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沙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34年,是一所有七十多年办学历史的荆楚名校。 学校占地六千多平方米,科技楼、教学楼、办公楼形成学校三大主体建筑。洁净的校园内,青青翠竹、艳艳石榴与孩子们快乐的身影相映成趣;雅致的书画作品、优美的舞姿琴声蕴蓄着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校园文化。 学校有二十六个教学班,一千三百多名学生,教职工七十一人,中学高级教师三十五人,本科学历教师四十五人。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学校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为校训,以“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创建和谐书香校园”为目标,坚持“让学生快乐每一天”的办学理念,走轻负担、高质量办学之路。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前提下,共开设了琴棋书画、球类舞蹈、吹拉弹唱等三十二个兴趣活动项目供学生选修。学校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创新平台。近年来,教师有五十多节优质课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奖;百余篇教学论文及近千篇学生习作见诸各类报刊杂志;器乐、棋类、舞蹈、演讲、主持等项目多次参加全国乃至国际间的比赛大奖不断;书画作品不仅屡次在国内获奖,还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并收藏。学校为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广州舞蹈学院、八一乒乓球队、国家少年足球队输送了三十多名新秀。素质教育成果受到诸多到访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学校被中国少工委授予“红旗大队部”、“雏鹰大队”,被中国教育部社会调查所授予“社会公认特色育人成功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中小学办学实力50强学校”,连续七届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文明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德育先进单位”、“湖北省教育改革先锋”、“湖北省科研兴校实验学校”、“湖北省两基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十佳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荆州市授予“示范学校”以及“事业党组织十面红旗”等荣誉称号。2007年4月,与韩国江陵市镜浦初等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
武汉市万松园路小学创建于1958年,地处武汉市商贸金融闹市区,校园占地面积11051平方米,现有学生1650名,教职工91人。近几年来,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端正办学思想,大胆改革,狠抓教学和管理,狠抓教育科研,狠抓办学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逐年提高,学校声誉日益提高。经市督导评估为武汉市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江汉区素质教育试点学校。 学校教学设施完备,除具备有一定规范的功能教室外,校内建有室内体育馆。学校环境优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坛簇拥,倒垂青柳。为了能在繁华都市中多造一片绿色,学校在教学楼顶开辟了200余平方米的空中植物园,园内有植物160余种,800余盆,煞是迷人。万松园内万柏万松,预示着万松园小学必将成为武汉小教界一棵挺拔的青松。.几年来,学校在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工作中,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抓。积极承担了由美国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与国家基础教育司联合下发的"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活动"的课题及教学实验研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环教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可行的环境教育方案,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学校在抓科研促教研的同时,注重教师队伍培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从备课到授课,凡是涉及到环境知识及能延伸到环保知识方面的都能不失时机的渗透环境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课堂上有机渗透外,学校抓住教育契机,结合各环境宣传日,利用校园活动阵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根据学校优势,还组织了"认识我们的绿色朋友植物"、"用双手植出绿色希望"等大型实践活动,组织低年级的孩子开展认识植物、爱护植物的活动,中年级的同学则进行种植植物的活动,高年级的学生主要围绕植物的嫁接、繁殖进行实践活动。 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同学们参加拥跃,积极性高。学校还同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签订了共建协议,确定其为校外活动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增长了知识,丰富了见解,素质全面提高。 环教活动的蓬勃发展,教科研工作的扎实进行,使该校欣欣向荣,生气盎然。学校接待过美国、日本专家的考察、讲学,多次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教育同仁参观学习,来访者均给予该校极高的评价。学生的环保征文、绘画等多人多次在全国、省、市、区获奖。《湖北日报》,《武汉环境报》、市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也对该校环境教育情况给予了报道,学校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
救师口小学位于磨市镇集镇中心地带。于2010年8月,由原救师口小学、柳家院小学及芦溪小学三校合并而成。服务于磨市镇磨市村、救师口村、芦溪村、三口堰村、鞍峰村等五个行政村万余村民,服务半径约为15公里。学校现占地面积16677平方米(一校两址),生均占地面积为20.4平方米.。校舍面积8980平方米,生均11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其中学前班3个。计有在校学生816人,其中在籍学生711人,学前儿童105人。其中寄宿保育学生258人,在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136人。学校教师队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现有在岗教职工56人。教职工平均年龄46.4岁。其中专任教师47人,其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高学历66%。教辅人员10人,其中专职保育教师2人,党员教师17人。镇县级骨干教师6人。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品社、科学、三课、体艺七个研修组。学校有较为宽敞亮堂的教室20间、每间面积54平方米。有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音美教室、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保育学生活动室等功能室。合并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的办学理念,遵循“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办学宗旨,德育为首,以培养“德智双全、学创俱能、特长突出、身心两健”的合格加特长的学生为目标,推进“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虽仅短短几个月,却在师生中营建了团结、奋进、和谐、民主、求实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全体师生争做学校的主人,积极为学校发展谏言献策。在全体教职工的民主决策中,确立了学校一年内争创市级寄宿制合格学校、三年内建成花园式学校、现代化学校、人文学校,成功创建为市标准化小学的办学短期奋斗目标。
武汉市江岸区黄陂路小学座落于汉口胜利街与黎黄陂路交汇口,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创建于1935年,解放初期为武汉二小,1956年更名为黎黄陂路小学,“文革”期间易名为延安小学,1975年定为现名。 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学生1089人。教职工63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有5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87%,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3人,小中高职称2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学科、市优青5人,区管专家1人,区学科、区优青2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0%,是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敬业爱生的教师队伍。 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阳光育人,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办学理念的指引下,按照“以人为本,质量为先,培养习惯,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推行赏识管理,打造了人文浸润的阳光教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武汉市中小学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教科研五十强学校”、“武汉市对外开放学校”“武汉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几年,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断努力,走内涵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办学规模、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办学质量、显著的办学效益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一所开放型全日制小学。
宜都市实验小学位于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始建于1987年秋,1988年挂牌为实验小学。现有30个教学班,1795名学生。教师77人,其中2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40名教师的课堂教学被评为全国、省、地、市各级优质课,23名教师被评为宜昌市、宜都市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4名教师为省级骨干培训对象,体育专职教师5名。 学校占地19914m2,呈“川”字形布局的三大建筑群将教学、运动、生活区错落分开,校舍面积9979m2。教学及配套用房齐全,建有高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报告厅、电视演播室、软件制作室、闭路电视系统以及校园局域网络。学校环境优美,处处体现育人特色,是“全国绿色学校”。 学校优化内部管理,坚持民主治校,被宜昌市确认为首批“示范学校”、“名牌学校”。学校是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学校,宜昌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少先队工作扎实而富有特色,被团中央、团省委表彰为“全国红旗大队”、“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以主导课题为载体,扎实而有特色地开展教育科研,“九五”、“十五”课题均被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九五”课题“新世纪小学生主体性素质培养”通过省级鉴定并被专家组评定为“居全省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小学生体育游戏创编及其运用”课题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得到课题鉴定专家组的高度评价。通过教育科研,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学生江硕获得“宋庆龄基金会”奖励。学校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大批人才,其中,学生魏龙艳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希望之星”;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科研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每年在各级发表(或获奖)论文二百多篇。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湖北省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教育科研50强学校”。 如今,学校高举改革与创新大旗,在姚超校长的带领下,创新学校管理,以“十五”主导课题“研究性学习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为龙头,以创办剑桥少儿英语学校为特色,向湖北省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教育质量一流学校、本地区窗口学校的办学目标迈进。
这儿是一方教育的沃土,孕育着无数祖国的花朵,放飞着无数孩子的梦想; 这儿是一方美丽的大地,撒满真教育的阳光和雨露,滋润着孩子们茁壮成长; 滚滚东逝的长江水滋养着这块沃土,悠久厚重的楚文化承载着这片大地。武汉实验外小一路敢于拚搏,不断创新,团结奋进,昂首阔步地走来。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每一朵鲜花都绽开着希望,每一片绿叶都摇曳出生机,每一扇门窗都记下了外小人一路走过的历程。在黄校长的带领下——年轻的外小与湖北省许多百年老校一起跻身为湖北省教育界的龙头学校;年轻的外小成为一颗被《中国教育报》先后五次深度报道的课改新星;年轻的外小成为了众多家长和孩子争相来享受教育幸福的教育胜地;年轻的外小破茧成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外小教育品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外小文化底蕴,形成了让人想一窥究竟的外小秘诀。外小的教育魅力在哪里?用黄校长的话来说就是:用真心真情,做真人真事,办真的教育,并享受真教育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是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一所学校。学校始建于1955年,校址处于省委、省政府机关所在地,秀丽的东湖风景和水果湖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为学校营造了十分难得的育人氛围。 学校占地面积19050米/平方,目前已建有教学楼两座,办公楼、综合楼、逸夫游泳馆各一座,还有科技艺术楼和综合服务楼分别在建设施工中,建成后,学校总建筑面积将达到约30000米/平方。建有200m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两个标准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和一个羽毛球场。学校目前有45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135名教职工,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有91人,约占教职工总数的72%,其中,教育硕士学位2人;学校拥有特级教师2名,省级专家2人,中学高级教师27人,受全国表彰的优秀教师7人,受省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20人,省学科带头人4人,市优秀青年教师4人,区优秀青年教师12人。 学校一直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师生共同和谐发展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发展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特色。 1、信息化特色: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提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着力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教育平台,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初步实现了校务、教学、教研、备课、学习现代化管理。学校利用互联网络为师生和家长提供开放式信息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远程互动”新模式,并基本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和理论研究方面,水一小一直是全省的排头兵,已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现代信息教育”特色学校。 2、自主教育特色:学校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深化课改,努力构建具有水一小特色的自主教育模式,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机制,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的教育网络。 3、校本课程特色:学校积极开展具系列性、实效性、创新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现有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广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自编校本教材,创建了学校的又一特色。 4、礼仪教育特色:学校十分重视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礼仪教育,通过文明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强化学生礼仪教育,形成学生群体特有的内涵和素养。 5、语言交际特色:学校通过强化汉语、英语口语训练,营造双语交际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沟通交流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 6、体育特长特色:水一小强调体育素质教育,充分利用其“金太阳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水一小刘黎敏游泳体育运动中心”等优越条件和优势力量,形成游泳教学为特色、多种文体活动并举的局面,促使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被认定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学校”。 近年来,学校正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学水平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赞许,相继被认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整体改革实验学校;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学校;湖北省十大名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学校;湖北省示范学校;湖北省小学教育管理实验基地;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湖北省科研兴校五十强学校;湖北省直机关文明示范小区先进单位;湖北省绿色学校;湖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湖北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水果湖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直机关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教育厅先进基层工会;武昌区学籍管理先进单位;武昌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文明单位;武汉市级文明单位;武昌区人民政府目标管理立功单位;武昌区文明单位;武昌区最佳文明单位;武昌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一小学,作为“湖北省示范学校、湖北省教改名校”,一直伫立在湖北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前沿,以其先进的教育思想,人文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办学实力,突出的教学特色,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传播着日新月异的文化知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理想信念!
武汉市育才小学创建于1954年,初名武汉干部子弟学校。1957年改为武汉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小。1984年改为武汉育才小学。位于解放公园路101号。校园占地面积19997平方米。校园葱郁流绿,整洁美丽,景点布局精当,形成“校园、花园、乐园”的三园特色。主教学楼、钟楼、学生寝室、标准国赛乒乓馆、实验综合大楼构成校园内主建筑群。综合实验大楼内设有环境教育室、自然实验室、大队部、多功能阶梯教育、电视演播厅等21个专用教室及现代化的演讲报告厅。学校有网络教室3间,配有计算机143台;多媒体教师讲台12个;多媒体投影教室3间,多媒体电子阅览室1间,配有计算机20台,构建出现代化小学的办学规模。 学校组建了编钟、编磬民乐、交响乐、书法绘画、体操、乒乓球、篮球、英语、计算机等校园百人特色活动队。科技,电脑,书法,合唱,舞蹈等特色队参加省,市,区比赛获奖达1802项次,学校1993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乒乓球重点小学,成为全国少儿乒乓球五大训练基地之一。1994年校乒乓球队在武汉市友谊杯赛中夺取了男女单打冠军。10月,球队代表武汉市参加省第九届运动会,取得三金、二银、一铜的优异成绩。1995年6月在武汉市友谊杯赛中又取得了男子团体冠军和男、女单打冠军。在武汉市业余体校乒乓球赛中获得男、女单打冠军。10月获得湖北省乒乓球赛女子乙组团体冠军、单打冠军。市第二届体育艺术操比赛小学组第1名。 学校是武汉市最早成为开放学校之一,1992年起与澳大利亚的圣保罗私立学校悉尼北新镇四立小学结为友好学校。与新加坡、香港、台湾、英、法等国和地区开展多项教学交流活动。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领导曾视察该校,并给予充分肯定。学校坚持开展“和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全国百名少年之一的邓锴等一批优秀学生,教师刘芳获市、区“十佳”班主任称号。学校先后获得省、市绿化先进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教育先进单位、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先进学校、湖北省示范学校、湖北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省、市“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等称号。
学校创建于1915年10月11日,原名高师附小,是湖北第一所公立小学。建校初期的地址在现在的粮道街附近,后迁到都府堤20号(现潭秋中学内),1928年改名为武大附小,抗战期间迁至四川乐山,1945年随武大迁到珞珈山。 附小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占地面积17341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为3168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4387.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约50%(共8748.7平方米)。全校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党员有10人,团员10人,教师中本科学历3人占5.9%,大专生45人占88%,中师生3人占6.1%,省特级教师1名,区学科带头人3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小学一级教师7人,小学二级教师4人。 全校现有5个年级19个教学班,共有学生785人,学校设有三处(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9个教研组(语文5个,数学2个,体、音美,史地自外各一个),五个工会组。 学校有教学楼三栋,自然实验室二间,具有现代化设施的语音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各一个,劳技室、美术室、体育保管室、藏书室、教师活动室、少年之家各一个,音乐教室2个,图书阅览室2个,普通教室21个,学校藏书1.8万册。 建国前武大附小是湖北地区的革命摇篮,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同志1920年曾在此任教,他以附小为根据地和董必武同志一道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曾是附小学生。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共青团“四大”都在此处召开。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附小规模虽不大,但开设的课程非常全面,有国语、算术、体育、卫生、公民、自然、历史、地理、美工、音乐、英语。附小那时每年召开一次运动会,并坚持贯彻教育上的新思想、新学说、新制度的办学宗旨,从而奠定了附小在当时全国小教界的较高地位。不少省市教育代表团来附小参观,蔡元培、李四光、胡适先生先后来校视察、参观。胡适、伍修权还专门为附小小朋友题词,使全校师生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 建国后附小全体教师认识到小学教育是未来人才的奠基工程,这项工作做在现在,效果体现在未来,它将与中华民族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每一个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满腔的热情、高度的责任感。长期以来,附小全体教职工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各项实验,努力完成上级行政部门下达的责任目标,并在某些指标上有所突破,尤其近几年来,在努力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在普及科技教育开展科技活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已初步形成我校科技教育几项特色:天文、计算机、环保、航模等。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区先进学校、文明单位、双项目标管理先进学校、区科技活动立功学校,为附小的光辉史册增添了新的光彩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