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小学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至今已走过了86年的风雨历程,正谱写的是一部辉煌的乐章,展示着一幅多彩的画卷。 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教职员工90多名,1435名学生。在师阳校长的引领下,学校一直坚持特色兴校、管理治校、文化立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学校人才荟萃,稳健发展,田径、羽毛球、科普特色日益彰显。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经过全体教师的辛勤耕耘和不懈的努力,双新学校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办学品味、校风校纪等学校工作突飞猛进,成绩斐然,先后获得“国家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全国先进家长学校”、 “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省红领巾示范学校、 湖南省“绿色学校”、“长沙市示范性学校”、“长沙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中小学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湖南省 “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长沙市阳光体育示范校、长沙市百事可乐体育突出贡献学校、芙蓉区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芙蓉区关协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芙蓉区教育局2010年度绩效考核中,荣获单位绩效考核、教学水平考核、规范办学行为等五项一等奖。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教风,浓郁的学风,深受上级领导的高度赞赏,赢得社会、家长的高度评价,是东部发展快、底蕴深、内涵强的一所历史名校,是芙蓉区东部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双新小学以其丰硕的成果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求知殿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双新小学正携着绘就的发展蓝图,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雨花亭小学创办于1946年,当时仅有2个教学班级。走过61年的风雨历程,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怀帮助下,在几代雨小人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占地 5437 平方米,建筑面积4247平方米,拥有全套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完全小学,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834人,在职教师32人。近年,学校先后成为“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雨花区示范性小学”,先后荣获“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文明卫生先进单位”、“长沙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长沙市标杆红旗大队”等荣誉称号。 21世纪,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进行,教育又迎来了一个春天。面对挑战,雨花亭小学的老师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这场改革中来。她们决定把握现代教育技术这条发展主线,突出教学科研这个中心,以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回首过去,雨小人没有足够骄人的业绩;展望未来,雨小人还将继续脚踏实地,肩负责任,用理性和执着抒写华美的乐章!⊙
红星小学位于长沙城南井圭路上,学校创建于1982年,占地面积10454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336㎡,生均面积15㎡。现有13个教学班,700名学生,在职在岗教师32人,全部具备合格学历。获中级职称的 28 人,初级职称的14人。学校先后成功创建了长沙市现代技术实验学校、长沙市的红旗大队、长沙市精神文明单位、雨花区平安校园,是一所校园优美,教学优质,师生同乐的完全小学。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坚持“素质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师生共同努力,近三年来,红星小学从优化环境、规范管理、强化师资、提升品质、凸显特色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学校工作,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办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办学特色得以形成并日渐凸显。一、 依法治校,规范学校办学行为1、学校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放在首位,实行校长负责制。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做到校务公开,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重大事情集体决策。注重组织老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依法从教。 2、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开设义务教育全部课程。学校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合格率、升学率均为100%。学校严格按照市物价局、财政局、教育局核准的项目及标准收费,设置收费公示窗,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没有违规收费行为
长沙县福临镇中心小学位于蜿蜒的影珠山下,美丽的石牯河畔,是一所规模大、极具发展潜质的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学生300余人,教职工16人。 学校各项配套设施基本齐全,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全校教职员工在上级正确领导下,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建设师资队伍、进行教改实验、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黄材镇中心小学现有一到五年级学生共564人,共11个班。有一支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24名专任教师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5人,本科学历3人,占75%。普通话二乙以上的12人,占52%。除1人免试外,其余均获计算机等级证书,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7人,占71%。学校现有占地总面积6269、7平方米。其中,校舍面积3658平方米,生均6.95平方米。体育运动场地2300平方米,生均4.37平方米。有计算机29台,图书11000册。公元1909年,在宁乡西陲,在以青铜器出土而闻名的炭河文化遗址下游“划船塘”,由姜氏鸣夏公后裔创办“划船塘小学”。当时学校较为简陋,仅有高小和初小学生各一班。1918年,遭北洋军阀官兵扰乱达数月,学校破坏严重,无奈之下,被迫迁往华坊(今黄材镇松华村),更名为华坊学校。1919年,受“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为普及国民教育,方便民众子弟就近入学,学校分七处办初级小学,停办高小班。1926年,学校合并初级班,同时恢复高小班,并把学校搬迁至流光公祠(姜公庙),更名为“姜姓私立复初流光完全小学。1930年秋,因生源不足,又迁返华船塘,以便吸收黄材街儿童入学。1936年,姜亚勋来校任校长,学校更名为“流光小学”。1938年7月,一场可怕的山洪暴发,沩河堤溃,水溢校园,校舍倒塌,校具、教具及图书文卷荡然无存,学校遭受到来自自然灾害的重创。在此情况下,学校二进姜公庙,校名仍为“流光小学”。1940年,时任宁乡县教育局局长的张光干贯彻国民教育理念,即每保办一所国民小学。遂更名为大沩乡第六保保校。1956年,学校并入莲花塘中心校,扩建校舍,增设高小班,更名为“划船塘完小”,办学规模发展到10个班,学生480多人。1966年,学校为适用“文革”气候,改名为”红卫小学”。1977年,学校恢复“划船塘完小”原名。1995年学校更名为“黄材镇中心小学”。近一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英才走出“流光”,或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从学校创办至今,始终依据新的教育思想办学,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和改进教学方法。早在1919年,受“五四 ”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学校就以白话文为教材,开设公民、国语、算术、音乐、体操等课程。虽然名为姜姓私立小学,实质上是一所平民学校。学校明令“不准歧视外姓子弟”。1936年,姜亚勋接任校长后,与曾经在大革命时期当过自卫军战士的饶孟虎一道,不断向学生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团结和教育了许多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1951年,学校明确提出“清除三育”口号。即清除奴化教育、法西斯教育、封建教育。同时改国语为语文,改体操为体育,增设卫生、音乐、美术、户外活动课程。从1977年以来,学校更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1980年,学校召开全县“作文开门教学”现场会。当年接待两省四市教育参观团来校参观访问,并获湖南省教育厅和益阳地区教育局奖励。1986年下学期,学校开办宁乡县首轮“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实验班教师撰写的《我们是如何进行写话训练的》教学经验总结在湘鄂五省“农村小学作文训练研讨会”上推介。《步步提高,稳过四关》一文在长沙市“注.提”教研会上作典型发言。1990年,学校又确立“电化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教改主题,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深入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其中实验论文《浅谈板块型教案》一文在《湖南教育》杂志上发表。进入新的世纪,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2001年,学校开展了《教学做评有机结合,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课题实验,2003年12月,在全县中小学课题验收中获县一等奖。同年,学校又确立了《农村中小学生活化德育序列活动》这一新的课题,通过近两年的深入研究,该实验效果明显,成绩突出。2004年12月,在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大会上作了题为《用生活作基础,以序列促提高》的经验介绍发言。由于德育工作已成为学校工作中的一大新亮点,2005年,学校被县教育局授予“德育特色学校”光荣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