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鄱阳街小学位于鄱阳街66号和40号,由本校和分校两部分组成。该校是一所具有70多年教育底蕴的历史老校,一所被喻为“江城明珠”的现代名校,一个以教科研为生命、以小班化教学为特色的湖北省教改实验基地。现拥有4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41人,教职工101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高级教师69人,省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区管专家,市、区优秀青年教师26人。该校秉承“留下美好童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提出教育思想现代化,办学水平最优化,教育管理情智化,教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学校的实验及示范作用日趋明显,在2002年武汉市中小学督导评估中以最高分被评为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近年来,该校先后获得省教改实验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市最佳文明单位、市教科研五十强学校、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市中小学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先进单位、市科技先进学校、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示范学校。
江岸区沈阳路小学是一所具有近六十年办学历史,有着丰富教育底蕴的老校。2001年7月1日,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学校进行了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与原袁家墩小学合并。现座落在袁家墩29O号,矗立在宽阔的京汉大道旁,成为镶嵌在轻轨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始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办学理念,创建了“科学、人文、绿色”的办学特色。历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教育部重点体育科研课题实验学校”、“湖北省课改名校”、“省少先队示范学校”、“市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级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两基示范学校”、“区政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在教育科研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始终走在市区前列,承办了区小学等级评价现场会,迎接了省市区课程改革调研等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在一片废墟中崛起的武汉市育才二小创建于1989年8月。历任校长张志萍、李荣昭,现任校长徐宇珊。学校现有占地面积22353平方米,拥有走读部、住读部共66个教学班,学生3208人,教职工130人,其中有94%以上的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本科生34名,研究生4名。拥有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30余人,市管专家1人。 学校始终沿着教育方针办学,全面致力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略,以改革总揽全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走教育创新之路,形成了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校风,一跃而成为武汉市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先后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小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团来校访问交流。学校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教师开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术型教师转变,已形成了“艰苦创业,团结协作,负重向前,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取得显著成果。 学校全面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沿着“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思路,本着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新境界及“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的原则,使各项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赋予鲜明的时代感。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特别是高雅艺术进入了校园,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力。 学校已实现“三年见成效,五年成名校,八年达省级示范学校,再创全国先进学校”的办学目标,成为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湖北省实施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省文明单位、省教改名校、省综合办学实力50强学校、省安全文明单位、省园林式学校、武汉市文明单位、市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学校办学水平连上四级台阶,跻身于全国名校100家之列。 “以德为先,以教为本”,用创新教育思想统揽学校全局,育才二小立志把学校建成一所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名校。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二小位于美丽的东湖之滨,地处省委、省政府所在地,直属于省教育厅,学生主要来源于省直机关干部的子弟。始建于1962年,1978年独立成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省级示范学校和首批武昌名校。 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62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在职教职 107 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15人,小学高级教师62人,省级专家2人。本科学历56人,大专学历32人,中专学历16人,其他4人,研究在读2 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1人,省、市优秀教师5人,省“十佳”辅导员2人,受市、区表彰的教师40余人次。近10位学科带头人参加了我省语文、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科学、心理、计算机等教材的编写工作。 学校占地17500平方米,(约21亩地),建筑总面积15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楼两栋,综合办公楼一栋。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人文化环境,逸夫教学楼装有中央空调,所有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教室内配有图书柜、电教讲台、网络系统,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学具柜”。在“每日钢琴之星”优美的琴声中步入独具匠心的校门,只见大厅中间置放着一台钢琴和一个大地球仪,抬头看见满天星星闪烁,九大行星高高悬挂,仿佛进入了宇宙星空。师生每日伴随40分钟的音乐铃声上课、下课、放学,在既紧张又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工作。今年正在兴建新科技楼和艺术楼各一栋,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优良的物质条件。 学校管理做到科学化、人文化、情感化、信息化。领导班子由罗汉萍校长、徐明娜书记等七人组成,精干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每位领导各负其责,独当一面,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学校实行“分层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各年级设立年级组长(教育)、教研组长(教学)、科研组长(科研),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各班级配备正副班主任,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此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全员参与、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广大教职工明确学校办学理念:育人为本,共同成长(即学生、教师、家长、校长、学校共同成长)牢记校训:求实、合作、创新、超越和教风:敬业、爱生、博学、奉献。努力培养教师的“四心”:政治上要有上进心,工作上要有责任心,学习上要虚心,生活上要有爱心。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四求”:“求真”:真诚、真实、真理;“求实”:务实、扎实、踏实:“求勤”:勤奋、勤正、勤俭:“求和”:和气、和蔼、和谐。 学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拓宽学校教育时空,着力开发学校课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结构,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内容从书本知识向社会实践拓展,教学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步形成了“课堂+社会、书本+实践”的办学特色。课程改革注重教学过程研究,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突出发展、创新、开放的教育理念。对课堂结构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生活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注意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需求对学习的影响。 大力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六性两化”——地方性、特色性、教育性、灵活性、持续性、科学性、个性化、人文化。课程表上赫然印着电影、英语唱游、陶艺、音乐创作、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周大春老师把小器材引入体育课堂,孩子们像民间艺人一样抖起了空竹,抛接自如;彭利明老师用“MIDI”辅助音乐教学,小小孩童竟当上了“作曲家”,作品还堂而皇之地结集出版;马新银主任和美术组的张一帆等老师让“陶泥巴”走进了美术教室,孩子们居然让泥巴“讲”起了故事,烧成的陶器还能走出国门,与外国的学生交流技艺,传递文华…… 大力加快信息化进程。提高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效率,教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电子备课本;通过光纤宽带上网,实现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学生运用e21网站高速获取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并将自己的作品上网交流:建立和推广班级网站,家长与老师通过网上谈话,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等。 加强英语教学研究,加大对外交流力度。设立“英语角”,为学生自由交流创造和谐的环境。引进外籍教师,逐步推行双语教学,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化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增设音乐欣赏课,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素养。经常举行“艺术节”、 “体育节”、“科技节”,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艺术作品提供展示空间。加强科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改革评价制度。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科学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个性化评价。多一把尺子,多一个衡量标准,多一个学生发展的空间。家长有了评价权,学生的《成长记录手册》和《联系本》上写满了他们对教改、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评语……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题研究管理。落实{学校“十五”科研规划},以科研促进教学,做好三项国家级课题(即《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与研究》、《全脑型体育教育模式研究》、《学科四结合实验研究》)、五项省级课题(即《小学艺术教育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及其发展的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班级为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以及四项市、区级课题的科研工作。 近两年学校被评为“省绿色学校”、“省教改名校”、“湖北省活动课先进学校”、“区最佳文明单位”、“区科技特色学校”、“区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等新闻媒体多次对我校的教育改革成果进行报道。“九五” 期间,教育科研给我校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小学音乐电子琴MID工辅助教学实验”、“体育小器材———空竹进课堂实验”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实验课题,已通过湖北省教科所、教研室和国家教育部规划办鉴定,并验收结题。教师获省级二等奖以上的论文、比赛课等多达百余人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沦文、出版的专著达90余篇(部)。在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中,该校学生获奖人数及获奖等级一直名列前茅,学生陈薇、陈梦颖、张百渺、吴戈立更是“三连冠”乃至“四连冠”:在省、市、区艺术小人才、科技、体育等比赛中获奖300余人次。 学校拟定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规划,描绘了学校发展蓝图,教师要成为“情感型”、“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教育者。学校更构建成为“学习型组织”,要成为省内龙头,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名校。让校园飘满书香,成为艺术的摇篮,科技的天堂,—个让人充满幸福回忆的学习乐园。
展览馆,始建于1909年,其前身为私立灵光小学,后迁址于滑坡路而得名,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古朴典雅的校园里洋溢着文明向上的气息。学校以鲜明的体育特色和优良的教学质量闻名于市、区,是江汉区中心小学之一。学校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本着“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发展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扎扎实实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走出一条“科研兴校,德育荣校,质量强校,体育活校”的发展之路。学校近几年来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取得跨越式发展。学校有教学、科技大楼、食堂以及图书室、微机室、舞蹈室、多功能教室等,五彩的塑胶跑道上闪现着孩子们快乐的活动身影。校园里不仅人文环境雅致,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文雅风范在市区堪称“示范”。
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成立于2005年8月,由工学部校区和医学部校区组成。前身为武汉大学附属小学第二、第三教学点(2001 . 3—2005 . 7),武汉水利电力大学附属小学(1960—2001)、湖北医科大学附属小学(1956—2001)。 全校现有24个教学班,1000名师生,现任校长为湖北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武昌区名校长寇莹。 学校先后评(定) 为 “教育部基教司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作项目实验学校”、“全国队报金奖学校”、“湖北省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湖北省天文活动先进学校”、“武汉大学文明单位”、“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武汉市环境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基地”、“武汉市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合格学校”、“武昌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武昌区目标管理立功单位”、“武昌区文明单位”、“武昌区科研工作示范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武昌区科技教育立功学校”、“武昌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3年7月,竹山县城关镇林东桥心小学正式落成,该校的前身是竹山县莲花小学。2002年5月,林东来这里考察。这个覆盖人口2911人、服务半径达10公里的中心小学。
十堰经济开发区马路小学位于十堰经济开发区祥安巷3号,十堰经济开发区马路小学创建于1950年,1992年迁入现址。在有关政策指导下,2001年光明小学与红庙希望小学合并到马路小学。2002年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精神,将我校划归为区直属小学。设小学教学班14个,附设学前教育班2个,在校学生数667人,在班园幼儿数119人;实际在岗人数45人。服务于马路、中观(部分)两个社区和马路村、柯家村,占地面积9245平方米,建筑面积5960平方米。 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在开发区党委和文教卫局的关心和支持下,马路小学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十堰市优质名校为目标,以构建有效课堂为契机。高扬“勤学多练、奋发图强”的校训,践行“快乐生活、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创设快乐教育、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快乐生活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位师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学校以“锤炼名师、训练小学生文明礼仪”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平台,以绩效考核为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北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湖北省少先队示范学校”、“十堰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堰市绿化达标先进单位”、“十堰经济开发区文明单位”、“十堰经济开发区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水坪镇中心小学地处竹溪东部,水坪镇北岸山脚下。学校占地面积6136平方米,建筑面积2547平方米。建有标准的教学楼、运动场和师生生活用房,有规范的实验室、电教室、图书室、档案室、陈列室、播音室和教师办公室、少先队活动室、心语室、政教处、教务处等专用处室,配有基本完备的教学、体育设施,校园绿化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清爽宜人,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理想之地! 全校现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700余人,在岗教师36人,学历达标率100%,高学历(大专以上学历)比率87.2%,其中小教高级教师22人,市三星级教师2名,市小学语数学会会员3名,市小学体育会员1名,县级骨干教师8名,省、市、县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12名。所有教师都参加了计算机高级培训,培训合格率达100%,全校教师普通话水平均达二级乙等以上。 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为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办学理念,以“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为治校方针,以“抓三评,促教风,树校风,正行风;把三关、保安全、提质量、塑形象”为工作主线,坚持质量兴校不动摇,稳步推进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学校的办学环境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攀升。 通过几年的努力,极大地促使了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的提高,截止目前,全校共有100余篇教科研论文、优质教案等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学校先后获“市校本培训先进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县教学工作优胜单位”、“镇教学先进单位”、“县红领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8年小学毕业班调研考试全县排名第二,荣获“县小学毕业班调研考试优胜单位”奖,2009年小学毕业班调研考试山外乡镇排列第一,2010年元月被评为“县级示范学校”。 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为了实现学生理想,为了不负家长重托,为了学校和谐发展,我们将用更理性、更人性、更个性的办学观念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不失时机地与社会、家庭相配合,吸纳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资源,努力创设优良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开展学校管理水平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良好氛围和优质服务,为每个教师提供舒心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主动发展的空间,不断探索,大胆实践,变实验为经验,变经验为成果,以成果促发展,努力把我校办成县级农村示范学校!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