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塘学校地处湖南省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株化集团公司生活区内,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学校占地面积25664平方米,生均面积15.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510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8.6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较齐全,有两栋教学大楼、一栋科教大楼、一栋艺术大楼、一个室内体育馆及一个250M跑道的标准田径场;教学仪器设备按一类标准配齐,拥有多媒体语音室2间,多媒体电脑室2间,科学实验3间,专设美术室、音乐室等;馆藏图书达5万册,生均图书册数为30册。学校现有学生1635人,班级34个,班级平均人数为48人。教职员工86人,专任教师82人,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9.94。专任教师中中师学历8人,专科学历31人,本科学历43人,合格率为100%。我校拥有中学高级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55人,小学一级教师25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占82﹪,充满活力与朝气。学校领导班子以“诚信、勤政、务实、高效”为工作作风,带领全体教师以“让每个孩子充满自信,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办株洲市有影响的涉外友好学校”为办学目标,以“砺志、笃学、创新”为校训,树立“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科研强校”的办学思路。学校始终把教科研工作作为立校之源,兴校之本。近年来,教师有200余篇优秀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表或获奖。教师在区、市、省级教学竞赛中有40人次获奖。德育课题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爱党教育课题荣获市科研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学会课题《阅读中华经典,享受读书乐趣》正在扎实有效地进行研究。学校先后荣获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实验学校、省红领巾示范学校、省平安校园、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市教育学会先进单位、市“四五”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区云峰杯调教优秀组织单位、区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区学校年度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区教育学会年度先进单位、区第九届科技节优胜单位、区勤工俭学优秀单位、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柏坊附中,原址在回陇庵(即现在的柏坊镇磷肥厂);1970年开始创办高中,到1982年结束,共办了21个高中班;1973年迁校到柏坊村桃花岭(即现在的校址),更名为柏坊区中学;1991年将柏坊镇中学(即现在的柏坊完小校址)与柏坊区中学合并,更名为柏坊镇中心初中(即柏坊中学);2009年,省清泉艺术研究会和电广传媒公司合资捐建我校,冠名为现在的清泉希望学校。我校现有学生728人,12个教学班,教职员工63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中学一级教师33人、中学二级教师22人。学校占地面积28802平方米,建筑面积8300平方米,学校电脑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功能室齐全。篮球场、运动场、健身区、功能餐厅、文化长廊、学生宿舍、教工公寓、综合大楼等独具一格。多年来,柏中人秉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严谨治学,开拓创新,学校办学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校人才辈出,知名校友遍布全球;学校先后被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园林式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课改实验校”、“普九验收合格学校”、“衡阳市示范性初级中学”、“衡阳市信息技术实验校”、“湖南省合格学校”,已成为我市农村中学的品牌学校之一。2009年2月,我校知名校友、原衡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衡阳市正厅级调研员阳新丽情系母校,情系教育,一心想为家乡教育多做贡献。经她牵线搭桥,省清泉艺术研究会和电广传媒公司捐赠140万元给我校创建清泉希望学校,其中用于建设教职工宿舍楼85万元、体育器材15万元、基础配套及附属工程约40万元,教职工宿舍楼已于2010年8月28号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在受援建设的过程中,常宁市委、市政府对我校建设也倾注了极大热情,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来我校现场办公,落实建设资金和督促工程建设进度,我市财政两年来共投入配套资金约234万元,其中建校门15万元、教学楼装修29万元、建文化长廊40万元、寝室楼和教工宿舍楼装修20万元、冲水厕所及澡堂30万元、校外大道及水塘维修20万元、围墙10万元、操场硬化及篮球场20万、绿化美化工程30万、学生课桌餐桌及教师办公桌20万元。
长沙县开物中学历史悠久,溯其源始于1912年彭海鲲和彭万硕(联合国原经济顾问)父子创建的“开物乙种农业学校”,至今已有95年之历史,现有14个教学班,教职工57人,学生近800人,学校面积42亩,此外还有茶园、水田等基地。 辛亥革命后,百废待兴。其时,受维新思想影响,执教于湖广政法学堂的彭海鲲先生以为亟待提倡者,一为普及教育,以提高人民知识程度;二为振兴实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乡村教育与革新农技为首务,遂于1912年秋,募集资金,捐献田产,在家乡开办“开物乙种农业学校”。校名“开物”,取“天工开物”及“开物成务”之意。学校先后设有蚕桑、农业、农艺、师资等科,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长沙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私立为公办,校名“长沙县开物农校”,至1953年,“开农”合并至长沙、津市、零陵、安江四所农校,“开物农校”遂止。 1955年秋,址于现开慧乡竹山铺的“长沙县第五初级中学”(前身为“湖南私立隐储女子职业学校”)迁于斯,仍名长沙县第五初级中学。以后次第更名为影珠中学,长沙县第五中学,并于1969年起,开设高中班。1985年10月,长沙县人民政府以长政字(1985)32号文批复县教育局,同意将长沙县第五中学更名为长沙县开物中学,复“开物”之校名至今。 创办95年来,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生,教育教学质量逐年大幅攀升,有北大、清华生在这里诞生,也有中科院院士从这里走出,还有领导、专家、学者、教授等等,开物校友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很多地方。2005、2006年高考在全县普高中名列第三名,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位居第三名,尤其是高考音体美特长生在全县一枝独秀,连续二年位居全县第一名。
衡阳市雁峰中学座落在衡阳市雁峰区黄茶岭园艺路11号,隶属于雁峰区教文体局。学校鸟语花香,环境清幽,各项教学设施齐全,是个求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9人,全部拥有合格学历。学校现有三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余人。衡阳市雁峰中学是一所国办全民所有制学校,其前身为衡阳市郊区职业中学,2001年因衡阳市行政区划调整改为雁峰中学,主要从事普通初等教育。该校办学条件先进,教学设备齐全,教学大楼,宿舍大楼,电脑室、图书室,仪器实验室、田径运动场、食堂、锅炉房、商店等一应俱全。学校师资力量度雄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五。学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点。曾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市先进教育集体,市行为规范示范性学校,市园林式学校,市后勤管理先进集体,市模范职工之家,红旗党组织,优秀团委员会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将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力求把学校创办成为衡阳市一流学校。
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双枫中学地处莲花镇莲花社区,位处莲花镇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创建于1911年,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学校。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对我校的发展都非常重视,严抓教育管理,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欲逐步将双枫中学办成全镇唯一的寄宿制中心中学。学校占地面积38亩,校舍面积8879m2,校园绿化面积约6500 m2,占校园面积25%以上;有教学楼2栋,可设教室17间,面积达1300 m2;科技楼一栋,面积达1200 m2;学生公寓2栋,可容纳300学生在校寄宿;并于2006年新建高标准800 m2的大礼堂一栋,设室内篮球场,可用为活动场地同时容纳2个班进行雨天上课;有250米环形跑道体育场和2个篮球场;有固定的劳技教育实习基地和科技活动场所。学校功能教室齐全,各功能教室设施齐备,拥有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卫生室、劳技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理化生仪器室、实验室,教师、师生阅览室,图书室藏书26568册。我校现有市级骨干教师2名,市、县优秀教师4人,县名教师2名,学科带头人1人;教职工54人,其中在岗教职工47人,有专任教师36人,中级职称29人;教师学历情况:本科20人,专科25人,合格学历达82.7%。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特点”的办学思想,确立了“规范化管理高水平,教师队伍高素质,育人环境高标准,教育产品高质量,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寄宿制初级中学”的办学目标。在“德育为首、教育为主、育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倡导师生谨遵校训“求实开拓、团结奋进”逐步形成了“严谨、务实、创新”的教风,以“励志笃学,律已躬行”要求学生,近百年的风雨征程,春风化雨,陶铸群英。学校视质量为生命,以教学为中心,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稳步提升。近四年来,教师在全国、省、市、区(县)级各类赛课中有40多人获奖;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发表8篇,获国家级省市县级奖励论文达164篇;近3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4人,省、市、区(县)级奖励达320多人次,显著的办学业绩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不断成长的双枫中学,淋浴着改革春风。有着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全体双枫人又将目标定位于“市级标准化”学校创建的目标上,我们相信,在校长谭文化的带领下,双枫全体师生员工一定会使未来的双枫更加辉煌
衡阳市湘南实验中学。它是湘南雄伟校门由许光程校长于1993年白手起家独资创办的湖南省第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 又是一所被全国政协授牌的“中国知名民办院校”。2003年6月被省教育厅 推荐为首批“全国先进民办中学”。它未花国家一分钱,由创办初租赁校舍 办学、8个教学班、学生400人的规模发展到今天,拥有校园占地100余亩,建 筑面积达21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群、豪华气派的公寓套房和学生食 堂,配有高标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语音室、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固定 资产已经超过3200多万元。现有新生。学校着力实行“名师工程”,以“”的“新三好”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