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为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职工子弟第二小学,2004年划归地方政府管辖,遂更名为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2009年初,因城际铁路建设,原戚墅堰先行小学整体并入。学校占地面积15740平方米,建筑面积13112平方米。学校建有网络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移动式多媒体设备3套,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书画室配置齐全,校园智能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全部到位。还建有200米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图书馆生均图书22册,大大丰富了学生阅读来源。学校现有教学班37个,学生1581人,在职教师112人,其中本科58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师占90%;中级职称以上教师78人,中学高级教师7人。学校现拥有市、区“五级梯队”41人。学校组织机构设置合理,领导班子按德才兼备的原则,配备齐全。现设有校长1人,党支部书记1人,副校长2人。教师发展部、学生成长部、教育科研部、综合服务部分设正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人,工会主席1人,共计15人。学校领导班子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平均年龄40.8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其中有中共党员13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10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9人。他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学校坚持主动发展,以研究促学校整体转型。2007年开始参与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确立了“用心呵护生命成长,精心打造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成人与成事并举,进行了全新的变革实践。学校领导带领广大教师直面改革中的问题,全心投入,智慧应对,赢得了学校持续快速的发展。主动变革意识强、研究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整个校园呈现出良好的研究生态,东小学生自信、阳光、善创造的群体形象形成。2011年底提炼出学校的文化精神“东晓文化”,并以此作为全校师生的精神引领。2012年3月被评为常州市优质学校,2012年5月成为“新基础教育”研究基地学校,学校由工厂子弟学校迅速剧变、转型、提升,初步具有了现代新型学校特质。
当你欣赏了精彩的伦敦奥运会赛事,当你领略了美丽的旅途风景,当你享受了浓浓了亲友相聚的浓亲情,重新回到学校时,你是否发现,曾经熟悉的校园早已变得更加气势恢弘,更加布局分明,更加环境优美,更加设施完善了呢? 细心的同学可能还会发现,除了校园,我们学校还有很多新的变化:我们的同学多了,除了280多名一年级的小朋友、340多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外,还有很多不同年级的同学转学过来了;我们的老师也多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各个学科的都有。新同学和新老师的到来,一定会给我们学校带来蓬勃的生机,使我们学校发展得更好更快! 同学们、老师们,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学校发生的变化的话,“与日俱新”是最合适不过了。与日俱新出自3600多年前商代国王的《盘铭》,被中国传统经典“四书五经”中的《大学》所引述,意思是如果能做到一天新的,就应保持天天新的,新了还要新。“与日俱新”包含的深刻道理,正是我们的深深期待。 与日俱新告诉我们,生活每天都在变化着。正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日子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我们的人生每天每天也是新的。这种新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新的方向、新的性质、新的程度,都是我们必须考察和把握的。我们要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成就什么样的事业,都是新的关键所在。我们就是要在这不断追求新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与成长。只有这样的新,才是“与日俱新”。 与日俱新要求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任何事物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教育是一门时间的艺术,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岁月的砥砺中渐入化境,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成就辉煌。老师也好,同学们也好,班级也好,年级也好,都需要适时地确立一个个小目标,在一次又一次小成功的累积中,达到大进步。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是新面孔,每天都是新气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人生也会悄然发生改变,一批又一批名教师会成长起来,一代又一代民族英会成长起来,学校也会因此享有越来越高的社会美誉。 与日俱新昭示我们,学校的发展时不我待,需要只争朝夕。我们是一所有66年办学历史的老小学,又是只有1年校龄的新实小,要真正成为一所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生幸福、内涵丰厚、富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品牌学校,没有时间可以蹉跎,没有捷径可以选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变化,用我们开阔的胸怀和辛勤的汗水去创造未来。 因为与日俱新,所以与众不同。我们要树立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在上面写四个大字:与日俱新,把它作为我们的校训。同时,我们大家还要在心里刻上四个字,时时告诫自己,时时提醒自己,抓住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发展每一天,成就每一天。这四个字就是:与日俱新!
为解决红梅东村、虹景花园、青龙三里村等住宅区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天宁区政府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常州市虹景小学历时14个月的建设,于2009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虹景小学占地面积38.5亩,教学用房4936平方米,教科研大楼359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50平方米。虹景小学由原来的红梅东村小学、培英小学合并而成,现有班级25个班,学生1121名,教师55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52人,达到94.5%,优秀教师4人。虹景小学地处虹景花园翠竹公园大门正对面。学校的硬件达省一类标准。学校建有美丽气派的教学楼,教学楼前的花儿广场,由花岗岩铺设而成,数百平方米的空间将是同学们活动的乐园。多功能报告厅是一座小型的电影院。综合楼2253平方米,美术室、电脑室、科学室、图书阅览室设施齐全。其中图书馆360平米,在常州市小学图书馆中位居前列。艺体楼1535平方米,一楼为标准化的380平米的室内体育场,内设运动地板。二楼为专用音乐室。学校的室外运动场是达到国家标准的200米橡塑跑道,室外标准篮球场、排球场各两面,整个运动场宽阔敞亮、布局合理。为解决多数家长的后顾之忧,建有1115平方米的学生食堂,是一个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学生用餐场所。虹景人正在用心勾画虹景的蓝图:把虹景打造成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和谐发展的乐园。2010年创省优质学校,3—5年能成为天宁区的品牌学校之一。虹景“花文化的研究”与“风筝文化的研究”是虹景小学进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两条主线,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中,塑造师生真善美理想人格的摇篮,为师生的人生奠定厚实的基础。虹景的七色花生活体验中心就是孩子们心驰神往的精神乐园。巧手坊、图画书工作室、健康加油站、绿色空间、虹景服务社、新闻坊、智力乐园都是孩子们体验生活的乐园。虹景的课程建设以“做最美的自己”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我们的课程力求适应儿童,“主题阅读”“口琴演奏”“趣味体育”“刻纸艺术”,动静相宜,有声有色。
在“中国七君子”之一李公朴的故乡——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古方村,坐落着一所环境优雅、树木繁茂、鸟语花香、融典雅的园林式建筑与现代化的教学大楼为一体的教学园区。该校创建于 1947年,原名“古方庵”小学, 2007年5月起成为一所独立建制学校。2010年1月,正式更名为武进区李公朴小学。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1600名学生,70多名在职教师。 在以马跃兴为领导的全体教职工的辛勤耕耘下,学校紧紧围绕“沐浴教育的民主,享受民主的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文明勤学,求实创新”的校风,“真诚善教”教风和“乐学善思”的学风,将质朴本真的校园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该校以“开发校本课程”为突破口,寻求特色发展。经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专家等多方力量的协商对话,在交流分享中相互启发、达成共识,确立足球、拉丁舞、书法、羽毛球作为校本课程,捕捉具有特色的“亮点”。现在,该校已命名为“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武进区体育舞蹈训练基地”“武进区羽毛球训练基地”。 十年来,该校将家长的期望为压力,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动力,不懈努力,铸就辉煌,先后获得全国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8项,市级荣誉10项,区级荣誉8项,镇级荣誉多项,先后被中国教育学会、常州市教育局、中共武进高新区工委、武进教育局分别授予“艺术教学先进单位”、“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武进区优秀小学”、“教学科研先进集体”、“卫生先进单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荣誉。在湖塘镇小学段各项评比中多次获奖,连续6年获得“教学质量一等奖”、“教学综合评估第一名”。学校特色体育舞蹈先后在常州市、江苏省、全国多次获奖,在“诺亚舟杯”全国比赛中获少年组金奖,常州市第三届艺术少儿国标舞金奖。女子足球获武进第一、常州第二,计算机绘画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全国二等奖,多人获省奥数一、二、三等奖,一批批优秀毕业生送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丰厚的收获无形之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学校在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打响了古方小学的品牌。 民主教育仍在精彩的瞬间演绎,办学特色依旧在群星的闪烁中前行……
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的前身是常州市平冈小学,这是一所有着近九十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小学。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教学班由原先的6个,逐渐扩展到现在的21个。根据市、区两级政府的要求,常州市平冈小学在2012年建成一所八轨制的现代化学校,并和常州市勤业第二小学合并,由常州市实验小学统一管理,命名为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共有21个班级,924位学生,57位教师。本科学历30个,占教师总数的54%,其中小学高级以上教师43人,占教师总数的78%,学校有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青年骨干教师1名,市教坛新秀2名,教学能手1名,区学科带头人7名,区骨干教8名,优秀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3%。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是由钟楼区五星街道投资新建的,总投资4000万。校园占地面积约45亩。这是一所达到省二类标准的八轨制的现代化新学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48个教室,每个教室都配有最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学校有一个900平方米的篮球馆,下有同样面积大小的风雨操场,一个400平方米的多功能教室,有学生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有32个专用教室,其中包括4个美术教室,4个音乐教室,2个科学探究室,3个劳技室,还有棋类教室、书法教室、舞蹈房等。目前,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两个校区实现一体化管理,做到“六统一” ,即统一校名、统一领导班子、统一师资、统一招生、统一课程、统一质量监控。教育集团的办学理念是:关爱生命,学会分享,赏识进步,追求卓越。我们的行动口号是: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我们成长,我们超越!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实小教育集团的力量将会更强大,也将会造福更多的常州百姓。
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描写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乐园——百草园。它草木葱茏,虫鸟欢唱,洋溢着生机和活力,充满了温馨和梦想……今天,在锦绣龙城如画新北的大地上,崛起了一座享有“百草园”美名的学校——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百草园小学成立于2008年8月,隶属于常州市新北区社会事业局。学校占地面积约2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700平方米,有普通教室36个,专用教室、社团活动室20多个,还有图书馆、演播厅、报告厅等多个多功能教室。学校现有在编教师44名,学生870名,教学班22个。教师队伍中,有区、市级专业发展称号的教师13名,占总人数的30%。学校行政班子勤政廉洁,团结和谐,为学校的发展甘于奉献;教师队伍积极向上,爱岗敬业,对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学校已在学习思考、探索实践的道路上走过了激情奋进、风雨兼程的三年时光。先后获得了“常州市先进实验室”、“常州市示范图书馆”、“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一级校园网”、“常州市A级食堂”、常州市“平安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全国百家书香校园”、“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文化 彰显幸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具有百草园小学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核正逐步形成。确立了“让每一个生命都幸福绽放”的办学理念;高情远致、抱素怀朴的校风;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教风;笃志好学、博文约礼的学风;志存高远、见贤思齐的校训,孜孜不倦、百折不挠的学校精神:学校本着“让每一位教师都享受职业幸福”的管理理念,用情感和智慧营造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百草园仿佛是一个大家庭,全体教师在这温馨的乐园里快乐地学习和工作,并不断地进行着思维的碰撞和行为的磨合。学校构建了人文、诗意、幸福的校园文化,萃取经典成语,打造特色风景的成语广场,成语文化石,成语座凳,成语文化墙,成语楼道。设计重点部位,凸显幸福主题的核心文化大厅,教师休闲处和学生活动区。常州市政府居丽琴副市长在来校视察工作时说:“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要让教师们感受到育人的幸福。百草园小学的办学理念很好地体现了教育的意义和使命。”并欣然为学校题词:“让每个生命拥有幸福。”课程教学 探求幸福几年来,学校在落实教学常规,优化过程管理,讲求管理策略,追求管理绩效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各学科基于原有的发展基础,进行多元研究,初步建构了有本校特色的国家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各学科既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风格的课程特色。学校围绕“成语浸润、书画熏陶、体育强身”的办学特色,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将成语文化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开发了“成语”校本限选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手工、学科拓展五大类18门校本选修课程和11个社团活动。学校切实做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格控制作业量和学生在校时间,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发展。2010年,学校获得区教学质量评估优秀奖。教师发展 追寻幸福“用微笑引导学生,用热情感染学生,用真诚打动学生,用爱心温暖学生”,是百草园教师师德表现的最好诠释。学校还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家长进行了“爱心八项承诺”。学校制定了“着眼教师成长,促进全员发展”的校本培训计划并有效实施——专家引领,主题沙龙,收获共享,专题讲坛,教学练兵。学校积极开展“青蓝结对”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教师协进发展。45岁以下教师都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定期组织汇报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逐步实现规划。学校倡导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目前,40岁以下教师每人都有研究课题。学校积极搭建舞台,提供成长环境。三年来,区、市五级梯队成员新增4名,提升2名。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或在区级以上获奖的论文达两百多篇。12名教师在区、市级公开课和基本功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生成长 享受幸福班级文化健康高雅。各班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成长情况等确定本班的中队特色,呈现出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多彩活动,润泽童心。幸福,从良好品行开始——把文明、进取、诚实、善良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幸福,从岗位实践开始——让每个学生有锻炼岗位,并在不断的实践和交流中碰撞智慧,体验幸福。幸福,从体艺活动开始——艺术节的自我展示、体育节的阳光奋进、读书节的书海遨游,科技节的大胆创意,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里中享受着成长的乐趣。幸福,从“五色”教育开始——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关爱教育,科技教育,每一项教育活动都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幸福,从硕果累累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市、省、全国各类比赛,三年来,有六百多人次的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友好合作,携手同行”是百草园小学家校联系的真实写照。开好家长会,家校互访,举办家教讲座,发挥“理事会”功能,开展“教学开放·家长评课”活动,开展家长“评教、评校”活动,开展“家教征文”评比活动并专门出版家教征文集。利用好“校信通”平台等等。学校真诚友善的沟通态度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家长朋友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和称赞。特色教育 奠基幸福全校师生以深深的热爱和孜孜的追求演绎着对成语文化的学习传承、开发创新。2010年10月,学校举办常州市第三届成语文化艺术节和第二届中华成语文化论坛,获得了来自全国各地领导专家给予的“很精彩、很圆满、很成功”的高度评价。学校在全国首创了一套《闻鸡起舞》成语儿歌操和出版了一本《配画成语儿歌》。儿歌操以非凡的气势和丰富的内蕴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配画儿歌则是学校把成语文化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新举措。学校还两次走进常州人民广播电台,进行学校成语学习特色教育的介绍和成语故事的演讲。学校的成语文化特色教育在市、省、全国的电台、电视、报刊杂志上多次播放和刊登。殷殷憧憬,理想与激情齐飞;悠悠情怀,智慧和热忱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全校师生在鲁迅先生笔下的乐园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眼前有芳草一片,心中有希望无数,我们将发扬孜孜不倦和百折不挠的学校精神,用真诚和热情、智慧和勤奋,不断唱响和谐校园、快乐教育的主旋律,让每一个生命在百草园这片可爱的沃土上幸福绽放!
百丈中心小学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内,创办于1912年,原称依东小学。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中,她历经沧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1995年,我校在原百丈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识之士的共同关心支持下,百丈中心小学从3.5亩的螺丝壳脱颖而出,搬迁至现在的新校址,她占地27687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615多平方米。1995年——2005年期间共撤并村校10所,实现了规模办学。由于行政区域变动,1995年更名为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学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办学水平优秀,科技与乒乓特色鲜明。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2001年被评为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2002年被评为常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2003年被评为常州市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先进单位。2005年获新北区教学质量一等奖。近年来,学校连续被评为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常州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新北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我校现有29个班级,在校学生1400多人,教职工7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人,中级职称教师34人,占45.9%,大专学历教师 52 人,大专率70.3%,本科学历教师10人,本科率13.5%。30岁以下教师占54.1%;30—39岁教师占24.3%,市、区骨干教师9人,市教坛新秀、能手5人。现有市区级骨干教师8人,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5人。学生在市乒乓比赛中五名学生获一等奖,在省电子技师比赛中十多人获一等奖,在学习方法报上发表文章八十多篇。在市“小哥白尼”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三名学生获江苏省科学小院士称号。学校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环境优雅整洁,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禾苗”气象站、“星星”竹林园、“蕾蕾”果树园、“苗苗”盆景园、科学实验基地等。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秉承了“尊重生命,享受教育”为学校办学理念,以“博爱、笃行”为校训,倡导“尽责、合作、多元” 校园文化。努力构建开放的、动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阳光乐园,让每个教师充分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每个孩子尽情享受童年的阳光,把百小建设为孩子向往,百姓满意,有特色、质量优、信誉好、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建设成集人文校园、科教校园、快乐校园、和谐校园为一体的省级实验小学。
汤庄桥小学始建于1913年, 学校现占地面积25181平方米,建筑面积7090平方米。现有25个教学班,1025名学生。教职工58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名,小学高级教师 37名,大专以上学历 87.7 %,其中本科学历达 55.1%。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6人,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20人。学校现有图书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房、音乐室、美术室、舞蹈房、演播室等多个活动区室。此外有少先队队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等教学辅助室。同时建立了敬老院、健康农业生态园、碧春园等多个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校内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2/3,树木葱茏,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处处洋溢生机。学校在三年发展规划的引领下,践行“让每一个人在阳光下幸福成长”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阳光班子,积极倡导公平、民主、和谐的阳光管理,为每一位师生的主动、健康发展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有成效,“阳光课堂”建设稳步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以教师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为抓手,实现科研与教育教学的有机整合,引导教师走学习、实践、反思、重建的研究之路,积极打造阳光团队和阳光教师。以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为宗旨,依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构建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同时,全面启动“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研究,实现班级建设的转型。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校体育特色基本呈现,特色发展成绩优异。学校现为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常州市优质小学,常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常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常州市体育特色学校,常州市绿化达标单位、常州市卫生先进单位、新北区绿色学校、新北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新北区规范收费学校,获新北区学校综合考核二等奖。
雪堰中心小学始建于1901年,原名龟山书院,后迁于镇上改名为道南小学,解放后更名为雪堰中心小学,学校发展至今,已迈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拥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是武进区建校最早的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学校创始人吴稚晖先生曾留下“勤朴”的校训,并用“良工有道,大化其南”八字教诲老师要用有效的方法培育学生。每一任校长传承着道南的“勤朴”校训,学校不断发展,开拓创新。2000年,学校易地重建。2002年,学校被确认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标准。 学校现有占地面积33333m2,建筑面积14472m2,体育场地10117m2,绿化面积12000m2。校园布局规范化、科学化,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分布合理。学校现有教学班37个,在校学生1643人,教职员工101人。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82.2%,其中本科学历65人,占64.4%,获小中高职称13人,其中区级以上优秀教师15人,区级十佳教师1人,区级以上优秀班主任5人,区级以上优秀辅导员2人,区级以上德育先进个人4人,常州市学科带头人2人,常州市骨干教师2人,常州市教学能手1人,武进区学科带头人6人,区级骨干教师3人。全校在职党员28名,占全校教职工的27.7%,教师学历达标率、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常州市新桥中心小学,始建于1885年,前身为“道乡书院”,百余年的积淀,铸就了新小厚实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几经沧桑,几番风雨,百年老校生机盎然、雄姿勃发。让我们走进她,静静地感受她——步入校园,你会陶醉于诗意优美的校园环境。明德楼、竞天楼、文心楼,寓理激情,错落有致;电脑房、阅览室、科学室、音乐室、舞蹈房、美术室、多功能教室、红领巾广播站……配备齐全,设施先进;八角亭、紫藤架、木桥连廊、花木相间……古韵新貌,处处诗情画意。深入其间,你会感到这里更是师生心灵自由徜徉的诗意境地。让生命回归到教育之中,使教育直面生命,继而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存在”,让学校成为师生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使身居期间的师生具有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这才是一所优质学校所应追求的真正境界。基于此,学校提出了“共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成就每个人”的办学理念,并着力构建“诗意儿童文化”特色,学校做强做亮“儿童诗”品牌课程,成立儿童自主机构“儿童文化院”,定期开展“儿童文化节”活动,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快乐、有效、智慧、充满灵性的“儿童文化课堂”,通过“儿童文化墙”、“儿童文化报”《紫藤花下》来构建儿童文化环境,逐步形成了以“诗意儿童文化”为特色的发展方向,使这所底蕴深厚的百年老校充盈着诗意与美丽!直面教师,你会发现学校为每一位教师构筑了成长与发展的多元平台。骨干教师走“五级梯队”之路,特长教师走特色发展之路,更多教师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由高层院校专家、中层教研员、基层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立体化网络状”智库,系列化、立体化、多样化的校本培训等,促进了教师的生命成长,一批批教师脱颖而出。走进学生,你会欣喜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快乐中成长。扎实的基础学科课程、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日常化的岗位建设、体现自主的班级文化建设、整合各类资源的“七彩行动”等,发展了学生个性特长,充实了学生的童年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站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新小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细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主动健康发展,引领学校高位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小学、全国儿童诗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江苏省贯彻两个条例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常州市信息技术特色学校、常州市艺术特色学校、常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等称号。新桥中心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将永远生机无限,青春无限!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