中为湖北省示范高中、省文明单位、省园林式学校,省绿色学校、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文化名校、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市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全国百佳特色学校。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争创“理念先进、管理规范、队伍优秀、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高中。
武汉一中创建于1931年,2000年经省督导评估被认定为“省级示范高中学校”,2002年被列为武汉市首批“市区共建共管示范高中学校”。2005年8月整体迁入法院东路新校区,办学规模常年在56个班左右,其中包括8个新疆内高班,在校学生近3000人。 学校领导班子以“办高品质教育”为办学理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教育方针育人,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高。2008年高质量地通过省级示范中学复评。 高品质校园建设。 学校占地117.78亩,建筑面积48832平方米。楼群高雅、壮观,教育设备现代、齐全,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布局合理,是武汉市城区中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级中学。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文化广场,占地1万多平方米,集人文教育、读书休憩、活动观景为一体,四季花香,处处皆绿,极具人性化的布局为师生提供了多功能、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内设恒温游泳馆、形体房、篮球馆、乒乓球馆等)、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设备先进的食堂等建筑,具有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的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和羽毛球场。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系武汉市教育局直属的公立单设高中,创办于1999年,坐落在国家级优秀住宅小区——常青花园。这里环境幽雅,空气清新,交通便捷,具有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浓郁的现代气息。学校一校两园,分别位于常青花园一小区和十四小区。占地面积84亩,建筑面积28666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2945平方米。 校园环境优美,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每个教师配有一台电脑,实现了教室的多媒体化――每个教室都装备成多媒体教室,实现了办公、教学、管理智能化、网络化。学校购有学生公寓,远道学生可以住宿。学校先后获得“武汉市绿色学校”、“武汉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武汉市环境保护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校园环境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协会重点试验项目校”、“高中教育质量先进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一流的校园文化,一流的教学条件、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管理、一流的教育科研、一流的教育质量,创办省级示范高中。 学校发展理念为:“塑造健康人格,开发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以创办英语特色高中和小班化互动式教学为突破口。学校师资力量过硬,本科及以上学历为100%,硕士及相当学历6人。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战略。教学改革以小班化互动式实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构建健康人格真正实现有机统一。
武汉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31年,是一所享有盛誉的湖北省重点中学,2000年经督导评估为“省级示范学校” ,2002年被评为武汉市首批“市区共建共管示范学校” ,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实验学校。武汉一中创建于1931年,2000年经省督导评估被认定为“省级示范高中学校”,2002年被列为武汉市首批“市区共建共管示范高中学校”。2005年8月整体迁入法院东路新校区,办学规模常年在56个班左右,其中包括8个新疆内高班,在校学生近3000人。 学校领导班子以“办高品质教育”为办学理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教育方针育人,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高。2008年高质量地通过省级示范中学复评。 高品质校园建设。 学校占地117.78亩,建筑面积48832平方米。楼群高雅、壮观,教育设备现代、齐全,教学、运动、生活三区布局合理,是武汉市城区中面积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级中学。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文化广场,占地1万多平方米,集人文教育、读书休憩、活动观景为一体,四季花香,处处皆绿,极具人性化的布局为师生提供了多功能、多层次的交往空间。学校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楼、办公楼、体育馆(内设恒温游泳馆、形体房、篮球馆、乒乓球馆等)、图书馆、学生公寓和设备先进的食堂等建筑,具有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标准的足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篮球场和羽毛球场。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位于汉口自治街242号,原名“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由意大利天主教武汉教区嘉诺撒修道院院长柏博爱(意大利人)创办的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现有高中三个年级,27个教学班, 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116人,其中特级教师1 人,高级教师32人,省先进2人,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优秀青年教师3人,区学科带头人21人, 区优秀青年教师9人,教师队伍学历达标,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 武汉十九中在办学过程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主动发展"为教育模式,以"做诚信有为的人"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从1995开始,每年都被江汉区教育局授予“教育教学立功单位”的称号。2003年又被武汉市教育局批准为“比照重点中学”。同时还先后荣获:武汉市“文明单位”、江汉区“文明单位”、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德育“六有”实体建设示范学校、武汉市教育战线师德建设先进学校等称号。 武汉十九中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建有塑胶跑道和塑胶的篮排球场,理、化、生实验室的设备一流,计算机校园网的信息点、闭路电视和监控设备进入各个教室,教师、学生可全天上网学习、浏览,学校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全部采取计算机管理,教学楼的每一层楼都安装了直饮水设施,校园内绿树红墙、四季花香,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一年一个大飞跃,合格率、优秀率居武汉市同类学校领先 水平,年年都被江汉区教委授予高中教育教学立功奖。2000年高考上省线人数134人,文、理科最高分居江汉区第二,五个单科最高分居全区第一,其中政治单科最高分居全省第一。2001年高考再创辉煌,上重点线66人,本科线169人,第三批线324人,江汉区文科一、二名、理科第一名,均出自我校,理科第一名胡雅琴以674分录取北京大学。2002年和2003年我校的高考成绩又受到区教育局的表彰,被授予“高中教育教学特殊贡献奖”和“高中教育教学立功奖”。学校领导因此多次应邀在全市高中工作会上作大会发言。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是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中华营”(CAMP CHINA)在武汉市唯一的项目学校,学校承担了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青春期教育既<现代少年>课程研究》和中美合作WCS环境教育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是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武汉市“九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单位。
武汉青云中学成立于1996年2月,是武汉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其学生具有武汉市普通高中学籍,有统一的省编学号,颁发全省统一的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质取胜。坚持面向贫困家庭的子女,面向中考普高线下生,并在校内设立了国学兴趣班、艺术特色班、外语提高班。在籍学生800多人。连续多年获得“江汉区办学先进单位”的荣誉。办学历史一九九三年,龚安妮自武汉外国语学校退休后,便积极筹划举办一所面向中考线下生的学校。一九九六年二月,她邀集了有责任心及有敬业精神的几位同仁,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共同创办一所学校并命名为“ 武汉青云中学”。由于是名师办学,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一、低收入家庭子女——收费低;二、公办高中未予录取的中考线下生——起点低;三、有志于弘扬国学及有艺术,外语爱好的学生——要求高。万事起头难,学校创办初期,办学经费结据,当时租用的校址较为偏僻,条件不够理想,只招收了八名新生。但教师们仍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情,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决心,进行认真的教学,学校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合理安排课时,学生进步明显。他们的学习效果又引来了更多的学生。到高三时已有25名学生在读。到1999年参加高考,其中24名考上了大学,1名复读。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回报,全体教师感到十分欣慰。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长江日报,武汉晚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称赞。此后,随着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升入大学,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春天。青云中学校长龚安妮的研究课题——《中考线下生是怎样转变成优秀生》,青云中学自1999年来,每年都被区教育局评为办学先进单位。从1999年起,学校的生源逐年增加,2003年除在汉西双墩的校本部外,又增设了武汉青云中学青年路分部。2006年2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常青花园一区。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交通方便,是学生读书的好地方。目前,全校有在籍学生八百余人,教师数十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下,武汉青云中学将会办得越来越兴旺。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创建于1954年10月,1961年确定为重点学校,2003年市政府授予“普通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称号,是国家教育部、体委、团中央命名的“活跃的中学生生活学校”和“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坐落于汉口青年路,毗邻华科大同济医学院、地大汉口分校。2003年12月学校顺利地通过省级示范学校的督导评估。学校现为单设高中,有在校学生1505人,28个教学班。 校园占地面积30094平方米,生均面积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25027平方米,生均面积16.6平方米。学校建有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设施设备,各实验仪器配备均按部颁2000年标准配备。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攀升,连续三年毕业合格率100%,优秀率52.3%,高考上线率由98%上升到100%。去年高考一、二批本科上线按低进高出同比口径,学校在全市40所一、二类学校中,位居第六名,在同类学校中位居最前列。学校多次被评为区最佳文明单位,市文明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省教改名校。 该校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办学宗旨,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人才,是一所发展快、有特色、质量高的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创建于1954年,校园宽阔幽雅、建筑气派、设备齐全。有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报告厅、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监控室和网络中心,有“三网合一”的校园网,馆藏图书5万余册。 五十年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激励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激励教育”管理模式,聚合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呈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武汉市第六十八中学是武汉市首批命名的艺术特色学校,2001年11月通过了武汉市示范学校的评估验收,2002年9月通过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评估的复评,2003年1月正式授牌。2006年以前,学校是江汉区的一所完全中学,2006年7月改为单设高中。现有在校学生1473人,28个教学班。在册教职工123人,专职教师113人,其中高级教师44人,中级教师52人,江汉区学科带头人16人,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4人,江汉区优秀青年教师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有6名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教师结构合理。中层干部8人,平均年龄33岁,校级干部平均年龄42岁,知识结构合理,均持证上岗。 校园占地12371平方米,生均面积8.8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生均面积6平方米。有200米环行塑胶跑道,100米直塑胶跑道,标准塑胶篮球场2个,排球场1个,羽毛球场1个。运动设施齐全。 学校配备有符合部颁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5个和仪器室3个;有音乐、劳技教室;有4间琴房和1间形体房;有画室10个,艺术器材设备室2个。微机教室2个,装备计算机108台,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装备计算机30台,配备多媒体电脑教学设施的多功能教室2个,多功能演出厅1间。学校为每位教师配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各办公室共配置办公电脑24台,28间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投影仪,学校建有高标准的校园网并与城域网相通,网络信息通畅,使用便利,教学配套设施完善。 学校图书室藏书50000余册,电子图书馆藏书10000册,常年订有报刊30余种,杂志80余种,工具图书1000余册,有供100人同时阅览的学生阅览室1间,供40名教师同时阅览的教师阅览室1间。 学校与环境优美的中山公园比邻,中间仅有通透式的铁栏围墙相隔,闹中取静,布局合理。校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飞鸟盘旋,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形成了四区、三带、一点的规划,四区即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生活区,分界明显,互不挤占;三带即宣传带、绿化带、自行车停放带成为校园内的景观;一点即一座抽象性校标。学校内种植观赏树木10余种,花卉37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是一个花园式的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