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学士中心小学原名金门中心小学,创建于1907年8月,时为满清光绪33年。原名为吴县公立半日制学堂第一校,原址为石塔头林则徐祠堂,后几经变迁,几多移址,直到1978年才搬至现在的景德路403号,并更名为金门中心小学校,2011年9月更改为现名。2002年8月,在苏州市区划调整中,随金门街道一起由金阊区划入平江区,隶属于平江区教育文体局。 2009年暑假,平江区教育文体局对位于原金门中心小学西南角、由平江区政府出资购买的2000平方米的三层楼进行规划设计,耗资200余万元按省颁标准建成了2个音乐室、2个科学实验室、2个美术室、1个队室、1个机器人教室和1个近300平方米的多功能阅览室。 2009年9月,由于教育布局的调整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百年老校马医科中心小学与金门中心小学合并办学。学校现有21个教学班,在职教师62名,其中高级教师占88.7%,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占25%。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路标和基石,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形成了“灵性在这里创造,人格在这里升华”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办名校”的发展愿景;制定了“精管理、强队伍、优课堂、提质量”的工作目标。逐步达到——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教师在“反思实践”中成长,学校在“科学管理”中提高。 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上,学校曾出过牺牲于抗战时期的烈士教师倪淑英,其革命事迹现陈列于苏州横山烈士陵园,我校师生每年清明前后必前往凭吊和祭奠(校歌中也有体现)。学校还有一位至今健在的全国劳模教师徐烈芬,她于1960年参加全国劳模表彰会,受到时为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的亲切接见 丰富的德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了一代又一代金门人,赋予了师生丰富的学识和睿智的理性。在历任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学声誉日盛,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 特别是进入平江以后,学校先后被评为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苏州市信息化示范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少先队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苏州市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红旗大队、苏州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体育传统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集体、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江苏省“冬季三跳”先进学校等。 2009年1月,学校成功申报并通过“江苏省红旗大队”的验收。 2009年8月,被评为苏州市第三批合格心理咨询室。 百年的办学历程,铸就了百年的教育精神,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底蕴。金门中心小学将沿着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与时俱进,一路高歌,谱写出更为华美的篇章!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小学的教育基因源于1910年前后创办的常熟县扶桑小学,正式创建于1935年,是一所有办学历史、有文化传承、有创新能力的新时期农村小学。南丰小学在几十载的办学历史中,曾经辖括近30个村级校区,是中国农村教育艰辛起步、坚韧发展、创新变革的缩影,是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奠基与保障。1935创办时校名为私立南丰初级小学,1937年经当时常熟县批准为“常熟县南丰初级小学”,八年抗战期间改名为“私立敦惠小学”。1945年,经当时常熟县政府批准改名为“常熟县南丰中心国民小学”。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贫下中农子女有了上学的机会,入学人数增加。1953年春,由当时常熟县文教局拨款改建了校舍,配备了全部课桌和办公用具,学校更名为常熟县南丰中心小学。1962年沙洲县建县后更名为沙洲县南丰中心小学。“文革”期间(1969年2月~1972年8月中小学校合并),曾一度改为沙洲县南丰“五七”学校,之后一直为南丰中心小学。1985年撤县建市后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南丰中心小学。2009年为加快城乡一体建设,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更名为张家港市南丰小学。同年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整体提升南丰镇教育现代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镇党委、政府投资6000多万元易地新建南丰小学。2010年10月8日正式投入使用,新校与镇科文中心进行一体化设计建造,占地面积80亩。新学校设置规模8轨48班,按省Ⅰ类标准配备,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体艺楼,总建筑面积29000平米,学校常用面积22000多平米。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先进,各种专用教室齐全,学校还建有高标准运动场和室内风雨操场。各班都装备了多媒体网络设备。2010年8月为充分利用南丰小学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村校的教育质量,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经教育局批准永联小学并入南丰小学,成为南丰小学永联校区。南丰小学将秉持“礼学·乐知”的教育思想,持续推动全校师生、员工遵循“讲礼·善学”之校训,坚定落实“关注每一个,上好每一课,抓实每一环”教学理念与“三四五教学管理原则”,致力于打造校本“礼乐伙伴”教育的典型。
在苏州工业园区最繁华地段,苏嘉杭高速公路与中新路交会西侧一片开阔的热土上,一所由园区政府倾力打造的、全新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园区星港学校即将诞生。今年9月,“星港”将张开怀抱,迎接首批学子的到来。 星港学校:园区教育的新名片 教育的承诺在于质量 学生的成长赖于良师 伴随着园区10年辉煌的发展,一批园区名校茁壮成长,建设中的“星港”则努力站在更新更高的起点上,凸现优势、特色,构筑更亮的服务品牌,力争成为园区教育资源的新名片。 将近一年的学校筹建过程,也是星港决策层立学校之本、塑学校之魂的运筹过程。以曲虹校长为核心的星港决策者们,面对着这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满怀对教育的无限热忱,建设性地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德为校,让每个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有理想、有教养、会学习、善进取”的培养目标。 星港的决策者们深知质量为立校之本,承诺对每一位学生实施高品位、高起点的素质教育。要高质量办学,就必须拥有一支理念先进、掌握最新学科知识、教学艺术精湛、素质一流的师资。为此,星港学校筹建伊始,就广泛发布招聘信息,并参加了园区湖东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2005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面向全国招聘教育精英。 信息一经发布,应聘者云集,出现了千人竞聘的盛况。这些应聘者中,有特级教师、名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秀,一张张脸庞充满了对投身园区教育事业的渴望和期盼,一份份应聘材料富有含金量。筹建小组的成员们认真审读每一份材料,对应聘者的人品师德、真才实学、创新精神及必要的学历、资历等进行全方位的严格的综合考评。经再三权衡、好中选优,选拔出了一支德艺双馨、阵容坚强的师资队伍。他们经验丰富,敬业爱岗,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过大批优秀人才,在领悟新教材、实践新课程方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校在新组建教师中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学校将建立和完善高素质的师资保障体系,使“星港”的师资在思想、功底、技巧、品质、性情等诸方面都不断得到更高层次的修炼;使“星港”的教师融学术思想与专业能力于一体、集科学精神与人文气质于一身,充分适应园区教育信息化、国际化、优质化要求;使“星港”的教师用行引导学生,用爱关注学生,用心服务学生,用神启迪学生。 学校在全体教师中广泛树立服务意识,提倡“走进学生”、“蹲下身来看孩子”,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个别化的辅导,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使教育全面走向生本。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和专业心理咨询指导老师的配备,旨在从更细微处关爱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调动他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促使他们的学业和心灵的同步茁壮成长。 学校的优质服务理念还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星港”精心创设了满足学生学习、运动、身心发展多种功能需求的育人环境,将墙壁、花草、庭院、雕塑都提炼为育人元素,充分利用一切空间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健康成长提供最佳环境和广阔舞台。譬如,为保证学生用餐环境的轻松、愉快,学校在餐厅设计上采用了明快、活泼的图案和色彩;餐厅的过道上还铺设了防滑垫。学校和国际资深快餐专业公司----法国埃顿公司签订了合约,对学生饭菜的营养、卫生、质量、口味、安全乃至食品保温诸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还有专门的营养师为学生合理配餐,以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课桌椅的订制中,也是以学生的舒适、便捷为原则,严格筛选供应商、精心商榷制作方案…… 为确保生本、优质服务理念的全面落实,星港学校的决策者们在学校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实践,制订了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这是一个赞赏冒尖、鼓励发展、激励创新、以人为本、深谙教育真谛、注重民主和谐的领导班子,他们将在正确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实行有情的管理、无情的制度规范,打造星港的教育品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学海之舟,驶于星港。“星港”将是教育朝圣者们用智慧、热情、理想铸造的教育力作,“星港”将把莘莘学子送上成功起飞的平台。
彩香实验小学创办于1983年,1993年,根据金阊区教育局安排,学校在凌塘新村建立分校,到1998年,在谈家巷建立又一分校。之后,学校统一规划部署,将学校分为三个校区:本部校区(凌塘新村)、西校区(彩香新村)、东校区(谈家巷小区)。学校将低年级安排在东校区,中年级安排在西校区,本部校区为高年级学生。2004年,学校升级为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 至今,学校发展成三个校区、50个班级、2200多名学生。20年来,学校坚持以创建数学特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育改革,不断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数学、双语为主要特色的教育品牌。学校150多名教师组成的队伍具有极为优秀的基本素质,其中小学高级教师占48%,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的教师占85%,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正逐步年轻化。此外,在这支师资队伍中具有较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各级骨干教师也层出不穷。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三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学校现有区级教坛新秀超过40人,其中半数以上已蝉联此荣誉两至三届。除此以外,近年学校还有34位教师在金阊区“双百工程”骨干教师评选中通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成为“双百工程”一至六等奖的获得者。 多年来,学校也在深入教改、不断探索进取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被命名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苏州市双语实验学校”“国际数学成就比较IPMA实验学校”,还多次获得全国、省级数学竞赛团体奖,500多名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决心继续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寻求学校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教育综合竞争力,再塑彩香实小新形象,打造学校新品牌。
昆山高新区西塘小学新校区(以下简称新校区),在昆山市教育局和昆山高新区(玉山镇)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为市、区(镇)实事工程建造,总投资约为1.3亿元,将于2013年8月交付使用。 高新区西塘小学为高新区(玉山镇)公办学校,对新校区和老校区实行一校两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师资统一调配,质量统一管理。 新校区位置在虹祺路西侧,张家港河以南,新华舍北面,卉友生态园东面。总用地面积为409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849.14平方米,小学办学规模6轨36个班,幼儿园办学规模6轨18个班,教育装备全部按省一类标准配备。 新校区按昆山市教育局公布的施教区域实行招生,当前学区范围是江浦路以西、马鞍山路以北、苇城路以东、张家港河以南。2013年计划招收新生4个班。 老校区具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形成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新校区为学校拓展了现代化发展空间。西塘小学将在传承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创设和谐、快乐、精美的“和美”校园文化为基点,努力提升教育优质化内涵,办好百姓满意的学校。
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充盈深厚人文底蕴,洋溢浓郁文化气息,拥有鲜明办学特色的省级实验小学。 置身东旭校园,仿佛漫步于古朴典雅的姑苏园林。站在富有神韵的宜两亭下,看百草葱茏,鲜花盛开;听鸟啾虫鸣,童音阵阵。 置身东旭校园,卡通美育形象“东东”和“中中”伴随着东旭少年绽放的笑容,起航的梦想。独特的校园交通文化引领着孩子们逐步成长为社会的小公民,生活的小主人。 置身东旭校园,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个性有效的学习探究正动情描绘着孩子们灿烂的童年,憧憬着孩子们美丽的人生。 置身东旭校园,灵动的英语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崭新窗口,多元文化在这里凝聚成动听的歌谣。 百年东旭,“宁朴勿华”彰显了它舍弃浮华、追求简朴的理念,蕴涵了它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的智慧。今天的东实小,似东升旭日般生机勃勃,风景无限。东实小人追求着朴实无华的品质,博学多才的素养,沉稳端庄的气质,自由和谐的胸怀。扎根于平江教育古韵今风的沃土,感受着平江教育现代开拓的脉搏,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孕育着思想,激荡着智慧,彰显着活力,一路前行,一路高歌…… 回眸东旭,隽永如诗;展望东旭,无限美丽!
姑苏东郊的金鸡湖畔,矗立着醒目的大型雕塑——“圆融”,两个灵动的圆自然相扣,标志着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的互融和共生。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紧邻“圆融”,是中新合作开发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是园区素质教育的一张名片,它与古城区的学校具共性,但更显个性,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教育的特征更明显、更突出。她用自己的眼睛,一个是向外——无限拓展自己的视野,一个是向内——不断地去丰盈自己的心灵,思辨求索,和而不同! 苏州工业园区的入口屹立着一座标志性雕塑,它的名字叫“窗口”——方方的一扇窗,被风掀起的窗帘,让人浮想联翩:工业园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展示着独特而和谐的魅力。 新城花园小学作为园区素质教育的窗口,不仅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更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教师个体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双赢”的培养理念,“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系列行动打造了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他们让课堂绽放生活的魅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全面激活课堂教学的“一池春水”,造就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特色,真正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幸福快乐。 步入新城花园小学,随处可见红、黄、蓝三原色组成的“太阳花”,红色象征热情开朗,黄色象征温文尔雅,蓝色象征聪慧睿智。阳光、健康、灵动、美丽的“太阳家族”校园形象系列品牌深入人心。 新城花园小学的学生具备与同龄人一样的各种优良品质,但性格更开朗、知识更丰富、做事更自信,大气、胆气、灵气的“太阳娃”处处显示出“地球村村民”的特质。学校“文武”特色两手并重:“书香校园”造就了“太阳娃”的文化气质,“轮滑特色”迸发出“太阳娃”的阳光活力。 刚刚走过l2年发展历程的新城花园小学,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融合多元文化,在人本关怀中成长,在文化熏陶中跨越,成就了爱意浓浓的“心灵家园”、个性健康的“人性公园”、人文凸显的“文化圣园”。
娄葑实验小学是由娄葑实小和娄葑中心小学合并而成,于2003年投资异地建造的学校。学校分两个校区,现有46个教学班(其中夏园分校16个教学班),2100名学生,在编教职员工120名(其中职工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98.2%,其中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学历68名,占比62.3%。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82名,占72.8%。区以上骨干教师比例27.2%,其中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7名,工业园区教学能手7名,区教坛新秀10名,区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共4名。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绿色学校、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小学、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苏州市艺术教育工作优秀学校、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学校、苏州市安全文明学校、苏州市双语教育实验学校等。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爱托起生命的灵动”(挚爱教育,在教书育人的创造性劳动中,书写教师生命的荣光和传奇;热爱学生,用智慧和创造滋养学生生命,实现每个生命的精彩灵动和个性飞扬。)我们的校训是“超越”,昭示的是一种永不止息的“进取”心态,是一种对完善、完美境界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文精神。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敢于超越的勇气,追求卓越的信念,不断塑造今天的完美,创造成就明天的优势。 学校的战略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以人为本、文化浓郁、管理精致、队伍优良、质量前列、特色鲜明”的全面现代化的小学。我们努力把握学校教育的制高点,坚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教育行为,不断提升教育品质,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教育实践向“现代型”的转换,全面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新加坡伊顿国际教育集团(前身为新加坡伊顿国际学校)于1995年3月12日经由新加坡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国际学校欧洲协会(European Council of International School)的成员。十年来,伊顿国际学校秉承着"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更优质而全面的国际教育体系"的宗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在新加坡,伊顿拥有九间分校,共有超过2000名学生,分别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拥有一间日本国际幼儿园。伊顿以其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为新加坡提供高素质的多元化教育,尤其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髓,为双语教育成功的典范。 近年,伊顿把新加坡的经验引进中国,成功地在苏州、东莞、成都、西安开设了国际分校,不但为当地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国际教育,而且为完善当地的投资环境,提供招商引资的配套活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IB课程 伊顿采用国际文凭组织(IBO)的国际文凭(IB)课程.该课程体系适用于所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那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孩子在回返本国或者改换其他国家生活后可以轻松地与当地的教育体系接轨,快速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后可以继续攻读大学。目前,世界上大约有650所大学招收修完IB课程并结业的学生。这不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非常有利,而且可以让中国的学生在毕业后轻松地申请赴海外大学深造。 师资 伊顿高素质的教学质量来自一流的师资。他们来自英国、澳洲、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和中国多个国家。伊顿的教师全部拥有优异的学术和专业文凭,并富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教育满怀极大的热忱。由于老师和学生来自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使伊顿的孩子可以真正地在国家化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教育理念 伊顿的教育系统重视学生的全方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包括体能、智能和社交能力。广泛而平衡的教学系统,使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伊顿的学生具有极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领导才能。活泼而富有创意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校位于苏州市石幢弄34号,创建于1916年4月27日,前身是由教会创办的桃坞中学附属小学,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为公立小学,更名桃坞中心小学至今。2002年8月苏州市实行区划调整时有原金阊区划归为平江区。学校长期以来,坚持"教书育人"为办学第一目标,按照"营造和谐的苏州人教育氛围"的办学理念,发扬"崇尚朴实,传承文化"的校风,"认真、严谨"的教风,"求知、笃行"的学风,努力提升综合办学质量。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202m2,校舍建筑面积4067m2,设15个教学班,612名学生,教职工42名,普通教育用房1224m2,行政用房400m2,有实验室80m2,图书室80m2,微机室80m2,语言室80 m2,绿化面积2100 m2,学生平均占地面积3.77 m2/人,达到了江苏省颁布的优质资源学校标准。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校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地处苏州市桃坞木刻年画发祥地,于1999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科协命名"江苏省青少科技教育界特色学校",义不容辞地率先探究和承袭了这一文化艺术,桃坞木刻年画研究活动已经形成办学特色,全校开展木刻年画实验,学生的木刻年画作品在历年省科技大赛上获奖。学校于2000年6月申报"十五"课题---《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被批准为市级立项课题,并于2005年11月16日顺利结题,随接学校申报的"十一五" 课题《"桃花坞木刻年画"与学生艺术素养创新发展研究》被批准为市级重点规划课题。学校先后出版校本课程《水木清华》和《桃缘》,在市区二地挂上"桃娃木刻"实验基地。在苏州市科协的指导下,多次获少儿科技活动奖,学校开展的科技节活动在市区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先后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苏州市文化特色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青少年智能机器人实验基地" 、"苏州市三星级队室"、"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 、"苏州市信息技术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先进学校"和"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 等称号。
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
小程序
APP
京ICP备16044424号-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 2001-2024 hteacher.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